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佛石(散文)

精品 【东篱】佛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0506.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536发表时间:2022-02-22 07:57:14
摘要:赤山,是一座佛教圣地,我对千年之前建寺的缘由始终关注着,几番巡游赤山,对山中山上的佛石,有了自己的解读,努力寻找着建寺的蛛丝马迹。解读佛石,也是对赤山佛教文化的一种尊重和崇拜,所以写下这篇读石文章。

【东篱】佛石(散文) 赤山的佛石,你并不寂寞,你始终在与你的山峰对话,和那些绕石仰石以观的膜拜者心语。
  
   一
   位处胶东半岛最低端的荣成,沿黄海海岸线有一座座山峰,连绵突兀,就像脱缰的野马,临海便昂首止奔。
   拔海而挺的九顶铁槎山,其峰戏云,望海千里而无碍;探海奇崛的石岛山脉,绵亘着参差的海岸;宛若奔龙的伟德山,将龙首直探俚岛湾;直抵天之尽头的成山,浴海而生。自古都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可唯有展臂以抱斥山浦的赤山,成了佛地圣境。我常常想,为何佛光唯照赤山而不息?千年之前,为何新罗人张保皋钟情于赤山俶建佛寺?原来赤山上的那些颇具佛象写满诗意的佛石,给出了一些答案。
   很长时间,我一度以诗人的眼光去求解这个现象,赤山,就像一位慈者,伸出如臂的双峰,抱住了大海,揽怀法华院。
   有一首《佛石》的诗,让我拿到了一把钥匙,我想从佛石的身上,打开赤山佛地的奥秘:盘腿打坐在寺后的山/以不变的姿态望着尘寰/风雨中,你把言语交给沉默/阳光下,你用微笑代替歌声/无休止的佛经穿过你的身体/内心只留一个念头普度众生……我相信,石头是有灵性的,它在虽独处山中却有自己的语言。“你把言语交给沉默”,让我来打破沉默,唤醒那一块块意象丰满的佛石吧。一位诗人曾经说,我本身就是一块石头,扛着自己的沉重的命运走来走去。我写给赤山佛石一个诗句是:赤山,肩掮着成佛的石头,从此安然于它的所处,让每一个人看到佛的信物。
   我接触了赤山集团总裁王玉春先生,感觉他对赤山的理解更深刻。他说,佛石是赤山的灵魂。佛缘深浅听传说,登山邂逅佛敢当,一靴一印一尊仰面佛。他用简约的句子,道出赤山之宝,佛石之魂。
  
   二
   赤山的东大牌坊下是一汪碧水,我记得,在赤山景区未开发之初,这里是一个山水缓冲带,沿涧水而行,小路羊肠,一石当道,绕石可上山。那块石头本叫“石敢当”。这个名字源自泰山石,其作用在于驱鬼辟邪。重建景区时,此石还在道中,据说挖掘机以枷锁抬举而不能,最终作罢。
   据说,石是云之根,而根据老人说,此石生慧云。那就更不能轻易动迁了。如今,佛敢当东望春光湖,相迎八方客。一具赤色岩石,平分一路为二,虽不书“敢当”二字,却蕴含此意。人们不习惯叫石敢当,取名“佛敢当”,大唐兴佛,赤山佛盛,殿宇栉比,香火袅绕,可唐武宗灭佛,千年空白,如今再逢盛世,佛事蔚然。佛,赓续千载香火,担当起佑山护民的慈愿。是的,佛事,让赤山这座名山有了不一样的气息,干净而充满活力的灵魂。
   石无语,却把多少心事装进了石头里,不必剖石,我们读得懂石头语,美好的传说,不必刻石相传,他的意象,不会难倒后来的人。它所记载的故事,永远没有结尾,后人会续写着最丰满而瑰丽的情节。
   我想起南海关于佛石的一个传说。一工匠选一灵石,言称要雕琢成一具有生命的佛石,供人膜拜,但灵石必须忍受雕琢之苦,灵石沉思片刻道,可以。这个故事是给人看的,成佛成器,都要一番砥砺。但赤山佛石不琢一字,让人读出了它的神思妙语。两种境界,难分高下,赤山的佛敢当,在告诉我们,请继续讲好赤山佛事和故事吧。
