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芳华】中医让我跨过水土不服的坎(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芳华】中医让我跨过水土不服的坎(征文·散文)


作者:紫云朵朵 秀才,1345.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01796发表时间:2023-02-19 22:10:58


   漫漫人生路,前行之时必然会历经很多磨难,数不清的坎将会挡住你的去路。如果意志不坚定或克服困难的方法不当,很有可能会掉进泥潭,让人进退两难。只有迎难而上,活学活用,才能跨越障碍。曾在千里之外读书的我就尝过水土不服的苦,是中医帮我摆脱了困境,让我学业有成,放飞梦想。
   1993年5月,我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当时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但想到自己大病初愈,肝脾均比较虚弱,却马上要到千里之外的武汉读书,微笑的脸又被乌云笼罩了起来。回忆起两个月前在武汉的面试,我仍然心有余悸。记得那时在汉城待的时间只有三天,但由于那里的饮食严重过辣,加上气候闷热,我在第二天就开始咳嗽,声音嘶哑,胃口不佳。幸亏时间短暂,面试后我便匆匆返回江南水城——浙江嘉兴。
   说起自己的身体状况,我出生于落后的乡下,新鲜的空气以及原生态食物的滋养,使得我少儿时很少生病。但目不识丁的父母盼望着我通过读书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飞跃。对于天资并不聪颖的我来说,只有做到笨鸟先飞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日积月累,这座心中的大山渐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终日心思重重。思能伤脾,天长日久,脾胃运化就不好。后来有一次,因在别人家做客时吃了河中的小龙虾,就得了急性黄疸肝炎。几经周折后虽然治愈,但免疫功能下降,有点弱不禁风。面对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以及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我对自己能否在大学安然度过三年求学时光表示担忧。但我并没有退路。历经四次考研,几乎用命才换来了录取通知书,我的求学之路不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止步于此。于是,为避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我便自己开始研究中医。
   对于中医,当下很多人对此敬而远之,存在诸多偏见,在采访中他们认为:一是没有好的中医医生,不能因人开方医治;二是没有好药材,人工栽培年份短;三是疗效慢,煮药烦,味道苦;四是中医属于“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的理论。对此,我保留自己的意见。我感到中医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只不过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才开始衰落。“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就很好地阐释了中医在调理慢性疾病以及养生方面的独特之处,对此我深信不疑。于是,我买来了两本白话全图本《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专家翻译的简写本使深奥难懂的书籍变得通俗易懂。看似普通的两本书,却成为我在武汉三年求学时期的良师益友,它架起了一座桥,让我跨越了水土不服的坎。
  
