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时光】琴姐(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时光】琴姐(征文·散文)


作者:雪飞扬 举人,4701.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824发表时间:2022-10-28 12:39:54


   琴姐的名字里有一个琴字,所以我们都喊她琴姐。琴姐是我的伽友。我2019年春走进圣梵瑜伽馆时,馆里的会员们一个个都绷着一张脸,严肃得很。有时候因为什么事,想向她们咨询,她们也是爱理不理一脸冷漠的模样。常常,我的问话在半空中飘着,犹如打出去的一个漂亮的球,却没人稀罕接一样。我尴尬地红着脸,嘟哝一句,仿佛是自圆其说,其实也没人注意。很长时间,一直让我觉得瑜伽馆里的氛围压抑,甚至觉得瑜伽并不是像想象中那样,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事情的改观在于琴姐的加入。
   那年冬天的一天,瑜伽课上,忽然多了一位高挑身材,眉目和善的大姐。下课后她主动跟我们打招呼,即使大家冷漠地不搭腔,她也不在乎,依然追着大家说话。一开始,我觉得这人怎么有点俗呢,总是追着大家说那些几乎没什么意义的话。想归想,还是不忍负她的热情,于是跟她搭上腔了。她就是用这种土土的俗俗的方式极快地活跃起了瑜伽馆的气氛,不到一周,她不但跟大家打得一片火热,而且还让几乎所有的人都称姐道妹地友好起来。她就像一束光,有她的地方,便是温暖的、宜人的、舒怡的、明媚的,更是和谐的。她性情直爽,啥话都喜欢跟大家叨叨,给人的感觉有点口无遮拦,但她说的话却往往又经得起琢磨,总觉得有点意思。
   有次上课前,大家在讨论怎么做卤面好吃,快人快语的她说,我知道,原来她曾经开过饭店,说人民路的那家“朋友快餐”就是她的家,后来转让出去了。她于是详细跟大家讲解怎么做卤面好吃。怎么蒸好面,需要多少水加多少油来搅拌,怎么再上笼蒸云云。在她耐心讲解后,果然有好几个伽友都按她讲的方法做了卤面,都忍不住啧啧称赞,说真比饭店的还要好吃。大家纷纷说当年你家饭店的卤面肯定也是一绝吧,琴姐说是啊是啊,当年我们的卤面也是招牌性质的呢。
   琴姐上课时最是认真。不管是做哪个动作,她都力争把动作做到老师讲解的极限。力量瑜伽课上,常常是,一连串幅度较大的动作过后,我和一帮小年轻们都累得气喘吁吁,叫苦不迭,甚至不时有人停下来休息,再看琴姐却一招一式做得准确到位,也没听到她喘息,更没听到她喊累。
   由此,我推断出琴姐是一位意志力坚强、有韧性,且万事都力求完美的人。
   有一次下课后,我说起我的写作班需要在外面挂个横幅,一个人无法操作,她就主动说她可以去帮我。外面也没有可挂的钉子,在我眼里就是困难重重,她却利用废旧铁丝、木条,想法设法地把横幅挂出去了。来到教室,看黑板前贴的报纸,说这样多影响美观呀,还是撕了吧,说着就动手收拾整理起来,不消一会儿,黑板前面就被她整理得大为改观。
   琴姐无论干什么都手脚麻利,身姿敏捷,干得都是又快又好。有次,她亲戚家嫁女儿,正好是下雨天,一大堆锅碗瓢盆堆在泥土地上。她一进家门就忍不住动手收拾起来,边收拾还边指挥众人一起抬盆的抬盆,整理碗筷的整理碗筷,怕淋雨的放到搭起的棚子底下,不怕淋雨的也要抬到水泥地上。不消一会儿,锅碗瓢盆便都站在了它们应该站的地方。她接着手脚麻利地参与到做饭当中,给人的错觉是,仿佛她并不是这家的亲戚,而是主人。
   她的行事风格常常让我想起能够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二