   其实,站在佛敢当正面,我们就像只是读到了一页书的一面,或者说,读佛石不求甚解。还这块无字之佛石,但它刻在人们心中的是一个浪漫而神奇的传说——“天外飞靴”。从石的背面看,暗红近青的靴腰,高近三米,青色的石花,均匀地分布着,赛得过真绣,青花上闪着白光,熠熠若眨眼,青里透红,红欲溢出,其色不陈,仿佛还有足温。靴底长约四米,足弓至脚面近一米,无论近看还是远观,通体逼真,又称“天外佛靴”,并无任何人工雕琢痕迹,人们见之连连称奇。“佛靴石”具体而宏,我们不能不相信,曾有僧佛路过,是一时奔走遗落于此?还是故意把这只佛靴长留于此?我更相信后者,因为它的存在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条路是通往佛境的,不必挪开,飞靴遗路,是一种暗示,还是一种表白?我相信前者。曾见多少信男善女在佛前念念有词,那是无声的表白,而佛靴无语,就是要人们参透奇妙吧。
   想起两句诗:“高枝花异色,奇石云根浅。”对于最末一个字,我总觉得应该是“深”,其实,读罢天外飞靴,我倒觉得,深浅真的是因人而异了。
  
   三
   赤山的亭阁,不是为了风景而风景。如果没有内涵,那就是摆设了。不为风水而立,不为装饰而设,那为何?为一双佛印而造亭,那块踏足成深痕的巨石,就是亭的主题词,无需语言,足印表达着丰富的语义。
   亭眉上金字映日,曰“九华示现”。亭左则是“地藏佛脚印”。让我先诠释两个佛教术语吧。“示现”是谓佛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简单地说,佛家推崇“善能示现”。“地藏”指地藏菩萨,取“静虑深密犹如地藏”之意,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这双足印,印证了一段佛教所传的史实。《宋高僧传》载,地藏王脱胎为新罗国(今韩国,唐代是附属国)王子,姓金名乔觉,少年出家,唐玄宗时,公元六五三年来到中国,路经赤山,觉得赤山无“一袈裟之地”,便踏石去了安徽的九华山,但他依旧念念不忘赤山是他的成道近佛之地。这双足印,还有一个民间的传说版本。据说,新罗王子金乔觉成道前是凡人,虽修成正果,但根源却在新罗。一日忽生恋乡之情,便欲飞回母国看看。当途经赤山时,正左脚发力,想一步跃到新罗,却被当地的平安神——赤山明神拽住,大明神曰:“地藏菩萨留步,九华成道,赤山未必‘无一袈裟之地’,与我明神府上一聚如何?”从此,地藏菩萨不仅常驻安徽九华山,还经常到赤山和大明神说禅论道。亭中一石,刻录这段传奇,留下一段佛石佳话。
   佛家讲道场,地藏有九华赤山两道场,所修深厚,这在佛史上可以说是仅见。莫言佛宗几派,地藏开了博取先例,也成为后世学人治学留下良好的学风善道。
   这双足印,不仅记录着一段佛事,还给我们一些有益的思考。或许,这双足印是人工所凿,其实这一点也不重要了。或许风吹日晒,足印将会日浅,甚至湮没,或许时光荏苒将会消磨无痕。即使不刻印在赤山石上,也会保留在我们的美好记忆里。这双足印,已经超过了一般审美的意义,一个人在历史长河里,不过是一朵浪花,流水无情,过后浪花不再,但一个人对于历史的贡献,总会被以传世的方式纪念着,从来不会被抹杀。即使,被泥土掩埋,总有一阵风,会吹破沾涂在足印上的尘泥,美好的足印,总是散发着历史的沉香。足印,镌刻着追求佛理的决心,也见证着孝子的深刻的爱,如果我们看作是地藏往来赤山与九华几番踩踏的痕迹,那种踏破铁鞋求真经的精神,更会激励着观赏者。足印,是继续跋涉的起点,更是代表一次次再出发、再飞翔的驿站。
  
   四
   举目环顾赤山,南北峰脉绵延,仿佛展开的双臂,将法华院建筑群环抱于怀抱之中,如果仔细端详南峰峰脊,我们会惊叹!原来是一尊仰面大佛,赤山人称之“仰面佛”。人言“天下名山僧占多”,应该说,僧佛本就落居于此,有佛石可证。赤山岩石,据考,于四五亿年前,因地壳变动而成,那些天然成像的巨石,在赤山山峰,随处可见,仰面佛是其中之一。石头的灵气显于意象,人为的雕琢会改变石之形,也让灵石失却了本真,那样的石头只能说是一件艺术品而已,能够称之为巧夺天工的,都是抗拒着人力的。我历来认为,有意象的石头,也是人的情感诉求的载体,佛石所表达的意蕴,不是干瘪的,而是传载着生动的故事。
