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摆渡】闲话端午与粽子(随笔)

编辑推荐 【摆渡】闲话端午与粽子(随笔)


作者:覃敏善 布衣,344.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452发表时间:2022-06-05 08:03:16
摘要:自从那时起,我心里就一直转着一个念头:如果不相信谎,真又是什么呢?端午粽子真正的起源,究竟有没有法子知道呢?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吗?诚实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准则,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我决定跟女儿坦白自己刚才的敷衍自己的谎,让咱们一起加油,一起去找答案吧。

【摆渡】闲话端午与粽子(随笔) 爸爸,你今天吃粽子了吗?你知道端午和粽子的起源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女儿这个如此严肃的问题,让我为之一振,挠挠后脑勺问自己,自己真的了解端午和粽子的起源以及它们之间的有什么关联吗?汗颜啊,自己也是半桶水的货色——一知半解的,知道点皮毛而已。
   为了消解尴尬和窘态,我有意地岔开话题,宝贝,我今天还没吃到呀,你呢?奶奶给你们做什么好吃的啊?
   现在的小孩子可没那么容易被人忽悠的啊,鬼精得很,一直缠着我要答案,说是她什么节假日作业来的,否则就要被贴红牌什么的。
   听到这,没辙了,凡事都要面对的,逃避终究不是个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大讲了一通屈原投江以及粽子的来源。
   讲完后,心里却暗笑,叫苦不迭,自己恐怕是帮同古人撒谎罢了。不知道是为了谎的教育价值,还是自己图虚荣,反正谎是撒过了,并且相当成功,因为看来女儿的好奇心确实得到了相当的满足。
   可是,孩子们好奇心的终点,便是自己好奇心的起点。自从那时起,我心里就一直转着一个念头:如果不相信谎,真又是什么呢?端午粽子真正的起源,究竟有没有法子知道呢?自己这样做是对的吗?诚实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的准则,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我决定跟女儿坦白自己刚才的敷衍自己的谎,让咱们一起加油,一起去找答案吧。
   于是乎,我便上百度知乎,跑图书馆查阅相关的文献检索资料。一天忙了下来之后,顿时自己的内心也踏实安然多了。
   其实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很多,民俗专家和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是个祭祀节日,在这一天,就有伍子胥投了钱塘江,曹娥救父投了曹娥江,屈原殉道投了汨罗江等几种传说。
   可现在一提起端午,人们一般都会自然而然想到吃粽子,进而想起那位投江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说端午节粽子跟屈原有关系,对于这个说法也不过是一种美丽的谎,只能是一种传说。
   那么,端午粽子起源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呢?《续齐谐记》上如是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汩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忽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日:“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仍以五彩丝约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汩罗之遗风也。
   翻了几个古籍典藏版之后,这类神话传说是如何产生的,总之还是不可信。倒是“常所遗(粽子)苦为蛟龙所窃”这句话,对于我的疑惑,不失为一个难得的线索。端午节最主要的两个节目,无疑是竞渡(赛龙舟)和吃粽子。这里竞渡用的龙舟、粽子投到水里常为蛟龙所窃,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如果不是巧合的话,恐怕整个端午节中心的意义,就该向龙的故事去探寻深挖。
   据另一传说,竞渡的风俗起于越王勾践,那也有点不可靠。不过吴越号称水国,说竞渡本是吴越一带的土风,八九不离十的事儿,总该离事实不远。一方面端午的两个主要节目都与龙有关,一方面至少两个节目之一,与吴越的关系特别深,如果再能在吴越与龙之间找出内在联系来,问题不就有眉目了吗?汉吴越与龙究竟有没有联系呢?
   我在《淮南子.原道训》找到这么一段:“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人民断发文身,以象麟虫。”古代吴越人“断发纹身”,是我们熟知的事实。这习俗的意义,《说苑·奉使篇》里亦云,据当时一位越国人自己的解释,是“处海垂之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翦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以避水神也。”所谓“水神”便是蛟龙。原来吴越一带的古人都曾经自认为蛟龙的儿子(龙子),在那个时代大前提下,他们想,蛟龙是害人的东西,不错,但决不会残杀自己的“骨肉”。
   因为,他们相信,假如他们样子长的也和蛟龙一个样,让蛟龙一眼就认识是自己的族类,那还会有龙食人这种事情发生吗?这样盘算推断的结果,他们便把头发剪短了。浑身刺着花纹,尽量使自己真像一个“龙子”,这一来他们心里便踏实了,觉得安全真有保障。这便是吴越人断发文身的全部理论。这种十足的图腾主义式的心理。
   现在吴越与龙的联系,事实上确乎存在。根据这种关联推论下去,我想谁都不难得到这样一个结论:端午本是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而赛龙舟便是这祭仪中半宗教,半社会性的娱乐节目。至于将粽子投到水中,本意是给蛟龙享受的,那就不用讲了。总之,端午是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以前。
   据《风俗通》和《荆楚岁时记》记载,五月五日,古代还有以彩丝系臂,名日“长命缕”的风俗。我们疑心彩丝系臂便是纹身的变相的祖先。一则《国策》有“祝发文身错臂,瓯越之民也”的话(《赵策》二)。可见纹身术应用的主要部分之一是两臂。二则文身的目的,是给生命的安全作保障。彩丝系臂,在形式上既与错臂的文身术有类似的效果,而“长命缕”这名称又证明了它也具有保障生命的功能,所以我们说彩丝系臂是古代吴越人文身俗的遗留,也是不会有大错的。
   现如今,在吴越也就是江苏上海浙江等南方一带,还有一些地方小孩们身上挂着五彩丝线缠的,或彩色绸子扎的,或染色麦草编的,种种光怪陆离的小玩意儿,原来也都是纹身的替代品。纹身是“以像龙子”的。竞渡与吃粽子,都与龙有关,现在人们又发现彩丝系臂的背景也是龙,这不又给端午是龙的节日添了一条证据吗?
   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划着那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作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取乐。
   这一切,表面上看虽很热闹,骨子里却只是在一副敬畏战栗于大自然的心情下,吁求着生命的保障。倘若从冷眼旁观者看来,其实实在是很悲的,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二千多年的时间过去了,由于人在生命进化过程当中不断地暗自摸索,稍稍学会些控制自然的有效方法,也渐渐有点自信心,于是对他们的图腾神态度渐渐由献媚的,拉拢的,变为恫吓的,抗拒的,最后他们居然从幼稚的,草昧的图腾文化挣扎出来了,以至几乎忘掉有过那么回事。
   是啊,人现在立住脚跟了,进步相当的快。人们这时赛龙舟,吃粽子,心情虽还有些紧张,但紧张中却带着点胜利的欢乐意味。他们如今是文明人啊!我们所熟习的春秋时代的吴越,便是在这个文化阶段中。
   但是,刚刚对于克服自然有点把握,人又发现了,第二个仇敌一一他自己。以前人的困难是怎样求生,现在生大概不成问题,问题在怎样生得光荣。光荣感是个良心问题,然而要晓得良心是随罪恶而生的。时代一进入战国,人们造下的罪孽想是太多了,屈原的良心担负不起,于是不能生得光荣,便毋宁死,于是屈原便投了汩罗!
   是呀,仅仅求生的时代早过去了,端午这节日也早失去了意义。从越国到今天,应该是怎样求生得光荣的时代,如果我们还要让这节日存在,就得给他装进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
   单就这意义来讲,哪有比屈原的死更适当的象征?是谁首先撒的谎,说端午节起于纪念屈原,我佩服他那无上的智慧!端午,以求生始,以争取生得光荣的死终,这谎中有无限的真!
   尊敬先祖之情是肯定的,但也要尊重历史事实,历史之所以残酷,是因为它真实发生过,有时候善意的谎比残酷无情的真更有现实意义,因人们都是向往美好生活的,都热烈盼望着国泰民安,祖国统一骨肉团聚的那一天。
   这就我给女儿准备的小文,纵然这番意思,女儿现在还不太懂,但迟早是应当让她们懂得的。
   当然了,对于我来说,出自于端午与粽子的起源的认知态度上的转变,到了那时,我相信女儿她们会明白我的苦衷的!
  
