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好吃不过饺子(散文)

精品 【东篱】好吃不过饺子(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3067.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500发表时间:2023-02-17 08:15:32
摘要:吃不下了,我就盯着盘里的饺子出神。这饺子,确实像一只只耳朵,它听到了人间太多的悲欢离合,又像一只只包裹,紧紧包着亲人的祝福和叮咛,他们把担忧都捏在了饺子边上,饺子边就是一条离家时的胡同,那一道道褶子,防滑,是怕游子不小心摔倒。

今年过年从简,大年三十没包饺子。午夜时,也没吃那顿雷打不动的饺子。初一和初五早上吃了饺子,是速冻水饺,想来总觉得有点缺憾。
   我这观念近乎顽固。自家包的饺子才好吃,饺子还是自家包的好。虽不能说我是吃着饺子长大的,可饺子给了我太多的情调和滋味,有人说人生有酸甜苦辣咸五味。饺子都包着,先尝尝饺子,慢慢就懂得了人生。这是我的逻辑。
  
   一
   小时候,只有过年过节或家里来了客人才能吃顿饺子。我们常说:“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原意是饺子之于中国百姓,无比重要,是必须,也是轻易可以做到。过年了,再困难的家庭也要吃顿饺子,延伸理解一下,当时农民的生活水平,如果吃饺子,一般就是过年了。
   饺子的馅料几乎随手可取,不管什么年头,起码菜园里会种一些蔬菜,天冷后,屋里墙角还会储着一两缸酸菜。没肉不要紧,鸡蛋可以来凑,实在搭不上,蔬菜就“我行我素”了,美其名曰“素馅饺子”。只要包着就好,一包,味道就是饺子。这是否就是不容这次最初的出处?
   起决定作用的是家里有没有面粉。
   我们那儿管面粉叫白面,意在特别强调面粉的细腻吧,如同皮肤白的人走在人群中很是出挑。那时,生活困顿,白面匮乏,平时是舍不得吃的。我家每年分得的小麦拿到面粉厂换不了多少白面。换来的白面,被母亲放在条柜中间那个格子里。有时,找衣服会翻错柜子,我就趁机闻闻那股麦香味儿。母亲有时也掀开柜子,伸进手去,搅一搅白面,我当时有点激动,以为母亲要做好吃的,要改善伙食了。其实不然,原来,母亲是怕那不多的面粉放久了发霉,想起来就去搅动下,散散热。
   白面少,没细粮吃,吃不饱,是那个年代农村的常态。不管平时日子过得怎样拮据,母亲都会算计着吃那点白面,无论如何都要留点,过节过年时包饺子用。
   农村种的小麦也不少,上交公粮后,分到群众手中的极少,而和我们相距不远的农场,却能吃到较多的白面,这令当时很多的农村姑娘愿嫁农场。二姨夫每次从农场来村里看望姥爷姥姥,就用自行车驮一袋白面,又实用,又体面。有几次,从我家前面路过,二姨父故意用力加快蹬车,不用说,他是怕我们看到、想多了。其实,母亲说得对,车上那袋面,也是他们口挪肚攒省出来的。
   白面稀贵,导致水饺地位突出,家里来了贵客,包饺子招待,什么热情的话都不用说,对方就心知肚明,那是最为隆重的礼仪。“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我只牢记着前半句,并且一生为之奋斗不息。饮食人生,被我理解得那么狭隘,想想自己就发笑,恨自己没出息。
