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路写光华铸丰碑(散文)
心之有路
路写光华
铸刻太行丰碑
礼赞四好公路
--写于2022、7、3、
热搜最新战报:
四好公路已交102条,正在施工14条。太行1号旅游公路武乡县砖壁~太行龙洞~板山段主体已完工。新建客运站8座主体已完工,2座正在实施中,4座选址粮站。
微听喇叭声,何方出奇兵。
在深山俊岭处出现一哨人马。
这是一个团队,是武乡作家协会,武乡文联组团的采风特别行动,对四好公路,太行一号旅游公路观摩采风。
一辆中巴车环流公路上进驶,车内前排的是路桥公司的史经理,作为三军主帅,亲临现场办公,由于风吹日晒,面部黢然而见。紧挨他的是交通局李华英局长,他语言不逊的主讲,对工程的概略,述说有度有节,如数家珍。在中排的是张红伟文联主席,他在与大家在介绍中互动,互动中谈笑风生,看来他的心情不错。
1、
龙是中华民族象征的图腾,在采风中发现,我县的四好公路,它曲曲起伏,如龙飞舞,或而高峰,或而低谷,左水到右,右水到左,九曲关澜,聚气纳祥。为什么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要来太行,要来武乡,作为抗日根据地,武乡称为红都,那就不言而喻了。为什么我们的四好公路要和红色旅游路紧紧连接?连接不仅是接龙,而是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武乡有东龙,还有西龙,这是双龙棒珠,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的凤凰山迎此宾客,这龙凤不是双至了吗。这龙凤呈祥,风水宝地在十三宝塔上习习生辉,是天然之拥戴于千年。
采风路上龙行循路,我等一行乘坐中巴这一利器,翻山越岭,悬峰转向,时在上庄,刻在左会,摇身跃上板山,回龙蟠洪沙滩,点点如星落棋盘。看路上风来花自舞,鸟鸣田山川,农夫喷撒药,除草几挥间,一曲秧歌唱,好看山丹丹。路是沥青道,溜溜光闪闪,那老汉还还唱一剧《回龙转》……
也许受到车外的感染,一个话筒接过来,常老师唱起好路歌,李丽萍润喉唱青春值华年,小婉豆也唱的很欢欢,满满车厢涌热流,掌声不已,车轮又过几座山。
这时候,我在想,武乡的山脉纵横,东高西高,落平古城丰洲,丘陵沟壑,如龙鳞展开,南乡北乡又似蜂腰鹤膝,也就是说,东西长有其有余,南北宽尤显不足。龙宜曲曲而动,才有生气,这样才有了三吉六秀。我山川龙之腾云驾雾,足惜可见,那日同行者透过车窗手机拍照,云来雾去,盛景不为一般。
这样的自然景观,数千年沉绽在历史长河之中,在天地人三维之中,人类社会生存,生活生产,交流发展在客观因素下,人的主观因素更为重要,也就是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尤为关键,使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2、
在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线上,多处看到山西路桥公司的名牌,或资料宣传的名片,今日之有,在过去是一个陌生的名词。
我作为一个老者有此深刻的体会,在我的孩提时代,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建立初期,武乡境内几乎没有一座路桥。武乡县人民政府建现在此地,偌大的县城绝多是平房,千佛塔还在庄稼地之中,周边荒草丛生,远不及现在一个普通的乡镇所在地,好在初盖了一个大礼堂,能容纳五百人,这就是一个大建筑物。能看到的是村级开会的干部,普通老百姓听他们回来讲,好象是天方夜谈,加之添油加醋,就象是一个梦幻的天堂,有人问,你见过孙悟空,玉皇大帝,还是南天门?
“这个没有。”
“这个不是哄山汉吗?”
