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初见】远去的油坊与油泼(散文)
每到冬天,或早或迟,是雷打不动的榨油时节。油坊,是记忆中最香的地方。
可以说十里八乡才有一个油坊,而且这个权威性的地标必须坐落在大队部附近,方便周围村民的同时,大队部也好管理。大队就是几个村庄的心脏。
每到榨油的时节,生产队抽出一批年轻人轮换着干体力活,也有几个年龄大经验足的中老年人当指导师傅。榨油是个吃苦的技术活,因为油泼需要用脚反复踩踏均匀后才能出油。具体怎么个榨法,我没有仔细看,也没有机会全程观察,总之流程很复杂,时间比较长,一个生产队的油需要一半个月才能榨出来。
我们的油坊就在离我们不远的新堡子队上,朝着村东头“长着疙瘩“的川地(疙瘩实乃凸起来的古墓)边缘悬崖畔往下走三、四里蚰蜒路,下坡,过河,上坡就到。油坊恰好在能通汽车的公路旁边,如果走大路,比打截路远一半路程,所以,即便坑坑洼洼,陡峭难走,多数人还是选择抄近道。
临近油坊,空气中散发着浓浓油香味,乌黑发亮的油泼仿佛从磨缝里蹦出来,在眼前跳跃,勾引着馋虫,于是三步并作两步,目光朝着向天张口的黑烟囱投去,暖意顿生,袅袅炊烟,裹挟着熟胡麻味,窜入鼻孔,诱惑得路人神魂颠倒,只差“拦路抢劫”了。
怎一个香字了得。
油泼,乃榨油的前期物质,是炒熟的胡麻和云盖用石头磨子推下来的油质品,类似榨油后剩下的杂质——油渣。但油泼里面包含着油,且软;油渣里面没有油,且硬。
吃过油泼的人,都知道它的辛辣味和油津津的特殊香味。那种天然的味,让人终生不忘。
油坊,是我们小时候冬天最爱去的地方,不但闻着香,还能吃到想吃的那种独特味道,那就是油泼。
由油籽变成油泼,首先得用石头磨子把炒熟的胡麻和云盖推下来。这个工作得让驴来完成,人是没有那么大体力完成的。两合石磨配合默契,由驴拉着上层磨子转动才能起到磨碎功能。足足上百斤重的石磨,一天到晚不停歇。换驴不换磨,推几个小时换下来缓一会,让其他驴接着上阵。油泼在磨缝里缓缓蠕动,一层一层剥离,软溜溜,黑亮亮,油津津,辣酥酥,有着胡麻的鲜味和云盖的辛味,油香油香的。
到油坊的目的不只是跟着推磨的驴转圈,主要是顺手抓一把塞进嘴里像品山珍一样咀嚼,还想弄一疙瘩拿回家让大家吃一顿油泼酸菜馓饭(馓饭是莜麦面和豌豆面做成类似稠糊糊一样的杂粮饭)。将油泼拌入浆水酸菜中,飘散着浓浓辛辣油香味,即便不饿,也会流口水。
印象最深的是舅舅家队上的油坊,跟着表哥表姐们给舅舅送东西,顺便沾沾光。油坊的人几乎都很大方,可以随便给你炒着吃一顿油津津的糜面馍馍或其他杂面馍馍,或做一顿飘着油花的白面饭,让你过足了瘾再回去,临走时还会让你拿一疙瘩油泼。很少遇到刁难。本来是大家的油坊,何不领个顺水人情?
