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摆渡】“闭环生产”纪事(散文)
秋雨骤降,淅淅沥沥。
有人说这雨来得真不是时候,好不容易结束静默闭环生产,雨又来凑热闹。于我,这雨似乎如同我们一样表述着欢愉,是在欢快地畅言,欢乐地歌唱。雨一直在下,时而疏时而密、时而如注时而轻扬,仿佛与我此时的思绪唱着和歌。
十四天的静默闭环生产时光,在大雨的倾泻中结束,而其间的时光,像秋雨一样经过眼帘,变成回忆的点点滴滴。对于时间,它没什么区别,时间嘀嘀嗒嗒地走,激昂的往事也留在身后,只是在我们的心里,它已然成为一道可追忆的风景,有点甜、有点咸、别具滋味。
一
我虽然不是爱冒险和挑战的人,常常却也因为生活的安逸而感到厌倦和苦恼。我希望生活有声有色、活色生香,像海明威小说中的圣地亚哥一样,每天迎着波浪出海打鱼,让阳光把海浪刻上脸庞,额头成为起伏的海洋。
尽管疫情始终在我们身边徘徊,但生活依旧,没有感觉到什么压力。九月一日居住的龙泉驿区实施静默管理,公司实行驻厂闭环生产。我的内心没有恐惧与不安,甚乎有着一种因激动而忐忑的心情。想到虽然疫情肆虐,但航天飞机、卫星、火箭照样升空飞天,都依赖于我们这些航天企业的生产正常运行。由此,便有一种兴奋的情绪涌动,心想,这也应该算是直接与“疫”战斗吧。
我站在部长办公室门口,大声地说:“我报名留下来!”
办公室里有二名班组长正在与领导交流闭环生产人员面临的困难。他们投来愕然的目光。我这才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过于高涨,便红着脸赶紧转身离开。就这样,我成为留下来参加公司静默闭环生产的一员。
与此同时,车间里,主动报名的声音也是此伏彼起。
“我留下,让组里年轻人回去照顾下家人。”
“我年轻,家里没牵绊,我留下来。”
“家里的事情都安排好了,我留在公司!”
“家里小孩有爱人老人照顾,没问题!”
“我来吧,小孩手术已做完,后续照料爱人能搞得定。”
“我没问题,我能留下来!”
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同志,“没问题”成为大家说的最多的言语。
同样,女儿也收到参加驻厂工作的通知,年轻的她多少有些胆怯和担忧。我对她说:“就当岀差嘛,多一次尝试体验和锻炼的机会。”女儿笑了,似乎对于这个比喻有了些领悟。
于是,女儿与我一起加入了驻厂的团队,开启了一次特殊的“岀差”模式。
二
留下来,不只是停留在语言上,而是用行动来表达心的归属。
全公司驻厂人员约为总人数的40%,减员不减产。我们的工作时间每天比正常上班增加2小时。从那一夜开始,公司不论是管理部门还是生产现场,以及七院大院里,每一个地方似乎安静了许多,却似乎又比平日沸腾了许多。工作节奏也明显加快了许多,各个现场没有一个人闲庭信步,都变得步履匆匆。上上下下的脚步声,键盘的敲击声、设备地运转声、行车的行进声、试验时的轰鸣声,像在对时间宣誓,与疫情宣战。
装配大厅里,没有平时里人头攒动的场面,寥寥几个忙碌的身影将装配大厅衬托得更加空旷,装配人员有条不紊工作着,依然是几条装配线齐头并进,螺钉、螺母、各项零部件被装配人员有序地组装、钳子、螺丝钉在装配人员手中固定在各零部件之间。外表生硬冰冷的它们,在装配人员勤劳双手抚握下,仿佛有了温度,有了自觉,流畅顺利地嵌入自己的位置,像工人们一样,坚守岗位。初秋天气微寒,装配人员的额头却都渗出汗珠,却没有人顾得将它们抖落。当一台台产品组装完成,装配人员脸上露出笑容,抬起头,松口气,汗珠才坠落,如纷飞的雨。
办公室、操作大厅里同样一片繁忙。雪白的天花板,明亮的灯光,外面已经是深夜,秋月高悬,而这里的时间仿佛永远定格在白天。各项操作记录、各种检测报告越摞越高地堆在面前,记录时间的流逝。
