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香·情】归去来兮农庄(散文)
一
单位开罢欢送会,六十岁的李东阳局长,就正式从局长的位子上退休了,解甲归田,回家养老,这很正常。到了一定的年龄,退休休养,本来这是好事,他表面上表现得十分镇静与自然,然而骨子里却很有失落感。
回到家中,他一个礼拜没下楼,天天闷在书房里,读书看不进去,电脑新闻也提不起精神,恍恍惚惚,若有所思,看来思想上有着不小的包袱,还不能放下。他总感自己身体上、能力上还行,在领导岗位上再工作几年绝对没问题,起马自己的业务水平、工作经验,决不会输于新上任的年轻人。但国家政策如此,组织规定如此,“理解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他无话可说。
达到退休的年龄回家养老,是社会的必然,是人生的归宿,人老必须让贤。社会的发展,国家的运行,要不断地充实新鲜、年轻的血液和动力。这些道理他都懂,也十分赞成,只是思想上一时拐不过弯,心理上难以适应,难以承受这样的心理的落差。在位当领导时,每到一处即前呼后拥,到哪里都有人献殷勤,虽不算轰轰烈烈,也是热热闹闹。当领导的这些年,他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而退休回家为民,面前的只有老婆,既难以发号施令,也难以大声训斥,而且她也不会听你的,时不时闹些情绪,甩手撇下他一人,自己出门忙东忙西。这是在单位从不会出现的,他心理感觉不平衡。
房间里冷冷清清,生活上无所事事,他感觉一下子好像与社会脱了节,与时代拉开了距离。思想上的这个结,他越想越不得解,有一种被社会抛弃、人生走进死胡同的感觉。寻思着,活下去还能干什么?难道只是为了养老等终?眼下自己成了闲人、废人,那还有什么活着的意思和意义?
其实老伴也很理解他。从他整天宅在家中,话越来越少,脾气越来越大,夜里常常失眠,白天看电视时又心不在焉,直愣神或发困,就读懂了他的心情。常常自我克制,尽最大的努力,等待他过度到适应。五年前她自己退休时,也是这般情况,好在正好开始带外孙子,并有侍奉他上下班及照顾老母的事做,这些才冲淡她的寂寞与孤独。人就是这么不可思议的高级动物,上班时,工作、家务事事缠身,整天忙忙碌碌的,总盼着赶快退休,好痛痛快快地歇息一下,放松放松绷紧的神经。一旦退休而闲下来,又觉得闲得心慌,整天平平庸庸的无所事事,没有了生活的激情与动力,无聊到寡淡无味,甚至欲要溃崩神精。
怪不得公园中那么多的老年人热衷于广场舞或学习吹拉弹唱。看来赋闲、安逸的生活,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情。正像当年过萝卜、白菜、大碴粥的穷日子时,总盼望着等到富裕了,就放开量的吃顿大肉解解馋,而今,天天鱼肉美食,反倒没有了胃口,不由得又怀念起了当年的玉米面饼子及大碴粥。
看着丈夫的情绪低落,妻子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唠叨得多了,反倒招致他发起脾气。思来想去,在节假日时,把孙男子女全部招到家来,自己早起到菜市场上准备下足够的吃食水果。忙活了一大天,弄出一大桌子丰盛的菜。吃饭时,全家人团团围座,闹闹哄哄的还算热闹,但饭后一家家都有充分的理由,个个告辞纷纷开车离去,偌大的房间又剩下他们二人。老头子借口说不胜酒力,回到房间倒头开睡,大屋里就剩她一个人收拾、洗涮,心情不免也降落到冰点,隐隐感到有些空落。这多少影响到情绪,看着老头子的睡相,气不打一处来,但又无奈。
元旦将到,按惯例各个单位结合星期天要放三天假,老伴待时又欲动,又要张罗着让儿女们来家团聚。老局长这回在一旁泼下冷水:“你就别再操心费力瞎张罗了,来不来随他们的便。来了各自忙着看自己的手机,饭后擦擦嘴就走,不来倒落得清净!”
“哪有你这样的父亲?我看是你到了更年期。”妻子不满地抓起手机,小声唠叨着走向客厅。她知道这半冬的宅家生活,使丈夫越感孤独,导致心情浮躁,巨大的落差似乎将要压跨他,退休综合症越来越具明显。
“不能再这样继续下去。得想个办法,给他弄些事做,改变一下他的生活方式,这也许会好些,不然时间一长必定影响他的健康。”老伴寻思着,心里设想了“宏伟”计划,打算暂时先瞒住老头,但必须与儿女们合计相商。
二
过罢春节的年后,北方的气候一天天变得温暖起来,春风带着温柔、带着笑意,吹开了冰封的大江,催发出黑土地上的野草。街边的柳树、榆树、大叶杨等,开始蠢蠢欲动,这情况快乐了乌鸦、麻雀及喜鹊,还有荒野中越来越多的野鸡,它们每天都早早地站在高枝或高坡上,“嘁嘁喳喳”的高叫或大声呼喊,告诉人们“北国之春已经来临”。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老局长驾驶着跟随了他二十多年的老爷车,被老伴逼着驶向城外郊区的路。早饭时,老伴就催促他:“赶紧吃饭,一会儿咱们去郊外的一个地方,儿女们要送你一份大大的惊喜,保证让你身心愉快!”
