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泉】生在名门的女强人(随笔) ——从企业管理角度认识王熙凤
一读红楼,钟爱宝玉的清纯,黛玉的柔情,甚至会读着读着,跟着黛玉流一串眼泪出来;二读红楼,便悄悄爱上了宝钗,她的聪慧和稳重,曾一度成为我最理想的梦中情人,很长一段时间和朋友聊红楼,我会首先说明,我最爱宝钗。后来第三,第四次细读红楼,感受竟然和一二两次完全不一样了,甚至有点厌烦黛玉总是嘤嘤抽泣的样子,也对宝钗生出一种莫名其妙的畏惧感,相反,凤姐却在这一次的品读中一次次让我深感震撼,也一次次在心里暗暗感概:凤姐实在是女中强人,即便当下,也难见一人可敌。
一、玲珑,管理者的智慧
说一个人,自然得先说其活在当下的样子,即看一个人的灵魂,自然得先看其具象的外表,然后透过皮肉,穿其灵魂,这似乎是一种顺序。红楼梦开篇于玄幻之中,在真真假假中带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出来,但又在写这些具象的人物和琐碎事情的时候,时不时会有幻境再现,比如警幻仙姑点化宝玉的桥段,再比如可卿托梦凤姐等等,这似乎在一直强调着一件事,即所有人都是一种轮回,前世的情根冤孽,到这一世来相报,或以泪还,或以情还,抑或以孽还,甚至此生还不了的,留给下一世再还。活在现世的人儿们,无不为前世而活着,如绛珠草黛玉;或者为下世所活,譬如那位潜心修行的贾敬。但如若细数宁荣二府有名的人物,可能唯独凤姐,是一个活在现世,活在当下的、一个真实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人。凤姐的真实和玲珑智慧,在曹雪芹的八十回中,无数次得到体现,其第一次,当属那日迎接黛玉进贾府。
却说贾老太太才收住哭声,端详这个苦命的外孙女的时候,全场其他人等,上到王尤夫人,再到各位姐妹,下到丫鬟婆子,大家无不小心翼翼,敛声屏气,气氛肃穆而压抑,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人姗姗来迟,却人未到,而先闻其声,再抬头看,却见众婆子丫鬟们拥着一位穿着华丽,面容娇媚的女子走了进来。这人便是凤姐。
我们作为现代人其实可以想象一下,在当时那种场景中,等级分明,各自站立,不敢出大气,其气氛像极了我们今天一大堆人面见领导时候的场景,或许领导也想和大家多沟通沟通,但放不下架子,部下和员工们也想轻松轻松,但不敢随意,这种气氛,不论上,下,其实都是很压抑的,因此,再回到书中,这个场景中,站在人情方面讲,我想,实际上此时此刻不论老太太,还是王夫人,再或者小姐丫鬟们,他们的心里或许此刻很希望能有一个人打破这种尴尬的境地,而凤姐恰在此时就不偏不倚地出现了。虽说大家对凤姐都芥蒂,但就此刻而言,估计都心里有点感谢凤姐:太好了,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老太太更是自看到凤姐出现,便喜笑颜开了起来,可以想象,老人家也是心里顿觉一阵轻松吧。压抑的气氛,其实是需要有人活跃一下的,但这种人其实很难得,得是左右逢源之人,还能把控上下,不失态,又不失礼节,其实是很难的。但这事儿,凤姐拿手。
说完这个亮相,再看凤姐,先是对着老太太的这个心肝宝贝——黛玉,一顿猛夸,一个“标致”,既得黛玉开心,又无不恭维老太太,再转而拭泪,然后又转悲为喜,此刻马上进入角色,以一个少奶奶,大管家的身份,一边安慰黛玉“缺啥少啥,尽管找我要”,一边吩咐丫头婆子们。这一系列,不论哭笑一时,还是安慰黛玉的同时,吩咐下人,都再无不体现着一个圆滑周到的领导者所该有的素质。注意,这里的圆滑,可不是贬义词。凤姐作为一个三百人“大企业”的总经理,她上需迎合“董事长”老太太的情绪喜好,下需立威于众多“员工”,中间还要兼顾“中层领导”安插进来的亲戚朋友,得做到里不伤而外不损,自然需要在时时刻刻做到多角色的转换,且这种角色的变换,有时候甚至需要在同一场景中。
凤姐的玲珑,圆滑,审时度势,收放自如,放在当下的企业管理中,绝对是一个企业中不可多得的管理人才。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最难得的并非高学历的人,也并非技术高超的人,而恰恰是会做事的人。说白了,是高情商的人。凤姐的八面玲珑,左右逢源,和她的学识是没关系的,大家知道,凤姐其实是文盲,目不识丁,相反,是她的眼界和情商决定了她处事的风格。在荣国府,年仅十七岁的凤姐,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家族的绝对主事人,试想,如果将凤姐放在当下的企业中,我基本可以保证她会是老板最得力的助手。而这首先得托凤姐的高情商,决定了她玲珑圆滑的秉性,所谓性格决定行为,行为决定命运,是理也。
二、果敢,管理者的能力