女儿在闭环生产期间的工作任务比往常更多更重。初始,我曾担心她稚嫩的肩膀不能担重任。毕竟,她刚参加工作不久,到公司才一年多时间,是个没有经历过磨练的女孩子。然而,令我惊讶的是,她表现得异常顽强和坚韧而她,让我感动和佩服。她的岗位主要是对产品某部件进行试验,试验环节操作项较多,试验时产品运转声、设备啸叫、空压机轰鸣声,真是“声声入耳”。每天晚上7点的班,她和试验班组的人员每天都自觉提前到半小时开始工作,以适应人员不足的特殊情况。我和她在工作中也有对接点,让我欣慰的是,她不仅努力做好自己,还常常主动向我询问产品的动向,有时还会催促我,以提高工作效率。
看着女儿严肃的表情,忙碌的身影,我心底蓦然涌过一股热流。女儿长大了,也成熟了。
三
有一种友谊叫并肩作战,有一种关爱叫隔空送餐。
驻厂闭环工作的期间,家人的关爱,很多是通过隔空送餐表达的。我们大家笑着说,这是真正的“隔空投喂”。投喂,原本指将食物投出去,用以喂养小动物等,现在网络上引申为指家庭成员、情侣或者朋友之间,互相送零食或者外卖等等类似的行为。无疑,这是一种特殊的关爱行为,体现了浓浓的爱意。尤其我们这些驻厂职工,更渴望吃到亲人烹制的菜肴,体味隔空送来的关爱。
唐大姐的雪磨芋烧鸭子、傅大师的卤鸡脚、堂嫂的粉蒸肉、杨师傅媳妇的姜丝兔、向美女弟弟的青椒回锅肉、张同事爱人的食物“盲盒”、闺蜜的新鲜蔬菜,全都获得百分之百的好评,大家对家人们的厨艺赞不绝口。在大家看来,这些家常菜成为全天下最合口味、最怡情的美味佳肴。不仅在于味道独特,亲情浓郁,而且还在于,每一份投喂的食物,都饱含着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体现全民抗疫,共度难关的决心和力量。
吃着可口的菜肴,有人就会感动地唱歌,唱的是《十五的月亮》。“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的歌声在厂区里环绕回荡。
公司也高度重视驻厂职工的饮食,每两天发放一次水果盒,有香蕉、苹果、冬枣、石榴、桔子、梨等等。一位同事说:“我在家很少吃水果,在这儿,每次发的水果我都吃完了的。”话音未落,就有人马上接过,说:“厂里的水果肯定比家里的好吃呦。”引来大家一片笑声。
张同事每天早上吃一根胡萝卜,看他“咔哧咔哧”吃得特香甜,我脑海里浮现的居然是一只可爱兔子吃胡萝卜的萌模样。张领导说他在家里是每天会将胡萝卜、苹果等榨汁喝,在这里,就只能生吃了。他每天几乎都会收到家里投递的食物,他说他都是收“盲盒”,而他只是这些“盲盒”的中转站。任同事几乎每天都会去收一次“快递”,不是他爱人送来的就是超市送来的,送来的物品很细碎,包括衣架、洗衣液、蚊香片、常用药品等等,这些都是应员工需求采购的。在闭环生产期间,任同事成了大家生活物资急需品提货人。
当然,不能不说一说男人们住一屋时的糗事。三个住在一屋的年轻小伙子说,他们三人的鼾声是交响乐队,而五、六个人住一间屋一定组成了一个交响乐团。早起,常常会听到男职工们相互的吐槽声:“唉哟,晚上扯得那个响啊!”引得我们这些女职工一阵窃笑。
李师傅感慨地说:“大家睡在一个房间、一起去吃食堂,像回到学生时代。”我也有同感,读技校时集体生活的情景又浮现在脑海。当初全班有十八个女生,住在一个大寝室里,十八个豆蔻年华的女子,性格各异,却相处融洽。直至现在,我们还常有联系,亲如姐妹。
灾难考验人、锻炼人,也让人们更加团结和睦,同舟共济。
四
闭环生产期间,我们也经历了那次地震。