   据说这尊仰面佛原本是在西天佛祖处司职的,前世与花仙子有着未了的情缘。成佛后仍对俗名“玉带姑娘”倾慕不已。某日,知道玉带姑娘来赤山,其间,玉带姑娘趁无人之际,在姊妹湖中戏水沐浴,享受人间乐趣。他悄悄跟随,暗中保护。这玉带姑娘此举也是违抗天庭之命,被贬为河,匍匐于大地,他自是心痛万分。冒死请求如来佛祖,允许自己常驻赤山修行,一来责罚自己俗眼窃美的罪过,二来防洪护河,以保河脉不息。并愿用毕生法力守护东极之地,也算了却了和玉带姑娘的未了情缘。
   佛心尚在,佛祖应诺。这仰面佛的一侧有一方无字碑石,原来是佛祖赐予的经卷,俗人不见其字,但在佛家看来,是卷帙浩繁,穷其一世,不能卒章。玉带河水,潺潺蜿蜒,默默径流,也为这仰面佛读经修炼做了最有情调的陪伴。
   这段精彩的故事,其情节亦佛亦俗,并非不伦不类,历来都是佛人合一,佛中见俗,俗世生佛心,其实,凡心亦佛心,意念不断升华,于是凡身成佛身,所推崇的是进层升炼的人生境界。
   这尊仰面佛石,令我想起了《红楼梦》里的一段文字,女娲补天剩一石,随手弃于梗峰之下。红学有解,说这“梗峰”就是“情根”,于是生出一段世间缠缠绵绵的悲情故事。情根也是佛根吧,凡俗与佛界都不能脱离一个“情”字,一个是去演绎,去践行;一个是去遏止,去再塑,肉身成佛身。《红楼梦》中有一句话,耐人寻味:这石头啊“不知过了几世几劫”。无论是人,还是佛,都会遇到“劫数”,可能破了这劫数,于是凡人和修佛之人就有了不同的选择。
   对于世界,我们向来希望完美,可总是存在着缺陷,所以女娲用彩石补天。劫数再多,漏洞再大,都可以补救。修炼则是人和佛补救自我的办法。赤山的峰,赤山的谷,赤山的坡,石头很多,我选了数块当作佛石来解读,其实,这些石头的存在,更让我相信,这个世界无论存在怎样的缺憾,都是可以补救的,赤山的石头,无论哪一块,都是山体的骨骼,在风雨冰雪中,在佛音经语中,石头默默不语,这是在告诉我们,喧嚣不属于这座佛教圣地。我们可以读石,但石头不会成为唱片,为我们播放什么。
   我对神和佛历来没有泾渭分明的认知,据说赤山的明神也是参照了这尊仰面佛的面容而锻造,这更让我无法分辨了,神本是来自千年之佛,修佛成神是修行者的精神向往。在梵语中,神佛都是“觉者”,我觉得这才是本质的描述。其实,世上本无神,所谓的佛也是人,修行是为了“觉”,这是不断走向文明的一种路径而已,因此,神佛崇拜,其实是对人世修行的最高崇拜和向往。
   浑然天成的仰面佛,头东足西,面对苍穹。高凸的额头,深陷的眼窝,微翘的下巴,仰眠的姿态,十足的安详,面无忧恐,容见慈蔼。“安详”,是我们世俗的评价,我觉得没有一个词比安详更温暖更美丽。卧于山脊,终年轻云为被,雨雪润容,多情的云,缭绕不去,去而又归,峰高可摘星,身下谷幽能爽风,如此仙境,是因佛石而生,还是佛石因仙境而落于此?这是一个多么混沌的问题。这段神话传说收在《赤山明神,传说》,已列入山东省非遗保护项目。我身在赤山风景区中,总觉得不同于那些纯粹的风景景区,有一股神秘色彩,缥缈于目前,有一种向善的情愿,在心底滋生。见一草一木,似在低语;一峰一石,尽显佛意;一屋一舍,深藏着无尽的故事。
   赤山,是丰腴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让人有发现的惊喜。
  
   五
   小石微雕而为奇,大岩自成而为巧。我站在仰面佛下,连声道出“巧夺”两个字。我于佛石是门外汉,崇敬的审美心态,让我在心中不止一次地还原这尊佛石。我想到了人与石头的关系。地质学家把石头看作就是石头,雕塑家在石头上雕刻着心中的天使,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审美者,但在赤山南峰下,我想到了黑格尔的话,他在肯定我的判断,他说,石头一旦进入一个人的审美视野,就会“唤醒心情”。是的,仰面佛的安详和慈容,唤醒了我要努力做一个不断修行的人。最美的愉悦,不是饱了眼福,满足了口欲,而是内心的真善美被激活。