   母亲不只是个名词,她还是个形容词,因为伟大。白面少的时候,母亲想到了粗粮细作。她曾试着用黑粉面子包过饺子,结果包出的饺子,放到锅里慢慢变小,像块乌冰一样在融化。所谓黑粉面子,毕竟是淀粉,成分与小麦粉有别。是当地农村粉坊里淀粉过滤后剩下的,里面土豆皮的浆汁比较多,所以发黑,口感比用于制作粉条的淀粉差些。母亲在粉坊上班,活计是将土豆用簸箕端到粉碎机旁的清洗池里清洗。有几次母亲上夜班,我去生产队大院接母亲,下过那个地窖,见到母亲正端着满满一簸箕土豆,在昏暗的地窖里,沿着土台阶一步一步吃力地往上挪着。这些黑粉面子算是对母亲们的奖赏吧,领导默许可以拿回家。后来,母亲把包黑粉面子水饺改成了蒸饺,萝卜馅,如果有虾米放点里面,真是不错的美味。
   这种黑蒸饺,虽然色相难看,但皮筋道,抗饿,那时村里很多人还吃不到。当然,很多人一辈子都吃不到。
   饺子,从黑面到白面,这是多么漫长的进化史啊。我记忆里,装着这部无字的进化史。
  
   二
   改革开放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饺子逐渐成为家常便饭。
   我观察母亲包饺子的过程,也随时跟她取经。后来,我还不时地参与进来,母亲直夸我懂事儿。
   包饺子的第一步是准备馅料。北方家庭,饺子馅首推芹菜白菜肉和韭菜肉,当然,韭菜肉加入虾仁,或韭菜鸡蛋加入虾仁,就成了小有名气的三鲜馅饺子了,前者叫肉三鲜,后者称素三鲜。在海产品不多的地方没分得这么细,因为常以虾米代替虾仁。虾米里有时藏有沙子,我被硌过很多次。如果是冬天,酸菜馅就要闪亮登场了,尤其正月里,总少不了几顿酸菜馅饺子,调口味,解油腻。拿这三种主打饺馅来说,芹菜和白菜洗干净后,稍微沥干,如果是韭菜,要沥干时间长一些。沥干的时候,就要烧水了,等水开了,将芹菜和白菜放入水中焯一下。这个过程有讲究,有时看着芹菜杆很硬,要多焯了会儿,结果烫过头了。白菜更是细皮嫩肉,放在开水中就可以将火关掉了。如果焯得过长,做出的馅料会太烂,没嚼头了,也导致蔬菜中的养分流失。韭菜以生的入馅,如果焯了,不是不可以,味道淡点,那不如就直接去吃凉拌韭菜。很多朋友在烧烤摊吃过烤韭菜,没吃过凉拌韭菜,建议去吃一次,韭菜烫过,可切段,加麻油、盐、生抽、味精、糖,正好是一种酱油的名称:味极鲜。做酸菜馅前,最好把酸菜浸泡一会儿,多洗几遍,去腥去酸,虽说吃的是酸菜,但不宜太酸。如果是韭菜鸡蛋馅,加入的鸡蛋,要大火快炒,快翻,炒碎,时间尽量短,否则就炒老了。
   剁馅,讲究刀工。猪肉可选精肉,最好是里脊肉或前后腿肉,嫩。将猪肉去皮后切丝,然后剁碎。如果喜欢油水的,就用肥瘦相宜上好五花肉,如果不巧用了肚囊肉,有肉筋,难剁成肉糜,翻来覆去要折腾半天。“滚刀肉”一词就是这么来的,赋予一些死皮赖脸、油盐不进的人再恰当不过。剁肉时,考验了刀是否锋利。我家的菜刀老旧,有时,看见母亲拿到水缸沿上磨几下,就又接着剁下去。刀刃钝了,人吃力,又慢,这时,母亲催着父亲磨刀,为叫父亲快点动手,母亲还将手指放在刀刃上摩擦给父亲看,以说明刀确实不快。我的心悬在嗓子眼,生怕她割破了手指,要知道,母亲的手,托着一家人的饭碗啊。当然,剁蔬菜、酸菜馅时,别忘了在菜板周围围一条干净的抹布,菜剁碎了,会流出大量汤汁。至于饺子馅剁到何种粗细程度为好,全凭经验和感觉。
   我最喜欢听刀起刀落的声音,有时乒乒乓乓,有时哒哒哒哒,时轻时重,时疾时缓。我觉得,这是表达自己情绪的最佳时机。母亲没有脾气,很少对我们发火,她心里的苦和烦,可能都通过这菜刀一下一下抒发出去了。我在收拾菜板的时候,常看见上面布满深深浅浅的刀痕。如果逢过年过节,家家户户就会响起剁饺馅的声音,此起彼伏,全村上演原生态合奏——菜刀进行曲。
