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遇见】腹有诗书气自华(随笔)
一
翻开日历,“世界读书日”跳入眼帘,一种亲切感也随之扑面而来。
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
对我来说,书籍是文化的泉眼,也是成长的湖泊。
今年的读书日,勾起我记忆的,是成长过程中关于读书的一些趣事。
二
我从小就有强烈的阅读爱好,小学阶段迷恋的是小人书。那时候家在大山里,除了上学的课本,课外读物就只有小人书了。小人书,在我少童的眼眸中,展开一个山外的世界,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那个年代,小人书在我们的小山村里属于奢侈品,只要是有小人书,不管它破旧到什么程度,即便是残缺不全,“缺胳膊少腿”,能有一本两本,都是宝贝,都会津津有味地去看、去读。对于缺失的部分情节,就只能自己去脑补。也好,这在某种程度上,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本来贫瘠的想象力得到了拓展锻炼。脑补不全的,也不影响囫囵吞枣地把故事看完。
记忆犹新的是,我经常被堂姐以家里有“小人书”为“诱饵”,诓去她家玩耍的经历。有次,堂姐回娘家看到我,就逗我去她家玩。堂姐岀嫁时是我去送亲的,我可知道她家离我们远着呢。堂姐家里的水果糖、米花糖都没有吸引力,走远路的滋味无法用糖果来弥补。我直摇头:“不去、不去。”
“我家有几本小人书哦。”堂姐使岀了杀手锏。
“真的?姐姐,你家真有小人书吗?”听堂姐说她家里有小人书,我的眼睛里就放了光,追着问。之后,便催着堂姐早日回家去。跟着堂姐去她家,我充满期待,那遥远的山路似乎也不再那么长、那么难走了。一路上,脑子里全是对小人书的遐想,猜测它的题目,猜度它的内容,猜想它的画面,心底始终洋溢着小女孩追索文字图画世界的快乐,那一路连蹦带跳,行得轻快欢畅。初中时期,我从大山走岀,又走向三线之地,在职工子弟学校读书,课外读物比在大山里丰富了一些,不止小人书,还有小说。当时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非常盛行,吸引了男孩子。而女生更喜欢言情小说。那时,正是琼瑶小说盛行的时代,一本《窗外》迷倒了无数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为了读小说,我们也用了不少当时热门的“招数”,最经典的就是在小说上面摆上课本,在父母面前装模作样地看课本,引来父母些欣慰的目光。可父母一转身,立即掀开课本滋滋有味地看小说。读得上瘾了,必定会偷来手电筒,躺在被窝里偷看,常常被小说里的情节吸引,一不留神就看到凌晨三、四点,眼皮实在是抬不起了,方肯合上书倒头呼呼大睡,在梦里去做故事里的主角。
某天,当父母用电筒时,发现电量不足,就会听到父母疑惑地嘀咕:“这次电池没买好久嘛,咋个电筒不亮呢?”我就赶快偷偷溜走,不敢接茬,只把疑惑抛给父母,毕竟我是个撒谎就脸红的孩子。
成年以后,与父母讲起往事,我才笑着对父母做了交代,把电筒的事进行了答疑解惑。只是时过境迁,父亲和母亲早已忘记了。可我怎么也忘不了。要知道,少女懵懂的爱情,是在青春期的书籍里发芽的。
读技校时期,基本成熟了,知道为自己选择书籍。那时觉得自己过于腼腆,在众人面前和陌生特殊场合常常羞于表达,便订阅了《演讲与口才》杂志。每当订阅的期刊一到,我就如饥似渴地阅读,埋头在杂志中,一页一页地翻,渴望通过阅读了解和掌握演讲技巧,提高自己的口才。其实,这其中还隐藏着我的一个小心愿,我想参加学生会主席的竞选,当时学校让同学自荐,还要进行竞选演讲,我就偷偷地递交了自荐书。可在海选时我便被淘汰了,学校教务处长还找我谈话,对我勇于毛遂自荐给予鼓励。因为投自荐信的同学中,优秀人才很多,老师让我不要气馁,继续提升自己。
最终没能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演讲,进学生会的愿望终究也没有实现。尽管有些沮丧,但认真想想,觉得还是在于自己阅读的书太少,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有限,这更激发了我读书的欲望。对于青年人来说,人生的理想追求,往往就是读书的动力。
三
参加工作后,不再有学习任务的束缚,便像跃出笼子的鸟儿,遇见辽阔的天空、连绵的山林,无际的草原,尽情地放飞自我,一味沉浸于玩耍,很长一段时间,放弃了阅读与学习。后来,在母亲的提醒和督促下,野飞的翅膀渐渐安静下来,又捡起书本,开始自学考试的学习。读书,也成为生活常态。有段时间,爱上《读者文摘》,每期必读,思想情感也在美文的浸淫中成熟,丰盈。记忆最深的一篇文章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讲述了一段养父与养女之间的故事。养父收养了一位养女,在养育的过程中两人心生情愫,养父生前始终以父爱之态爱着养女。可是,他将自己内心真实地爱绘在了陶罐上:“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恨不生同时,日日与君好。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我离君天涯,君隔我海角。我生君未生,君生我已老。化蝶去寻花,夜夜栖芳草。”原诗为唐代铜官窑瓷器题诗,可能是陶工自己创作或当时流行的里巷歌谣。读完这个故事我泪流满面。从这里,我读到一种真爱。那时方才明白,爱是博大而且悠远的,它能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根植于灵性的精神之中,缔结在生命的藤蔓上。
工作中,我结合自己的岗位,埋头钻研技术,不仅向老师傅、老技术人员学习,更注重把视角投向技术类书籍,结合实际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渐成为行家里手,不仅精通本职工作,也熟悉了整个生产线的运作流程,为后来走上基层生产管理岗位奠定了基础。
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阅读,让我内涵殷实,具有了成熟女人的气质;阅读,让我积蓄能力,释放创造力,从一个普通农村女孩成长为一家大企业的基层生产管理者。所以,回顾人生,我感恩书籍。
四
现在,我更加喜欢阅读,喜欢读报,喜欢看书,喜欢徜徉在文学的世界里,喜欢在“学习强国”里进行思想和情感的漫游。随着岁月更迭,年龄增长,读书,便成为一种人生习惯,一种审美沉浸,一种文化自觉。林清玄说,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三毛也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读书的趣事,是读书的乐趣,读书在改变着我,也将继续改变我,丰盈我。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就是生命的化妆。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