惊喜是什么?老伴神神秘秘的不肯说,只讲到时候你就会明白,别的以“天机不可泄露”为借口,大卖关子。路上,一再吩咐他,只管听从指挥和安排,别的一概不许多问!
郊区的路边,小草已献出浅浅的青绿,路两边的树仍然枯枝寡叶,但仔细看,在泛出点点青色的枝条上,已孕育出一个个小芽苞。要不了几日,定会吐出点点新翠,来装扮这个北国之春迟来的绿色世界。
小车转过一片杨树林,前面出现两道呈人字形走向且不相交的沙土岗。这也许是亘古大嫩江,在远古时期改道所留下的记忆。沙岗上稀稀落落生长着歪歪扭扭的老榆树,尽管不怎么高大,但显得十分苍老,一看就知道这是被严酷大自然经久摧残的结果,昭示着不久的往昔,这里肯定是一片荒芜之地。
人字形土岗的一撇一捺间,有一个两亩大小的水塘。水塘里碧水悠悠,波光粼粼。岸边浅水的地方,矗立着一些去年冬眠正等待春风唤醒的芦苇。几个老者稳坐在岸边聚精会神地垂钓,看情形收获显然不大,也许他们不是为全钓鱼,而是为了钓心情和乐趣。
水塘大致呈椭圆形,靠路边的水边有两间土屋,低矮简陋,显得破旧不堪。门已不知去向,窗户的玻璃上裂开了几个大洞。土屋前有个大沙子堆,方便的地方已被人挖去很大一块,像整个馒头被人咬出的大缺口。想来,这个水塘是当年城市建设高潮时期,人们挖沙创收造成的人工湖,后来国家规范土地资源,取缔了非法的挖沙作业,因而被废弃。那堆没有来得及运出去的沙子,就是最好的佐证。遗弃到了一定的时候,就造成今天的模样。
沿着土路继续里进,北侧向阳的岗坡上,散落着几个大院,大院里的房子有多有少、有新有旧,院墙也有高有低。有的院墙、房子很是讲究,有的显然是敷衍了事,总之没有整体的规划,像是自然形成的民居。每个院子里都种有树,或杨或柳、或松或枫,虽不高大也不算多,大概是起景观或装饰作用。东北这地方,树木尽管生长缓慢,但地广人稀有连绵的大山,木材从来不稀缺,人们也从不指望栽树求材,院中种树,大多是为了风景。
那些隐在树下或高或低,探出院墙的些枝枝条条,表明里面不少是果树,大概这才是主人家真正植树的目的。
老局长在老伴的指挥下,把车开到一个由钢筋铁艺做成的大铁门前。老伴“命令”停车,然后从包里掏出一串钥匙,慌忙下车去开门前那把锈迹斑斑的大铁锁。打开大门后,站在一边示意老局长把小车开进来。
他们走进的这个农家大院,如果坐落于中原人多地少的地区,可能称得上大农庄或农场,但在北大荒这地方,并不算太大,大概也就两万多平米。北大荒自古地广人稀,最富有的就是黑土地,大片的草原、沼泽、荒芜之地,田连阡陌,不计其数,早先政策宽松的年代,形成了很多大院子。历史遗留问题,一直难以彻底规整。
大院中间有三间半新的砖瓦房,老局长夫妇开门巡视一番,见屋里屋外收拾的还算干净。房间格局,为典型的北方农村居家样式,东间有火炕、配置些简单必须的家具,西间堆放杂物、粮食和一些农工具,中间进门对着的是厨房,有灶台大锅和烧煤取暖的土暖气铁炉子,只不过中间横有玻璃隔断,分隔为里外屋,把门口隔成为一个小厅,方便于进出过度和保暖。室内白粉刷墙,钙塑天花板,三层玻璃的大塑窗,通透亮堂,只是玻璃上有些蒙尘,显示好久没有人居住和擦拭。
院里,靠围墙处有一圈杨树,大的碗口粗细,上面存留着三五个遗弃的鸟巢。房门前的空地上载有两颗垂柳,已是不小,其柔细的枝条上开始挂绿,微风吹来,摇曳飘荡颇具有些诗情。两树间设置石桌、石凳,正面对着葡萄架小廊,小廊尽头显然是一眼机井,上面有小水泵,廊柱上有电线、闸刀,看来为浇地抽水之用。这一切显得别有雅趣,彰显着前主人的生活品位。
小廊两边全是菜畦,一垄垄去年种植的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占据了三分之一,其干枯的秸秆,经冬雪的摧残,只剩下粗大的枯枝,立在春风中等待人去更新。另一侧,四五排黄瓜、豆角架,架条只收拾完一半,另一半依然呈三角形,斜跨在两个地垄上,仍然坚守着职责。不知什么时候,春风从何处吹来几个塑料袋,挂在架条上“哗哗”作响。
大院的后院却是另一番天地,几十棵果树,已长成气候,在春风吹拂下,大多鼓起了花苞,也许用不了几天,即可鲜花满园,可以想象,到秋天结满红的、青的、金黄的硕果时,想来更有画意。