   二
  
   8月底,开学的日期快到了,我打包好行李,把两本中医书藏在我的随身背包中。随着“呜、呜”的鸣笛声,我乘坐火车,花费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武汉的早秋高温且闷热。我求学的华中师范大学坐落在武昌桂子山上,校园里虽然绿草如茵、林木葱郁,但在报到当天,我仍感到自己像身处闷热的笼子中一般,在露天待一会儿或者走几步就满头大汗。当时的大学食堂是清一色的本地菜,每一个菜都放辣椒、胡椒粉、蒜等辛辣调味品,米饭煮得很硬,压根儿没有照顾外省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脾胃功能虚弱的我,只能看不能吃。根据中医理论,大病初愈和脾胃虚弱的人不宜服用辛辣食物,口味要清淡,食物要煮得柔软,不能太硬。于是,我只能到校园中的个体饭店点一个蔬菜和一碗面条,并关照厨师除了放点油盐以外,不放任何其他辛辣的调味品。每当我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厨师总会愣一下,惊讶地瞪大眼睛问道:“这样没有味道的菜你能吃吗?”而我每次都连忙点头。
   求学第一周,尽管我尽量做到饮食清淡,但水土不服的厄运还是降临到我的头上。
   由于我在个体饭店点菜,受制于个人有限的生活费,日常饮食只能是清一色的面条、青菜、白菜。营养不良加上气候干燥,我感到有点儿上火,声音开始嘶哑,夜晚还会咳嗽。于是,我买了一点润喉的中药,服用后也未见好转。开学三周后,我夜晚咳嗽开始加剧,频率增加,早上第一口痰还带点血。白天咳嗽尽管没有晚上严重,但已影响到我的上课学习,安静的教室里总是会响起我的咳嗽声。一次,我在研究生新生班学习公共英语时,一位女同学听到我连续的咳嗽声,忍不住跟邻座的同学说:“这么久了,这位男生的咳嗽还没好啊!”我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去大医院治疗。
   在中西医的选择上,我把天平倾向了中医。我向同学借了看病钱,第二天请假后一早就到湖北中医院。医生诊断我为急性肺炎,让我住院治疗。但我担心入学不到一个月就住院会被退回老家,于是坚持让医生配一些中成药后自己带回宿舍服用。最终,那位慈善的女中医给我开了蜜炼川贝枇杷膏、橘红化痰止咳膏等多种止咳润肺的中成药,以及滋阴护肝的中药颗粒,再三关照我坚持服用,并建议我在平时多吃健脾润肺的食物。中医的确很神奇,我下午回到宿舍后便按医嘱服用中成药,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口痰中所含血丝明显减少。第二天夜晚的咳嗽频率也降低了。服用中药调理一周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再调理一周后,我所配的中药吃光了,我的病也基本痊愈了。肺炎治愈后,我又陷入了对水土不服的恐惧中,生怕停服中药后还会因水土不服引起其他疾病。这时《黄帝内经》中的一句“不治已病治未病”启迪了我,我认识到自己可以从预防开始。预防疾病也不一定要吃中药,可以注重饮食调理。我觉得中医很有智慧,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于是,我开始以《本草纲目》为读本,在书中查阅健脾润肺和清热化痰的食物,例如百合、萝卜、梨、山药、莲藕、荸荠、甘蔗、白地瓜等。我又买了电炉,自己煮菜,为自己保健养生开辟了新天地。在食疗时,我发现百合、萝卜、莲藕对我的身体调理特别有效,我的嗓子再也不疼了,早上起床后第一口痰也干净了,以往痰中有血丝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初到大学,我就因水土不服得了肺炎,难免会感到悲伤和落寞。于是,我就想到了中医所强调的情绪调整。我看到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人行道两旁种满了桂花树。中秋前后,桂花飘香,于是我心想:晚饭后的傍晚,我可以在桂花树下多散散步,调节调节心情。果不其然,在桂花树下散步,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扑鼻而来,令自己心旷神怡。几天下来,神思一改往日的忧愁,走路轻松,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起居方面,我严格按照《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法,早睡早起,从不在晚上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休养身体,保持体力,以应对紧张而有序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我虽然住的是四人一间的研究生宿舍,但我是寝室长,严格执行宿舍作息时间。有时我室友会在周末晚上请人到我宿舍打牌,到了熄灯休息的时间,他们还不想走,我便会毫不客气地把灯关掉,迫使他们遵守作息制度。尽管我得罪了一些人,但换来的不仅仅是遵守作息制度的观念与行为,还有因此带来的健康。
   在运动方面,我要求自己每周休息日外出远足不少于五小时。在游览校园附近的美丽景点中走进大自然,陶冶情操之余,也让自己疲惫的身躯得到舒展。
   在三年的求学生涯中我坚持做到饮食清淡,并根据自身肺炎和肝炎的病史,选择有利于调理肝肺的补益食物。为补充营养,我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给高中生当英语家教,以增加收入来改善自己的伙食。我记得,猪排莲藕汤、猪排菌菇萝卜汤是我的拿手好菜,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润肺养肝,从而使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
  
   三
   在外人看来,中医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揭开这层神秘面纱之后,你会发现许多接地气的理论与方法。中医不仅特指中医医生用药材治病,还包含着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日常养生,包括起居、饮食、运动和情志。用中医理论指导自己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大学生活,让大病初愈的我能跨越异地水土不服的坎,能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地学习与娱乐,这是我一生都值得庆幸的事。
   在三年的求学生涯中,我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还有富余的精力去进行深造,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研究生毕业前我有三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获得一次硕士研究生优秀奖学金,也因此得到过导师的褒奖。中医文化犹如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我前进的路,让我跨越水土不服这道坎,始终笃信并践行中国医学文化的智慧。

