
【摆渡】插秧(散文)
乡下忙农活的季节,最美莫过于插秧。
这个季节不冷且又不是太热,在我印象中,就是在阴历的五月初五前后吧。
我们乡下位于龙潭寺的新民村,是成都平原的一部分,整个土地都是平平整整的,插秧的农田先是用黄牛犁地。农民大伯们戴着草帽,光着膀子,黝黑的皮肤被太阳晒得发亮,裤脚卷到膝盖以上,光着脚,牛在前面努力,大伯们左手掌着犁,右手拿着鞭子,不时地在后面吆喝、催打着黄牛。小孩子们则是在旁边嬉笑打闹着,时而在牛前面带路,时而又弯到大人后面学吆喝。牛往前走,田里的泥往右边倒,形成无数条长长的“一”字。田里的泥都犁完之后,都会灌满高十厘米左右的河水,水质有点浑浊,微风吹拂,水面一荡一荡的,水面上漂浮着麦秆起伏不定。
秧苗是老早就开始培育的,就是在另外的一小块田里,洒下的谷子早已经破土而出,长成了绿油油的秧苗了。秧苗紧紧挨着,纤细的身体,牢牢地生长在水田里,吮吸着大地的精华,一日一长。大人们忙碌着将秧苗分秧。孩子们则忙碌着在田里逮烂泥里面的泥鳅、黄鳝以及鲫鱼,甚至用小脚将泥巴踩成各种形状,如圆形的“牛屎”,方形的“豆腐干”,歪歪斜斜的五角星等等。
等到插秧的那天,中午饭自然是丰盛的,有腊肉炒蒜台,腊肉呈现成绛紫色,蒜台是浅绿色,这道菜最是好看,还有蒜苗回锅肉,一道最传统的美味,香肠腊肉是自然不能少的,运气好还能吃上腌菜炒坐墩肉,腌菜的干香配上坐墩肉的肥而不腻,是道不可多得的好菜。
虽然平日里吃不到这么多的大餐,但是孩子们还是不屑一顾的,孩子们期待的是红糖籽粑,那是我们乡下小吃的绝唱。大人们准备这个小吃需要下工夫。大人们先是得将酒米下锅煮熟,然后沥干,再倒入石锅卖力地踵,将酒米踵烂后捞起来切块,然后下油锅炸,油炸的时间必须拿捏合适,籽粑炸好后最后淋上红糖,如果不喜欢吃甜的,洒点盐也是很好吃的。籽粑咬下嘴,外脆里耙,加上红糖的甜味,简直是无与伦比的美味。
秧苗被挑到水田旁,大人们弯着腰,快速地将一株株秧苗斜斜地插种在犁好的田里,一排排的秧苗在水里显得整整齐齐。
燕子随风在秧田上空盘旋,啾啾地鸣叫。一条小河潺潺流过,河水里无数的鱼儿相互追逐嬉戏。鱼塘里田田的荷叶齐齐整整地平铺在水面上,蜻蜓时而飞来,停留在荷叶上,时而又起飞,在空中飞舞。黄昏时分,夕阳洒下最后一道光芒,将大地映照得鲜红,好似一幅流动的中国山水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