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烛影摇红,那年明月(随笔)
皓月当空,月光如冰如玉;斑驳的云消失在河的尽头。此时,呼唤小船,小船上萧声阵阵;此刻,风景如故。在袅袅传来的乐音中怀想什么呢?在夜宴酒杯前,声声如诉。潮涨潮落,阴晴圆缺,天意实在难测。
有客人在秋风之时前来,离开之际留下了美酒。少年整夜演奏者胡笳,谁曾想一去不返。同是江南倦于行旅的人,对着月亮,你唱我舞。醉眼迷离间,不要问:明年的这个时候,人在何处?
来读刘辰翁这首《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
明月如冰,乱云飞下斜河去。旋呼艇子载箫声,风景还如故。袅袅余怀何许。听尊前、呜呜似诉。近年潮信,万里阴晴,和天无据。
有客秋风,去时留下金盘露。少年终夜奏胡笳,谁料归无路。同是江南倦旅。对婵娟;君歌我舞。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
无意间读到刘辰翁的《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这首词,先不问词意,立刻就被《烛影摇红》的词牌所触动。
“烛影摇红”,多么触动人心的意象和意境啊。一看到它,心情一下就美好了起来。想来古人真的比今人有更多的或者说更精细的触感。不想探究其中原因,但是一支燃烧着的蜡烛竟会让词人有了如此感受。直至如今,我们仍可通过这“烛影摇红”的视觉感受触及心脑深处的主观意识,由此散发开来的情感却是每一位读者所浸染的。
而现在早已是智能的现代世界了。暮色已临,华灯初上。城市农村早已被各种各样的灯具照亮,蜡烛的时代已然成为了历史,“烛影摇红”只在具有调侃意味的“小资情调”的格式里出现。那种极具古典意趣的“烛影摇红”早已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了。
其实“烛影摇红”给我的感触是一种浪漫、一种温馨、一种向往。如果要在此时真的点上几只蜡烛去感受这个词牌本身的含义,那只能是南辕北辙。
只是醉心于宋词的我,只喜欢去意会。而读刘辰翁的这阕《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却没有了“烛影摇红”的惬意,读完整首词作,心情却产生了莫名的感伤。一句“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道尽人生的无奈。
可以想见,当年刘辰翁遇见故友,在欢愉之后,突然在那个月夜伤感起来。也是,在那个年代,离别可能就是永别,对于这样的文人来说,伤感在所难免。其实,对于如今的社会而言,有些离别也如刘辰翁那晚的感触一样。
我们常说“我们的生命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经过不同的风景,同时也会遇见谁,当然也会有谁与自己遇见。一辈子,走走停停,曾经的遇见会成为自己一生的拥有吗?难说。
读这首词作,我感受到了作者的一种哲学思维。即在无限的时空中,个人的无助和无奈成为某个时间段里的孤独。这种孤独存在于尘世间,茫茫人海中。遇见,成为了我们人生路上的精彩。而岁月却在沉浮中渐渐远去,我们就会发现,时光从来就没有为谁停留过。觥筹交错、风花雪夜是短暂的快意,而孤苦伶仃、凄风苦雨成了我们最深的记忆。
因此每每在这样的情形下,在词作情感的衬托下,总会将自己游离在这喧嚣的都市外;这个时候我想在自己内心会表现出一片寂静,一片孤独的寂静。喜欢这样的感觉,如同读到这样的宋词所感触到的情形。其实,细想起来,在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心田,只是不知什么时候会驻进那里。我想,那会是一种很享受、很自我的孤独。当“醉中休问,明月明年,人在何处。”的惆怅满腹时,这样的情感才是最真切和无法释怀的。
人生逆旅,有的人会留下,有的人会离开。只是在这唯一的一次生命旅途中,我们奢求的太多,以致于等到自我需求的时候却无法满足。有的只是时光的慢慢消逝,只会在某个时刻突然发现时光从来都不会为我们而停留。
刘辰翁和我们这个年代,谁都无法去左右自己的命运。这首《烛影摇红·丙子中秋泛月》虽然是刘辰翁有感而发,但是从中我也可以体验到他的那种从容,只是这种情怀与他而言是无奈和唏嘘。
他的时代和我现在所处的社会,其实都差不多。在混迹于社会中,浓妆淡抹里,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道美丽的风景,无需刻意想起,那些油然而生的念想,或许就是岁月留给自己的一抹温馨。其实这样想这样就好,因为这样就会少了很多失落感。而失落感并不就是某种孤独。也许,当有一天偶遇“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野渡。”的情景,就会在一番沉静中,在时光的某个触角下,恬淡于心,豁然开朗。意此,便足矣。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读一些喜欢的宋词,轻轻地拾起一刻的清静;即使有着与作者一样的无法排遣的心绪,但是这份浅吟低唱却是一生执着的相守。生命中,人在何处,有意无意中,或许是最好的。
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