凤姐出身名门世家,父亲王子腾乃京营节度使,后擢九省统制,奉旨查边,旋升九省都检点,是四大家族之核心人物,所以凤姐从出生就是就是同龄女子中的天花板级别了,因此出身造就了她必然有这一般家庭女子所不可能具备的眼界和见识,以及教养。
说到教养,可能很多仅仅通过看影视剧或者仅仅读了一两遍红楼梦的人会说,凤姐哪来的教养,不就是一个泼皮破落户嘛,何谈教养?其实非也,相反,我认为凤姐的教养是整个金陵十二钗中,屈指首数的。或许我这个观点是站在当下人的意识形态下看的,但即使不适合那时,但我想她一定适合贾府,为什么?很简单,如果这个观点不成立,那么凤姐不可能成为凤姐,更不可能成为红楼梦中的风云人物,这一点,恰恰得感谢她的教养。凤姐的教养,小到礼节举止,大到进退眼色,其中,最重要的当属一个“果敢”。而这个果敢,恰好是古代女子中最为稀罕的教养,也是一种素养。当然了,物以稀为贵,因为稀,所以站在从众心态上讲,她在常人看来,就成了一个“有名的破落户,凤辣子”。
凤姐的果敢,实际上体现在她每天的工作中,而这种体现最为明显的,当属协理宁国府的那段时间,也是在这段时间里,凤姐的光彩发挥到了极致,凤姐的威信也达到了最大。
我们可以想象,贾府这样的豪门大家的少奶奶去世,按照传统丧葬仪式,其流程复杂,人员流动,财务管理等等都是一个堪称地震般的事情,因此面对此事,宁府的尤氏便早早选择了卧病(或许是真病吧),而老爷贾珍过分“悲伤”,加上要应付朝廷来人,所以实在管理不来,眼看着内外乱七八糟,彻底乱套的状态,只能在宝玉的举荐下,请凤姐出山来协理。凤姐正如原文所说“心里暗自高兴”,甚至在王夫人有所顾虑之下,劝其不需担心,这里,突出了凤姐一是对权力的渴望,其实也体现了其做人的“真”,谁不渴望权力呢,只是一般女子不敢说而已。另外,何尝不是体现了一个胆大,勇敢呢,一般女子还不得吓跑了,这就是凤姐,面对挑战,敢于挺身而出,挑战自己,挑战困难,放在当下的企业中,凤姐不就是那种敢于在企业遇到困难时冲锋陷阵的人嘛?这是凤姐果敢中的“敢”的一个体现。
其次,紧接着,便是真正的“果敢”。果敢并不等于蛮干,恰如果断不等于武断一样,果敢做事者,必然现有清晰的思路,如作战前必然现有具体的作战方案一样,从接下来凤姐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凤姐对于协理宁国府,绝非脑子一热就答应下来的,而是她的脑子里是真正有“货”的。
且说夫人们先行回去,凤姐独自留了下来,留下来干什么?并不是急着去找下人们打听情况,也不是急着去现场抓偷懒耍滑的小蹄子们,而是一个人安安静静坐下来,在脑子里先给自己展开了一张“作战地图”。即:一、人口混杂,遗失东西。二、事无专执,临期推委。三、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四、任无大小,苦乐不均。五、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我们会发现这些问题,放在当今的企业管理中,恰恰是,一、人事管理混乱。二、分工不明确。三、财务收支管理不清。四、分工不均。五、关系户当道,奖惩不明。而这些问题其实也是先当今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家族企业的通病,甚至导致倒闭的根本原因,仅此一点,不得不佩服凤姐的管理才能了,要知道,凤姐是个文盲,她没接受过正规的学习,甚至连四书五经都没念过。
理清了问题的凤姐,当下便吩咐下人开始造册,造册干嘛?当然是要开始“打卡”制度了,把每个人都输入“ERP”中,这对于一直实行口口相传的“人性化”管理方式而习惯了的宁国府的人们而言,已然足够胆颤,至少是一个威慑,心想“完了,明天不准时打卡,必然兜着走。”所以便有了下人们在屋檐下窃窃私语“大家好赖忍耐这几日,别丢了老脸……”。实际上到这里,凤姐的管理已经成功一半了。然后凤姐便开始以身作则,次日卯正二刻准时出现在宁府,开始点卯,分工,并给大家明确每天的作息时间,以及奖惩制度。我们可以看到,截至这第一日点卯完成后,凤姐对前一天理出的问题,基本都落到实处了,这就是真正的管理者所具备的办事效率。剩下真正的执行便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这就是果敢,干净利落,恩威并举,分工明确,奖罚分明。
凤姐的这种雷厉风行,果敢清晰的管理,正是我们现代企业管理中一直追求和力求做到的管理水准,没想到被凤姐在几百年前已经做到了。而反观我们现代很多企业,特别是稍微有点规模的中型企业,实际上大部分都存在着宁国府的弊病,或是人事管理混乱,或者财务管理不清,甚至是领导层的亲戚朋友当权等等,导致企业内部混乱,遇事推诿,有能力者得不到重用,而有面子者大挡其道。久而久之必然是企业萎靡不进,甚至退出舞台。所以就当下企业而言,我想任何一个董事长,都希望得到一个凤姐,毕竟一个妩媚动人,又聪明圆滑,懂得公关,懂得张弛,懂得管理,还懂得善用人才的年轻女子,谁不稀罕呢!
