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端午最是好去处(散文)
端午最好的去处,是凭一种感觉。有的人认为是奔赴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有的认为读一本好书;有的认为是与一位知己相逢,我的感觉只有家乡才是最好的去处。
一
在端午即将来临之际,我时常打开手机,关注天气变化。天气预告,端午这天是小雨。清晨,起了个大早,推窗瞭望,果然不错,天空阴沉,乌云密布,像是一场大雨要来临。心里有些磨蹭。怕走在半路,一场雨下来,不是拖泥带水么。因为目前村里在拆迁,道路破损,泥土黏糊,沾着鞋子,步履难行。但是目前老屋还在,心里一直牵挂。回去就回去吧,没有什么犹豫的。随即电话联系了小区出租车。多少年来,逢年过节,没有什么比回娘家的心情迫切。坐在车里,没有心思多闻窗外事。心里有些沉闷。往年过节,总要买点这,买点那,今年父母不在,只能空手回去看看,这样反而心里感觉有些落寞。
车很快就到了村头。举目眺望,遍野绿荫碧透,万象葱茏。是啊,端午最是丰硕时。它的旺盛,标志着一年中最蓬勃的阶段,也把人们带进了充满热情洋溢的时空。
千百年来,端午最受民间青睐的是赛龙舟、包粽子、挂菖蒲、割蒿草、插艾叶、应有尽有,它突出了民间风采,尽显民情,又具特色。这是一种民间的传承,彰显着民间浓厚的端午文化。家乡人也不例外,大家总会在这一天,或因地制宜扬起一些映衬节日的热闹氛围。
站在老屋门口,往事历历在目。端午这天,家家户户炊烟袅袅,蒸包子、煮鸭蛋、插艾叶,大人忙得不亦乐乎,伢们穿前跑后,胸前挂个染红的线篓子装着鸭蛋,互相比试谁家的大,谁家的小。或是你吃了没,他吃了没。一股祥和的氛围,簇拥着男女老少。
如今拆迁,人去楼空。那种淳朴的乡村风格,会随着时光,渐行渐远。我回来,凭着对家乡的爱恋,乘老屋还在,回一次,算一次。起码现在回来,有个落脚的地方。以后回来,说不定还会要门票的。因为它不再属于我们的。不如乘现在还没有完全拆除之前,多留存点往日的记忆,毕竟这个地方,是生我养的地方,这里有祖辈们留下的身影,有他们为之刻苦奋斗而留下的足迹。踏着他们的脚步朝前走,心里多少平添一些智慧与胆略,起码这是我今天的想法,这个想法让她永远留在家乡的一角,伴随已故的祖辈们,慰藉他们的灵魂。
“碧艾香蒲处处忙。明朝端午浴芳兰。”目前,家乡的地势基本没怎么改变。虽然是空村,但村子周围依然芬芳四溢。绿茵植被,群鸟齐飞,鸣声阵阵,蝶飞曼舞,蜻蜓纷绕,简直就是莺歌燕舞,斑斓滴翠。仿佛村庄静卧在这片碧海中。这是一道即将改变前夕的景色,它会永远留存在我的脑海里,家乡啊,这就是我的家乡!
