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冰雪小镇(散文)
一
当南方已经春暖花开,莺歌燕舞,北方仍然白雪飘飘,广袤的田野、逶迤的山峦,欣喜的绿意沉寂在料峭的春寒之中。
自然界的冰雪还没有融化,冬,紧紧锁着春天明媚的额头。尤其是内蒙古人心中的春天,还被另一层比冰雪更冷酷的阴霾笼罩着。冰雪小镇上,风凛冽地吹过。每天朋友圈飙升的数字在手机屏幕上跳跃,跳得人们心寒胆战。然而,在这压抑和寒凉的氛围中,也有一股暖流流经人们心底,像汩汩而出的温泉,在人们心灵的冰面,融化出一片绿波荡漾的湖面,升腾起团团温煦的热气,让人们不再寒冷,不再颤抖,不再恐惧。
只是因为有你,有了更多的感动,这个北方的初春于是变得温暖,变得美丽。
二
小镇,离内蒙古的首府仅仅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自然成了防疫重地。
为了严防疫情流通扩散,小镇层层设卡,处处设防,筑成一道道坚固的堤坝,向肆虐的疫情说不。风雪中,那些日夜坚守阵地的警察,不畏严寒,像一株株挺拔的杨树,矗立在岗位。手里的测温枪,从所有过往人员的额头逐一扫过,严谨得如同边防哨所。他们的脸冻得发紫,手冻得僵硬,可挂着白霜的睫毛下面,炯炯有神的眼眸里闪烁着笃定的目光,折射出危难之中人民卫士的责任和担当。
消杀工作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必须做到无盲区,无死角。穿着防护服的消杀人员认真履行职守,不放过每一个角落。汗水默默在防护服里流淌,每一次消毒都像洗了一次桑拿。这无疑是对体力的巨大考验。然而他们义不容辞,毫不退缩。街道上,一辆车载着几个穿防护服的消毒人员,正在给道路两侧的商铺消毒,他们像征战沙场的士兵,端着冲锋枪扫射,把一切潜在的病毒消灭。
为了及时排查从中高风险地区的往来人员,做到万无一失,我旗县决定展开全员核酸检测,这项艰巨的工作就落到我们机关工作人员身上。深夜,局长召开紧急会议,部署工作安排。局长面色凝重地说,接下来的任务重,时间紧,摸排要准确无误,尤其是录入信息更要精准,讲究速度,确保应检尽检。
于是,“敲门行动”悄然展开了。我们一次又一次拿着准备好的表格,轻轻敲响包联小区每一户居民家的门扇。
“我们是疫情指挥部的,需要登记您和家人的信息,准备启动全员核酸检测工作,深更半夜打扰您,不好意思了”这句话,从我们口中不知说了多少遍,像一股暖流,在小镇的寒冷的暮色弥散开来,唤醒了小镇,也温暖了小镇。
灾难面前,小镇人积极配合,主动接受登记,纷纷拿出身份证,工作人员帮忙下载蒙速办。当然,也有不顺利的情况,有时被拒之于门外,可是我们并不懊恼,也不气馁,一遍不行,再来一遍。一位独居的老大爷,始终不肯给工作人员开门,为了全员核酸检测方便快捷,顺利完成任务,我们就在门外的寒风中耐心地讲解抗疫形势,动情地讲述生命至上的道理,终于感动了老大爷。他穿着背心,一脸感动地探出头说:“你们今晚不睡觉了,快进来吧!”我们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别人。
半夜一点,我们依然夜以继日地上报信息,单位群里一时信息爆棚。此时,小镇人或许已进入梦乡,而我们却从街道走进灯火通明的办公室,盯着电脑敲着键盘汇总信息,查漏补缺,为了核酸检测信息准确无误而通宵达旦。
在我完成任务后,疲惫地返回小区时,远远看见几个穿红马甲的志愿者,手里拎着水果、盒饭,还有的拎着一袋大米,急匆匆地拐进小区,身影消失在楼群里。我明白,一定是送给居家隔离人员或年迈以及不方便行走的老人。那一串红色,给风雪中的小镇添加了一道初春的色彩和魅力。
三
昨晚二十时,小区就封闭了,我们只好把车停在外面。第二天五点半就起床,我在朋友圈里说昨夜没休息好,同事回给我一个苦笑,说他夜里也醒来三次。为了让全镇人睡得踏实,我们睡得不踏实也值得。 今天,我要去参加信息录入工作,不敢喝水,只吃了几口面包,就匆忙地直奔包联小区,准时在六时二十分到达集合地点。开始了新一天的筹备工作。
第一次穿防护服,竟然不知情地领了一件“男士外套”,有心换一套,听说这个蛮贵的,就凑合着穿吧。
早晨七时四十分,我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信息录入工作。开箱后,把试管码小心翼翼地粘在左胳膊的白色长袖上,开始扫描试管码,望着一条见首不见尾的长龙似的队伍,心里陡然来了干劲,信心十足。边扫码边向排在后面的人群喊:“请提前打开蒙速办,显示健康码!”
