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璞书苑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文璞】武汉师傅(散文)

精品 【文璞】武汉师傅(散文)


作者:别似幽居人 举人,3368.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837发表时间:2022-12-07 20:21:15
摘要:武汉,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汉派文化。如果久居武汉,哪怕是外地人,也许更愿意用一个下午的时光坐下来,静心阅读一部池莉的小说,或者,与一群武汉的师傅在树荫下聊聊天,咵咵白,听他们讲一段段通俗版的武汉人的传奇故事。

【文璞】武汉师傅(散文)
   方言,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特色。我喜欢听人们用正宗武汉话或急或缓,或短或长地说一些与一日三餐息息相关的话题,有应有答,热辣麻利,聊到意见或看法统一处,那拖长的尾音又高上去,像一首歌,抑扬顿挫,有疾有徐,充满着喜悦的人间烟火气。
   在这种洋溢着浓郁武汉气息的市井文化中,称呼本地一些年长的老者,大凡都叫师傅,不论男女。
   那天,因为要交燃气费的缘故,我来到了梅园小区。根据物业的指引,除了微信缴费外,还得到燃气公司定点处刷卡。先到梅园小区二期社区办公的地方去询问,因为以前是在这里,结果被告知机器坏了,要到一期物业那里去办理。要是在平时赶时间,我可能没有这个耐心,那天是个悠闲的午后,我决定慢慢走着去。其实后来我想,多半是因为这个老小区的某种岁月的痕迹吸引我慢了下来。
   二期我以前来过,离我住的小区仅几分钟路程,和梅园小区都属于静安社区管辖。不大的一个老小区,七八栋楼房,中间有个篮球场,四周树木高大,冠盖浓荫,环成一个休憩娱乐的场所,路边有座椅,球场旁也有一排健身器材,间或有老人在缓慢地行走健身。这里的居民多以本地人为主,操武汉口音的长者,带着孙辈玩耍,和社区三两中年女性坐在一起拉家常。老人们之间地道的武汉话此伏彼起,被江风徐徐送入耳中,亲切而温馨,瞬间心底就涌过一股暖暖的热流。
   这种情形在一些房龄超过三十年的小区中尤为常见。那些后来建起来动辄三十层以上的高楼大厦大都门户深锁,居住的基本都是各个地方来的新武汉人,比如我。平时匆匆忙忙,很少有时间坐下来聚集闲谈。一切都需要历史的累积和时间的沉淀,在这些老小区中,渐次顺延下来的家庭成员,自然而然地分成了老中青,生于兹长于兹,一家几代都在此繁衍生息,骨子里被渗透了浓烈的地方特色,还有一种本地人悠然有底气的市井气息。
   随着一路打听,我来到了梅园一期。这个小区相比二期规划的要整齐一些,道路也很笔直,两旁高大的梧桐树掩映着的房子,一栋一栋静静矗立,不是电梯房,最高七层,全是步梯。一种悠闲安然之感氤氲而来,时光仿佛慢了下来。大门口一位精瘦精瘦的老太,也不是很老,六十多岁的样子,一看就是武汉本地人,她的面部表情让我在第一时间就相信自己的判断。果然,我走上去叫了声“师傅”,接着礼貌地打听物业办公的地点,她用一口纯正的汉腔告诉我,前走八十米,一座红色小房子,进去二楼即是。顺着她的指引,我找到了目的地,两个社区女员工正在当班,给我很快办好刷卡业务。我说你们梅园小区一期比二期好像还新些,规划要好些。她用武汉话说,一期是经过改造了的,以后还要装电梯,言谈之中有一种掩饰不住的骄傲和满足。果然,回去的路上,我边走边看,小区里面各种小超市小商铺也很丰富,生活设施井然有序,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又焕发了新的活力。
   静静的房屋,闲适的人群,武汉的师傅们在这寻常巷陌,午后的树荫暖阳下,安享生活无忧,岁月静好。
  
   二
   最能代表武汉市井写作文化的作家应该是池莉。她的小说以武汉为背景,创作出了活色生香的武汉城市生活。湖北大学文学博士刘川鄂称其为描写小市民的名作家。
   在武钢当医生期间,池莉对产业工人的现状有了深入的了解,他们有主人翁的自豪感,也有住不上房子的悲哀,他们厌恶单位的人事纠纷,却又深陷其中,他们是已经预感到改革开放的风暴来临而躁动不安的群体。然而等待他们的终将是一个时代的国企改革,一个巨大产业工人群体的下岗分流。这是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池莉的成名作《烦恼人生》,可以说写出了他们人生的上半部,而她的《生活秀》则是他们面临下岗再就业,自谋生路的人生中部曲。武汉有个吉庆街,处于汉口商圈的繁华地带,主要经营夜市餐饮,每到傍晚,吉庆街灯火通明,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生意火爆,民间艺人往来不绝,说唱声、拉琴声不绝于耳,是武汉夜间的一道独特风景。池莉以此为创作背景,小说《生活秀》成功塑造了吉庆街女人来双扬的形象,展现了个体经营者的酸甜苦辣,改编成的电影获“金鸡奖”、“百花奖”,吉庆街因此名扬全国,成了当时很多外地人来武汉必不可少的“网红打卡地”。而我徜徉在这些小区看到的武汉师傅们,可以说是他们经过生活的碾压而重新站起来,始终不屈服命运的安排,用他们并不太具有竞争力的中年,在时代的洪流中打拼,为自己挣来的安逸闲适的晚年。
   他们值得这样的晚年。在年轻时,他们作为产业工人,在闻名全国的一些著名国企,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锻造了一个时代的辉煌。仅一个武钢城就容纳了数以十万计的庞大工人群体。下岗前,他们也许是十级车工,下岗后,他们可能在某个修车铺打工为生,或者很多人开起了出租车。有的人头脑灵活,投身商海,靠资源和技术优势投资办厂,池莉另一部小说《来来往往》中的大款,就有这样人物原型的影子。然而绝大部分都是在生活的顺流逆流里载沉载浮,如来双扬一样尝尽酸甜苦辣,最终他们凭借勤劳智慧的工人本色,在命运的底层爬了上来,不求大富大贵,但求衣食无忧,一家人齐齐整整。
   用师傅来作为称谓,既有对一个工业基础雄厚的大都市的历史描述,也有对一个时代的产业工人的敬重,更有一种武汉人发自内心的骄傲。
  
