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暗香】悠悠变迁乡村路(散文)
又到清明时节,踏青回故地,让我吃惊的是原来要颠簸上好一阵才能到的地方,居然打个车就能到,下乡再不是什么难事了,看着我们苏北农村这样的变化,不由感慨万千。
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外婆家,都很费周折,先是一路扬尘地坐一段咯吱咯吱的车,后晃悠晃悠地过一段水路,然后再上岸走上好长一段乡村小路,曲里拐弯的,要是碰上下雨天,只好赤脚走在泥泞小路上了,一脚一个坑的,一点也不诗意。
最可怕的是过桥,有年夏天外公病重,爸妈带上我和妹妹回去探望,却突然遇上狂风暴雨,雷闪轰鸣,还得过那像是树枝搭起来的桥,有点滑,还有点年久失修,天黑黑的,我和妹都吓得打颤,有过路的农人说只能爬过去,而我们胆怯得都无法动弹,爸爸说:别怕,有爸妈呐,勇敢点!事后回想起来,平常文文弱弱的教书匠老爸,在那时刻居然那么伟岸,在他的鼓励下,我们居然真的爬过了那个可怕的树枝桥。
外婆安抚我们说,当年你妈和舅舅他们小时候上学,来来回回走在这条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哭过多少鼻子,那时候没车也没船,几十里路全靠两条腿,有时候大冬天的,脚都冻僵了,只能拿冰擦,一直擦到脚上感到火辣辣的,那样才不至于冻伤。外公说乡间太闭塞了,再难也要从这条路上走出去,所以,他卖田卖地靠出苦力,硬是让几个儿女都凭着考学走出了那条小路。
这是一条通往梦想的路,路的这头是守望,路的那头是希望。
八十年代那会儿,我们还时不时去乡下探亲,那时的乡村路已铺了砖,虽然不太宽,但我们可以骑着自行车一路过去,路有点高低不平,骑着车有点像是骑马,但也让人很欢快了。那个树枝桥已变成由两块水泥板平行地搭着的桥,胆大一点的,会从一个石板上骑着冲过去,偶尔还见到有开小汽车的,路也就那一车宽,过桥时就一个轮胎滚在一个石板上,让人看得也够惊心的,直感叹:高手在民间啊!其实,当地的庄稼人开着拖拉机碾在这石板桥上是家常便饭的事。
那时,常常看到一个瘦瘦黑黑的老大爷,撅着身子在一条路上修修补补,那是一条通往村外的路,走上一段有一个小学校,收获的季节,拖拉机“突突突”地在这条路上运载着丰收的粮食,农民们的四季辛劳都通过它来兑换成全家一年的生计,也许负担太沉重了,所以,路面上经常是伤痕累累,砖头被压得变形了,有的甚至无影无踪。这个有点弓腰驼背的老大爷,人们都亲切地叫他秦五爷,他时不时地侍弄那条路,有人劝他别累着,他说娃儿们上学呢,不能没好路走。
那几年,每每夏天去乡下都能在那条路上看到他的身影,烈日炎炎的,佝偻着身子,肩上搭着一条毛巾,默不作声地敲敲打打,累了就坐路边的小树下擦擦汗,抽会儿烟,喝口水,然后又继续干活。远远地看着那不知疲惫的身影,总有一种心灵被敲打的颤动。
这是一条充满阳光的路,路的这头是付出,路的那头是收获。
云卷云舒,花开花落,忙忙碌碌中不知又过了多少春花雪月,那条乡村路仿佛离我们已经十分遥远了,如今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康庄大道,银白色的水泥马路蜿蜒前行,就像一条长长的白绸缎,让人不知身在何处。时下正值“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季节,天上飘着毛毛细雨,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和着青草味儿,还有一簇簇黄金似的油菜花吐出的芬芳,扑鼻而来。平坦又宽敞的石桥下,清清的河水淙淙潺潺地唱着歌向前方流淌。
乡亲们高兴地说,农忙和收获的日子里,这条路上的机器可跑得欢了,如今种地都现代化了,这条路可是加快了我们富裕的步伐啊!
看着眼前的巨变,不由得又想起那个难忘的身影,村里人说,那个可敬的秦五爷已过世多年,过世前还念念不忘那条路,最后的日子里,常常坐在门前大树下,静静地注视着路的远方。听说他的孙子也从这条路上走向了社会,立业一方,颇有建树,还常常回乡宣传国家的利农政策,指点村民发家致富,为村里修路建桥立下了汗马功劳。
是啊,虽然少小离家,志在远方,但是永远心系故乡,永远也忘不了曾经走过的乡村路。
恍惚间,一阵童声缭绕,向路的前方看去,一群放学的孩子正走在树荫下,舒适惬意,一路留下串串银铃般的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