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河.收获】儿时的炒面(散文)
侄儿小路给父亲提来一篮火红的软柿子,年近九旬的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他拿起一个柿子,一边看着一边笑吟吟地问我:“还有炒面么?有炒面拌着才好吃。”小侄儿有些愕然:“爷,柿子咋能和炒面混着吃?我还没听说过呢!”我笑着解释道:“小路,爷爷年纪大了,总爱说过去的一些事情,他说的那个炒面,不是饭馆里的那种炒面,是他们过去用炒熟了的杂粮,磨成的可以直接吃的面粉!”小路就瞪大了眼睛,显得有些好奇。我接过小路送过来的柿子放到桌子上,让他坐下,就讲起了小时候炒面的故事来。
那时候,粮食紧缺。由于生产条件差,咱们这里作为主粮的小麦产量一般都很低,每年还要给国家交售公粮。小麦是隔年田禾,生长期长且一年只能种一茬,根本就不够吃。为了维持生计,生长期短,麦收后播种的玉米就成了以秋补夏的主要作物。玉米虽然属于杂粮,却成了那个年代农村人的救命粮。然而,玉米做成的饭食却不太好吃,不但口感差,涩口难咽,而且吃多了胃里作酸难受,所以人们就挖空心思地变换吃法。蒸锅塌塌馍、打搅团、压饸络,尽可能地改善饭食的口感。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们便发明了“炒面”,就是把玉米在锅里炒熟,然后磨成面粉食用,吃起来就有了另一番味道,特别的香。这就是刚才你爷说的那时候咱们这里的炒面。为了增强炒面的口感,人们还把少量的黄豆、大麦等杂粮按一定的比例炒熟了添加进去磨成炒面,这样磨成的炒面风味就更佳了。
炒面是有它许多的优点的,它容易保管又耐贮藏 ,风味独特,吃起来方便。所以,那时候的农村人出门做生意,或者办事需要的时间长一点的,往往就带些炒面。当然不光是玉米磨成的,许多谷物炒熟后都可以磨成炒面。
磨炒面的时候,炒熟的玉米等杂粮不能太少,不然磨面的时候,就不好磨。从我记事那时起,人们磨面已经不用石磨子了,开始用电磨子磨面,但都是用人工换斗磨面的,少了就没法换斗,所以每次都要炒一斗以上的熟料。
你爷也非常爱吃炒面,他炒出来的玉米、黄豆等色味俱佳。他炒的时候我也常给他帮忙,我一般都是负责烧锅。你爷一边用两根玉米芯芯搅拌,一边指挥着火候的大小。因为搅拌、火候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如果炒焦了磨出的炒面就难吃。炒完一次磨炒面的原料往往就得一大晌时间。可是为了吃炒面,我也高兴地坚持始终。
炒面的吃法当然很多了,可以干嚼,可以用开水化成糊状吃,可以拌饭吃等等。
那年月许多的物资都比较匮乏,蔬菜也是一样,特别是到了冬天吃菜就更困难了。遇到干旱年份,用来酿制酸菜的野菜都非常稀少。于是,人们又发明了玉米糁子就炒面。吃早饭时候,一碗黄澄澄稠稠的玉米糁子饭,上面高高的垒上几勺勺炒面,用筷子一点一点地和玉米糁子拌合着吃就另有一番味道,尽管没有蔬菜的营养,总比纯纯的糁子饭便于下咽。那时日子恓惶得人家大都要磨炒面。
我小的时候,嘴馋又缺少吃食,往往就用纸包一些炒面揣在衣服兜里,时不时地用玉米杆上撕下来的薄皮皮抄上一点炒面送进嘴里干嚼着,就觉得是那样的满足。当然吃炒面也是有一定技巧的。一般刚开始要闭着气嚼,等嘴里的唾液浸湿了炒面后再要慢慢地下咽,不然,不是呛着就是噎着。
说到这里,我还给小路背诵了一段那时候的童谣:
一个叫化老汉
讨了半碗炒面
走一走歇一歇
手在碗里捏一捏
半碗炒面吃完咧
老汉噎得没气咧
小路就惊得睁大了眼睛。看到小路非常专注的样子,我就故意卖下关子,停下来喝起水来。小路忍不住就问我:“大伯,你说了大半晌了,那柿子和炒面到底有咋样个吃法呀?”我笑了笑,放下杯子,又不紧不慢地说起来。
那时,大家普遍认为,炒面最好的吃法就是把放得软透了的柿子和炒面拌合着吃,就叫做“柿子拌炒面”,吃起来又香又甜,让人回味无穷。它的做法却很简单,先在碗里舀上一些炒面,根据炒面的多少取一个或两个非常软的柿子,在开水里泡一会儿,那薄薄的柿皮就非常容易地撕下来。把去掉柿皮和柿核的柿肉放进盛有炒面的碗里用筷子捣腾稀烂,(柿肉不能太多,要干湿有度)一碗别有风味的“柿子拌炒面”就做成了。虽然是简单的一碗柿子拌炒面,在那时候对于我们来说,也算是非常奢侈的小吃了,因为它不但要用炒面,还要用软的柿子,而那时候柿子树在村里都很难找到的,要吃柿子还得掏钱去买呢。
记得冬天里,父亲赶集的时候,碰到卖软柿子的,他总要买上一些,小心翼翼地拿回来,让我们拌炒面吃。几十年过去了,柿子拌炒面那种特有的香甜却仍然让我难以忘怀。
说完了柿子拌炒面,看到小路在用舌头舔着嘴唇,我笑着说:“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饭更讲究营养,这一古老小吃已经被人们逐渐遗忘了,但想做也容易着呢!你如果想吃,大伯给咱磨上一斗炒面!”小路喜得跳了起来:“大伯,一言为定!”坐在旁边的父亲听说我要磨炒面,喜得眼睛笑成了一条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