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神舟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神舟】换西瓜(散文)

精品 【神舟】换西瓜(散文)


作者:同淑君同淑君 秀才,2232.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375发表时间:2021-12-09 16:18:02
摘要:炎炎夏日,中午时分,静谧的巷子里,突然传来了响亮的吆喝声:“换——西瓜了——!换——西瓜了——!” 高亢宏亮的吆喝声,穿透力很强。

【神舟】换西瓜(散文) “换西瓜”,当我写下这个标题的时候,就想起小时候。炎炎夏日,中午时分,静谧的巷子里,突然传来了响亮的吆喝声:“换——西瓜了——!换——西瓜了——!”高亢宏亮的吆喝声,穿透力很强。特别是那个“换”字,起调很高,拖的又长,即使你在家里忙活着,也能听得清清楚楚。喜欢凑热闹的小孩子,总是像兔子一样,一溜烟地跑出大门,一准会看到一位中年男人,正在使劲拉着架子车。架子车的厢板里,堆满了西瓜。这人通常戴一顶旧草帽,脸庞胳膊手脚黝黑。由于天热,他也许敞开粗布衣襟,露出那黝黑的胸膛,肋骨一根一根的,很突出。走到人多的地方,把架子车停稳,“换——西瓜了!”吆喝声小了一点,趁机休息一下。他抓起衣襟的一角,擦去头上、脸上的汗水。有时,他脱下草帽,拿在手里摇晃,当作扇子。
   为什么是换西瓜呢?那时的西瓜很少,一般都不用钱买,而是用小麦或者玉米来换取。如果说卖西瓜,估计一条巷子、甚至一个村子也卖不出去几个西瓜。因为在那个年代,许多人手里没有现钱。即使有一点点,也不能随便动用,那是买盐买药等,购买生活必需品的。
   这时,有人问:“换西瓜的,咋换呢?”
   “一斤换六斤了——”
   “一斤”指的是“一斤小麦”,“六斤”指的是“六斤西瓜”。
   最兴奋的还是孩子,他们跑回家里,央求父母:“我想吃西瓜了,换一个吧?”父母听了,多数都会同意,然后和孩子一起,到巷子里,和换西瓜的讨价还价。三五家一起换,换西瓜的也高兴,“那就一斤换六斤半吧。”或者“那就一斤换七斤吧。”
   讲好价钱,各家挑选西瓜,一个两个都行,称重之后,把西瓜抱回家,再送麦子出来称量。偶尔,也有不厚道的人,用的竟然是干瘪的小麦或者陈旧的麦子,换西瓜的人就不肯收。少不了一番争执,要不小麦要多给一点,要不干脆就换不成了,各自拿回自己的东西。
   西瓜抱回家,孩子们就期待着切西瓜吃西瓜了。夏天,中午吃饭前后,全家人都忙碌着,准备切西瓜:有擦桌子的,有洗西瓜的,有拿刀子的,有端盘子的,有准备放瓜皮的盆子,三两分钟,一切就绪,大家坐在吃饭的小桌旁。这时,由父亲或者大哥大姐执刀,弟弟妹妹们在两边扶着西瓜,“咔嚓——”一声,西瓜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红红的、已经是沙瓤的西瓜就从中间分成两半,“哇,太好了!”“噢,吃西瓜喽——”小孩子欢呼雀跃。接着,三下五除二,那浑圆的西瓜就变成了若干小块,西瓜还没有切完,孩子就急不可待,大人就说:“吃吧,吃吧,不用等了。”话还没有说完,小孩子最先动手,先尝为快,每人都可以痛痛快地吃一番了。
   此时此刻,东南风吹过,树叶发出唰唰的声响;鸟儿啁啾,鸣唱着欢快的歌谣;夏蝉也来湊热闹,拼命地拖长声调,此起彼伏地展示着歌喉;男人也会发出“哧溜——哧溜——”的吸吮声,小孩子更是吃得满脸汁液,嘴边、脸上甚至额头上,也沾了红红的西瓜肉;青壮年通常是吃西瓜速度最快的,他们可以连同瓜子一起咽下去,但是他们先帮老人拿,最晚开始吃,最早停下来的,后面还要留几块给孩子。而老人家呢,多半是拿个小勺子挖,半天都吃不了一块……