于是一场哈哈大笑。
但是这些村干部的背后,开一次会历经千辛万苦,从东乡木灯洪水从黄昏起程到下午五点才能到达,西乡远处干部也是这样,要翻山越岭,另一半走的是河滩水路,过河是涉足挽裤,深一脚浅一脚,背着行李被子,还带着干粮,其成份一半玉米面,一半好面,这还是好人家的,差的人家就是,西乡儿的是窝窝,东乡儿的是煮饼子。要是有今天的四好公路,还至于有这个尴尬局面。
路桥,路桥,可见路桥的重要性。
在洪水白河村,有一个老婆叫孙二娘,她要去蟠龙去看的嫁去的闺女。
这个孙二娘,本村嫁本村都姓孙,别看一个女人家,她父亲武术高强,孙二娘也学了一点皮毛本事,她男人就打不过她,现在叫妻管严,那时候还没有这个名称,他的小绰号就叫孙子,可以说就是女家暴。水浒传里有个孙二娘,她是新版孙二娘,在洪水镇开一个小饭馆,生意不错,没人敢欺负。这一天她去蟠龙看闺女,就是她女婿打闺女搞家暴,这还了得!她一怒之后,带了两个棒槌,要打女婿非叫了奶奶不行,给闺女长个志就行了,不想拆散婚姻,因为闺女生了一个好外甥。
这孙二娘从洪水到走的都是河滩,其它地方无路可走。从午后一点起身,火急暴躁的三步当成两步走,两步还想一步行。可在这时,天上鼓起一堆乌云,片刻间电闪雷鸣,划过长空,一场倾盆大雨就袭来。这孙二娘正在河滩当中,那儿走都挨不到岸,河水击波涌浪,她不幸就被冲走了……
家人沿岸找了十天,结果连个尸首影子都没有。
要是那时如有四好公路,15分钟可以赶到,教训了女婿,她也丧不了生命。
有一次我和孙老师谈,他说没见过孙二娘。我说你怎么能见过孙二娘,她死了一百三十年,恐怕你爹也是个吃奶孩孩。他捣了我两拳头,老史呀,你一张口,就想沾便宜。我说话说到这个份上,如果有四好公路,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
3、
莲花并蒂,鸟有双飞,鸳鸯戏水,这是人们对爱情甜蜜的极至描绘。
古往今来的爱情故事多之称道,如古有孔雀东南飞,后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与织女,三姐下凡,近代有小二黑结婚,王贵与李香香,这是人皆知的代表经典,而民间的普通人等不知其数。
在知青时代,那就是知识分子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岁月,在武乡韩北圪道村有一个实例,他们就是北京插队知识青年。因为他们男女九个,要说爱情,只提他们俩个。一个男叫李浅鱼,那个女叫佘莲花。他们俩个是同班同学,俩家父母又在一个工厂是同事,相处关系很好。
由于这些原因,在插队期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很快就水到渠成,擦出了爱情的火花。人们看到眼里,无不称赞,会编顺口溜的,就给他们来了一段:
浅鱼与莲花,山药配南瓜
莲花真好看,山药土中沃
果园双双去,剪枝成行家
因为圪道村是梨果之乡,在武乡很有名气,采用科技剪接枝术,成为同行业的一道风景线,每到中秋时节,顾客上门排队,应接不暇。这浅鱼和莲花在林果中如穿梳一般,辛勤流汗,心情格外喜悦。
次年六月时节,蟠龙唱戏大会,二人前往,一边走,一边还分享他们自作的爱情诗。
如说入坭而不染
你的品格如净水真洁
我浅鱼沙滩
你呵气和我同行相连
咱俩在爱河中如鸳鸯戏水
那是美好是永远……
走过孩提的童年
又经历岁月是熬煎
人生要有新的取向
理想不要在迷惘中忘怀
也许会有那天
走进花好月圆
这一番期许
我们等待,等待……
然而他俩的等待,等待的是一场恶梦。
他俩在蟠龙街上,在饱尝农家风味之后,一场大雨倾泻袭来,怕河浪之后回不了驻地,飞快地跑向上型唐,那里水浅,只要在时速上超越,那就能到了对岸,回圪道村不成问题。正走时水还没有漫过来,来到河中央,河浪以秒钟速度仆向他们面前,打翻浪花之中,已经没有生命的存在,好在冲到岸上,因为他们手牵着手,一直没松开,留下了二具尸体。下午知青们和村人们才把他们抬回村,笫二天埋葬林果园脚下,村人和知青们痛哭不已,泪如雨下……
如果有四好公路,这个悲剧会免去,后来还会返城,可是永远等不到那一天了。他们的青春定格在秒息之中,可悲,可悲……
4、
那年,我和关玉平去岭头村采访,正是“梨花节”首届启动仪式,我们作为《乡花文学网》特邀参加,虽说是乡村主办,但盛会空前,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影响。村民们穿着新衣,放着鞭炮,掌灯结彩,就象过年一样。
给梨花过节,始未曾有,民间有给梨花树上系红巾那倒是有的,那是为当年梨果丰收,期许的心愿,而给于梨花树这样的厚重,这是岭头村委会与村民们的敬重礼誉,四方乡民也蜂至而来……
午餐之后,我和关玉平在村中深度采访,经指点找到了村支书的父亲张老汉。
张老汉年过七旬,身体扳儿还硬棒,剪枝接嫁,手脚还麻利,仅管如此,岁月的苍桑还是留在他的颜面。他回忆起过去的年间,一是旧的品种退化,病化,影响到数量和质量,农科化管理首要其冲,但怎样销售出去,愁的是也是一个关键所在。
