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云水禅心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八一】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一)(随笔)

精品 【八一】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一)(随笔)


作者:秋水翁 秀才,1824.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206发表时间:2022-04-06 16:35:59

【八一】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一)(随笔)
   此为《红楼梦》三十九回笔记。
   大家看看上面的题目,就知道这一回讲的谁了:对的,那个乡下的老太太。还记得她初入贾府那种小心翼翼的忸怩样子么?想起第一次读这本书,除了记住宝黛二人外,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乡下老太太。从整部小说来看,作者给她的笔墨并不多,却可以给读者留下这样深刻的印象,可见刘姥姥这个“母蝗虫”还真是与众不同!
  
   二
   翻开这一回,首先讲到众人作完了螃蟹咏,诗会接近尾声,螃蟹宴也欲近残羹之时,平儿来了。她说在宴席上,凤姐没有吃好,所以叫她再来讨两只螃蟹,以解美食之思。
   然而平儿的到来,却正应了我们四川人的一句歇后语:“肉包子打狗——有来无回,”她被李纨留下了。李纨把平儿拉着坐在自己身边,除了叫她喝酒,还留心地观察,轻轻地抚摸平儿。这里写李纨对平儿有几个非常奇特的动作:
   李纨瞅着他笑道:“偏叫你坐!”因拉他身旁坐下,端了一杯酒,送到他嘴边。平儿忙喝了一口,就要走,李纨道:“偏不许你去,显见得你只有凤丫头,就不听我的话了。”李纨揽着他笑道:“可惜这么个好体面模样儿,命却平常,只落得屋里使唤。不知道的人,谁不拿你当做奶奶太太看?”平儿一面和宝钗湘云等吃喝着,一面回头笑道:“奶奶,别这么摸的我怪痒痒的。”
   这样描写李纨的动作与语言,一眼就看出她对平儿非常的喜欢和不舍——那种轻轻地抚摸里,有一种触觉的温暖,也体现了李纨内心的复杂。
   李纨在本小说里,有一种不一样的人生。似乎作者有意给这样的人物赋予了某种暗示或者隐喻。李纨姓李,字宫裁,她的父亲叫李守中(守中正之道),这很有意思:我以为,这个“李”即是理,也是礼;宫裁,即公正裁决,所以在诗社里,作者要安排她当裁判,因为她公正。然而这个公正是站在“理”和“礼”的立场上说的,理是什么,儒家讲这是万物万事发展的固有规律,所有才有“存天理,灭人欲”之说;礼呢,则是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秩序。
   李纨小时候读过书,但读的是《列女传》《贤媛集》等要求妇女尊崇封建礼教和秩序的书。她住的地方叫稻香村,她的丫头叫素云和碧月,似乎有一种洁净、无色、无声的境况;而她为人做事总是循规蹈矩,平静而温和,所以稻香村也很少有欢乐的事出现。当李纨守寡后,就一直用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来要求自己,所以小说里写她的生命形态如槁木死灰——人没有老,情感却老了。
   然而当我们读到她对平儿的这些细节时,似乎又觉得她在对平儿的喜爱中,透露着自己对美好生命枯萎的不舍。当一个人正处于美好的生命时期,却要人为地把自己禁锢在世俗的圈子里,让生命像死水一样,平淡得没有一点波澜;又像无色的花一样,无声无息地开放和凋零,那是一种悲剧,也是对生命的一种践踏。
   李纨道:“你倒是有造化的,凤丫头也是有造化的。想当初你大爷在日,何曾也没两个人?你们看,我还是那容不下人的?天天只是他们不如意,所以你大爷一没了,我趁着年轻都打发了。要是有一个好的守的住,我到底也有个膀臂了。”说着不觉眼圈儿红了。
   这一席话,正暗示着她生命有一种孤独和荒凉。这也是李纨发自内心的感受,她渴望生命的热闹,也渴望有一个人的陪伴:人生如长长的旅途,有人中途上车了,有人中途下车了,但如果这个旅途中有人陪伴,人就会感到温暖。李纨却是一个人走完自己生命的旅途,在孤独寂寞地行走中,她还得遵守封建礼教和道德的约束,所以小说在这里借对李纨的描述,也是对封建礼教束缚美好生命的一种批判。
  