  

共 310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颇有考据风味的随笔作品。随笔从解释女儿关于端午的问题开始,按照历史的线索,深入古籍之中,探究端午与屈原的关联,进而得出这是一个美丽的谎言的结论。然而,随笔的目的不是古代文化习俗考据,而是通过这个探索的过程,来凸显主题,那就是古代人们把历史悠久的端午节,与屈原自投汨罗,以死报国的爱国故事联系起来,嵌合起来,让民俗具有了社会意义、民族意义、历史意义,表达出人们更愿意接受这个谎言的思想情感。关于端午与屈原实际的关系,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节的历史教育》以及《人民的诗人——屈原》等文中,均做了颇为详尽的考证,作者能够旁征博引,把考据成果与观点纳入到文中,既是对传统文化习俗的传播和推介,也是对考据文化的一种普及,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随笔语言朴实,把艰涩的考据论证转换为通俗易懂叙述方式表现出来,让读者清晰看到其中文化现象的变迁,难能可贵。同时,也用这种方式推出了文章主题,即古往今来人们对于爱国者的敬意和缅怀情感。感谢作者赐稿摆渡,推荐阅读。【摆渡物语编辑:沙漠孤月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龙泉剑客        2022-06-09 07:34:01
  谈古论今,让我们畅游于历史的长河。
曾经的乡下少年,我愿用我的笔写我的过往,我的现在,甚至我的将来,分享我的喜极而泣,悲从中来,甚至是吊儿郎当。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