他长叹了一口气说:“那些年挨襄垣路不通,车行不便,那么就到蟠龙洪水,虽说通了车,都是拉煤车,一路上都是黑的乌烟彰气。上司到那里,只得挑担担,过河才能到岸,中午才能到了蟠龙镇。仅管辛苦,买了几回,情况还可以。有一次,同去五个人,半夜起身,要到洪水,走到半路上,路塌了,过不去,河滩路已不存在,只好返回来,低价出售,太败兴了,只落个饭钱。”
“这些年怎么样了?”我问。
张老汉说:“情况好多了,只是到咱县城,有大路,有油路,七支八截,规化的不好。到襄垣,武乡两界,两县交界处,互相推诿,没有勾通好,后来听说,他襄垣不接通,咱武乡也要接通。”
采访过后又几年了。
这近几年情况发生大变化,自从岭头出了名,上司的小米成了香叭叭,梨果到长治也成了市民心中的名牌产品,食品公司有订单。加上电商,发挥聪明才智,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路。
东乡有好路,西乡有好路,南北乡也是有好路。
这一切老百姓心中有数,要想富,先修路,百路通,百业兴,实践证明有价值,有深广的意义。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拉产品,搞运输,搞建筑,盖高楼,新媳妇回娘家,还自驾带婆婆。
她带婆婆干什么?这里有个小情由:闺女嫁给你后生,她可是个女精英,她在太原开了一个大饭店,你孩则只能搞后勤。有了孙孙怎么办,是我照应,还是我照应?原来是开双方在开家庭会,怎样安排才合情。先丑后好看,咱亲家们可不能插波段……
5、
武乡县四好公路农村建设项目包括120条四好农村路、1条一号太行旅游公路武乡县砖壁~太行龙洞~板山段及14座乡镇汽车客运站,路线总长547.82公里,总投资9.11亿元。
对此,李华英局长作了简练说明介绍,也就是说对工程简介,工程进度,资金情况,前期情况,及还有其它等等。大家一边聆听,一边写笔记。在同行中,除了二个农民,都是机关职员和老师。老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教书育人的实践者,此行的身份是作家,文学爱好者。
我这个半年多的腿疼者,和铁拐李成了一伙,对上述的项目感到,主政,主项与操作,是今天的时代与国情联系产生的影响,是国力的富强与民生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加速了我国现代化进程,国富民强才是真实的写照。回倒40年,60年,100年前,还有更远,那是一个什么样子?
中华历史文明,早就创造出“路”这个字,有多少说法,多少理解,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对于今天的又赋于科学的理念,把路和桥联系起来,什么顶层设计,微观与宏观,大数字与智能等等……
我这个老汉,说老不太老,说小早超标,饱经世故,见证了许多,有一些话语权。
最早听到的一句话:修桥补路积阴功。现在听起来有点迷信色彩,那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特点,不能强驳他们,必竟他们是我们的祖先,时代不同,观念不同,只有敬重,不能较劲,修桥补路,总是一件好事情吧。
种地不修路,跌刹他老舅。这句话好象是骂人的。且不说下一句,上一句是正确无疑的。为了生存,民为食为天,吃饭必须的,喝西北风抵不了饱,如果抵了饱,张口就来,比方便面还方便。
种地修路,作为民生农耕,路是必须的,无路你又不会长上翅膀,只有路才能牵牛拉马在田间耕作。如果路出现了故障,大有危险隐患,跌刹他老舅,是当赖话当好话使,要说还是正能量。这些说的是田径路,人行村庄路,对于老百姓来说,路是很重要的。在那个时候是个体经济,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化,你要走路你修路,他不走路他就不关注。到了农业合作社,有了集体经济,村村都修路,队队都修路,要担运肥料,秋夏拉庄稼粮食,虽然是简陋的路,但比人担方便的多。
过去武乡连一条县级公路也没有,仅有几段,不上项目。后从河滩移到山岩石坡,一半还得走水路。动员全县大修路,到1964年沿山基本贯通,用料是就地取材,有砂石,红石,青石,质材不一,各图方便。铺上油,很快就退皮裂缝,实在不尽人意。用的是炸药,铁锤,编筐,铁棍,扁担,一样机械没有,民工出力,干部指挥,财政拨款,蜻蜓点水。公社化以后,大炼钢铁,作为重点。又是几年,公社作为一个行政领导,才有组织能力和计划修大路,只是求通,而坡陡降不下来,一是规划不科学,二是在实力上不佳,修桥就不敢奢想,一个象样的桥洞也没有,那置料用工成本无法承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