   后来有了绞肉机,人省力多了,效率也高了。但绞馅时,要注意尺度,尤其蔬菜和酸菜,绞的时间过长,馅就“粉”了,吃起来就寡然无味。当然,如果家里有高龄老人,牙齿不好的人,馅精细一点倒是大有益处,益于他们胃肠吸收。韭菜还是用刀切比较好,碎段能充分保持韭菜微辛之后的回甘和鲜香。真不知,饺子馅遇到绞肉机,是好还是不好。
   传统的馅吃久了,久则思变。家庭主妇们,又自创了很多饺子馅的品种,鱼肉、驴肉入馅不说,还增加了香菜馅、西红柿馅、青椒馅,几乎什么菜都能入馅,如同北方人的宽宏大量。但我还没有完全适应,就像不接受辣味月饼,本来甜蜜蜜的,不知谁在月饼馅料里放了辣椒,惹得月亮都不高兴了,每到中秋,都躲在云彩后面,不肯出来。
   剁好馅后,见缝插针,最好先把面和了,醒着。温水和面,面粘性好,柔软,不易断片。
   有人一提包饺子就打怵,特别怵于和面。有一句歇后语,湿手抓面粉,甩都甩不掉。比喻粘人、缠人,惹上了麻烦事。我和过面,满手粘嗒嗒的,不小心还会把面粉撒在地上,打扫起来的确很麻烦。惹面上身,挺叫人恼火的。相比之下,做米饭容易多了,淘好米放进锅里一蒸了事。电饭煲出现后,就更是举手之劳了。好吃的东西,做起来可能都麻烦,我愿去麻烦。
   接下来,将剁碎的蔬菜或酸菜攥汁,尽量攥得干一些,然后和肉馅以及各种调料放在一起,开始拌馅。芹菜白菜猪肉馅,要控制好蔬菜的比例,芹菜三分之一白菜三分之二为恰,如芹菜过多,吃起来会有“生”感,有轻微的“沙沙”声,口感下降,心理不适。肉馅,从养生角度来讲,也不宜放多,但做酸菜馅可多放些,酸菜耗油。如果是韭菜馅,拌起来难度大些,盐放入后,容易出水。解决方法是,先放油,锁定水分,再放入盐,或者,加入一些吸水食物也可减少出水,如粉条,同时也改善了口味,一举两得。拌饺馅才是对一个人厨艺水平的大考。
   包饺子,一家人齐上阵,气氛最热烈,围着我家那张长方形大面板,有说有笑。妹妹揉面、揪剂子,母亲负责擀皮,擀皮累手腕,大哥经常替换母亲。不知道大哥怎样练出来的,擀得又快又好。母亲包饺子快,她总是说自己包得像饭店的饺子,求快,但不好看。形状如肉乎乎的耳朵,母亲不知道饺子的来源,但却以无意识的传承在向名医张仲景致敬——他为帮穷人治疗冻伤的耳朵,发明了娇耳汤,即馄饨,后来因此衍生出食品饺子。父亲盘腿坐在炕上包,还不时地左右活动下坐麻的双腿。他包的饺子大,像船,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我有时兴起,也包上几个。我包的饺子和父亲包的形状差不多,只是摆放时有点东倒西歪。包得慢,至今也没进步,捏边的时候总是担心没粘牢,总要反复捏一到两遍,像我的财务职业病,每输入一个数字,都要下意识检查一遍。二哥包的饺子模样、速度都向母亲靠近,但他很少上手,他感兴趣的是比田垄还长的面条。有时,母亲为逗我们开心,还会包几只其他形状的饺子,比如,将一只饺子两端捏合在一起,变成一只扁圆柱状的饺子,或者包成一只馅饼样的“饺子”,四周像镶了一圈花边。母亲说,这样的饺子好看不好吃。饺子好不好吃,还和形状有关,这是母亲的理论,一定是从看老电影时根据面相判别好坏人的习惯而来。父亲在往盖帘上摆饺子时,那表情至今清晰,他屏住气,小心翼翼地,轻拿轻放,怕粘连,仿佛手里放下的是金元宝,怕磕碰。
