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鲁•情】战旗村游记(散文)
三年没有离开城市,早就渴望走出疫情的阴影,出去看看乡村的风景。等到机会终于来临时,惊喜之情溢于言表。猛虎归山,玉兔报喜。大年初二,清早起床,天虽寒冷,却挡不住乡村的诱惑。我与妻议定,到战旗村一游。
战旗村是乡村振兴示范村,是国家AAAA级景区,是值得一游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我们走出家门,步行几分钟,坐地铁到犀浦下车,再换乘P212路公交车,经红光大道、成灌路,沿沙西线右转,共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战旗广场。
时间才过11点,我们打算在附近逛逛。这时,一辆观光车缓缓驶来,车主邀请我们坐车游览,先了解全村概貌,再细看有兴趣的景点。
车主一边开车,一边讲解。战旗村是在郫都区、都江堰市和彭州市三个区(市)交界处,属成都平原的西北边缘,紧邻柏条河。柏条河是成都人的母亲河。清澈的河水哺育了成都世代儿女,滋润了天府大地,还兼顾灌溉排洪功能。河的两岸树木成林,林中融入锦江绿道,体现了城市绿色发展新理念,赋予沿岸更多绿意及亲水生活空间。
观光车沿着干净平坦的道路行驶,穿过整洁宽敞的街巷。街巷两边,是排列整齐、两户一栋的乡村别墅,青墙白瓦,飞檐翘角,展示着传统的川西民居风格。这里是村民集中居住地。安置时按每人三十五平米分配,住房宽敞明亮舒适。许多人家门上贴着春联,家里挂着香肠腊肉,喜气洋洋,年味浓浓。房前屋后,绿树环绕,枝叶轻摇,风情别致。
他还讲述了战旗村这个名字的来历。战旗村以前叫集凤大队,1965年,在改天改土、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列为标兵,因此取名战旗大队,也就是今天的战旗村。全村面积约2平方公里,人口1700多人。村民都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大多数农户都买了小车。我们家里有一亩一分多地,交给村委会管理,统一规划,集体使用,每年收入1600元,,到年底还要多分400元。村集体为我们统一购买基本医疗保险,解决了医疗报销问题。
五年前习总书记来视察之后,村里建起了四川战旗乡村培训学院,全国各地来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推动农业旅游大发展。我买了一辆观光车自己创业,收入也大大增加。现在是淡季,到了旺季,农家乐生意火爆,我们也更忙。那时候,你们要来可以电话联系,我开车来接。吃三餐,住一晚,包括观光、娱乐,每客消费100元左右。保证你们住得舒服,吃得巴适,耍得安逸。
乡村十八坊是战旗村的特色景点,是游客来了一定要去打卡的网红地。它是以技艺传承、生产展示为宗旨,把保护传承非物质遗产事业与打造特色文化产业有机结合,由豆瓣坊、酱油坊、陶艺坊、榨油坊、酿酒坊、布鞋坊、蜀绣坊、竹编坊、布染坊等传统工艺作坊组成,各坊采用“前店后厂”方式经营。“小手艺装点美丽乡村,大作坊传承优秀文化”,大门上的这副对联彰显着非遗文化主题。
返城时,我们在石凳上坐着候车,附近民宿店走出一位女青年,热情地招呼我们:“大叔,你们进来休息吧,这里有椅子,随便坐,外面冷,容易受凉。”“我们在等车,一会儿就走。”“你们不在这儿住宿也没关系,不要客气嘛!”盛情难却,我们走进店去,里面又出来一位老先生。在我们的交谈中,我得知那位女青年是他的儿媳妇,在一家公司工作。老先生原先在哈尔滨部队团部工作,转业后回来当了教师,已退休多年。他有一儿一女。家里按村里规划,自己出钱修建了这个民宿店。孩子们在各自单位上班,这儿主要由两位老人打理。生意还可以,疫情期间也没亏本,新的一年会更好。
登上返程车,我的脑海里浮想联翩,一幅幅美丽乡村的画面在眼前闪现。菜花的金黄洒遍田野的时节,城里人一拨又一拨地赏花、拍照。春风里,菜花间,蜜蜂“嗡嗡嗡”地飞舞。到了菜籽收割时,榨油坊的主人也忙碌起来。新鲜的菜籽油,香得令人心醉。炎热的夏季,战旗荷花盛情绽放,又迎来一批又一批客人,坐在凉荫下,赏荷、画荷、摄荷,再品一杯清茶,或喝一碗莲子汤,耳听蝉鸣鸟叫,在美妙神奇的田园交响曲中消去暑热。
想着想着,我的心里乐滋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