   三
   也许李纨的这些语言,是赞美平儿的能干;羡慕王熙凤的运气好,遇上了这样一个好帮手。所以当平儿从藕香榭出来,正被袭人问住月钱的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知道,贾府的月钱好似现在企业里的工资。袭人问这个月的月钱怎么没有按时发放,平儿一时就慌了,悄悄说:“你快别问!横竖再迟两天就放了。”
   从现代企业管理上来说,如果员工的工资没有按时发放,那么这个企业一定出现了什么问题,要么经营不善;要么有贪腐的行为。而贾府呢,是因为王熙凤把公家的钱用去放贷收利去了,这几天利还没有及时收回来,所以月钱不能按时发放。有时候站在投资的角度上看,如果有闲钱可以赚利,当然是好事,可以增加企业的收益,但如果利钱收回归私人所有,就存在很大的风险,那叫私吞公产,是管理上的一大漏洞。再者,如果贷方不对借方的信誉、资产进行评估和监管,那么有可能贷方的利不能收到,而且本钱都会被借方吃掉。这就像我们现在讲的一句俗语:“你想人家的利,人家想你的本。”所以王熙凤的放贷存在很大的风险。并且从中我们也看到贾府在管理上的缺陷,以及他们正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
   贾府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严重的经济问题呢?从刘姥姥这次来大观园,就可以知道某些原因。
   刘姥姥见平儿回来,便向她问好:“姑娘好?”又说:“家里都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姑娘们天天山珍海味的,也吃腻了,吃个野菜儿,也算我们的穷心。”
   刘姥姥来的原因很直接,就是自己种的瓜果蔬菜成熟了,摘了新鲜的,特地给贾府送来,以表达上次贾府救济自己的恩情。刘姥姥说自己的“穷心”,虽然说得直白,但可见乡下人的纯朴,她送来的那些农产品,本身不值什么钱,但那普普通通的瓜果蔬菜是乡下人一季的汗水所浇灌而成的,所以刘姥姥的“穷心”体现着一种真诚的感恩之情。中国传统的乡下人,大都有这样的品行。就是现在,你去乡下,向农民讨要或者购买瓜果蔬菜,他们既热情又洒脱,对比那些争名夺利的所谓城里人,你能从乡下人的交易中感到更多的人情味。
   当周瑞家和张材家的看见平儿喝酒后的脸色,问起原因时,就自然就说到大家吃螃蟹的事来。然后说螃蟹有多大,吃了多少斤。说到螃蟹的数量,突然就引起了刘姥姥的兴趣:
   刘姥姥道:“这些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银子,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
   从表面来看,作者写刘姥姥这样精细的计算,似乎显得过于小气和计较,但想想贫穷人家的日子,在困难的时候,朝不保夕的,为了生存,哪能不计算着过日子呢?而在刘姥姥眼里,这些富贵人家一顿饭的花销,可以抵得过乡下人一年的生活费用,在她看来这真是骇人听闻的事。
   记得杜甫有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贫富悬殊的巨大差异,让人隐约地看到那个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作者写到这里,恐怕要表达更深刻的含义:
   一是作者对贫穷乡下人的同情;二是对这贾府富贵奢侈生活的一种批判,也指出贾府经济困难的一个内部因素;三是像刘姥姥这样精打细算过日子的人,却还给贾府送来新鲜的瓜果蔬菜,这多少凸显出这些乡下之物的珍贵。
  
