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母亲的面灯盏(散文)
正月十五一大早,陇东一带的女人们就忙碌开了,因为这一天要蒸面灯盏,正月十五点面灯盏是陇东由来已久的习俗,至少有数百年的历史。
打我记事起,每年正月十五的早上,母亲开始忙碌。先是烫面,以荞面为主,也有玉米面。烫好面,揉搓光滑之后,揪成鸡蛋大小的疙瘩,再揉搓成圆柱状,用拇指在上端压一个凹坑,然后用剪刀在凹坑的边沿剪两圈面牙花边,面灯盏就算做好了,最后一个一个摆上甑芭上锅蒸熟。
做面灯盏不管用什么面,都必须是烫面,不能用酵面,因为酵面发起来不能定型。川道里人家都用玉米面,我们山里人家玉米面稀罕,多用苦荞面做。面灯盏除了家庭成员每人一个(就是人在外没有回家的也要算上)外,还要给粮囤、面柜、猪油罐、清油坛子、牛槽、羊圈、猪舍、鸡栅……都要有一盏。除此之外,还要蒸一定数量赠送的面灯盏。
做面灯盏并不难,难的是做属相。手巧的母亲每年正月十五除了做面灯盏外,更多的时间花费在给我们捏属相上。我们一家9口人,属相各不相同,光给我家的人捏属相就要耗费不少时间,还要给找上门的邻居们捏,差不多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母亲捏的属相里面,数我的老虎有气势,不仅外形酷似,还兼备神韵,人见人爱,点完灯盏好多天才舍得吃掉。
面灯和属相蒸熟晾凉,新棉花撕成丝缠在二寸长的蒿子棍棍上做成灯捻子,面灯和属相的凹坑里倒上清油,灯捻子蘸上清油,做好点灯前的准备。
鸡上架猪回窝,夜色渐浓,母亲呼唤贪玩的孩童回家,家家户户开始点灯了。
自家点面灯之前,我们还要根据母亲的安排,给有孝的邻居家和孤寡老人送灯盏。陇东一带的风俗是家里有亲人去世谓之有孝,三年内不能张贴红色对联和蒸面灯。谁家有孝,都会在正月十五傍晚得到乡邻们馈赠的面灯盏。有女儿新婚的人家,要请女儿女婿回娘家“躲灯”,新女婿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生肖灯,倘若被媳妇的兄弟姐妹抢去了,则要费好一番周折才能讨要回来。
炕桌上摆满了点燃的面灯盏和属相,大人指挥大点的娃娃把点燃的面灯盏散发到牛圈猪舍鸡栅木框上,当然少不了粮囤面柜油坛子的。面灯盏散发完毕,一家人围着炕桌,看谁的面灯最亮,谁的面灯灯花最大,最亮的面灯预示着灯主人新年好运,灯花最大者预示着新年财运亨通。念书的娃娃灯亮预示着脑子聪明成绩好;小伙子灯亮预示着能瞅个俊俏媳妇;女子娃灯亮预示着能寻个乖女婿;粮囤灯亮五谷丰收;牛羊圈灯亮预示六畜兴旺……父母要我们在灯火最旺的时候咬各自的灯盏,说这样做心明眼亮,聪慧敏捷。面灯灯火正盛的时候,我们还要根据大人的安顿,端上面灯,排成一行,转遍屋子里的犄角旮旯,最后还要到牲口圈转一圈,边转便吆喝:“寻蚰蜒呢寻蚰蜒呢,……”据说这样一喊,新的一年人不会被蚊叮虫咬,平安顺畅,牲口槽头兴旺。
每一年的正月十五,我们的面灯和属相都比父母的亮,燃的时间长。母亲说我们的运气肯定比他们好,我们自然喜笑颜开,心花怒放。后来我无意间发现,趁我们嬉闹的时候,母亲就把他们面灯里的清油倒进我们的面灯或者属相里,我们的面灯盏自然就比他们的亮得时间长。
面灯盏要都点了才能吃,没点叫哑灯,是不能吃的,尤其是女孩子不能吃。面灯一个人一盏,分食要三人吃,两个人则不能分,说分了会“绷脸”(闹矛盾)的。这是母亲多年告诫我们的,她是从她的祖母口里知道的,代代相传,口口相传,不能违背。
面灯盏凹坑里的蒿子棍棍烧完,清油烤干,大人看着把捻子的残余清除干净,娃娃们拿着各自的面灯大快朵颐。尤其是凹坑被烤干的那一块,颜色黄亮,醇香焦脆,难得的美味。吃完自己的面灯,把散发出去的再收回来,留着第二天再吃。点完面灯,自由活动开始,男人们围着火盆,熬着罐罐茶,闲话桑麻;女人们坐在滚烫的石板炕上,做着针线活,拉着家常,热烈而温馨。娃娃伙们挑着各自的、形形色色的灯笼,呼朋唤伴,三五成群,开始了游灯笼。长长的灯笼蜿蜒在山道上,点点灯火,连缀成一条灿烂的火龙。大一点的村庄,汇集的灯笼则形成一片灯海。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家乡正月十五的面灯照亮了多少游子远行的征程,又驮负了多少孩童美好的愿望啊!世事变迁,岁月更迭,在电子时代的今天,面灯盏越来越鲜见,咬活灯已经成了久远的故事,引领我们回归故土的,只有记忆里那摇曳、闪烁的灯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