   有一位诗人说,在灿烂的废墟上,有无数的再生的可能。在高耸的山脊上,那些岩石,会给我们无尽的联想。废墟是残破的风景,山脊是给我们仰视的风景。一个游者也不必有什么佛缘,但可以欣赏风景的真正内涵,才是不枉一行。
   读《赤山法华院史话》得知,唐代新罗人张保皋在赤山建寺是为“来此定居的新罗人提供信仰的场所”,我总觉得这个说法只能算一个推说,其据是《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圆仁著),赤山村当时聚集了相当多的新罗侨民,在地方吏治上还特设了“新罗所”一职。我觉得张保皋的内心或许是被这些佛石召唤过,我相信是佛石的灵性使然,这种无声的灵气渗透进张保皋的内心,便滋养出持香敬佛的情愫,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殿群落就被赤山紧紧地拥抱住了。
   佛敢当传承着香火薪传之任;佛靴踏路到底有多深,真正的路标不必像经幡那样树立;一双印刻在赤石上的足印,岂是岁月可以湮没其痕迹的。一尊仰面佛,正在诉说着千年的佛事。佛石,坚硬的外壳,却有着让人内心柔软起来的特质。我们从佛石前走过,仰首目睹那尊仰面佛,能在赤山与佛石相逢,我也是有缘人啊。我曾和赤山法华院的禅师闲坐,谈及“缘分”,他说,缘是不分深浅的。我也觉得,我笔下的佛石也不会嫌我解读得那么肤浅,心中自存安慰。
   岁月可以在我们的脸上刻下皱纹的印记,却不能磨损佛石上留下的传承,它放在赤山的任何一个位置,都是一页不能失传的无字佛经。
   刻在石头上的文字,总是蹩脚的。佛石,是无字经传。我常常想,佛,从何而来?由凡及佛,起始与终极,都与智慧结缘。如此说来,赤山乃是一座慧灵之山,那么,佛与之结缘,就顺理成章了。石头,有着与岁月沧桑相守到地老天荒的耐性,这是大智慧。佛石,也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只是它刻录着世人的智慧,佛家说,那是禅意。
   佛石上的隐语,藏着盘古以来的智慧,眨着历史的眼睛,期待着我们读懂她的眼神。
  
   2022年2月22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5318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可唯有展臂以抱斥山浦的赤山成了佛地圣境。亦山,就像一位慈者,抱住了大海,揽怀法华院。赤山的东大牌坊下一汪碧水,沿涧水而行,羊肠小路,一石当道,此石源自泰山石。重建景区时,此石还是当道,使用挖掘机却不能挪动,只好作罢。一具岩石,平分一路为二,取名“佛敢当”。站在佛敢当正面,虽是无字之佛石,但它刻在人们心中的是一个浪漫而神奇的传说——“天外飞靴”。从石背面看,无任何人工雕琢痕迹,却有着逼真的佛靴足印,令人见之连连称奇。它的存在似乎在告诉人们,这条路是通往佛境的,不必挪开。佛石无需言语,足印表达着丰富的语义。人们为一双“足印”而造亭,亭眉上金字映日,曰“九华示现”,亭左是“地藏佛足印”。这双足印,印证了一段佛教所传的史实,镌刻着地藏往来赤山与九华几番踩踏的痕迹,镌刻着追求佛理的决心,镌刻着那种踏破铁鞋求真经的精神。这双足印,也成为了后世学人治学留下了良好的学风善道,给人有益的思考,激励着观赏者。这双足印,已经超过一般审美的意义。在赤山,那些天然成像的巨石,随处可见。“仰面佛”是其中之一。浑然天成的仰面佛,卧于山脊,高可摘星,头东足西,面对苍穹,看风起云涌,神态慈详。身下玉带河潺潺蜿蜒,默默径流,为仰面佛做了最有情调的陪伴。