   四
   不仅如此,作者写到刘姥姥在等待与王熙凤告辞的时候,有这样的一句话:
   平儿因问:“想是见过奶奶了?”刘姥姥道:“见过了,叫我们等着呢。”说着,又往窗外看天气,说道:“天好早晚了,我们也去罢,别出不去城才是饥荒呢。”
   贫穷的乡下人,一年四季在地里辛苦的劳作,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即使这样,尚且不能保全温饱。所以刘姥姥急着回去的心情里有一种辛酸:耽误一天,就得耽误一天的劳动。而贾府里的主子与下人却每天可以吃喝玩乐,过一种锦衣玉食的生活。这里既是一种贫富的对比,也是一种生命形态的对比。
   我每次读到这里,就常常想起我的父母,他们到我家里来,玩不上两天就想着回到乡下去。问及原因,却总是说:“家里有鸡鸭,还有地里的庄稼,不得耽搁了。”似乎在他们的生命里,只有那个茅草屋才算自己的家,也只有那土地才算正事,让土地荒芜,是一种罪过一样。所以我常常想:土地是农民的根,农民是这个国家的根,几千年来,从未改变过。
   当然,刘姥姥这次被留下了,留下的原因是贾母想见一见她:
   这里转诉周瑞家的话:“老太太又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见。’这可不是想不到的投上缘了?”
   贾母听说有一个年纪很大的老人来了贾府,心情很是高兴。似乎流露出一种与刘姥姥交流的期盼。也许贾母的内心有一种老人寂寞感和富贵里的枯燥感。
   所以贾母见了刘姥姥,有一种亲切感,好似离别多年的姐妹,突然在年老的时候相见了。
   贾母也忙欠身问好,又命周瑞家的端过椅子来坐着。那板儿仍是怯人,不知问候。贾母道:“老亲家,你今年多大年纪了?”刘姥姥忙起身答道:“我今年七十五了。”贾母向众人道:“这么大年纪了,还这么硬朗。比我大好几岁呢!我要到这个年纪,还不知怎么动不得呢。”刘姥姥笑道:“我们生来是受苦的人,老太太生来是享福的。我们要也这么着,那些庄家活也没人做了。”贾母道:“眼睛牙齿还好?”刘姥姥道:“还都好,就是今年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贾母道:“我老了,都不中用了,眼也花,耳也聋,记性也没了。你们这些老亲戚,我都不记得了。亲戚们来了,我怕人笑话,我都不会。不过嚼的动的吃两口,睡一觉,闷了时和这些孙子孙女儿玩笑会子就完了。”刘姥姥笑道:“这正是老太太的福了。我们想这么着不能。”贾母道:“什么福,不过是老废物罢咧!”说的大家都笑了。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我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结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象你们地里的好吃。”
   贾母见刘姥姥的亲切聊天里,首先谈到年纪,老人家对生命似乎有一种留恋。而刘姥姥的回答干净利落,又表现出生命的与众不同。然后贾母讲到身体的衰老问题,感叹生命短暂,人生不易。此时刘姥姥却说她是老寿星,是享福的人,这里面有两种不同生命形态的对比:刘姥姥生命里有一种对生活的热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所以她的生命状态是热烈而活泼的。而贾母一生经历过许多人情世故和政治的斗争,见过更多的生离死别,她觉得自己活到这样大的年纪,实属不易,所以她的生命里有一种烦累;有一种颓唐。尽管她现在物质生活如此丰富多彩,却仍然感到生命里的寂寞和荒凉。这两种不同生命的对比,也许正是人生面临“老”的不同状态。
   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对富贵荣华已经厌烦了,而且对物质丰富已经无法再过度的享受,所以生命就会想到回归。
   当贾母说起刘姥姥地里现结的瓜果菜儿比买来的好吃时,而刘姥姥却说那不过是些野味儿,吃的新鲜,不如鱼肉好吃。这里似乎是两个人在彼此羡慕,又彼此谦虚。不过从生命的角度上讲,那些土地里的生命,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现实中有许多人,一生下来就没有真正接触过土地,他们觉得泥土很脏,他们也没有体会过土地上的劳动和汗水;没有体会到自然的阳光与雨露里那种生命的丰富与层次。然而这些东西又是所有自然生命不可缺少的,所以贾府里的众人,虽生活在富贵之中,却少了生命的自然属性——不受约束的自然成长,与大地同息共生,才是生物最终的归属。
  
