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初见】只看阳光(随笔)
谁没有见识过地里的向日葵?在没有阳光的时候,花朵都是低头埋首的,显得无精打采的样子。
可是太阳一出,它们就昂首挺胸,迎着阳光张开笑脸,显得快活异常了。
喜欢阳光的,也不只有向日葵。
家里阳台的那盆网球花,总是一个劲的向外探头,以致长得歪扭了身子。于是,我将里侧的,调到了外侧,外侧的,调到了里侧。虽然暂时长直起来了,可不久,里侧的花与叶,又转身向外倾斜,身子,又长得歪斜了起来。因为,防盗网之外阳光余脉的照临,让它挡不住固有的向往啊。
大凡植物,都有心向阳光的一份执着。
阳光,不只有明亮,还有温暖。有阳光,才有快活。人,也是非常需要阳光心理的支持的。心里阳光的人,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出类拔萃。
汪曾祺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最后的一位士大夫,可见他在文化艺术领域上的成就与建树。
“阅读公社”有篇纪念汪曾祺百年诞辰的文章《“佛系”不是汪老的底色》,将他称为一位“可爱老头”,因为,汪曾祺总能从平淡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他一句“生活,是很好玩的”话,很戳年轻人的心。
也不要以为,汪曾祺说了这话,就证明生活中的他,一切春风得意。他的人生遭际,也是历经坎坷的。
他,经受过许多生活的困苦,也曾有过因工作无着,念及轻生的想法。可经恩师沈从文拨亮了他心里的阳光,阳光心态即驱散了生活的一时阴云,使他将人生所有的不顺,都化得云淡风轻了。
他那一部自传体小说《寂寞与温暖》,曾经六易其稿。书名原本叫《寂寞》,家人的本意,也曾想请“老头”应和着反右体裁写一写如何受罪、境遇如何悲惨的。谁知,汪曾祺一下笔,小说就写得满是温情。之后,家人让他改了又改,可改来改去,“还是那个调调”,题目还从《寂寞》变成了《寂寞与温暖》。
任何生活的阴云,一旦流过他的心灵,都能输出一脉和煦的暖阳来,既温暖着自己,也温暖了别人。
汪曾祺的这种阳光心态,也着实反映了那些心怀正直的人的精神倾向。
记得一位朋友曾经跟我谈起过一件事。
那一次,他到一家药店买了两盒成药,正要结账时,帮他取药的服务员即对他说:“你这个药,配合乳酸菌素片服用是最好的,要不要买一盒?”
朋友听她这么一介绍,便答应买一盒。
可服务员给他搭上一盒后,接着又说:“这个药,你再买一盒,就可以再送一盒了。”
见他在迟疑,服务员又说:“我建议你再买一盒,就得三盒了。这样,划算。”
朋友是诚实而爽快的人,于是,便听从了服务员的指点,一下子就买了五盒药品回家。
回到半路,他想着查看一下发票。这时,才发现账单只打印了一半,有一半却没有显示文字。想起此前服务员的一个举动,本来,第一次打印的发票是完整的,可刚接过来时服务员马上说:“哦,这张不是你的。”她将给出的那一张发票收回,即时撕掉后,才又重新打成了这一张发票。
给顾客的发票,应该是完整的才对,他看到这张发票不完整,为什么还要送出给顾客呢?
朋友越想,越怀疑其中必有蹊跷。这时,又记得在商店里,就有一位顾客在追讨什么钱款的事。觉得,这个店,似乎分明是执意糊弄人的了。
本来,他想回店里去讨个说法。可再想想,还是算了吧。
朋友说,面对些少的疑虑和不实,还是不怀疑、不揭穿为好,甚至还相信那是真的。如此,让世间的美好一如初始,不让虚假浇灭自己对世事那一份美好的判断,不让虚骗污染自己那颗纯净的心灵。面对烦恼,也尽量以快乐使自己愉悦起来。就像地里的向日葵那样,只看阳光,不看阴云吧。
想到此,朋友没有再回头,径直往家里走去。至今没有去查过医疗卡的款项。
《礼记》说:“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美好,是一束阳光。美好心情,是一簇暖阳。只接受这一抹阳光照拂,不快的阴云,也许就遮盖不了那一抹心灵的美好。
因此,可以说,心有阳光,不需灯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