我们大队的油坊小时候去过好几次。当然,要去油坊肯定是因为公事,或驮着胡麻柴,荞杆,或树梢子,硬柴之类炒胡麻的柴禾。或给推磨驴拉草料,或给榨油的师傅——大哥叔伯们送馍馍送衣服或其他用物。总之,无事不登三宝殿。那个宝殿又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地方。只为一顿油汪汪的饭或一疙瘩油泼。但是,能拿到我们油坊的油泼就没那么容易了。得动脑筋,跟着推磨驴后面拨磨(往磨眼里拨胡麻)或赶牲口,趁大人们不注意顺手牵羊拿一疙瘩油泼塞进插插里,也就是衣服口袋里。或塞进袖筒里,从来不怕油糊糊把衣服弄脏。回来的路上掏出来掂量掂量,比一比谁“偷”得多,“偷”得多的人沾沾自喜,“偷”得少的人垂头丧气,担心不够吃一顿馓饭。其实生产队里有时候也分些油泼给每家每户吃一顿馓饭,但是小孩子们就那么手贱,贪婪加好奇,心里很痒痒,不“偷”仿佛对不起自己。
油泼馓饭是我吃过最香的杂粮面饭,因为油泼的鲜味入心入肺。现在想想,大概是饥饿感驱动。
离开生产队后很少吃到油泼酸菜馓饭,以至于忘了油泼一事。但近三十年来基本买娘家的清油,大哥在农村,自己种胡麻榨油,味道好,安全环保。但这三年大哥家再没种胡麻,就谈不上榨油了。今年大哥去世了,以后不可能吃到他家的清油。
三年来连续买了堂侄子家的清油,今年这种味道正好是三十多年前的油泼味。
小时候听过榨油时胡麻和云盖的比例应该是七比三或八比二,这样的比例出油率相对高,味道更好。否则比例过大出油率太低,或味道不香。
打开桶盖一闻我就知道今年的清油比例和小时候吃过的清油一样。
堂哥说:“今年的油价高,十五元呢。”我挖苦到:“只要油好,多少钱都是小事,我给我侄儿把钱给给了又不是给别人了。”
堂哥是我们亲堂姊妹里的老大,很幽默,也是个贤惠人,我们在一起时经常开玩笑说笑嬉闹,堂姊妹们在一起欺负一下感觉亲近。
堂哥眼睛挤了几下,微微一笑:“那就给你倒走,不多,十斤的主儿我能做,前几天把几十斤卖了,我给你说一下,你吃油的时候在锅里多熟一会儿,味道就淡了,否则辣着呢。”
与其说辣味不如说是辛味,是云盖特有的辛辣味。我胸有成竹地回到:“我会吃咱们的油,熟透就行了,正好,我缺个提味儿的,要不多,十斤够了,去年的油还没吃完,加起来明年够吃了。”
堂侄子赶紧插话说:“二十斤有,够你拿。”意思是给我卖十斤有些难为情。
清油拿来十几天了还没顾上往油坛子里倒,今天打开桶盖一股辣乎乎地香味扑鼻而来,正宗的花籽熟胡麻油,真正的家乡味,妈妈的味道。
眼前浮现出母亲用黑色大油坛子装清油的画面,做饭时用勺子舀一点点滴在锅里,有油的意思就行了,而那时候的油,不负众望,哪怕一汤匙,或几滴,滴进锅里也满院飘香,甚至半个庄子都能闻见谁家锅里倒油了,根据味道能判断出做的什么饭。那时候,一大家子,八、九口人一年五、六十斤清油够吃了,一是油味香,二是做饭用油少,贫穷恰好拯救了我们,不存在得富贵病,没有听说三高啊脂肪肝之类的病,清贫中保持着清瘦体质,寡淡饮食成就了健康体魄。
相隔几十年还能吃到小时候的味道,真不容易。
把油倒进坛子后剩下的油底子飘散着油泼味,半缸子澄清后剩下的稠油够吃一顿油泼酸菜散饭了。
于是兴冲冲盘算着做一顿久违了的油泼酸菜散饭。打电话叫来了弟弟和弟媳妇,让他们也跟着回味一下几十年前的农家饭。
弟弟比我聪明,还记得油泼是怎么回事,调侃到:“做了一顿酸菜馓饭招待娃舅着呢?你这分明是油渣,不是油泼,油渣里面没油,是土和杂质,你是吃泥着呢还是吃油泼着呢?”
哦,我居然忘了油泼和油渣的区别,原来油底子是油渣,居然忽视了里面有土。幸亏把最底下一层没拌菜。我怎么把油底子根据辛辣味糊里糊涂定义为油泼了呢?
说白了还是远离油坊的年代太久,太久,忘了榨油的流程,心里只惦记着油泼。
别说吃不到四十年前的油泼,就连那种比例的熟胡麻油都很难遇到了。现在的人基本不种云盖(干圆圆),因为成活率低,出油率低,划不来种。小时候吃过的各种杂粮也不怎么种了,农村人现在很少吃杂粮饭,正好和七十年代打了个颠倒。
老油坊早被新潮流摒弃,被吃了几十年土坊子油的年轻人亲自打入“冷宫”。老年人再也无力维护用脚踩着榨油的乡土技术,驴推磨成了往事,油泼不再是餐桌上的稀罕物。
渐行渐远的乡村美味,被衣食无忧的城市生活抛得很远很远。
致敬我们的父辈,珍惜我们当下的幸福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