共 329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1993年五月里收到的那张录取通知书,对于作者来说,是喜忧参半。四战考研终得喜报是欢喜,异乡水土身体不适是隐忧,曾经少年时,作者背负着“鲤鱼跃龙门”的家庭梦想,重重思虑年久伤脾,为避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作者从认可“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把“中医”当成良师益友,为他未来三年的异地求学保驾护航。水土不服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可谓如约而至,作者没有办法逃避,只能用中医来武装自己,保护自己。生病了,选择中医;生活中,坚持中医理念,诸如健康饮食、规律作息、坚持运动、陶冶情操的共同加持下,作者掀开了中医神秘的面纱,不仅帮他跨过了水土不服的坎儿,还助他以优异成绩完成学业,并带着中医智慧,步入崭新的人生旅程。漫漫人生路,只有迎难而上,才能放飞梦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通过努力学习而改变人生轨迹的少年,还有一个历经岁月沉淀后,用厚重的文字分享中医智慧的智者,双重能量在此文中汇集,当属佳作,流年欣赏并倾情推荐!【编辑:平淡是真】【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230225000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把酒临风周        2023-02-26 16:50:33
  读紫云朵朵的文章,为他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的求学精神感动,更为他用中医战胜自己的疾病而喝彩,中医是我国几千年的医术财富,有人说: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的活着,我也有过刻骨铭心的经历,22年4月我仅仅有点咳嗽,因疫情买不到药,到医院医生给我十几项检查,住院三次转院三次花费十几万,最终两次误诊。几经折腾我不相信医院,于是我就找到我写神医的后人,给我几味中药治好了。相信我们的老祖宗没错。
回复11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3-02-26 18:36:56
  老师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西医有它的局限性。中医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从饮食、起居、运动、情志做起,采用药材、推拿、艾灸等多方面手段防治,我们的生活一定会美好。谢谢老师的支持。
1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23-02-28 12:00:35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赐稿流年,期待再次来稿,顺祝创作愉快!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回复12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3-03-02 08:16:30
  感谢老师鼓励。感谢社团收藏。有机会一定投稿贵社团。
13 楼        文友:桑子        2023-03-01 10:17:24
  本文的明线表面上看是关于”中医“,其实还有另一条暗线,那就是作者的”自律“。
  
   对于中医素来争论纷纷,有的说时玄学,有的说毫无理论根据,其实我个人想法很直白:对自己管用就行,至少对我是起作用了。毕竟千年来古人凝结下的智慧与经验,又则呢能说是完全的胡说八道呢?
  
   读大学时有一次上翻译课,内容就是关于中医的英汉互译。文本有个观点让我记了很久:中医与其说是一门基于数据的科学,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文化。
宝剑、纸笔、乌鸦
回复13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3-03-02 08:24:24
  你说得非常好,中医很实用。当下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生学开始兴起。艾灸、推拿、针灸等经络养生的中医预防方法很有效。但人们还未在饮食、起居、情绪管理、运动上下功夫。这些缺失恰恰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14 楼        文友:石语        2023-03-03 10:16:14
  中医博大精深。年龄越来越大,各种毛病越来越多。亚健康状态,让人越发期待能得遇好的中医给调理调理。事实是,好的中医真的不多。自己去研究,更没有信心,无论悟性还是毅力。所以,对作者自己研究中医的行为尤其佩服。感谢分享,祝福我们都健康快乐!
回复14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3-03-03 19:27:44
  石老师,谢谢您的支持与鼓励。中医,其实是道家养生文化的具体化。把养成融进日常生活之中。譬如情志,身边的不如意会冲击自己的心灵,如何让人的心平静起来,也是中医和道家养生的一种方法。遵循自然规律,降低欲望,看淡人间烟火,解脱自我,打开自己心锁,是自己灵魂要做的。谢谢您对中医的关注。
15 楼        文友:峥嵘岁月        2023-03-21 16:52:53
  文笔精湛、语言精练、描写细腻的好文佳作,紫云朵朵老师即是一位教育界的精英,又是精心研究中医学的才子。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向老师学习了!
峥嵘岁月
回复15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3-03-21 20:39:54
  谢谢老师的鞭策。对于中医,我们都是学习者和实践者。我感到只有带着一颗虔诚的心,不断地分析疾病成因,观察防治效果,才能让我们不断地成长。
16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23-04-16 13:11:35
  我是相信中医疗效的。张仲景《伤寒论·序》谓:“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人民群众相信中医,是相信中医临床治病的技术本领,相信中医的临床疗效。作者现身说法,用以说明中医是怎样创造奇迹的。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回复16 楼        文友:紫云朵朵        2023-04-16 20:17:09
  感谢老师喜欢中医。人在行动之前,统一思想很重要。思想是人的灵魂,只要认同中医的作用,我们才能关注日常的生活细节,把心静下来按规律办事,享受人生带来的美好。
共 16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