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遇见】绝对有戏(剧本)
【剧情简介】
杨凤琴是大河沿村老调团的一名戏曲演员,主攻文武老生。年轻时有幸受老调表演艺术家指点,艺术造诣不俗。凤琴唱了半辈子戏,这两年,因为戏总睡不着觉。近年来,大河沿老调团的演员和乐师相继过世,乐队伴奏人手不够,演员唱腔没了堂音,整出儿《潘杨讼》都攻不下来。老调艺术面临着:没人听、没人唱、没人学、没人教的境地。正值暑假,杨凤琴儿子王冠英开办歌剧班,杨凤琴效仿着招生老调学员,并免费教学。接下来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开始打擂......
【人物简介】
杨凤琴:女,50岁演员,保定老调戏曲演员。
白冠英:男,22岁,大学生,学习西方歌剧专业
马向荣:女,65岁,农村妇女。
郝润月:男,70岁,退休教师。
孙乔辰:男,10岁,小学生。
孙乔星:女,7岁,小学生。
杨小刚:男,6岁,小学生。
【老调】
“保定老调”始于元明两朝,起源于白洋淀安新县南冯村,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已具雏形。是河北省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调唱腔质朴激越,叙述性较强,雄浑宽厚、粗犷高亢,给人一种深沉凝重、威严雄壮、气势恢宏的感觉,具有中国北方典型的忠肠烈骨、慷慨悲歌的民族特质。擅演剧目有《潘杨颂》《忠烈千秋》《拒马令》等。
【剧本】
第一幕:
杨凤琴:(穿着戏服,窝在沙发上冥思苦想)我唱了半辈子老调,琢磨了半辈子老调。这两年老团长和琴师相聚去世,我今年48岁,在团里年龄最小,演员们都老了,嗓子都倒了,一出《潘杨讼》都攻不下来,你说急不急。最让人着急的是,不光是保定老调,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都面临着:没人听、没人唱、没人学、没人教的境地。这可怎么办?
白冠英:妈,您穿戏服热不热。快给我倒杯水,累死我了。您猜怎么着,我歌剧班计划招15名学生,没想到招收40名。
杨凤琴:(眼前突然一亮,甩着水袖跳到儿子跟前。)冠英,你说我办个戏曲班怎么样?你赶紧报名,我教你唱老调?
白冠英:(上下打量着母亲,唱着帕瓦罗蒂的《我的太阳》躲开)老一套,又来了。
(白冠英的西方歌剧暑期班开课了,杨凤琴打印了很多戏曲班招生简章,高兴地在大河沿街巷张贴,见人就承诺不收费,免费教唱戏)
杨凤琴:(干得很带劲,贴完招生简章。赶回家,戴上髯口,开始给大河沿老调团的老搭档们打电话)哥、姐,我要办戏曲培训班,招生那天过来助威啊!
电话听筒另一端口:(口径一致)当然了,全力支持凤琴。
(杨凤琴院子绿葱葱的葡萄架荫凉里,大河沿老调团乐队司鼓一响,板胡、小锣、琵琶、笙、梆子等跟进来,很多老人带着孙子孙女来看热闹。)
杨凤琴:寇准谢过君恩情,走出了八宝九龙庭,我迈步来在五凤楼下,凌烟阁修盖的甚至威风......(杨凤琴演唱保定老调《潘杨讼》选段)
观众:好~(老人、孩子们坐在苇席上的戏迷们拍手叫好)
杨凤琴:各位街坊四邻,为了传承我们的戏曲艺术,从今天开始,我开办老调戏曲班招收学生,不收一分钱,免费教孩子们唱戏,请抓紧报名。
郝润月:(竖着大拇指)凤琴,你干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我给外孙孙乔辰、外孙女孙乔星报名,你记上。
杨凤琴:谢谢郝老师支持,大表嫂你不给杨小刚报名啊?
马向荣:凤琴啊凤琴,我当然要给咱大孙子报名,我就爱听你唱老调,怎么都听不够。希望你做姑奶奶的,把小刚培养成一名专业的戏曲演员。
(在场的老人们,热情地围着凤琴给孙子报名。正在杨凤琴高兴地清点人数时,王冠英和他歌剧班的学生们捂着耳朵跑来,顺手拔了音响的电源,瞬间院里一片寂静。)
杨凤琴:白冠英,你干什么?
白冠英:妈,你们哇啦、哇啦地唱什么呢?难听死了。
歌剧班的学生:是啊!根本就听不懂,快把人吵死了。
杨凤琴:孩子们,中国戏你们听不懂,难道外国戏就能听懂?我们刚才唱的是老调,它已有二三百年历史了。老调就生在白洋淀,是咱们土生土长的家乡戏。(听到孩子们贬低戏曲,杨凤琴很气愤,她压制着暴脾气,耐心地给孩子们介绍老调。)
白冠英:反对,西方歌剧是高雅的艺术,全世界人民都喜欢。老调只能在咱们院里唱唱,登不了大雅之堂。(白冠英摸着领口的红色蝴蝶结)
杨凤琴:你懂个屁,你这是崇洋媚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白冠英:妈,您不能上纲上线,我的政治立场没问题,再次重申我不喜欢中国戏曲。同学们走,回去唱歌剧啦!