有意象的石头,也是人的情感诉求的载体,佛石所表达的意蕴,不是干瘪的,而是传载着生动的故事。“我”身在赤山风景区中,总觉得不同于那些纯粹的风景区,有种神秘色彩,缥缈于目前,有一种向善的情感。赤山是丰腴的,每一个细节都会让人有发现的惊喜。仰面佛的安详和慈容,唤醒着“我”做一个不断修行的人,激活了“我”内心的真善美。读《赤山法华院史》,得知,唐代新罗人张保皋在赤山建寺是为来此定居的新罗人提供信仰的场所,“我”觉得张保皋的内心或许是被这些佛石召唤,这些佛石的灵性滋养出张保皋持香敬佛的情愫。于是,一座规模宏大的佛殿群落就被赤山紧紧地拥抱住了。文章语言精美凝练,开篇寥寥数语,却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巍巍群峰攀云天,茫茫大海耀日月”的宏伟图景。文中穿插民间故事,有着极高的“意象”内涵。作者旁征博引,环环相扣,让人感到鞭辟入里的逻辑力量。整篇文章大气磅礴,通古今,贯中外,夹叙夹议显深度,感悟独到深刻。妙语佳句层出不穷,洋溢着厚实的文化底蕴。情感滚烫炽热,笔之所至,诗意盎然,流泻着对家乡无限的热爱与赞美。好文,妙文!不得不感慨作者已经进入了文章“无法”的自由境地!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问候老师祝春好!【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022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刘春        2022-02-22 18:40:04
  跟着老师游山河,真省钱,真开脑。
老兵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2-22 18:55:25
  刘春老师好,谢谢您对小文的美评,更感激您对怀才的关注与鼓励。怀才邀请您光临胶东半岛,我陪同您游览山海。遥握,谨祝春安!
12 楼        文友:韦昊旸        2022-02-23 15:21:49
  我的 姐姐 韦思祎 已于 近日 去世,沉痛悼念 想来 韦思祎 生前 在 这个 网站 发过 文章,还是 跟 大家 说一下吧!割腕 死的。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2-23 17:49:30
  小韦好,曾经与你的姐姐有过交流,是很愉快的那种,觉得她是一个坚强的人,没有想到,致哀!希望小韦你节哀,好好生活,遥握。
13 楼        文友:草芒        2022-02-25 11:33:23
  拜读好文,思深意邃,文情并茂,气韵氤氲。
我为诗狂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2-25 12:00:24
  谢谢草芒老师如赋一般的美评。以为鼓励,努力创作。怀才感谢你。遥握。
14 楼        文友:草芒        2022-02-25 14:02:18
  人人心头有座灵山,山上有无佛就不同了。世人都热爱名山大川佛境胜地,陶冶性情,只为求一安字。实际熄灭燥心才现真佛,佛石千千块,摩尼只一粒。君看谁真解脱了?多少顽石风雨磨。过了一关又一关,斩将封神榜中天。木鱼要敲破,烦恼转甘霖。读君佛禅意,感慨一何深。迷羊火中取栗,只为饱餐一顿上远程。问好!
我为诗狂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2-02-25 14:41:34
  草芒老师好,你的话让我感到了更浓的禅意,是的,烦恼如何去,全在一颗心。祝安好!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