“你搞什么名堂?这是谁的家?”老局长被老伴带着在大院里转了个遍,心里云里雾里,一脸的疑惑。
“这就是儿女们为你准备的疗养院,满意不满意?二十多万呢,从今天起你就是庄主,这头衔完全胜过你当局长的职位。”老伴的调侃,他似乎有些明白了。“疗养院?”自言自语地重新打量着院子,内心里还真有些喜欢。
“是的,这原是大儿媳远房亲戚的家,他们去年举家南迁了,就一直要卖,我们商量后就瞒着你留了下来。以后天暖时咱俩就在这里居住,种些花草、蔬菜、管理好后面的果园,闲来你可以读书、垂钓,这清新的空气,美丽的环境,即清净又安宁,在城中上那儿找去。再说,种菜劳动锻炼身体,还能给晚辈们提供些绿色、无公害、可放心和有爱心的果蔬食品,何乐而不为。”
老伴刚说到这里,大门外响起汽车喇叭声。开门后,鱼贯进入三辆小汽车,车上下来三家十多口人,这是他们的孙男娣女,另外还有两位亲家。
孙子们下车打过招呼后,就开始乱窜乱跑,好像是检查新家,其实是感到新鲜。他们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一时间院子中,充满了活力与快乐。
三
一连几天,老局长夫妇二人,天天来这里收拾菜园子,由于春寒咋暖,暂时没打算宿住,十几公里的路程,有车也很方便,准备天暖时再常驻“沙家浜”。那天儿女们聚来人多时,大家共同努力干完了大部分的重活,但留下的尾巴,同样够两位老人忙活很大一阵子,农活就是这样没完没了,只要愿干有的是活,况且大家共同设计了“农庄”的种植蓝图,年轻人需要工作,这些主要依靠两个老人来完成。
毕竟已是六十来岁的人了,干一天的农活,也感觉累得腰酸背痛。说来也奇怪,每天老局长回家后,晚饭却吃得特别香,二两烧酒下肚,躺倒就能睡去,而且第二天醒来,精神了许多,心情也好了许多。怪不得农民老人们大多长寿,从健康方面讲,体力劳动胜过脑力劳动,“生命在于运动”吗。体力劳动者身心无欲,自食其力,不大考虑红尘世界的烦扰,不太计较名利荣辱的得失,随遇而安,心地坦然,看得见的工作,尽力完成,生活自由自在,作为无拘无束,的确生活得舒坦、活得滋润和安逸。
东北有句农:“谷雨前后,种瓜种豆。”这地方的春天来得迟,近些年人们为了蔬菜早些上市,大部分菜农们都建有温室或大棚,要提前育出蔬菜的秧苗。零星小户们,没有必要大的投资,只需要弄好菜畦,到时买些菜苗,移栽即可。但玉米及豆角一般除外,大都直接下种等待发芽生长,这样免去缓苗的时间。
根据儿女们的规划,老局长与老伴辛辛苦苦弄好几垄地,播上黏玉米、爆米花玉米和架豆,这些东西孙子们最爱吃。他俩想象着,到时候热乎乎的鲜嫩黏玉米,配上一锅架豆炖排骨,孩子们一定欢天喜地,吃得开心,孙子们定会扑到他们怀里,甜甜地感谢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这帮孙子辈,一出生就掉在蜜罐里,从来没吃过什么苦,新鲜的农产品,反而成了他们的最爱。
当今的国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物质生活特别丰富,进而吃喝开始有了讲究,哪像他们那代人的童年,能吃饱饭,就是最大的梦想。可越是丰富的物质生活,人们似乎越是整天为吃饭而发愁,大鱼大肉当然不再是什么稀罕之物,反而新鲜的农产品,更能勾起的食欲,你说人是不是“贱皮子?”
两位老人一边干活,一边东一句西一句的闲聊,想到孙子们喜欢,两人干的特别有劲,自我感觉充满了成就感,劳动也有了价值观。即使身体有些的疲劳,也消失于无形。
退休后就接受当下,不要想不开,比那重要的事情还等着你做呢。曾仕强教授说的,老天给了你退休生活,不是让你打麻将喝茶浪费的,好好修行,给自己修个好结果才对。我们就把生活当做修行,吃点苦,与土地打交道最好,感悟人生真谛,感恩黄土给予我们的厚爱。思考我们从何而来又去往何处?
天马老师好文笔,深入浅出,讲出了大道理。不醒的人也醒了。
老伴与儿女用心,老局长睿智。你怎样面对生活,生活必将以同样的方式回报你!
拜读天马老师佳作,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