   母亲包的饺子馅大,她说馅大点儿好吃,这让我想到了庄稼汉吃饭,要撑破肚皮才觉得饱。有时,大哥失手,擀的饺子皮太厚,母亲就说,将就吧,厚点踏实,免得煮破了,露馅,破财。包完饺子,如果皮和馅正好,母亲说:真好,十全十美,如果剩馅儿,她就说:有粮吃,如果剩皮,她则说:有衣穿。母亲心中都是美好的祝愿。
   多少吉利的话,深刻的想法,都在包饺子的过程中获得。生活是诗,生活是一本书,这话是真的。一家人围坐一起包饺子,那就是诗意的生活。
  
   三
   回忆起一家人围在一起吃饺子的情景,那是再幸福不过的事情。
   圆桌中间摆着饺子,一盘挨着一盘,热气腾腾。那时,屋子里烧的是炉子,温度不够高,正好营造了温馨的气氛,饺子的蒸汽缓缓升起,如梦似幻,我们过上了神仙的日子。
   饺盘之间,挤着一小碗蒜汁,母亲一直延续着以前的习惯,用蒜泥、擀碎的盐粒、凉水拌一碗蒜汁,蘸饺子吃。这蒜汁纯粹,浓浓的蒜香,伴着饺子入口,顷刻唤醒味蕾。后来,就改为酱油,做一碗蒜酱了。我们最喜欢的味道是咸。如果谁喜欢吃醋,就拿来醋瓶,直接在酱碟里加点醋。在饭店里吃饺子,很多店里是不备酱油的,只有醋和辣椒油,我一直不适应。有一个大学同学,能直接对着醋瓶喝醋,眼睛不眨一下,这是我一直管他叫大哥的一个理由,不管他年龄几何。
   母亲传统,吃饺子蘸蒜汁,边吃边会评价饺子的味道,找其中的不足,对自己手艺存在的缺陷,毫不客气地自我批评。她吃得不多,每次都说,包饺子时很想吃,现在饿过劲了,就看着我们大快朵颐,眼睛中流露欣慰的光芒。她不时地用筷子翻翻饺子,说,得动一动,不然,饺子会粘连。
   父亲吃饺子,一定要盛一碗饺子汤,和南方所见的湿捞饺子还不一样,湿捞饺子是类似馄饨一样的吃法,汤和饺子盛在一个碗里。说到馄饨,有一件事情我没想明白,馄饨馅包饺子可以,比如荠菜肉、青菜肉饺子,口味也不错,但饺子馅包馄饨我就吃不惯,比如芹菜肉馄饨、韭菜肉馄饨,就更别提什么酸菜馅馄饨了。这可能源于我的家乡习俗,重饺子,轻馄饨。如果皮是衣服,馅是肉身,我是看人穿衣决定喜好的,有点像澡堂之外,论人的三六九等,不足取。
   我吃饺子,还有个癖好。包饺子如果剩皮了,是我最高兴的事,我特别喜欢吃饺子皮。饺子皮,爽滑,顺溜,母亲有时嗔怪我矫情。有几次,大哥说,那就干脆给你做碗面片汤好了,我说不要,就要在吃饺子时吃饺子皮,感觉奇特。什么感觉,感觉吃得饱,饺子皮瓷实,更有饱腹感。吃饺子总觉得吃不饱,过年吃饺子才正好,零食多,瓜子花生等各种坚果,正好去填补饺子馅颗粒之间的空隙。别笑我,经历过灾荒年月,饿出病了。
   说了一个不成立而好笑的理由,饺子皮很淡定,饺子被煮碎了,饺子皮没有事。大哥说我是想做个淡定的人。有点。

共 7205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以饺子为线索串起来的一篇亲情散文。“谁家过年还不吃顿饺子?”原意是饺子之于中国百姓,无比重要,过年了,再困难的家庭也要吃顿饺子,小时候很少能吃饺子是因为面粉的金贵,产量并不少,交完公粮分下来只能省着吃,母亲把面粉藏在柜子里,还要时不时搅动,防止发霉。母亲在粉坊上班,厂子默许可以把黑粉面子带回家,这黑粉面子韧性不足,只能做蒸饺,在挨饿的年月这已经让旁人羡慕不已。小时候的饺子多是芹菜白菜肉和韭菜肉,当然,韭菜肉加入虾仁,或韭菜鸡蛋加入虾仁,就成了小有名气的三鲜馅饺子了,前者叫肉三鲜,后者称素三鲜。生活好了后,传统的馅吃久了,久则思变。