   而小孩子呢,一边吃着手里的,一边不停地留心桌子上的西瓜,如果发现不多了,心里着急,把自己手里还没有吃完的西瓜放下,重新抓起一块,给自己占一点。
   西瓜吃完了,就要收拾桌子了。这时候就和切西瓜的情形不同了。大家吃饱了,动作神态多少都有点慵懒,没有了刚才吃西瓜前的麻利劲了。于是,父母就开始分派活计了,大一点的孩子,收拾擦洗桌子盘子,把西瓜皮切成块,用来喂猪喂羊喂牛喂鸡,洗干净抹布;最小的孩子,早就跑去玩耍了。大人则继续坐着,休息一会儿,品评一下西瓜味道如何,西瓜皮的薄厚,拉一拉家常。
   大一点的小孩,吃过西瓜后干完活后,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晒瓜子。吃西瓜时,孩子将自己所吃西瓜的瓜子堆在一起,大人也把自己的瓜子分给孩子,等到收拾完毕,他们就把各自的瓜子清洗一下,然后各自找地方晒:有的找一张废旧纸张,铺在墙头,将瓜子摊开晒在上面;有的找一块光滑的石头,擦干净,将瓜子晾开来晒;还有的找一堆柴禾,垫上一块布,把瓜子放在布上……
   过一两天,瓜子就晒干了,找个罐头瓶装进去,盖紧,防潮也防老鼠。这些瓜子,自然是小孩子难得的零食。想吃了,捏出来三五颗,放在嘴里嗑,干脆油香。可惜一年吃不了几次西瓜,能晒干的瓜子也是少的可怜。在记忆中,我的罐头瓶子里,瓜子难得超过两指高,还经常忍不住吃上几颗,一般不到暑假结束就吃了。在我们家,能把瓜子藏到冬天的,大概只有三姐了。不过,到那时候,三姐也会分给我几颗。
   吃西瓜时,如果家里有人不在,就会给他留点西瓜。切开的西瓜,要用盆子或筛子盖上,防苍蝇老鼠叮咬。如果一两小时还回不来,就将切好的西瓜放在小盆子里,漂在水缸里;或者将西瓜放进竹笼里,盖好,用绳子系着竹笼,吊在红薯窖里。这样存放西瓜,可以放的时间稍微长点,而且吃的时候更甜,因为西瓜会变得更凉一些。
   全家人围在一起吃西瓜的情形,是我小时候十分向往的,也是特别开心的时刻。那时,每家每户差不多都是七八口甚至十多口人,从早到晚家里都是热闹的很。孩子多,粮食短缺,平时很少有什么蔬菜水果零食。即使有一点点,也是少的可怜,比如偶尔有一个苹果,大人都舍不得吃一口,把它切分成七八片甚至十几片,分给孩子们吃。每个孩子吃到的,仅仅是薄薄的一两片。只有西瓜,个头大一点,切开之后又没有冰箱可以冷藏,全家人才可以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如果家里有客人,正好碰到有换西瓜的,是要拿西瓜来款待客人的。有客人的时候,先要礼让客人。更多的时候,不让小孩上饭桌和客人一起吃西瓜,由老人或者家长陪客人,而小孩则负责端盘子、送西瓜、拿刀子。客人吃过之后,小孩才可以吃。当然,如果是亲近的客人,就都围在一起吃,客人也会先帮老人、小孩拿西瓜,以示礼让。
   那个年代换西瓜,不用挑选,西瓜肯定个个都熟透,个个香甜,而且熟的恰到好处:瓜蒂是翠绿的,用手折一下,还有汁液流出;西瓜皮也是有点凹凸感,脆绿脆绿的,摸上去硬硬的。切开之后,瓜皮常常会自动裂开,瓜瓤也正好是沙沙的,吃起来却是脆脆的;吃过之后,嘴里有一种自然醇正的香甜,让人回味无穷。卖西瓜的人,在摘瓜的时候已经仔细挑选过了。西瓜一旦从瓜蔓上摘下来,马上就走村串巷,多数西瓜当天就被人们换走了。点西瓜的人,也不是很多,为了让西瓜好吃一点,有些人给西瓜施农家肥,有的还专门用羊粪鸡粪、轧过棉花籽油的油渣、蓖麻油的油渣等。只有这样种西瓜,西瓜的口感才自然、香甜、纯粹。
   就这样,一个夏季,家里总要换几次西瓜的。每次吃西瓜时,就是全家人都开心的时候。
   在老家,还有一个节日要吃西瓜的,那就是七夕节。
   七夕节喝汤(合阳人把吃晚饭叫喝汤)之后,家家户户端着盘子,里面摆放着笔砚等形状的花馍、西瓜、葡萄等,去巷子里敬献神仙。