   三
   一切皆成过往。
   现在,在江风吹拂中,这些武汉师傅们,在城市的各个角落都有自己安逸的生活。他们年华老去,却也自得其乐。在中山公园,在和平公园,在地铁某个开阔的空场,经常可以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善于跳舞,跳各种各样自编自导的舞。
   沿着建设大道往北一直走下去,是著名的红钢城,因冶炼钢铁而出名。现在这里是宜居小镇,和平公园绿树成荫,灯光璀璨。在夜晚的小夜曲伴奏下,师傅们三三两两,翩翩起舞。他们跳的是一种交谊舞,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很流行,经过他们改编,增加了很多动作,变换了一些花样,更具时代特色,艺术表现力增强。男的潇洒,女的漂亮,搭配起来跳得很是默契,吸引了很多驻足观赏的眼睛。一次,我从这里散步经过,被热情的武汉师傅邀请,随他们舞了一曲,还学习了很多新动作。临走的时候,那标准的武汉方言再次响起:“姑娘,再来玩,多练几次,我们组织参赛,哈!”
   有人说武汉师傅粗鲁没有文化,认为他们讲话高声大气,言行举止缺乏克制与礼让。也许,这是旧时代码头文化的缩影。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仓禀实而知礼仪,他们已剔除往日生活的杂质,将性格中率性本真的一面展示出来,成为了一座城市的某种标识。我的一位同事是地道的武汉人,我要她讲几句汉腔我听,她一口汉阳话让我忍俊不禁。她的父母就曾经是汉阳某个大型工厂的退休职工,但她的女儿已经不会讲武汉话了,这一代的孩子们用标准的普通话消弭了这种地方语种,不得不说是语言多样化的式微。
   我曾坐540公共汽车到大学城,途中两位老太太的对话深深吸引了我。
   一位个子小巧些的老太太带着孙女到大学去学琴,另一位老太太端坐着很有几分知识分子的气质。通过交谈得知,原来一位是工厂退休,一位是公务员退休,她们的退休待遇自然是有很大差别,但小个子老太太也没有表现出自卑和不平,她不紧不慢地讲述自己一生在工厂的经历,知识分子老太太静静听着,不时颔首点头。她们的神态安详,都有属于自己年轻的光荣的过去,没有职位高低,身份差别。她们回忆着往事,眸光闪烁出历史的影子,仿佛沉浸在遥远的时光中。
   有时,人们会被生活辜负。然而,作为师傅,她们都不曾辜负时光。
  
   四
   一座城有一座城的历史和人文,城市因此而鲜活,因此而别具特色。
   在湘西凤凰古城,你可能会为“一条沱江水,一排吊脚楼,一群文化人”的自然人文景观浑然融合而陶醉,你会情不自禁地再读一遍沈从文的《边城》,感受一段纯朴与忧伤的思无邪;在秦淮河畔,你聆听桨声灯影里的袅袅歌声,款款絮语,你闭上眼睛也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散文;在太平山顶,你眺望维多利亚港湾的万家灯火,想象葛薇龙怎样提着回家的行李,一步一趋走在下山的路上,却被乔其乔默默地开车跟在后面,你的脑中定会浮现起张爱玲的《沉香屑 第一炉香》里的故事情景……
   武汉,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汉派文化。如果久居武汉,哪怕是外地人,也许更愿意用一个下午的时光坐下来,静心阅读一部池莉的小说,或者,与一群武汉的师傅在树荫下聊聊天,咵咵白,听他们讲一段段通俗版的武汉人的传奇故事。
  
   (原创首发)

共 33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文章展示了武汉市井生活的众生相,“武汉师傅”这个称呼首先是那样的令人亲近,文章看似琐碎,没有过多情节,但却通过波澜不惊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从一次交燃气费的经历写起,看到社区的人们悠然自得,无论是久居的中老年人还是新加入的年轻人,生活节奏井然有序,社区环境安静祥和,生活设施井然有序,证明了人们的 生活无忧。然后从本土著名作家池莉小说中的工人形象,体现了另一种文化,即使下岗分流通过在时代的洪流中打拼为自己挣来安逸闲适的晚年。接下来用广角镜头展示武汉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自得其乐,对武汉师傅性格中的率真方言颇有感慨。最后总结出武汉的“汉派文化”的包容,邀请外来的你体会那些文学作品里武汉师傅的通俗传奇。文章层次感清晰,正是一种武汉文化的真实再现。感谢作者赐稿文璞,遥祝冬日祥和。【文璞书苑编辑:寂寞看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212090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静净        2022-12-10 18:56:23
  作者讲述武汉老百姓的普通生活,尤其师傅这个方言的称谓特别亲切,通过一个城市的人文带来思考。
12 楼        文友:别似幽居人        2022-12-11 21:41:45
  谢谢静净老师阅读留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座城市都有独属于它的故事,如此才有特色。问候静姐冬安!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