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难忘故乡情(散文)
“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源自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上公布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公示名单,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光荣入选,为岳阳唯一。也因此,该村再一次迎来了全国的瞩目。
说起西长村,自2001年开始,“两个十年”砥砺前行,第一个十年拔穷根,第二个十年奔小康,让其蜕变成全国有名的最美村庄:十年勤耕耘,躲在深闺人不见;十年展风采,一枝红杏出墙来。
汨罗市白水镇西长村有个彭家屋,与湘阴县接壤,曾是一个穷山窝。老人说:“有女莫嫁西长冲,十户人家九户穷;一年三季杂粮饭,还有三个月稀饭绊草根。”那时西长娃子打单身多,能娶到媳妇的大都有点沾亲带故:“一户若把媳妇捡,定是祖坟开了眼。”外人称“这是一个鬼不生蛋的地方”。从民言中足见以前的西长是一个怎样的穷法。于是西长人穷则思变,一个个年轻人走出这穷山窝,闯世界,赚了钱,回乡反哺乡亲,让幸福一步一步向家乡靠拢,振兴乡村。如今走进这里,却是村庄毓秀,人文璀璨,生态宜居,打造成远近闻名的美丽乡村样板村,好一派花团锦簇的新农村景象。若问村民何以有此巨变?都会伸出大拇指答道:“这要搭帮咱们的双全!”彭双全,就是彭家屋这个穷山窝飞出的金凤凰。
彭双全看似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心中却藏着一颗充满情怀和能量的内核。他1954年出生,现年67岁,一米六八的个子,圆着一张憨厚的脸。出身于一个普通农民家,父亲曾是西长村十八条扁担之一。这十八条扁担就是当年西长村有十八个壮汉为了生计,去湘阴三和窑贩窑货。西长到湘阴三和窑有20华里,这十八条扁担往返于其间,靠贩窑货赚点油盐钱,当时他们这“十八条好汉”在西长可称得上是“能讨到老婆的角色”。彭双全十六岁也曾跟着父亲贩窑货,炼就了一双地踏实地的铁脚板。经历艰苦岁月和贫困的磨砺彭双全,可以是西长村的一张名片。
穷则思变,17岁高中毕业后的彭双全穿着草鞋走出了西长村,到外打工学技术。彭双全四处拜师学艺,从一名砌砖匠,由于自己勤劳务实肯干,二十多岁就成为了本行业的技术标兵,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开始跻身于建筑行业,渐渐成长为一名企业家。1978年他承接了岳阳一建筑工程施工业务,打开了岳阳市建筑市场的对外窗口。1984年,由于技术过硬,诚信高,成绩较为突出,被岳阳市郊区人民政府作为人才引进,担任原郊区建筑公司党总支书记兼任总经理。上任后他组建公司领导班子,带领员工在荒山上安家。通过艰苦创业,公司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先后修建了公司办公大楼、员工宿舍,添置了大、中、小型机械设备。公司产值每年过亿元,一跃成为郊区企业创收纳税大户,得到了岳阳市郊区政府重视和支持,并且多次被评为岳阳市先进个人,1998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企业家”。尔后彭双全曾担任湖南省商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中国法制调研员等。这位从穷山窝里走出来的汉子,靠自己的勤奋的忠诚变成了一只金凤凰,成为了西长人的荣耀,更是“十八条好汉”在外人前炫耀的资本。
1994年郊区人民政府任命调彭双全任建设局驻广州办事处任总经理,在他的精心经营下,为广州市建筑市场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8年又调楼区建设局工作,主管下属建筑企业。彭双全接任后,企业通过整顿,分流改革,先后扭亏为盈,楼区建筑总公司由三级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其他农建队晋升为国家三级企业,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拓开了平台,创造了机遇。2006任楼区建筑总公司党委总书记、工会主席。
通过近四十年来的努力拼搏,彭双全深深地懂得自己的一点成就是家乡人民哺育了的结果,要彻底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也是彭双全一生的梦想。2011年他回到家乡,和村干部及几位老哥们一商量,决定从修路开始,从湘慧线修一条十华里的通村大道,解决出路问题,说干就干,彭双全当及即拿出2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成立了修路领导小组和施工队。他说:“我出去打拼了近40多年,积累了一些资金,一直想着要回到家乡出点力,让大家,也为自己的晚年生活好好规划一下,修个花园,修个广场,把路修宽点,把卫生搞干净点,把环境搞美一点,和乡亲们一起开开心心生活着。”彭双全就是这么一个心眼,这么一份不忘根的桑梓情。从2011年至2021年,十年来投资近800余万元,将家乡建设成一个崭新的秀美村庄,人文村庄,宜居村庄,幸福村庄。
成功不忘乡友,致富不忘桑梓。2011年彭双全从岳阳纬丰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岗位上退下来,回到西长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这位从西长冲走出来的汉子,一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员,他用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情和爱,成为一名新农村建设的忠实实践者和志愿者、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彭双全先生常对乡亲们说:“关心家乡,建设家乡是我的职责”。他这只从“穷山窝里飞出一只金凤凰”,决心不辜负乡亲们的厚望,以飞得更高看得更远的热情,展翅蓝天,关注家乡,建设家乡,让父老们过上幸福的日子,以报效乡梓,造福家乡。
彭双全先生志愿于新农村建设的情怀,情牵家园的赤子之心,足见高尚,感人至深。2011年前,这个面积仅7.22平方公里、1100多人的村落,交通闭塞、通讯落后。谁也没想到,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该村采取“政府引导、能人参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先后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百强村、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星级园区、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宜居村庄和湖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湖南省同心工程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