   神仙是当天下午由几位村民做好的。男人在巷子里搭好棚子,女人则负责用干草扎成草人,用白纸糊好头,用彩笔描画好五官,给草人穿上鲜艳的衣服。等到花枝招展的神仙就做成了,大家一起将神仙抬进棚子,摆放固定好。神仙当然是牛郎织女。但是,在合阳老家,神仙还多了一位,那就是手里抱着孩子的王母娘娘。在这个特殊的情人节,人们敬神,除了祝福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外,还有祈求神灵赐给自己孩子的意思。从前,有些夫妻结婚后好几年都没有生孩子,人们就借这个节日敬神求子,王母娘娘不再是神话故事里的专门破坏美好婚姻爱情的大恶人,而是一位心怀慈悲、乐于助人的送子娘娘了。而那对祈求生子的夫妻,等敬神结束后,将那个小孩子抱回自己家,放在炕头。据说,来年就可以实现生子的愿望。
   敬神之后,各家各户抱回自己家的西瓜,全家人围在一起吃。
   当然,换西瓜也有奇事发生。听别人说,附近有个村子,有几位大手大脚、不懂得节俭过日子的媳妇。只要有换西瓜的来到村里,她们几个首先赶去,讲好价钱,还没有等其他人反应过来,她们几个人就把整车西瓜全部买下,并且瓜分了。等到秋天过去,或者刚入冬的时候,这几户人家就断粮了,开始了靠借贷、靠吃野菜红薯萝卜过日子的时候了。
   大学毕业后工作,暑假跟着先生回老家,偶尔巷子里有换西瓜的来,家公就说:“咱们换几个西瓜吧,给媳妇吃。”先生就笑着对我说:“人家换西瓜给孩子吃,我们家是给媳妇吃,看来我要沾你的光了。”
   后来,分田到户,粮食多了,本来可以换更多的西瓜吃,可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大潮,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留守在家里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有西瓜吃,也很少有当初一大家子人围在一起吃西瓜的热闹气氛了。
   其实,在那个年代,可以用来交换的不止是西瓜。在农村生活,有许多日用品都是通过交换得来的。如换豆腐、换韭菜、换米花糖、换皮筋、换羊毛绳、换气球、换钮扣针线等等,其实还是一种物物交换的经济活动形式。穿破了的鞋子、旧书旧报、破旧麻绳、破铜烂铁、剪下来的头发等,都可以换取一些常用的东西。
   现在,难得看到这样的交换方式了。不管需要买什么东西,有钱就行。而现在的西瓜,也难得买一个完整的吃,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一个西瓜太大了,也太多了。超市、水果店为了方便卖,把西瓜切成几块,分开来卖。每家每户的人少了,除了节假日外,难得有四五个人围在一个桌子上吃饭。所以,有时还是很怀念那种一大家子在一起的热闹,一起吃西瓜时的仪式感和独特的快乐。
   现在的西瓜,虽然品种繁多,到处都可以买到,一年四季都有。如果觉得常温下存放的西瓜不够甜,可以放在冰箱时机冷藏一下,吃的时候更冰爽更香甜,还可以用榨汁机将西瓜打成汁,再加上冰糖……可是,自从远离家乡之后,我就越来越不喜欢吃超市水果店买的西瓜了。
   也许,现在的西瓜,缺少了那种自然成长的香甜与纯粹,已经成为工业时代被量化生产的商品了。为了能长途运输,西瓜七八成熟的时候就被摘下;为了增加产量,给西瓜施用了大量的工业肥料,有的甚至使用膨胀剂;为了保鲜,放在冷库里贮藏。等到上市,消费者买到手的西瓜,瓜蒂早已蔫蔫的,甚至已经完全干枯了;就连瓜皮,摸着也有点皮软了,成为灰褐色。这样的西瓜,吃过之后,嘴里总是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怪味,叫人感觉不舒服。因此,现在一般情况下,我都不买西瓜,也不怎么吃西瓜。
