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初见】有同学在的地方(散文)
有人说,为了一个人,爱上一座城。人的情感确实是如此的微妙。有同学和朋友在的地方,你对那里会特别倾心,看到电视上天气预报的播出,对同学朋友所在的地方,你会特别的敏感,即便远在天边,心里也有近如咫尺般的亲切。
哈尔滨下雪了,我会想到大学同学张举生。他现在可能正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去买菜,或者,踏着厚厚的积雪,他已把读书的外甥接回到了温暖的家。
北京秋高气爽,赵志敏同学会不会约了谢罗去香山观赏秋山红叶?心里也在一意的这样猜想。
前些年,四川汶川大地震,我这样想到呼金堂。他所在的成都震感强烈吗?如此恐怖的大地震,他会不会很恐慌?也许,是时他正在忙碌着为灾民捐款捐物呢。
秦岭隧道打通了,秦宝铁路开始全线运行,我会想到甘肃、青海的魏文艳、赵凤英她们出游必定方便了许多。
国际互联网会议在杭州举行,看到西湖美丽的夜景,我会想起浙江的高阿荣。
金砖五国会议在厦门举行,我又想到福建的杨小洋和校友球迷胖哥。从电视看到会议中心的厦门装点的如此繁华,很为他们能生活在那一片土地而心生羡慕。
偶遇一个操安徽口音的过客,又令我想起安徽的石砳、胡祥彩、张友和等同学,想到在安徽日报实习时曾经到过黄山和淮南采访的那些日子,想起给予我很多关照的报社农村组的粱长森、徐记者、汪编辑。翻出当年在安徽和同学们拍的那些风华正茂的照片,取出报社记者赠送的书籍,对在学生时代曾经留下印迹的安徽,产生一种很亲切的感情。
一次,到钦州港办事,中午在一家小餐馆用餐,热情的餐馆老板娘操东北口音。我一打听,她是来自黑龙江的,心里瞬时拉近了距离。我问她落住这里有几年了?
她说,“四年了。”
“习惯这里吗?”
“还好。”她告诉我,“这里冬天没有东北这么冷,水产品又丰富,生活环境不错,适合我居住。”
于是,我和她说起了张举生。“我的同学也是哈尔滨的。来北海买了房子,他一家每年冬天,都是到北海来度过。”
我告诉她,“同学的老伴比较适合这里的气候,听说原来患有心脏病,来北海住上一段时间后,病,居然好多了。只是腿脚关节有些少问题。”
老板娘说,“这里空气质量比我们那里好。东北工业区污染大。只是这里靠近海边,空气湿度比较大,有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有些影响。不过,心脏问题解决了,风湿关节问题,就不重要了。”
也许,人同此心,因牵连,而亲近;因亲近,感情又获得加深和扩展。用完餐,她说不要收我的钱。我说,不行,不行,生意归生意。最后我还是给她结了账。
2009年,我儿子大学研究生毕业实践撰写毕业论文,他选择的指导老师是上海籍的,在杭州和上海两地呆了半年多。
于是,和老伴商量去上海住一段时间,陪陪儿子,也打算回母校看一看,当然,更要找机会会会当年的老师和同学了。
那一年是中秋节前去的。中秋节那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到外白渡桥赏月。站在桥旁,看着圆圆的满月正处在东方明珠塔的顶尖上,有如人间将一颗硕大的珍珠送入了天庭,景观天造地设,壮观非常。在拍下一幅珍贵的“中秋月”照片之后,我们又游玩了张灯结彩且人海如潮、摩肩接踵的南京路,品赏了中秋之夜上海最繁华的街景。
外白渡桥、外滩、南京路这些地方都是我非常熟悉的去处。当年,有过在《解放日报》实习的经历,也到过一个工厂搞过调查,那两个单位,距离这里都不远,晚上,我常常与同在一个厂里实习的哲学系的一个姓唐的本地同学到这里散步。多年后重游此地,昔日生活的点点滴滴便浮现在脑际。