   这是太行山脉一个叫作河口的小山村,村子背靠苍翠的青山,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山湖,由于有泉眼百余个汇流而成,故称万泉湖。山的深沉、朴实、厚道,水的灵动、清秀,赋予了这一方儿女与众不同的气质。
   琴姐正是这个村子里走出来的具有山的个性、水的品质的姑娘。
   小时候的琴姐像村里所有的姑娘一样,㧟起篮子上山拾柴,背起筐子上山割草,拿起䦆头跟大人一起掘地。顶满头满脸的臭汗回到家,手一拨拉,吃饭。饭碗一扔,几个小姐妹已经悄然约好到屋前的湖里游泳。扑通扑通几声响后,宁静的湖面传来她们百灵鸟唱歌一样的笑声。她们就是这样一群朴实、豪爽的姑娘。
   八十年代末,琴姐正值妙龄,在一位亲戚的引荐下来到县城的一个纺织厂上班。
   在城里生活几年后,琴姐再也不想回那个小山村了。有人给她介绍了对象方。咋一看,方中等身材,方正脸庞,浓眉阔口,一副厚道貌。琴姐见惯了县城里那些流里流气、给人极不踏实的子弟,一眼看出了方的稳重可靠,心里一下就认定了他。
   婚后才发现,丈夫好像除了稳重可靠外,再也没有什么优势。琴姐说厂里效益不好,而且传闻面临着下岗,咱们还是早做打算做点生意吧!丈夫半天没吭声,琴姐又说了一遍,他终于哼唧了一声,憋出几个字:做啥生意呢?琴姐说不是跟你商量吗?咱们看看哪行挣钱做哪行呗!丈夫又闷声不响了。琴姐跟他分析:我看饭店的生意就挺火爆的,要不咱们开家饭店吧?又是半天不吭声,琴姐再次催问时,才憋出一句:用啥开?琴姐至此才彻底明白了:所谓的忠厚稳重就是无用的代名词。虽然心里叫苦不迭,她还是告诉自己指望不上就不指望,靠自己。
   琴姐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她立即开始踅摸适合开饭店的门面,并抽空找会做菜的亲戚学了几样家常菜,同时紧鼓密锣地准备资金。由于刚成家不久,没有什么积蓄,她跟丈夫方商量,让他找自己的亲戚借点,方一脸无辜地望着她:去找谁借,谁有钱?琴姐哭笑不得,心里说:好吧,我承认,别人找丈夫是丈夫,我找的是个儿子。她找自己的亲戚朋友筹借了资金。
   饭店开起来了。琴姐是厨师、收银员、服务员一单挑。丈夫总是瞧不着活儿,非得琴姐吩咐他干这干那,有时候还烦了,会不耐烦地瞪琴姐一眼。
   怀孕的琴姐,挺着大肚子也忙得一刻停不下来,而丈夫总是一副优哉游哉的模样。琴姐有时候气急了忍不住骂一句:你娘你是活死人吗?丈夫便瞪起牛一样的大眼使劲儿瞪她,边瞪边往出走,像极了一个不听母亲话儿的小孩子被母亲嚷了,跑出门了。琴姐唉的一声,只能打起精神继续忙个不停。母亲看她不易,时不时地过来帮忙照看着,几个孩子也多亏了母亲照看,母亲也因此成了她一个人的母亲。
   琴姐兄弟姐妹好几个,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母亲帮琴姐的多,就该她为母亲养老。按当地的说法,有儿子的不能在女儿家过春节,要不会惹人笑话的。于是,每年的大年初一早上,琴姐把母亲送到某个哥哥或者弟弟家,吃过午饭就接过来。哥哥弟弟们异口同声地说自己家住的地方小,没有母亲的住所。
  
   三
   方的母亲很强势,从不帮琴姐带孩子。他们弟兄三个,方跟老二是双胞胎,三弟是个智力障碍者,没有成家。
   当年琴姐第一胎生的是女儿,大家都盼着第二胎是个男孩,谁知,二胎生的依然是女儿,婆婆的脸立马就阴得可以拧出水来。村委会的大喇叭里天天播放的是关于计划生育的事。像琴姐这样的,要么需要出一大笔罚款,要么把孩子抱出去才能再生第三胎。在传统观念里,没有儿子怎么行呢?可是饭店刚刚开张,外债都还没还完,拿什么去交计划生育罚款呢?琴姐看着襁褓中二女儿粉嘟嘟的小脸,日夜唉声叹气。她去求婆婆希望把二女儿的户口挂到老三的名下,这样就可以免去罚款。婆婆仰着一张县城里的女人特有的充满优越感的脸,说,不行!琴姐说为什么不行,以后孩子大了还可以给他当女儿。,给他养老。婆婆说不行就是不行!琴姐心里想,这辈子都不会对你这个老婆子好。