   也许,那种“换——西瓜了”的吆喝声,已经成为永远的过往?也许,将来有更高水平的种植技术,让西瓜就地种植、就地消费呢?也许将来会有更快捷、更高级的运输工具,消费者能吃到更新鲜的西瓜?
  
   二〇二一年十一月二十六日星期五
  

共 425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换——西瓜了——!”的吆喝声,是我幼时听到的最亲切的叫卖声,作者回忆了幼时街巷里吆喝换西瓜,小孩子们便急着让家长出去换一颗西瓜,然后全家人围坐在饭桌旁,稀里哗啦地吃着西瓜的情景,距今已经十分遥远,成为难忘的回忆了。过去的西瓜好吃,香甜,全家人在一块儿吃,氛围热烈,看看快要吃完,小孩子们还要占一块,那充满趣味的生活再也不会有了。回忆中满是留恋和难忘,过去的生活虽然艰苦,却也充满了温馨和快乐。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随便就可以吃到西瓜,但是再也吃不到那时的味道了,如今的西瓜变成了一种商品,生活的原汁原味越来越远。散文回忆幼时的生活真实亲切,把人一下子带回到那个时代,描写背景入情入理,感同身受,语言生动贴切,引人入胜,流畅朴实的语言,给人一种快乐和享受。感谢作者赐稿神舟!推荐大家共赏。【神舟编辑:美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112120009】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美蓉        2021-12-09 16:23:51
  过去的岁月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每一个点滴都刻在了记忆的深处,艰难困苦而又趣味无穷的童年,是梦里常常光顾的时光。感谢老师优美的文章奉献神舟平台,祝老师冬安!
笔名:陌上蓝铃。读书是精神的飞翔,是心灵的寄托。整日在书海中徜徉,见明道如坐春风,悠悠然寝馈其间。
回复1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1-12-10 10:57:30
  是啊,人生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就步入了退休者的行列了。可是,从前那些事,却如同昨日才发生,历历在目。写下这些事情,记住人生中的美好,也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愿这种美好 的感觉陪伴自己的生活,更期待明日生活之顺遂。感谢编辑的精彩按评!问好编辑!敬茶冬安!
2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1-12-09 17:00:52
  往事历历在目展现在眼前,看此文让人回味无穷。虽然现如今生活好了,西瓜随时都能吃到。可味道远不如那些艰难岁月的香甜。感谢同淑君同淑君老师投稿支持神舟!期待老师精彩继续!问候老师!热茶敬上!
峥嵘岁月
回复2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1-12-10 10:58:55
  非常感谢峥嵘岁月老师一直以来的关注与鼓励!敬茶冬安!
3 楼        文友:同淑君同淑君        2021-12-14 10:25:21
  大学同学王海平说:写的越来越轻快流畅,感情自然,显得越来越有味儿了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