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一部成功的自叙传类小说(赏析) ——读曹华鹏的长篇小说《一个人的远山》
继《遍地杏黄》之后,曹华鹏老师又一部长篇小说即将付梓出版。承蒙曹老师相信,我得以先睹为快,将这部小说的电子稿一口气读完。
之所以一口气读完,是因为小说的故事让我难以释卷。
读后的第一印象,就是小说所写内容的真实性。真实是艺术的生命。我之所以对好多当代文学作品不太感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作品在作者并无生活体验的情况下,关在屋里杜撰的,不说细节,就连大背景都是胡编乱造的。但是曹老师的这部小说则不然。其真实性,凡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过来的人,绝对不会觉得小说是杜撰的。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刚刚解决了温饱尚不太富裕的物质生活,小镇学校尚未得到改善的校舍,刚刚开放但还带着因袭的陈旧观念的人们,落后的学校管理方式和教学方法。这一切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面貌。
小说虽是自叙传类的作品,但是作者并没有流水账式地简单记录生活,而是非常成功地创造了一大批文学形象。其中每一个人物给人的感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都是栩栩如生,给人呼之欲出的感觉。笔者以为,小说写得最成功的是两个人——周朝和宋歌。这两个人堪称典型人物形象。
周朝的老家是东北,但当时东北的学校总体看升学率较低。为了找一所升学率较高的学校学习,他千里迢迢来到沂蒙地区,通过早在这里当工人的哥哥周易的关系,进了一所乡镇高中学校。不料这条道路极不平坦。由于种种原因,作为东北人的周朝受到人们的歧视。因姜春花衣服撕破事件,他被迫卷入一场被动的群殴打斗中,被送至派出所接受处理。因为他在写广播稿的时候表现出一定的才华,受到校花宋歌的羡慕,周朝便遭到一些同学的嫉妒。宋歌主动给周朝辅导英语,给他送军大衣,军大衣丢失,周朝写给宋歌的纸条被人截获,出借军大衣的事情暴露,导致周朝与赵志凯、侯德金之间的集市决斗事件。新来的东北学生郁风由于对侯德金的蔑视,又导致了赵志凯和侯德金联手对抗郁风的打斗流血事件。这一连串事件,无形中给周朝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欢乐伙伴侯德金的入伍,人生导师老周头的离去,情同手足的郁风被开除,给了周朝接二连三的感情冲击和人生打击。而受哥哥和古莹莹婚恋的牵连,周朝又遭到古莹莹的父亲古北川等人的多次无理纠缠。小说末尾,周朝接到了大学录取通知,品学兼优的宋歌的通知书也来了,然而她却因为一场车祸而香消玉殒。
周朝前进路上浮动着阴霾。而透过阴霾,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奋斗者的形象。周朝性格内向,但是意志坚强,有毅力,虽然学习基础差,但终于走过了高考这座独木桥,在学业上成为胜利者。
之所以说周朝是个典型形象,是因他代表了改革开放初期参与科考的千千万万的学子们。笔者当时正在送高考,进到我们班来学习的就有好几个东北人,他们性格豪爽大方,但是普遍学习基础差,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甚至有人得出结论:东北来的学生没有一个好的。的确,这类学生高考成功者不多。而《远山》正反映了当时的这一现实状况。
周朝之所以取得了高考的成功,成为参与高考的东北学生中的幸运者,除了他能以非凡的毅力战胜各种困难之外,与另一个典型形象——宋歌的帮助也是分不开的。
宋歌是个理想的女学生形象。她出生于干部家庭,衣食无忧,少年时代可能也没有什么大的挫折,这样的家庭环境造成她性格中积极乐观的一面。她聪明、美丽、大方,气质高雅而不拘小节,心地单纯,待人热情,助人为乐,品学兼优,是班级和学校的活跃分子,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女神、校花,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助人为乐,集中表现在她对周朝的热心帮助上。周朝英语基础差,宋歌就主动提出给他辅导,而且一直不遗余力,坚持不懈,。周朝衣裳单薄,不能御寒,宋歌就把她父亲的军大衣拿来送给他。周朝见义勇为救了高博士,而却不愿意张扬自己,不让宋歌广播自己的事迹。宋歌因此为周朝的举动所感化,朦胧的产生了对他的爱慕之情,因而对周朝备加关注。周朝因此解决了英语瘸腿的问题,由一名高考无望的瘸腿生,考入本科院校。
宋歌的命运是悲剧性的,其悲剧不是社会悲剧,也不是性格悲剧。其悲剧之因是一次偶然的车祸。但是不管是什么性质的悲剧,都像鲁迅说的:“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她的死,留给读者太多的遗憾。如果活着,或许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之所以说宋歌这一形象也是一个典型人物,是因为作者将一切优秀品质都集中在她身上,而凡是上过中学的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往往每一个班级都会有这样一位出类拔萃的女同学,她常常受到老师的赞扬,受到同学们的敬慕,是同学们的榜样。这样的女学生,其思想言行符合时代的主流,跟周朝这样的带叛逆色彩的学生是不同的。
