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平凡生活中的艺术之美(随笔)
美学家蒋勋曾经在《给青年艺术家的信》中提到:“在匆忙紧迫的生活里,感觉不到美。当艺术变成一种功课,背负着非做不可的压力、负担,其实是看不见美的。”我喜欢东方古老哲学家老子的比喻,他说:“一个杯子最有用的,是那个空的部分。”
艺术之美其实就是杯子中间那个空的部分,虽然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感知它的存在,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
大多数人可能会觉得艺术之美距离生活琐事很远,仿佛这是割裂的两个部分:地球的南极和北极。实则不然,艺术的美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更有生命力。
一生两人三餐四季,细细碎碎的生活中蕴藏了那么多的艺术之美。一顿早餐,有的人选择步履匆匆,边走边往嘴里塞下一个三明治,也足够饱腹。但是我更愿意在周末的早晨,在撒满阳光的餐桌上,给自己准备一杯温热的牛奶,一碗黄澄澄的小米粥,一碟翠绿爽口的小菜,一个像太阳花般灿烂的煎蛋,再放上一段轻柔的音乐。味蕾的满足,视觉和听觉的享受,这样的美好怕是神仙都会羡慕吧?谁又能说,这样的一顿早餐不是生活的艺术之美呢?
小到一餐饭,大到一间房,一个人的审美一定会展现其中。家,不必雕梁画栋、不必珠围翠绕。家,是归来时爱人递过来一双灰色条纹的棉麻布拖鞋;家,是餐桌上冒着热气,色香味俱全的一羹一饭;家,是千家万户中独独为你而亮的那一盏暖黄色的灯光。我的家有着原木色的家具、雪白的墙面、灰绿色的窗帘、挂满家人合影的照片墙、自己画的各种装饰画……每一件物品都是精心挑选、亲手做就。对艺术之美的理解,点点滴滴体现在自己的家里,时时刻刻浸润着、滋养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在工作中,作为一名普通的美术教师,我时常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希望孩子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艺术之美。我们会一起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制作成小玩具或是装饰品;也会将中国古典的各种纹样,装饰到书签或信纸上,写上一两句诗词或文章,送给亲朋好友们;还会用各种蔬菜、水果印制或雕刻成艺术作品,体会大自然带来的艺术之美。
业余时间除了窝在小家中,我还会常常流连于各处博物馆、展览馆、图书馆,或是有特色的咖啡馆,欣赏别出心裁的建筑物,饱览名师或小众的艺术作品,抚玩独具匠心的小摆件……在这些安静得近乎停滞的空气里,我总忍不住驻足良久,沉浸在艺术之美中,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如果有稍久的休息时间,那就是我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和秀美风景的良机了。我会背着相机,一路上走走拍拍,生怕不能将这些美景留住。曾经连续一周凌晨三点起床,只为了拍出惠州霞浦第一缕日出阳光的不同绚丽;也曾拍下了大理暴雨如注后的火烧云,整整两个小时,天空中变幻莫测的色彩让我连连惊呼;还曾在去往青海翡翠湖的路上,惊喜地拍到双层彩虹稍纵即逝。这一幅幅立体的画卷,静静地展现在我的眼前,收藏进记忆的深处。
在生活中,当你行色仓皇时,停下脚步,慢下来、静下来,就能在细微处感受到,如蝴蝶扑翅般微弱却顽强的有关生命的美好。你要去感知每一片色彩,每一段声音,每一种细微不可察觉的气味,用充满艺术之美的方式将它们一一折叠起来,妥贴地收藏进回忆里。
艺术之美离我们每一个人都并不遥远,它贯穿于我们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就在一言一行、一粥一饭之间。我们可以根据不同场合着衣,让自己整洁得体;言行举止文雅,让人如沐春风;德行操守高洁,始终谦和律己。即使在最不起眼的平凡生活里,粗茶淡饭、钗荆裙布,我们也要举手投足之间,流露出攒在骨子里的对艺术之美的追求和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