   五
   人与人之间,因为生活的圈子不同,对社会了解也有很大的差异。刘姥姥此来贾府,一方面给贾府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另一方面,从人的经历来看,似乎刘姥姥也给贾府带来了一种新的快乐。
   记得鲁迅先生写的少年闰土。一个从小在城镇生活的少爷,没有经历过乡下的生活,当闰土来他家,讲起乡下孩子摸鱼、爬树、洗澡、捉鸟等等那些趣事时,却令这个少爷抓耳挠腮,充满着无尽的向往——恨不得自己也生活在乡下去。
   所以当刘姥姥说:“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第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里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
   好家伙!当刘姥姥说出这一席来,贾府里面的少爷和小姐,就像鲁迅笔下那个少爷见了闰土一样,眼里放着光,心里充满着期待。
   刘姥姥在乡下,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生命不同的看法。刘姥姥不同的生命历程,给贾府带来了一种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是热烈和畅快的。
   所以当刘姥姥讲到村里一个死去的女孩子成精,雪地里偷柴的时候,突然传来了马棚起火的趣事。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作者写这小说的结构真是千奇百怪:这里刘姥姥刚把故事讲到悬念处,突然间又写到火起,把一段故事硬生生给搅黄了。这一方面展示了写小说高超的编织能力,在故事情节方面起到一个转折作用——给贾宝后面追问故事结局埋下伏笔,也增加了小说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二是这个“火起”,往往让我想到清代林嗣环写的《口技》:“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种热闹,这种嘈杂,这种与众不同的景象,似乎是一种生命达到了高潮的时候才有的,读来令人兴奋不已,热烈而又畅快。也许作者写刘姥姥此次进贾府,给众人的感受就是这样的,这里的“火起”,既有一种新奇的感受,又有一种热闹的场面。然而这对贾母来说,却受惊不小,但对贾宝玉来说,没留下热闹,只留存了那抱薪的女孩子。
   我小时候常听自己的婆婆讲故事,讲到一半被什么事给耽误了,我就会追着问出结果,后来婆婆被问得烦了,也就敷衍两句,总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然而贾宝玉在听刘姥姥讲完这个故事后,心里却一直惦念着那个成精的女孩子。在常人看来,这明明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不过是刘姥姥编出来的谎话。而贾宝玉却信以为真,非得要自己的小跟班焙茗去调查清楚。
   从成人的角度上看,也许会笑话贾宝玉的痴呆,而从一个青春年少的孩子心里来看,一方面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好奇;另一方面他有对美好生命逝去的不舍和惋惜。有时候回想一下人的青春年少,不仅对人,而且对一棵树,一个小动物的死去都会暗自神伤。也许只有这种纯洁的生命里,才会有这样的感同身受,才会体会到死去的那些生命的纯度与美好。当人们成长后,见过了许多世俗的东西,那种对生命纯洁的理解就会变弱,渐渐消失。
   所以,一个人要保持纯洁的灵魂是多么地重要!
  
   2022年4月五日于新都

共 566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 一篇有关《红楼梦》第三十九回的随笔。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诸多女性不幸命运的描写,饱含对当时社会的控诉成分。作者以含蓄笔触,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之中,包括对平儿等身份卑微才能很出众的年轻女性,也倾注了大量心血,用了很多细致笔墨。李纨青春守寡,年纪轻轻却经“心如槁木死灰”了,是个典型的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她从内心深处推己及人,对同样是不幸命运的平儿等人抱有同情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李纨对平儿的惋惜,其实也是对自己命运的叹息。通过平儿之口道出了王熙凤用下人工钱放高利贷,利欲熏心,贾府表面的奢华暗藏危机。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别开生面,让人眼前一亮。她为了报答王熙凤的救助,给贾府送来新鲜瓜果蔬菜,折射出知恩图报的美好品格。几个人说起吃螃蟹,刘姥姥暗自估算了一下,这样的螃蟹如今直五分(银子)一斤,加上酒菜,得二十两银子,贾府这一顿饭钱,够庄家人过一年了。从这看似闲聊中,透露出贫富生活的悬殊,贾府生活的奢侈。刘姥姥和贾母虽然地位相去甚远,但很投缘。刘姥姥说到一个小姑娘雪夜“抽柴”的离奇故事,外边却传来一阵吵嚷。原来是“南院马棚走了水”。虽有惊无险,但也让贾母揪心了好一阵。如果把这看做某种征兆,似乎也不是好的兆头。刘姥姥讲那个没有结尾的故事,主角是个“女孩儿”,可让宝玉放心不下了,这也足以见证宝玉心底善良和灵魂的纯洁。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场面看似热闹有趣,却间接暴露出贾府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渐渐走向衰败,也映射出各房丫鬟和主子的品性。文章情感真挚自然,条理清晰,旁征博引,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故事背后的情与念,分析透彻,感悟深刻,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受启发。好文章推荐共赏,祝老师文丰快乐!春日好心情!【编辑:淡淡的云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20413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4-07 09:02:22
  文章情感真挚自然,从人性角度出发,阐述自己的观点,条理清晰,旁征博引,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故事背后的情与念,分析透彻,感悟深刻,富有感染力,让人深受启发。好文章推荐共赏,祝老师文丰快乐!春日好心情!
淡淡的云彩
2 楼        文友:淡淡的云彩        2022-04-07 11:14:11
  人性美丑和财富没有直接关系,只要心态阳光,善待他人,也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再次欣赏老师佳作,祝四月安好!创作愉快!
淡淡的云彩
3 楼        文友:华为        2022-04-07 13:03:27
  一段故事,背后是一个大社会。在复杂的情节中,能理出人性的美与丑,没有深读是万不能有此精准分析的。好文,拜读学习!祝春日佳作连连!
文章是心灵的窗户,以文发声,以文生情,以文为友,相伴终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