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初见】寡言是一种修养(随笔)
口若悬河是令人羡慕的。健谈的人,是意见的领袖,是人群谈话交流的主宰。一拨人相聚,会说的人便是中心。他引领着话题的方向,活跃着临时团体的气氛。他一出场,就如油锅里滴进了一滴水,一整锅的热油,马上就会激越沸腾起来。
爱说的人胆子大,不怯场。善于无话找话说。所以有他们在的聚会,你不必担心冷场、出现尴尬局面。爱说的人思维反应敏捷,他们善于从别人的话语中找到话引由头,让一时沉寂的场面,迅速重新活跃起来,并一波又一波地将谈论推向高潮。
实在的、确实的健谈,人们都是很欢迎的。一言不发,没有交流,经验、智慧、学识就不能很好地传布。知识的普及、群情意愿的宣泄和表达,都需要善于言辞的人嘴巴功能的尽情发挥。
不过,话总有说完的时候。累赘是好话的重复。实在的成绩,用简洁的话语,就可以介绍完毕,最伟大的成就,也不需要鸿篇巨著才能总结,老子纵言天地的大道理,也只有九千余字的一部《道德经》。中国写意画坛里有一句俚语,叫做“远树无叶,远人无目”,简单的几笔勾勒,意境就充篇盈幅。凝练笔墨确是一种高超的艺术追求。
意达言尽,不需要过多的饶舌,是尊重人的想象的表现。除了娱乐,是不必话如洪水滔滔决堤毁岸的。
健谈一旦走向夸夸其谈的虚言浪语,将多言善辨当作邀誉请宠的手段就不可取了。但是,这种情况也是存在的。
民间有道,一犬吠影,百犬吠声,三人成虎之说,是事在人传人之间,许多人的话,都是不断添油加醋,注水添料,夸大说辞的结果。“水推垃圾,酒后人语。”这就是民间批评烦言赘语的一句俗话。炼如秋水,凝胜冰山才是令人喜欢的。
小的说大,方的说圆,圆的说扁,指鹿为马,颠倒黑白,那就落入了令人反感并加以警惕的欺骗行诈之列了。
在善辨与寡言者之间,我欣赏的是寡言。也许是自小性情就胆怯内敛的缘故,那时与一拨小朋友一起玩,我多数时候只是旁观默语的。长大后工作,交际也不善言辞。但不是说我没有思想,只是不善于一套一套的去表达。读大学的时候,同学说我是插话者。偶尔旁搭的一两句话零言碎语,也是一种概括性的言辞。话虽不多,但说得到位精准,具有简洁哲思,他们也是很喜欢听的。
不多说话,也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考虑成熟的意见,就不应该发表出来。没有确认的体会,就不应该随意表态。信口开河、口无遮拦,这既是一种言不由衷,也是一种言过其实,我们需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去给自己嘴巴的多言饶舌添设一道障碍,以不让它狂奔撒野践踏众言为好。
多言必失。急忙表态,错了就难于挽回,出口之言,泼出去的水,胡言乱语就会遭殃。一是丧失自己的名声,一是误导了别人。可谓双蚀的营生。因此选择寡言,是慎重持世的需要。
口拙笨舌虽然不招美誉,但心安踏实。不会人为的给自己、也给别人制造额外的麻烦。
寡言者,其实也不是不说话,而是自己与自己在对话交谈。
人,有两个自我,一个是正方,一个是反方。正反双方遇事常常在争吵理论。即使为生活中的一顿饭,它们也要讨论一番,让人陷入一时决策的惘然与犹疑。比如,这顿是晚餐,是吃干饭好呢,还是用稀饭好呢?
正方说,干饭好,因为七点钟进食,到第二天早上起床,就是十二个小时了。“时间长,宜吃干饭。”
反方持语反对,认为“因为时间长,中途睡觉,没有时间去喝水,为防止人体失水,应该吃稀饭。”
这时,正方又有话说了,“缺水问题还不好解决?做一个汤就行了。”反方经过仔细思量,觉得也有道理,于是双方终于形成共识,最后,晚餐还是选择了吃干饭。
连一顿饭也要讨论一番,不说决定人生前途、命运的大事,在选择的时候,不争得你死我活才怪呢。
人的一生,总是自己与自己反复地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争吵斗争交锋缠斗。如果充满正能量的一方取胜,你的前途命运就阳光灿烂。如果阴霾漫天的一方主导了自己的选择,你这一生的命运,必定凶多吉少无疑。
因此,思想上,多与阳光的人交流,从他们身上吸取健康养料、增加正能量。自己永远阳光健壮,就不怕黑暗了。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