二
遥想当年家乡人最津津乐道的:到了端午节,非得涮上一毛巾的露水,好好把眼睛敷洗,非得煎一锅艾蒿水好好洗个熏浴澡。是的,在那个经济贫瘠的年代,医疗落后,那样做无不是为健康人体,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一种最好选择。
那是大农业时代,芒种时节,一片片早稻竞相抽穗,在又壮又肥的禾梗上,开满了细细碎碎的奶白色稻花,一种甘甜的芳香味儿,随着扬起的微风,扑鼻而来。端午那天的清晨,乡亲们会根据传说或民间郎中的建议,纷纷拿着毛巾踏着晨露走进田间,在稻穗上刷水,用打湿的毛巾反复敷眼睛,洗眼睛,说是用这种水洗了后,眼睛就不容易上火,或者少害眼疾。
还是孩童的时候,端午这天,年轻的母亲早早起床,拿着一大家子共用的那条毛巾,站在田埂上对着稻穗刷露水,不拧干地拿回家,给我和弟妹们敷眼睛,洗脸。一遍不行,就反复几次。好像那是最好的良方妙药,会解除家人的病痛。如是乎:天时、地利地绝不放过这有利时机。穷人家,把这看作是圣水降临人间。那年头,穷人根本看不起病。也没有医生看病。所以,细心的母亲总是牢牢抓住这个机会,来解除家人的切身困苦。
我们子女在母亲的精心照料下,总没像人家的孩子那样,眼睛时常红红肿肿的,或者眼角沾满眼屎,弄得人家嫌弃。母亲一生聪慧,灵巧,她善于思考,举一反三。她认为,露水本身就是一种晶体,把结晶用在人体身上,是绝妙。所以母亲大胆地尝试。
记得村里人总是夸我们姊妹干净体面,脸上总是那样光亮。自然也逗人喜欢。年轻的母亲,听到这样的夸耀时,也时时露出幸福的笑容。可是笑容的背后,都是母亲热爱生活,追求完美的一种信念。她把这些信念寄托在子女身上。虽然我们都出生在农村,走出去,不比城市的孩子差。子女的茁壮成长,饱含着母亲的艰辛与付出。可是母亲从来没有在人前去道一声苦和累。
小时候,我们几姊妹时常有皮肤瘙痒的现象。农村的环境少不了蚊虫叮咬,身上时有红疙瘩,黑点点。母亲只要看着伢们皮肤发痒,心疼不已,心生焦虑。平常人家,一般不把瘙痒当回事。可是母亲不那样想,她总是把儿女的一切挂在心头,一点也不松懈。白天在生产队干活的母亲,总是用心咨询老长辈,请教良方,请教能人。人家介绍的方子,她记在心上,回到家里,就试用。有时,还到外婆家去找最好的土方土法。用在我们身上,既安全又放心。
那时,只要到端午节,母亲就把我们几姊妹都带到外婆家去,外婆就叫小姨到老远的一个田埂后檐去割鱼腥草回来煎水我们洗澡。后来长大一点的我跟着小姨一起去。其实小姨也只大我6岁,那时,她也还是个孩子。但她比我懂事多了。说话,干事,都像长辈一样呵护我。到了田边,小姨不让我下田,她自己下去。看到小姨手拿镰刀,卷起裤腿,扒开荆棘,爬坡下坎到田后檐,一镰刀,一镰刀地割鱼腥草。说来也怪,那种野生鱼腥草只长在特定的地方,或极为少量地生长。并不是大面积都有。当地人非常爱护它。耕田整田时,就特地把那块留下来,不当作野草拔掉。每年到了端午节时,村里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割点回家备用。外婆家很特殊,因为我们是外孙,去的机会不多,也就是这不多的机会。外婆和母亲就把它满满地煎一大锅水,把我们几姊妹洗个遍。外婆说,用这种草洗澡,有利无害。消毒、止痒,健康皮肤效果特好。外婆的话,母亲悉数领受,为健康我们的皮肤,母亲竭尽全力,时不时用它来为我们洗澡。还时常说:“土方子治大病。还节省钱。”这是母亲一贯勤俭节约的习惯。生活的每处,母亲总要精打细算。
母亲悉心百草妙用。到端午节的时候,母亲就围着湾子,摘百把青草合在一起煎水给我们洗澡。还说“百草祛百病。端午是祛病除毒的时候。”虽然没有理论根据,但母亲总是朝着好的方向去想。这也足以看到母亲热爱生命,爱护子女的崇高心境。
记得我13岁那年,已经参加生产队劳动了。母亲还在督促我洗这种澡。母亲为了我们的健康,总是耐心耐烦,倾尽心血。但她从没想想自己是一个女人,是弱者,需要人保护与怜悯。后来每当我想到这些,不由饱含热泪,常常陷入沉思。母亲啊,您的大恩大德,我一生一世都报答不完。
为了襁褓中的弟妹,母亲不辞劳苦,责任在先,把一个个奶声奶气的弟妹抚养得白白净净,干净清爽。
金银花是清热解毒的良方。母亲在老人的传授下,认真去使用。
我常常看到在端午前后,金银花藤蔓,爬满高大的树杈上,有的与长满刺棘的一种藤子搅在一起。能摘下来,时时被刺扎着,但是母亲忍着疼痛,去摘下一根根花瓣。
母亲还信奉露水中的花更好。有时天刚蒙蒙亮,有时在晚霞中,因为白天母亲要出工,没有时间去寻找。这个时候,乘着一早一晚,母亲就拿着一个小竹筛子,到村子后面的树上去一根一根摘回来,洗干净后晾干。或者选出数根,放在洗干净的碗里,用冰糖腌制后,冲开水给弟妹和我喝。让我们的体内达到清热解毒的目的,或少生病,往后能健康成长。可是母亲从来都是不舍尝一口,总把好一点的从她牙缝里省了又省。我也看到过,人家的母亲乘着端午节生产队放假,好好休息会,可是我的母亲却是充分利用这个时间来精心呵护我们。在母亲心里,总把我们那样当人看,当命养。为子女负重前行。都说世上只有妈妈好,这是千真万确的道理。可那时的我,老大不小,还懵懵懂懂,不去体会母亲的含辛茹苦,不理解母亲的仁慈之心,更没去认真想想那时过日子是何等的艰难,反而认为这是为母亲应该做的。现在一想到这些,总陷入莫名的忏悔中,可是又来不及当着母亲的面说:“母亲,我对不起您。”如今,虽然您在天堂,我跪地求得您的原谅。我亲爱的母亲大人,您永远是我心中最伟大的母亲!
