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白背草传奇(散文)
秋日的上午,蔚蓝的天空明净如洗,轻柔的白云悠然飘荡,在明媚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青山逶迤,田园阡陌,小桥流水,村舍人家,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清新美丽的秋日图景。
我们穿过一片斑驳陆离的老屋,走进一方苍莽翠绿的山林,轻柔的微风在树杪间絮语,闪烁的光影在叶隙间流泻,氤氲的雾气在丛林中弥漫,空气中飘逸花草的馨香,夹杂泥土芬芳的气息。这一片植被繁茂、浓荫遮盖的山坳里,是一个叫做“合家欢”林场的所在,在百十亩面积的山丘上,遍植高大挺拔的松杉树,颀长笔直的树干直指苍穹,每一株树木都显得清新洒脱,英姿勃发,一副精神十足的模样。更让人感到惊奇的是,在林地间腴润的地表上,密集生长着一种葡伏形态的植物,青翠欲滴,生机盎然,如同铺开一张碧绿的地毯,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芬。
这个林场的主人,名叫张寿福,中等年纪,瘦削身材,神情俊朗,步履矫健,浑身透露一股精明干练的气质。他引领我们在山岭间的蹊径上逡巡,热情地介绍这片山林间套种的植物,是当地人称为“白背草”、学名叫做“狭叶叉柱花”的药草。
“白背草”是一种名贵中草药,具有滋阴败火、柔肝活血、清肺止咳、健脾化积、利湿祛毒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来治疗风热感冒、黄疸痢疾、肺热咳嗽、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诸症,药用价值高,疗效非常明显。它属于双子叶纲爵床科叉柱花属的植物,主要分布于中国大陆的福建、江西、广东、海南等地,喜欢生长于背阴湿润的山地。通常生长于海拔1700米以下的密林中,此前尚未有人工引种栽培的记录,为中国所特有的植物。由于它对于土壤、温度、湿度等立地条件要求甚高,在山林中只有零星生长,数量较为稀少,因而物以稀为贵,市场热销,价值不菲。尤其在广东省的梅州、潮汕地区,人们对于白背草的药用价值具有独到认知,将其作为烹煮凉茶、汆制肉汤的首选,降燥败火,祛病除疾,药食同源,相得益彰,深得消费者的青睐。
据说,张寿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结识一位来自广东潮汕地区的客商,了解到白背草十分紧俏的市场信息。因此,他的头脑中灵光一闪,萌发出择地试种的念头。自此而始,一向精明能干、朴实勤劳的他,开始沉下心来,在自家的责任山上引种栽培白背草。经过连续几年的反复试验,潜心探索,总结出一套匠心独运的栽培技术和方法,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达到了近百亩的规模,产量达到1000多公斤。目前广东市场上白背草的价格,鲜草每公斤可达120元,干草每公斤可达600元左右,每亩林地收益达到年均3000元以上,获得极其可观的经济效益。
近三年来,鉴于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肆虐的特殊形势,全国人大常委会启动立法,全面禁止食用包括人工繁育和饲养的一切陆生野生动物,对众多从事野生动物养殖的企业和个人实行全面禁止性措施,促使他们不得不转产,另外寻找生存发展空间。上述规定的实施,给养殖户造成困厄的同时,对于当地产业也产生一些不利影响。为此,作为全国林改标杆的武平县,为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了解到白背草所蕴含的市场前景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之后,当地政府及林业部门率先出台优惠政策,将其列为扶持林下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发动群众利用广袤的林地种植白背草,填补禁止野生动物养殖留下的产业空白。这一重大的政策举措,可谓正当其时,无疑给张寿福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拓展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他积极配合上级政府和林业部门,做好白背草种植的技术服务工作,有偿提供白背草种苗,得到了更多的经济收益。目前,张寿福所在的武平县中赤镇已经规划种植白背草5000多亩,并向其他乡镇延伸,产生巨大的辐射效应。由退伍军人谢银祥牵头组织、张寿福作为顾问的“白背草种植协会”也应运而生,为广大白背草种植户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一条龙服务,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推动白背草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发展,为当地农业增长和农民增收,巩固精准脱贫成果注入全新的活力。
目前,张寿福带领中赤镇广大白背草种植户,在武平县林业局的悉心指导下,正瞄准中草药市场的广阔前景,大胆探索,潜心实践,发挥其丰富的中草药种植经验,尝试在林地间隙种植倒吊王(黄花远志)、白花地锦根(学名长柱瑞香)、牛奶子根(窄叶台湾榕)等多种市场抢手的中草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实践成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农民增收新路径,以其锲而不舍、坚忍执着的探索精神,展示现代农民勤劳智慧的新形象。
在金风送爽、天蓝水清的秋日,在绿意葱茏、雾气氤氲的山林里,观赏满山绚丽绽放的花朵,呼吸林草芬芳的气息,感受到一股浩然崛起的精神力量,充盈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