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咀嚼年味(散文)
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年就远去了。
小时候过年的事情记忆犹新,每一次回忆都是对亲人的缅怀。一进入腊月,屋顶积雪融化的雪水如线如帘下着,院子雪水漫流,祖母和母亲忙着洗衣拆被子,扫屋子刷墙面,盘腿坐在席子穿针引线缝被子,抹袼褙纳鞋底,为大人小孩做新鞋子;祖父、父亲兄弟们忙着赶集买菜卖肉买点心,同时置身集市感受人头涌动的过年的热闹景象;至今清楚地记得我躺在热气腾腾的火炕搂着新衣服期待着天亮的激动心情。从前的年味特别浓,喜庆弥漫在整个村子,喧闹着腊月和正月。
过年祭祖是深刻的记忆之一,想起当年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清晰完整。大年三十早饭后,爷爷便开始祭祖分工,三叔蹲在廊檐上,放一劈柴的木墩,一手拿斧头,一手扶凿子,一沓凿满铜钱的麻纸瞬间变为麻钱,三叔打开麻纸装满竹笼,提上去老坟烧纸请回家神一起过年。四叔和五叔从爷爷房间抬出八仙桌放在上房中间,五叔顺梯子攀上房梁给八仙桌后面吊挂上帘子,挡住后门。爷爷恭敬地把曾祖父、曾祖母的相片安放上,蒸篦大的枣花馍供奉旁边。提前准备的献果分装在三个盘子中,整齐地放在照片前。给擦干净的香炉装上灰,点燃蜡烛焚香进香。父亲和四叔在门口贴对联,“千门万户曈曈日,又把旧桃换新桃”,横批是“万象更新”。在一旁的弟弟早摆放好鞭炮,四叔说放炮声音未落,噼噼啪啪的爆竹声欢快地宣告“过年了,欢迎家神回家”,炮声此起彼伏,新年拉开了大幕。
我的记忆里,长辈们以虔诚的心,恭敬地迎接新年。热闹中慎终追远,是家族文化的精髓。
初一早上吃饺子,第一碗饺子敬献给祖先。吃完饺子,爷爷和叔叔组队去村子拜年,互致新年问候外,一定要进邻居家去供桌给逝去的人上香磕头。同样的邻居也络绎不绝来家中拜年,给曾祖父祖母上香磕头。村子三十几户人家,同一氏族,几辈辈患难与共,体恤相扶,血浓于水。
我喜欢在农村过年,是因为红火热闹,温暖幸福。公公去世早,婆婆率领着二哥二嫂把年过得热闹隆重。腊月二十五开始蒸包子,一般要蒸三天过年馍,有两天时间蒸包子,肉包子装满蒲篮(搁粮食用的器具),一筛子素包;用心蒸的羔子馍和形象各异的枣花,特别具有观赏性,看着婆婆巧手捏面饼,我仰慕极了。婆婆重视礼尚往来,儿孙去舅舅家拜年送羔子,晚辈给自己拜年回枣花,计划的周到安排细致。
婆婆十六岁嫁入闫家,经历了三年困难和文革运动,过了很长时间缺衣少穿的苦日子,她爱粮如命,粮食放家里最放心。但是,婆婆对待儿孙特别舍得,过年就强调一个富余。包子多的二嫂要从腊月吃到正月十五,饺子也从三十吃到初五。老人爱儿孙让大家吃好喝足,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希望年年五谷丰登,日子永远红红火火。
大年三十,大哥、二哥率领一家人齐聚我家,离开了老人,三兄弟依然团结互帮,年年都是三家三代人热热闹闹一起包饺子,叙家常。侄儿侄女看春晚,孙子辈楼上楼下玩捉迷藏,真是嬉笑欢愉满堂飞。孩子们不忘给祖父祖母磕头上香,我把第一份饺子敬献给老人。公公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是穿越枪林弹雨的英雄,改革开放初期跑运输勤劳致富,老人家有军人的坚韧的意志,有守正创新的品质,年轻时候孝敬父母爱护兄弟,供给弟弟妹妹穿衣吃饭上学,受到家人的尊敬。婆婆是见多识广的女中豪杰,更是爱家爱儿孙的慈祥母亲、祖母。在传统的春节,缅怀父母的奋斗人生,寄托自己的无限情思。
热闹在屋子弥漫,春晚主持人激昂地倒计时时,孩子们早在院子燃响了炮竹,烟火在空中惊艳绽放,深邃的夜幕被点缀得华丽明亮。全家人仰头看着天空,脸上挂着花儿一般的笑容。
年味,藏在过年的礼俗文化之中,藏在走亲访友的欢声笑语之中,也藏在睦邻亲善团结相助的民风里。我在农村过的每个年里,在走亲访友的听闻目睹中,感受到日子的朴实平淡,体察到家乡人的坚强勇毅,看到五十年的社会变迁,乡村面貌的巨大改变。
于我而言,过年不只是亲人团圆的好节日,更是慎终追远的好机遇。林清玄说:“纵使太阳和星月都冷了,群山草木都衰尽了,香炉的微光还在记忆的最初,在任何可见和不可知的角落,温暖的燃烧着”。年是温暖的港湾,是照在前行路上的启明星。
年走远了,年味却越嚼越有味!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