   可是,多年以后,当婆婆卧病在床,娘家是县城的老二媳妇找各种理由不去伺候的时候,琴姐还是义无反顾地在床前伺候。
   婆婆去世了。一直跟着婆婆生活的老三成了问题。
   老二对老三说,你去哥哥家吧。
   没有什么赡养义务,也没有任何说法,老三就住进了琴姐家。
   琴姐凭着自己的聪明勤劳不但翻盖了当年分家时分到的老宅子,而且瞅准机会又买了一处院子。
   被她装修得舒适温暖的两层楼房里,分别给母亲和小叔子留了房间。
   把饭店转让出去后,琴姐就摇身变成了家庭煮妇。每天为一大家子打理一日三餐。
   家里平时吃饭的成员分别有琴姐母亲、琴姐夫妻俩、方的三弟、琴姐的大女儿一家三口。偶尔二女儿也会带着孩子回家住,儿子放假后也在家住。一大家子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丈夫方每天好脾气地跟琴姐一起为女儿们带孩子,尽享天伦之乐。
   忽然有一天,方说自己要去买车做养车生意,琴姐差点被他的话雷到:这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还是石头开花了?多半辈子不开窍的一个人,怎么老了老了忽然就开窍了?琴姐忍不住说现在的生意各行各业都不好做,能行吗?不用你管,这是琴姐记忆中丈夫回答得最利索,也最男人气的话了。
   不知道是不是方的春天才刚刚来到。他的大车生意居然做得有声有色的。他买了两辆大车,用了几个司机,在固定的路线跑起来了。他只要隔几天跟司机们碰碰面,拢一拢账就行。平时就跟琴姐一起带外孙女,逗弄外孙。
   在阳光晴好的日子里,琴姐和丈夫方一人推一辆婴儿车,车里分别是大女儿的二胎儿子和二女儿的头胎儿子。阳光洋洋地洒在他们身上,洒在婴儿车里,俩外孙睁着好奇的眼睛四处打量,偶尔掀开纱帐看一眼,他们立即咧嘴大笑,咯咯有声。孩子们的可爱时不时引得路人引颈探看,忍不住问,这是双胞胎吗?琴姐笑着说是啊,方则笑眯眯地瞅瞅这个再瞅瞅那个,脸上的幸福与满足怎么盖也遮不住。
   写到这里,我的脑海里忽然就出现了一句:守得云开见月明,静待花开终有时。不知道是否合时宜。
  

共 367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读了作者的文,我没有急于写按,总觉得文章背后还有玄机我没有参透。经过对文字的细细咀嚼,才发现作者从瑜伽馆写起,是有深意的。瑜伽馆是作者认识琴姐的媒介,一个能打破瑜伽馆沉闷的人,热情、能干、愿意付出,本性使然,一定也经历过许多人和事。瑜伽馆的僵局被琴姐打破,是作者眼见的事实。其实在琴姐的人生历程中,她理解包容,打破了无数僵局。作者细述琴姐的坎坷,最后的落脚点在于,琴姐以一己之力打破了家庭的僵局,料理老病的婆婆,照顾智障的小叔,最终闷葫芦似的丈夫开了窍,终于迎来了一大家子的和美幸福。用心揣摩,似乎还读到了文章中的另一层深意,一个家庭或者是一个群体,人人都有渴望美好的愿望,只要有人挑头,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每个人都会向着对方希望的方向改变。推荐阅读。【编辑:梅子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02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顺心自己        2022-12-03 17:26:42
  琴姐是个能人,太能了,一人撑起一个家,梅子青老师的点评精彩,雪飞扬老师的文章精彩!值得一读!
回复21 楼        文友:雪飞扬        2022-12-03 22:08:51
  谢谢顺心文友的鼓励和支持,问候,遥握。
共 21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