我面对的群体大多是老人,他们手里捏着身份证,还掖着一个小纸条,上面写着自己的电话号码。因为蒙速办一扫就过,几秒钟的事情,而身份证和户口本则需要几分钟,但又没办法,群体不一样,只好因人而宜。我做了大约一小时的录入工作,由于始终原地站着,脚开始抽筋了,右脚麻木不仁,冻得好像没了感觉。我虽然已经穿上了老公的军用棉鞋,里面满是羊毛,依然无法抵御寒凉穿透。手指头也僵硬起来,但又必须精准地输入每一个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不允许出现半点差池。我机械地触碰手机按键,严谨敲打着每一个数字。因为防护服的帽子太大,在额头上像一座山似的,黑压压地一片垂下来,眼镜也雾气蒙蒙,眼睛努力地睁大再睁大,唯恐出现一丝差错。不巧,正好赶上身体不适。尽管一口水也没喝,还是感觉浑身湿漉漉的,肚子又疼。便咬咬牙跺跺脚,继续坚持工作。
送走十个又来十个,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我扫视一下排队的人,一个老大娘的身影跳入了我的眼帘。她拄着拐杖,茫然地站在警戒线外。其他工作人员说,大娘也是来做核酸的。我快步跑出警戒线,问老人家为何不挤在前面或吼我一声。大娘慈祥地笑了:“姑娘,看你忙的,那么辛苦,我哪好意思插队啊!”我好感动,大娘拄着拐杖都在等,我年纪轻轻又能如何。不知为什么,这么一感动,手脚居然一下子听使唤了,肚子也不那么痛了。工作人员赶紧给大娘搬来一把椅子,我快速扫描了她的身份证,一切就绪,又让她去做咽拭子。大娘的脸上一直微笑着,笑容在我眼前萦绕,也藏进了我的心里。
一对刚满三岁的双胞胎又成了一道风景。他俩穿着白银灰色的羽绒服,像两只鸽子落在我的面前,喜气盈盈。萌萌哒的弟兄俩竟然乖乖地站在一米线外,懂事的小哥哥还安慰弟弟别害怕,一下子就好了。那个弟弟还真的听话,仰起头,十分配合医生检测,认真的样子,让周围的人都会心地笑了。
不知什么时候,局长突然出现在后面的人群里,不停地提示人们有序排队。我们都穿着防护服,而他仅仅戴着一个普通的医用外科口罩,又走过来指挥着大家下载蒙速办,并且协助我们点名,忙得不亦乐乎。虽然天寒地冻,他的额头竟然渗出细密的汗珠。
一天紧张而有序的检测工作终于结束了。虽然都很疲惫,同事们还是忘不了相互拍照片,为自己参加这次全民抗疫留下一帧照片,一个珍贵的记忆。我也被同事拉着拍了张照,一看照片,这才发现自己的囧样,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早晨匆忙穿戴防护服,居然忘记了戴上蓝色的帽子,直接把防护服的帽子套在了头上,像一个肥胖的大白。但我还是很喜欢,不仅仅是因为第一次当大白,更在于这个大白当得有情趣,有意义。
其实,在疫情的背景下,小镇上每个人都在默默奉献着自己微薄的力量。
一个医务工作者的朋友前天发来视屏,他从十八日就被派去隔离酒店,负责消杀、测量体温、接送隔离病人等工作,一个酒店就他一个人,已经昼夜奋战了半个月了。我问,难道没人轮班吗,他说人手紧张,只能多承担些工作。他介绍说,每天晚上总是在零时以后才休息,有时候就通宵了,他因熬夜头疼得厉害,还有点咳嗽。我关切地让他喝点药,他说手头就有银翘片,喝几片就没事了。视屏里,透过那双熬红的双眼和深邃的目光,可以看见他充满自信和关爱。
四
疫情蔓延,未能禁绝,给这个小镇的春天蒙上了一层阴影。然而,这座小镇经历了无数个严冬酷寒,总是从冰雪中诞生出新一轮的春暖花开。这个紧张的正月,也考验了这座小镇的意志。看着忙碌的人们,看着全镇一心抗疫的场面,看着一股股爱心暖流的涌动,我又蓦然觉得格外温馨幸福,仿佛从心底吹过一缕春风。
我踏着残雪返回,忘了疲惫,轻盈地穿过熟悉的街道,不由自主地哼起歌来: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多幸运我有个我们,这悠长命运中的晨昏,常让我望远方出神……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