那天中午午睡,我觉得我已经睡着了,像在梦里。响起强烈的“轰轰轰”的声音,整个世界都在摇晃,似乎混沌了。我身边的女儿低声说了句“地震了!”睁开眼睛,才感觉到床来回地晃荡。我明白了,不是梦,真是地震了。然后,又听到隔了几间房里的领导大声地吼道“不要慌”。我用右手肘衬起上半身,惊呼了一句“吓死宝宝了”。
一清醒,想到母亲一个人,会不会吓坏了,赶紧打电话,母亲居然风轻云淡地说“我在洗碗、没觉得好凶。”老母亲没被吓着,我也放心了。挂了电话,本想给爱人打电话。想着老母亲都感觉没事,爱人也应该没多大感觉。下午公司工会为大家送来了水果,我心心念念的水果到了,心里超满足,地震一点没留余波,仿佛仅仅一个话题而已。我向爱人炫耀公司发的水果。他问我地震有没有被吓到,我说还好。他说感觉房子都快摇垮了。我想,我们家可是六楼。他应该被吓到了。唉,我咋没及时关心他呢。心里多少有些亏欠。
突如其来的地震,让我们虚惊一场。恰遇中秋佳节,又给我们带来快乐。九月,又有四位在岗员工生日。生日偶遇中秋,可谓喜上加囍,快乐的气氛更加浓厚。车间为他们组织了一场“疫”外温暖的生日会,购买了生日蛋糕,大家为他们献上生日歌,送上生日祝福。整个场面格外温馨。
我喜欢读书,让我觉得很惬意的是每一个空闲时间,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我都可以到我们的“卧室”,或呆呆地坐几分钟、或读几页书。我带到工作地的书,一本是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本是《百年孤独》,两本都是读过的。但都没有细细地消化过。这一次是想认真地去品读。先读的是《文化苦旅》,遗憾的是,我买的应该是本盗版书。书页已经泛黄,书中不少的错别字和奇异的符号。但这并不影响我阅读的兴趣,甚至我还用我阅读后的理解去修改那些错别字。《文化苦旅》第七章节的内容尚未读完,在已经读过的六篇文章里,我最喜《都江堰》。我喜欢《都江堰》的开篇:“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给人一种磅礴恢弘的气势。读完此文,我对都江堰、对都江堰的修筑人李冰父子更加敬仰。掩卷思考,其实,从事任何事业,都是一种苦旅,都需要一种顽强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已然适应了驻守工厂的劳动、学习生活。时间把凝重的过往冲刷得薄如蝉翼,在灾难面前,我们沒有愁眉苦脸,而是以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去迎接每一天。在非常的日子里平凡地度过每一天。如马尔克斯在《百年孤独》中所说:“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
五
终于,闭环生产模式解除了。我们从厂里回到了家中,又开始了相对悠然的生活。
回到家中后,我每每站在窗前眺望夜空与明月,在如水的月色中,怀想在工厂里的那些故事,怀想那些流汗的额头,怀想那些开心的笑声。
我想,或许,安逸的人生并不是快乐幸福的全部。
汪曾祺在《慢煮生活》里说:“我以为,最美的日子,当是晨起侍花,闲来煮茶,阳光下打盹,细雨中闲逛,夜灯下读书,在这清浅时光里,一手烟火一手诗意,任窗外花开花落,云来云往,自是余味无尽,万般满意。”
这是一种生活情趣,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我也渴望那种“阳光下打盹,细雨中闲逛,夜灯下读书”的情境,但这次闭环驻厂的经历,让我意识到,还有另一种人生境界——追求奋斗中的快乐。
(原创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