三、人性,管理者的温柔
或许提到人性,很少有人会将其与凤姐联系起来,相反,凤姐在很多浅懂红楼的人眼中,根本与人性不沾边的。诚然,凤姐整人的手段确实可以用一个“毒辣”来形容。别的不多提,就单单那件勾引贾瑞上钩,再以粪桶灌他,后来贾瑞淫思导致病入膏肓,需要以独参熬汤养命之时,面对前来求参的贾代儒,王熙凤的做法是,即使家里的人参足够秦可卿每天吃二斤,也不愿意给贾瑞施舍一两,最后还是看着王夫人的面子,扫了二钱残渣对付过去。这件事不可否认凤姐的手段确实是毒,甚至有些不忍,但反过来想想,这不就正是凤姐的风格嘛。她是没人性,小气抠门吗?非也,同样是病入膏肓的两个人,她为什么偏偏对秦可卿那么温柔大方,而对淫秽多情的贾瑞如此冷酷呢。这个和两个病人的性别,阶层都没关系,唯一一点,我想该是那句俗话:爱憎分明。
就我个人观点看,王熙凤是整个贾府中,是真正活在眼下的一个立体、真实、丰满、有血有肉、不加造作的人,注意,不仅限女人。用现代话讲,就是“敞亮”。林黛玉哭哭滴滴,薛宝钗城府太深,三春更不出色,几位太太平平庸妇,再说男的,宝玉混迹闺房,贾琏惧内而四处偷吃,几位老爷,妥妥的老八股。这个家谁来撑?唯有凤姐。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仅只有冷酷,严格,智慧,上纲上线,更需要具备人性的温情。王熙凤作为贾府的管理者成功吗?显然是成功的,那么她必然是具备人性的温情的,否则必然落得离经叛道,人心不归。而事实证明她管理下的荣国府,以及协理下的宁国府,人心整齐,干劲十足,虽偶有个别婆子嚼舌,也是微风吹吹,小草竟不能动。所以所谓人性,王熙凤并不缺少,只是不易觉察而已。暂列两件小事供大家思考。
其一,刘姥姥初来贾府,说是走走亲戚,实是讨饭。面对这样一个贫寒且素不相识的农家老妇,高高在上的凤姐是怎么处理的大家都或许知道,纵然姿态端着,腰板挺着,但大家要知道,板儿那天可是美美地吃了一顿大餐,刘姥姥那日带回去的,可是够一般人家足足一年花销的、整整二十两白银。而这看似凤姐只是从给丫头们做衣裳的零钱中抽来的一点散碎银子,实际上是真正拯救了刘姥姥一家子,他们用这钱回去做了一个小本生意,让一个家庭从此解决了生存问题,这对于穷苦人家而言,就是救命之恩,再造之德。对王熙凤而言,虽然这二十两银子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无人性者,往往对贫弱、一毛不发,这在当下也是常例,但凤姐却不一样,她不仅救人于水火,而且用那句:“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你大老远既来了,我哪能让你空着手回去的理儿,这二十两银子,你若不嫌少,暂拿回去罢。”这一段,既不刻意抬高自家,但也不贬低对方的话,从心理上照顾弱势的刘姥姥,不让对方感觉到施舍而带来的伤害,要知道,找人借钱可是很“没脸”的事情,能被对方这么照顾周到,刘姥姥能不开心地浑身痒痒嘛,这就是人性的温情,一件看似冷酷的女强人,在平日里处理的一件平常但不简单的、充满温情的小事情。我们通过这件事看得到凤姐充满温情的人性,还能看到她良好的家庭教养。飞扬跋扈,冷酷无情用在凤姐身上,是真的冤枉她了。
其二便是她对宝玉了。自然,宝玉因是老太太的心肝,所以凤姐偏爱宝玉,不可否认有逢迎“董事长”的嫌疑,但这就是“会来事儿”,玲珑的样子。但不论出于真心,还是假意,但就宝玉这个当事人而言,是确确实实受到了凤姐这个大领导姐姐般的关爱了,这一点不可否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