家庭主妇们,又自创了很多饺子馅的品种,鱼肉、驴肉入馅不说,还增加了香菜馅、西红柿馅、青椒馅,几乎什么菜都能入馅,如同北方人的宽宏大量。一家人围坐一起包一顿饺子,有分工有合作,包出的饺子形状也各具特色,母亲喜欢做薄皮大馅的,而我包出的和父亲如出一辙,像大大的船,最终我坐着这条船驶向了远方。父亲走后,母亲包饺子的心气才淡了,年纪渐增,按母亲的话说人变“懒”了,平时就不大自己动手包饺子了。我回乡探母,妹妹替代母亲给我包饺子,妹妹传承了母亲的味道。这饺子像一只只耳朵,它听到了人间太多的悲欢离合,又像一只只包裹,紧紧包着亲人的祝福和叮咛,他们把担忧都捏在了饺子边上,饺子边就是一条离家时的胡同,那一道道褶子,防滑,是怕游子不小心摔倒。这普通的饺子蕴含的游子的乡愁,都在字里行间汩汩流淌。读着此文,仿佛随着作者穿越了几十年的时光,看着作者一家唠家常,包饺子,其乐融融欢聚一起。文章结构合理,错落有致,感情丰沛,情意绵长,把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用文字完美组合起来,足见作者文字功底深厚。感谢此稿东篱,遥祝春祺!创编快乐!【东篱编辑:天方夜谭】【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218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02-17 15:28:10
  读韩老师的饺子文过瘾。写尽了人间烟火,写尽了悲欢与别离,写尽了亲情与乡愁,写尽了人生况味!什么也别说了,吃饺子吧,好吃不过饺子!遥握问候韩老师,谨祝春祺精彩纷呈!
回复1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2-17 17:20:28
  谢谢老师的美评!好吃不过饺子,想来想去,唯有亲情和乡愁是永恒的,伴随着饺子一起万世流传,所以,本文写得老老实实,感谢老师的赏读,问春暖,安好!
12 楼        文友:东风第一枝        2023-02-17 15:45:38
  韩格拉图老师的此篇《好吃不过饺子》,写得真好!散发着诱人的饺子香,弥漫着乡愁,还是关于北方包饺子工序、吃饺子方式的典范叙写。感情饱满,细节真实,烟火味、亲情味十足。学习欣赏!谨祝春祺如意!
回复1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2-17 17:26:28
  谢谢老师精彩的解读!和饺子相处,几十年了,但我“业务不精”,至今包饺子速度很慢,心得倒是有点。一个平常的话题,能给大家带来愉悦,我因此而感动。再谢老师的赞誉,问候老师,祝春暖,笔丰!
13 楼        文友:岚亮        2023-02-17 18:07:25
  我虽生南方,但有过四年在西安的经历,因而爱上了饺子,饺子是我早餐的常客。韩格拉图老师此文写得别有情趣,余香袅袅,拜读学习了。
回复1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2-17 19:12:32
  谢谢岚亮老师关注小文!饺子是传统美食,也是情感的载体,老师喜欢上了饺子,说明老师是个重感情的人。关于饺子,我只写了粗浅的东西,磨目了。问候老师,春暖!
共 13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