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收获之思考(随笔)
依山的夕阳越过公路对面的屋顶,照在景区大门前的广场上,大理石地面上晒着的两块金黄的稻谷,都铺得很薄很均匀。两位老妇人在用木耙不紧不慢地各自收拢着,她们的脸也似乎泛着金光。我赶紧停下来支起自行车,拿出手机走向她们……
我的右边有一位老妇人,她的腰间贴着支起的竹匾沿子,双手一前一后牵着垫单角,在小心地收拾晒在竹匾里的白色粉粒,很厚很厚地粉粒在落日余晖里显得格外的白。我问她晒的是什么,她说是山芋粉。其实我已猜出一二了,只是想求证一下。
正准备离开了,又发现前面有一位身穿橙色环卫服的老人,之前好像没有注意到他。他用竹丝扫把在收拢晾晒在大理石地面上的山芋片子。我很有兴致地问:“现在还晒山芋片子啊,不怕霉味,不怕难吃吗?”
“把它晒透就行。山芋种得多了,不好保存,洗了粉,再晒些片子,才好保存。”
“你是怎样保存山芋的呢?”
“要是直接放在家里,山芋是不好保存的,容易坏!”
“山芋也要晒。把挖回来的山芋放在外面晾晒一两天,然后放在纸盒里,上面再用破衣服盖好,不能用塑料布封死,这样效果就很好。”我说。
“那也不行,还是有坏的,很难保存!”他不容争辩地说。
这时我心里突然有种班门弄斧的感觉。我虽然年近五十,是个戴着眼镜的教书老师,但是在他面前谈农事显得还是嫩了些。过去山村里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山芋窖,方便储存,但仍然有坏了的,所以山芋的过冬储存,是要很讲究保存方法的,更需要天时和地利。如今山芋窖几乎没有了,是因为种山芋的人少了。
“这山芋片子,你是怎么吃呢?”我好奇地问。
“吃的时候把它打成粉做成汤果子吃。”
说话间,山芋片子已被老人归拢成一小堆,像一座小小的山尖。
“哦。你用塑料布盖着干什么?晚上不收回去吗?”
“明天还要接着晒!”
我没有接着问他怕不怕被人偷走之类的问题,因为天已渐晚,我便离开了。
在回去的路上,总是想着这山芋的事,有很长一段时间不知道车轮是怎么向前滚动的,还思考着他为什么不怕夜里山芋片子被人偷去,可能是现在民风好了,也可能是有监控的原因,或许二者都不是,现在谁还吃山芋片子啊。我小时候最怕吃山芋片子煮米粥,接受不了那种口感,更接受不了那种特有的霉味。有一年,父亲借着木梯把满满一口袋晒干的山芋片子送到阁上,搬运时口袋里还发出哗哗的响声。后来没听说过老鼠光顾过这个口袋里的山芋片子。从那以后,我家再也没有晒过山芋片子了。也许,只有这位老人才知道晒透了的山芋片子打成粉后做成汤果子才好吃吧。
脑海里自然浮现出这样的情景来:大雪初晴,老人取出几把晒得干透的山芋片子,用机器打成很细很细白色的粉粒,老伴把粉粒做成汤果子……
白色的,灰色的,还是黄色的?糯米粉,高粱粉,还是藕粉的口感?只有亲口尝了才知道。我想亲口尝尝了。
唉,收获是喜悦的,但收获后的储存和加工仍需要更多的辛劳,更是考验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我独自骑行在回去的路上,车轮的声音、耳旁的风声、手背的凉意交织在一起,黑色的柏油路面不停地吞噬道旁的灯光。今天,我收获的是什么?
2021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