在《解放日报》实习期间,晚上睡在宿舍楼上,能清晰地听到从外滩方向传来的低沉悠远的钟声。海关大钟半个钟头一短鸣,一个钟头一长鸣,十二点就敲十二下。由于学习紧张,患了神经衰弱症,我整夜不能入睡。后来,服用了安眠药,又导致头脑昏昏沉沉醒不来,犹如患了大病一样上不了班。班主任周胜林老师知道后,和同学章佩敏、小邓子、陈华芳、魏文艳、倪奇峰、张国良等买了水果和薄荷糖来慰问我,教我不要太用功,晚上还要多去散步。于是,外滩是我晚上常常散步的去处。我在黄浦江边赏两岸灯光倒影的夜色,看江面船只来来往往的繁忙,精神日渐得到放松,也逐步适应了陌生的环境,改善了睡眠,最后顺利完成了报社实习任务。
……
话又说回来,那一次在上海住了十多天,重游了城隍庙、浦东新区,也返回复旦校园看了相辉堂,看了新闻系资料室原址、看了图书馆和原住宿舍6号楼,在熟悉的“校园南京路”溜达,在新建的双子楼前草坪上小息、拍照。只是身边少了往昔的同学。
本来,我正准备跟老师、同学联系聚会时,适遇新闻学院建立八十周年举行庆祝活动,接到留校同学小叶的电话,征询外地的同学谁准备参加此次活动,是时我正在上海。能与同学再次聚会,岂不天赐良机?于是我毅然回复要参加这次活动了。
可事不凑巧,在学院将在第三天举行庆祝活动时,当天偶然接到单位来电,说要组织参加工作多年的同志到山东旅游,问我参不参加。两权之下,想来,可能去山东的机会,平生也许唯此一次了,于是只好放弃参加这次学院活动,选择随团山东之旅,第二天即离开了上海。是时距离学院庆祝活动仅差一天,实为遗憾。
那天,我们从上海乘飞机到达青岛,与队伍汇合。
一踏上那块土地,心里就有一种别样的感觉,似乎是我朝圣来了,又似呼是我会同学来了。
山东,是孔子的故乡。我心仪这一方天地,一,它是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策源地,阅读《论语》和其它古典书籍,常常读到许多与山东相关的内容。二,是因为我有一位同学就生活在这里。到了山东,似乎与他就有了一种心里贴近的感觉。
同学叫刘玉功,他是我大学唯一的山东籍的同学。也许得益于这方土地深厚文明的养育、熏陶吧,记得他性格安静,沉稳寡言,不事张扬,每天只顾独自默默的看书学习,与他相处很觉得放心。他是班级党支部组织委员,我在学校能加入党组织,少不了他的支持和帮助。毕业后,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也没有他的电话。当然,据说他又升任了省里的高官,也不好随便打扰他了,觉得把他放在心里也就行了。
随着旅游团,我们首先看了这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街景,窗边不时闪过的各种颇具特色的古建筑,犹如一篇唯美散文不断显出的一段段诗意佳句。
接着,游览了青岛标志性景点“前海栈桥”。那天,突遇强冷空气来袭,狂风夹着冷雨在考验我们的坚心。但是,我们还是冒雨走完了长长的栈桥,并在延伸海中的“飞阁回澜”八角亭下驻足良久。
后来是观赏了“八大关”、“小青岛”、“汇泉湾”,参观了中国最早建设的青岛啤酒厂,品尝了原浆啤酒,回味了历经沧桑的中国啤酒生产历程。
第二天,随团到了威海。威海海滨公园步移景换,风光旖旎,置身其中如在画中,非常美丽。游完这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后,接着是去了著名的“蓬莱风景区”。
到达蓬莱,那天,也是朔风呼啸,寒气逼人。在写着“八仙过海处”的石刻旁,我裹紧衣着,停歇良久,放眼前瞻。眼前,一排排咆哮的巨浪拍打着岸边礁石,传出的真可用声震如雷来形容,飞溅的水滴如标针一样不断投在脸上,感觉到如锥刺般疼痛。
无限感受在险处。此刻,让我领略到,越是恶劣的气候,看到的奇景越是壮观的心灵感悟。
巨浪如此威猛,我想,当年八仙过海时,他们会不会还是如此的壮行?但又一想,害怕艰险,那可能就不是神仙了。
有心牵挂天边近,偶遇朔风不觉寒。
情感,能包容人境遇的一时不如。山东之旅,虽然有此般突变天气的冷遇,但是,我还觉得,那是一次倍感温馨而难忘的行程,因为,那里,是一个有同学在的地方。
只有拜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