关于周朝和宋歌的关系,我们可以确定的说,开始两人只是互有好感,作为平民出身的,面对身边的这位女神,不可能有什么非分之想;对宋歌来说,无论她怎样大胆地跟周朝接触,无论怎样给他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都是出于同学之间的友谊。但是随着两人的频繁接触,互谅了解,便萌发出性爱的嫩芽,相互暗恋起来。这是自然规律,无可非议,因为他们的关系是纯洁的。
这种暗恋,在某种意义上,还是相互进步的催化剂。
周朝和宋歌这两个文学形象当属于励志典型。因此可以说,小说不仅让读者看到了恢复高考后的八十年代那一代青年学生怎样在高考的道路上进行激烈地竞争,怎样发奋读书,以改变个人和家庭的命运。宋歌不因地位的优越而满足现状,周朝则不忘父辈的艰辛,进取心更强。因此,这两个典型形象,将会激励着当代青年发奋读书,坚强不懈地努力奋斗,去争取一个好的前途。
除了周朝和宋歌这两个典型人物以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
周朝的哥哥周易,是跟周朝密切联系的一个文学形象。他是乡镇工厂的一个普通工人,收入颇低。这个人生活不讲究什么规则,但心地善良。他以其微薄的收入供应弟弟上学,百般呵护着他。可以说,没有周易,就不会有周朝的大学录取通知书。
古莹莹,这也是作者用心塑造的一个文学形象。他美丽大方,有一定叛逆思想。为了成就跟周易的爱情,不顾其父古老先生的强烈反对和干预,毅然丢弃工作,跟周易私奔。她对周朝也是百般呵护。古莹莹和周易的私奔,也使周朝受到牵连,对周朝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也从反面激励了周朝考上大学的决心和意志。
另外,我们还看到,围绕着周朝的一批学生形象:
姜春花,一个出身颇为富庶的小商人家庭,有一定优越感,外形缺乏美感,但却很注重标新立异地打扮自己。性格泼来,语言粗俗,一点小小的委屈也不能忍受,因此得罪了不少同学。因为姜春花衣服撕破,便引来自己的两个哥哥大闹学生宿舍,使得周朝无缘无故地受到冤枉。但是,如果从积极方面看,这也是对周朝的考验,逆境出人才嘛。
人高马大、浑身血性、喜欢打斗的赵志凯,有点江湖味道的郁风,明哲保身的侯德金,外表沉稳、颇有心计的班长童刚,这些形象都很好地衬托了主要人物周朝的形象。他们之间也会因为一些小事而闹起来,甚至打斗,但从本质上看都是好人,他们今天闹起来,明天就会成为好朋友,由斗转化为和。赵志凯跟姜春花曾有一场激烈的斗争,以至于结下冤仇,但小说最后交代了这样的结局:两人居然成为很好的夫妻。
高考是平民的一条重要的出路,但不应当是平民的独木桥。赵志凯学武不成,回家跟父母种植果园,收入颇丰。侯德金入伍当了一名战士。条条大路通罗马,他们也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另外,周朝所处的社会环境中,还有镇医院陆院长(陆大牙)、周朝的班主任兼语文教师童老师(判官)、镇中学校长费校长(头儿)、教导主任于主任(驴头)。从作者送给这些人的绰号来看,这些人不过是些趋炎附势、没有正义感的浑噩之辈。这些人的态度,给周朝的人生道路添了些悲剧色彩,当然他们的态度也从反面激励了周朝的奋斗决心,不可忽视。
但有一个人值得注意,就是看门的退休教师老周头。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物形象。他知识渊博,练达人生,主持正义,心地善良,态度温和,为人慷慨,善解人意,但“但认真起来,总有一种煞气与威严”。周朝得到了他的物质上的帮助、思想上的指导和精神上的安慰,把他视为导师。周朝的进步和成熟,能够从危难中熬过来,是跟这个人分不开的。作者对他寄予很深的感情。
无论多么长的小说,都是围绕着主人翁写一组人物,这些人物构成了主人翁的活动环境,对主人翁的性格描写起到很大的作用。作者是深谙这一点的,所以即使次要人物,也把他们当成了一个影响全局的棋子,而精心安排。
《远山》所要表现的主题和它的现实意义,我以为可以从如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它是一部青春励志小说,赞扬的是一种具有积极的人生意义的励志精神。其现实意义和永恒的意义就是激励人们树立奋斗的世界观,人生有限,一个人,不应该虚度年华,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勇于奋斗,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成就学业,成就事业。
其次,小说通过描写,一方面肯定了恢复高考制度的积极作用,即可以无贵无贱地让人们在高考的平台上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但是小说中大量的描写也告诉我们,高考的预选,无疑是对学习差一点的学生的人格的蔑视,造成人们极大的反感。教师、领导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冷漠,也造成一部分学生的叛逆倾向。不注意思想教育,单纯抓升学率,使得一些学习差、考学无望的同学变得消极。这些现象,有的改了,有的现在还在继续,甚至变本加厉,例如教师唯一的法宝似乎只有布置作业,唯一衡量学生的标尺是分数,学校衡量一个教师的能力和劳动量只看升学率。这些现象还亟待改革。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这部小说因为真实地再现了八十年代的学校生活,所以有极强的认识价值。巴尔扎克就鄙夷那些苍白空洞的小说,他认为那些脱离现实生活全然虚构的作品是毫无生命的,只有根据真实的生活图景总结出来的作品,才有真正的力量。《远山》以其描写的真实,因而就有了生命力,有了真正的力量。这一点,《远山》跟那些躲在书斋里凭空杜撰的垃圾文学是截然不同的。