车前草有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止痛利尿的作用。它是千百年来民间利用率最广的一味良药。每到端午来临,房前屋后,田埂上,长满车前草。母亲毫不犹豫地一棵棵连根拔起来,洗净后晒干备用。又说端午节前后的车前草最有效,所以,到了端午节,忙碌的还是母亲。虽然就在房前屋后方便,母亲就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或在月光下,去拔回来,洗净备用。车前草煎水喝,非常苦。细心的母亲,把熬好的水里加上一勺红糖,这样吞下,感觉就好些。
一次父亲由于中了暑,一刻就感觉浑身不舒服,在万般无奈下,母亲拿出车前草煎水,放凉后,叫父亲喝下。当时母亲的想法是:死马当作活马医,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哪晓得父亲喝下去半小时后,感觉人轻松多了。就是那个无奈之举,解除了父亲的难忍之痛。
不得不说的艾蒿,是农村过端午的一大亮点。每当端午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到杂草丛生的地方去选割艾蒿。母亲是首当其冲。把割回的艾蒿插在大门的两侧,说是避邪防蚊子。这么大的利好,在农村来说,是求之不得。其实,艾草的用处多着呢。摘下的艾叶搓成条条,点燃熏蚊子效果极佳。
艾叶又是一种中药,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还可以有祛湿止痒的作用,内服外用都可以。等等这些,都被母亲用得得心应手。母亲一生勤勤恳恳,在家里除了奉献还是奉献。她望女成凤,望子成龙,首先还得身体做保障。可是,在我们未尽孝时,母亲却倒在艰辛的路上。这让我时时悲痛欲绝。向着母亲去的方向大声呼喊过,可是再也看不到母亲的身影了。她去了,永远离开了这片她深爱的土地。离开了她深爱的子女们。
这如今,该是多好的条件,艾叶,车前草,鱼腥草,通过治理,都可以到药店去购买,身上骚痒,可以购买相应的药膏擦拭,或者直接到医院就诊。再不用含辛茹苦四野奔忙。
但是相反,如今多少野生物种受到破坏或污染,不能随便使用。往日那些即用即生效。对比之下,原生态纯净的,对人类该是多重要。
母亲,掐指算来,今年是您离开我们整整39年了。6月7日就是您的祭日。39年来我从没放下对您的思念。思念您生前对我的谆谆教导:“做人要善良,要勤奋,不怕吃亏,不怕吃苦。”思念您对我无微不至的抚养与呵护,思念您永远不知疲倦地劳作。想着您那一头乌黑又厚的头发,夏季来临的时候,随意就可以用黑绸子扎着两条丫丫辫,非常好看。您曾对我说过,年轻时,您扎过长辫子,是因为养我后,老是抓您的头发,后来不舍地剪掉了您心爱的辫子。
母亲,我的只言片语,哪能记录得完您生前的恩德。今天回来,想跟您说的:迎接我的是一扇紧锁的大门。冷清与寂寞笼罩着老屋。我匆匆打开大门,在您和父亲的遗像前祷告后,点上一炷香,叩拜您再不受劳累困扰,在九泉之下能过上安逸的日子。
临走,我对着父母的遗像,大声呼喊爸爸,妈妈,我要走了。
站在村头,回头望去,田野,荷堰,大片的旱地都开满了野花,那些花白里透黄,且万种风情。因为征地,没人再去种庄稼,留下暂时的荒野,也留下不尽的回忆。
天气一阵阵闷热,空中乌云翻滚,怕是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怕是一场风暴要从这里吹过。
我要走了,不,我还要回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