杨凤琴:臭小子,跟我唱对台戏,气死我了……
(杨凤琴一生痴迷保定老调,因为崇拜老调表演艺术家王贯英先生,在儿子出生前,杨凤琴就想好名字—白冠英。没想到,今天他竟是主谋,带着一帮孩子们把戏曲妖魔化了,认为听戏是一种折磨。想到这些,杨凤琴难度地想哭)
第二幕:
(杨凤琴戏曲班开课了,白冠英歌剧班搬走了,原有家长为他提供一栋欧式洋楼。第一堂课,杨凤琴很重视,煞费苦心地找来戏曲演出的凤冠、髯口、服装、器械、乐器等。可是只等来乔辰、乔星两名学生,凤琴气疯了,她猜出是冠英挖走她的学生,到歌剧班找人)
杨凤琴:白冠英你出来,你为什么挖走我戏曲班的学生?(杨凤琴发现杨小刚等人就在歌剧班,证据确凿,杨凤琴声音抬高八度)
白冠英:妈?我没挖你的学生?
杨凤琴:你撒谎,我是白供你读大学了?你道德败坏到极点。
白冠英:妈,我真没挖您的学生,不信你问问小刚。
杨小刚:姑奶奶,冠英表叔说的对,是我爸把我送来的。
杨凤琴:杨小刚你太让我失望了,我去找你奶奶—马向荣算账。
(起风了,天变得阴沉,杨凤琴从歌剧班出来,又风风火火地来到马向荣家。在屋里,马向荣正盘着腿熟练地织席)
杨凤琴:大表嫂,我这等了一早上,怎么没见小刚去戏曲培训班。
马向荣:凤琴,你小点声儿,你侄媳妇听说我让小刚学戏,直埋怨我。(马向荣把嘴贴在杨凤琴耳边)
杨凤琴:她为什么埋怨你?那小刚他爸强子呢?
马向荣:别提强子,他一大早就过来,鼻子不是鼻子,脸不上脸的,把小刚接走送到冠英歌剧班了。我是爱听戏,也想支持你的戏曲班,可是担不起毁了孩子前程的罪名。
杨凤琴:大表嫂,我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年轻人不爱听戏。
马向荣:强子说,现在都是上岁数的听戏。这么多暑期班,偏让小刚学唱戏,戏曲又没人听,再过几十年,说不定戏曲就不存在了。
(杨凤琴不会轻易放弃,骑着电动车,从桥东到桥南,堤内到堤外,要把从戏曲班退学的学生叫回来。)
家长甲:老姑,听到戏曲我就头疼,您饶了我吧。
家长乙:嫂子,学戏多土,孩子学歌剧与时俱进,多时髦。
家长丙:婶子,孩子还是以学生为重,学会唱戏,能挣多钱?
家长丁:……
第三幕:
(一上午,杨凤琴没叫回来一名学生。豆大的雨点从天上筛下来,凤琴不能回家,她要去郝润月家,挽留最后两名学生。刚进门口,雨哗啦,下大了)
杨凤琴:郝老师,您给乔辰、乔星的爸妈打电话,如果他们不同意孩子学戏,我不勉强,强扭的瓜不甜。
郝润月:凤琴,你这是说什么呢?戏曲是一门多好的艺术,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他们有什么理由不同意呢?
杨凤琴:郝老师,我戏曲班的学生都跑到冠英学歌剧了。
郝润月:这是典型的国人文化自卑和示弱,一些人总认为,美国的、英国等发达国家什么都好。就拿中国戏曲来说,是涵盖了历史、文学、服饰、色彩、舞蹈、武术等等为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中国戏比外国戏难,它唱念做打都是学问。西方音乐能比吗?孩子们不是不喜欢,只是不了解。
杨凤琴:那乔辰、乔星确定学习老调啦?
郝润月:当然要学,乔辰、乔星你们两个过来,拜师啦!(郝润月把杨凤琴请进书房,乔辰和乔星捧着醇香的茉莉花茶过来)
杨凤琴:郝老师,你可吓坏我了,我又不是专业的戏曲演员,这可使不得。
郝润月:凤琴,学艺有两种,一个是名师,名额的名,这个师是借名的。还有一个师,是明白的明,明师是学艺的,教学生做人的。孩子交给你,我放心。戏曲的每一出戏,每一个故事,包含了仁、义、礼、智、信的价值观,寓理于情,寓教于乐。孩子学戏,能形成良好的气质,展示出中国人独有的精神气。
杨凤琴:郝老师,感谢您对我这么信任。现在戏曲确实不景气,可是,听了您一番话,我对戏曲充满信心。相信我们保定老调,中国戏曲会再次振兴。雨停了,乔辰、乔星走,咱们开始上课(杨凤琴拉起学生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