在艺术上,《远山》主要有如下几点。
结构上,作者的设计是用了心思的。一般传记体小说,往往按照时间顺序来写,弄不好就会走入流水账形式。但是好的传记体小说,是不会给人这样的感觉的。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狄更斯的《大卫科波菲尔》、毛姆的《人生的枷锁》这些自叙传式的作品,都成了世界名著。其中成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善于结构小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远山》开头就设置了一个巨大的悬念:周朝得了“幻听”病,这种病其实就是现在说的忧郁症。这一悬念强烈地吸引着读者,一定要看看这幻听病是怎么得的。接着倒叙自己上高中参加高考的日子,那段时间自己受的挫折。但是这样还是不能回答读者的疑问,直到小说的最后,读者才恍然明白过来,就是周朝的恋爱对象宋歌之死所致。宋歌是他心中的女神,她死,无疑是对周朝最大的打击,这种打击导致了周朝的幻听病(抑郁症)。
小说别出心裁地设置了现在的故事和过去的故事相互交织两条线索,这就避免了平铺直叙的毛病。从另一角度看,周朝和宋歌的关系也算是一条主线,而周朝的哥哥周易和古莹莹的恋爱是副线,两条线索也是交叉着发展的。此外还有多条次要线索贯穿其中,老周头和周朝的关系,周朝和赵志凯斗而合的关系,等等。
由于作者注意了叙述过程中的悬念释念、埋伏照应,故小说的情节发展波澜跌宕,给人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感觉。例如宋歌不来拿大衣,这就是个悬念;赵志凯和周朝打架的原因又是一个悬念;高博士一出场就叫人觉得有点不正常,但是不知道是什么问题,这一悬念后来才解开,原来是受高考的压力太大,得了神经病。
我尤其佩服作者的语言功力。一般作者在语言上存在的问题往往是两个极端:一是词汇贫乏,缺乏修辞润色,纵然故事还算生动,但读起来让人觉得苍白干瘪缺乏美感;另一种是过于讲究语言的华丽,讲究藻饰,滥用修辞手段,这样就算作品有一定的故事性,也让人觉得华而不实。但是曹华鹏先生则不然,他是真正做到了雅俗结合。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时而“天然去雕饰”,时而像是华美的乐章,而这两方面构成了其统一的风格,并不让人觉得生硬。在描写上,作者是白描和工笔相结合,而不显做作的痕迹。作者这样写月亮:“圆圆的月体愈加圆润透明,像浸泡在水中的碧玉,散射出优柔的青光,漫漶出一团似乎已经动起来的光晕。上面的黑斑亮点也在动着,像人的脸,有眼睛有鼻子,还有嘴巴。它的眼睛一直在眨着,鼻子在抽搐着,嘴巴也在动着,似乎还在进行着忘我交流和诉说清谈。它像极了一张熟悉又陌生的面孔,在一间白墙壁白病床白被褥的房间里。”这一段是典型的工笔描写,用了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有力地烘托了当时人物的心情。白描的例子则更多,例如写宋歌吃地瓜的方式,“宋歌毫不客气,摸起一个地瓜用手拍拍上面的灰土,就放进嘴里吃,”简短一句话,表现了宋歌这位校花的朴素大方,毫不扭捏的性格,看似粗俗,实则给人以高雅的美感。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大量地运用了烘托、对照等艺术手法。小说中写校花宋歌,是将她跟姜春花对照着写的,一个气质高雅,一个气质俗气。写宋歌的父亲,作者是将其外形的凶恶和内心的善良对照写的,这就达到了崇高美的艺术效果。小说用大量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的心情,人物高兴时,景物的色彩明丽,心情恶劣时,景物色彩暗淡。“人即是景,景即是人”,写景都是在写人。在刻画一个人的时候,时而大笔勾勒,时而精雕细琢。可以说,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已经达到了驾熟就轻的程度。
总之,《一个人的远山》,是曹华鹏老师的有一部现实主义力作,是一部思想上艺术上较之他的第一部长篇《遍地杏黄》更加成熟的小说。我佩服他取得的艺术成就。但我更佩服他对对生活的深入持久的体验和观察,佩服他蜜蜂采蜜式的阅读名著的习惯,持之以恒地创作毅力。长篇小说的创作需要耐得住寂寞,这一点曹老师是做到了。我衷心的祝愿曹老师的作品顺利出版,祝愿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017年4月18日于临沂农校
注:曹华鹏,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作品有百万字的长篇小说《遍地杏黄》和《一个人的远山》,散文集《北窗之外》、长诗《月歌》、《声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