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和朝鲜面扯不断的联系(散文)

精品 【东篱】和朝鲜面扯不断的联系(散文)


作者:天方夜谭 秀才,1237.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351发表时间:2023-07-10 06:50:46
摘要:这几天持续高温,正好也到了吃朝鲜面的季节。我正好休假在家,不妨牛刀小试一下,用上海嫂子的汤料,花点功夫给孩子们做一碗正宗的朝鲜面。 这几天我肠胃不好,就吃热的,孩子们一定喜欢吃冷的。生活需要仪式感!

朝鲜面自朝鲜半岛传入,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已得到热情的东北人民的改良,扎根发芽,开枝散叶,已融入当地文化生活,被称为“东北冷面”。我的家乡在唐山,朝鲜面在唐山落地生根是在我在唐山上大学的年代。当时是清一色的地摊小吃,也不能说是纯粹“冷面”,很多时候算是一种热食。它们都有一个简单的招牌,一句简单的吆喝,都唤作“朝鲜面”。
   过了大半生,想想往事,太多都与朝鲜面有关系,我与朝鲜面有着扯不断的联系,用不着日记记载经历,端起一碗朝鲜面,往事便呼噜呼噜窜出。
  
   一
   上世纪90年代初,正是中美差距最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南方私营经济开始欣欣向荣,东北老牌的工业基地受到严重冲击,工人开始大量下岗。很多下岗的东北人开始进入关内谋生。唐山是进入关内的第一站,朝鲜面似乎一夜之间就遍布了唐山的大街小巷。
   那时候,他们几乎都没有门市,沿街摆摊,竖起几根竹竿,用彩条塑料苫布围一个场地,支一口大锅,一张条案,再放上几张破旧的油渍麻花的桌椅当做餐桌。门口挑起一个纸壳板,写书“朝鲜面”,就是一家最简单的露天餐厅。他们一般由四五个人组成,应该是以家族为单位,各有分工,以此谋生。
   我的学校离唐山西站很近,处在市郊。前些年我路过此处,已是高楼林立,灯红酒绿,用高德地图查找学校,已无踪迹,问同学方知,已经多年前和其他学校合并,原址早就改造了。从当年的财贸干校出门向东第一个红绿灯路口就有一家朝鲜面馆,那时候我们放学后经常来这里换换口味,打打牙祭。我们都说是朝鲜面把我们拴住了,的确,那时就是最好的美食了。
   最初走进这家面馆是怀着猎奇的心态的。不同于全国其他的产麦区,我感觉家乡对于面条的做法单调乏味。西北有拉面,刀削面,扯面,炒面,西南有担担面,重庆小面,中原地区有烩面,饸烙面,而我的家乡对于面条的做法似乎永远是热汤面和凉面两种吃法,最多的变化是手切面和挂面,再就是所配蔬菜、汤卤的不同。这朝鲜面的做法新奇,一下子打开了我对面食好奇心。
   主厨的是一位40多岁的阿姨,操一口浓重的东北口音。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在逼仄的空间里游刃有余地穿梭腾挪,忙里忙外。问完需要几碗以后,她用手从塑料桶里捞出泡好的朝鲜面,揪成几截,扔进灶台上滚开的的大锅里。灶下是通红的蜂窝煤炉,正是饭口时候,风门大开,炉火正旺。阿姨用两根长长的筷子在锅里简单搅动几下,马上捞出放进一个盛满凉水的大个铝锅里,嘴里问着我们,吃凉的,还是热的?我们当时都不懂,但年轻人对待新鲜事物总是更喜欢探索,就随口附和,几碗凉,几碗热。阿姨手上毫不停留,把过了凉水的面条迅速挑进碗里,碗里是提前放进去的切好的香菜沫、葱花、紫菜、虾皮、醋、盐、味精等。吃的热面就是浇上一瓢煮面的开水,即所谓的原汤化原食;凉面就是浇水凉水,再滴上几滴香油,只消片刻工夫,几碗颜色亮丽的朝鲜面就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了。我们用筷子搅起面团,清香扑鼻,细品慢嚼,爽滑清香,胜过学校大锅煮过的糟面无数倍。他家的朝鲜面还配着馅饼卖,馅饼特别大,色泽金黄,馅料丰富,饭量大的同学再加上一两块滋滋冒油地馅饼也就饱了。记得当年一碗朝鲜面是一块五,馅饼五毛,和在学校食堂消费也差不多,所以以后就经常光顾这家面摊。
   面摊的一角堆放着几张折叠椅,卷好的行李上覆盖着塑料布。晚上我偶尔路过,面摊已打烊,但里面总是透出微弱的灯光,传出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知道他们是舍不得租房,晚上就在这简陋的环境里栖身了。面摊唯一的奢侈品是一台录音机,磁带里放的旋律最多的是刘欢的《从头再来》,“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老板娘为人和善,见我们都是穷学生,比她在家乡上学的孩子也大不了几岁,不忙的时候,就喜欢跟我们多聊几句。说她一家原来是东北某大型企业的工人,企业效益不好开不出工资来,就办理了停薪留职,来关内闯荡找活路。20多年过惯了两点一线的生活,现在发生了突然变故,抛家舍业,出门在外,很不容易。她的语气很平淡,没有过多抱怨。她端起桌上印着“先进生产者”的搪瓷缸子喝一口茶水,接着又说,下岗这事这也不能全怪国家,人人都有一双手,总不能等着国家再给安排工作,躺在家里等着掉馅饼吧。
   我们那时候正意气风发,总觉得毕业后就有锦绣前程,什么下岗,自谋生路和我们这些所谓的天之骄子根本不搭界,也就当故事听听,其中她的坎坷心酸当时的我们未必能理解多少。哪知道,后来阿姨经历的这些被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赶上了,老板娘不等不靠的豁达思想和刘欢那首深沉、激昂的《从头再来》在某个关键时期,对我有很强的触动,这是后话。
   当时我也问过她这朝鲜面到底是什么面做的,老板娘说是白面。说实话,我和很多同学不相信。白面谁没见过,无论怎么做也应该是白色基调的吧,这朝鲜面怎么是淡黄色的,有着黄玉米一样的颜色?再说,白面泡在桶里不就糟了吗?何况白面吃起来也没有这样劲道啊!我们怀疑这属于商业机密,便不好意思再追问。
   同时期还有西北方向传过来的凉皮,我们之前也没见过,虽然老板也说是白面做的。可我们也以为不可能,大概率是和凉粉有什么渊源,要不怎么同样也是晶莹透亮,同样都有一个“凉”字?而面筋无论从形态、颜色、口感更接近冻豆腐,猜测应该也是豆制品。这也是商业机密吧。
   现在想想都好笑,那年月很多时候,我们不管是吃朝鲜面还是吃凉皮,竟然用来配馒头,敢情吃了一肚子全是白面制品!我的身材白白胖胖是不是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打下的底子!
  
   二
   拿到毕业证后,离上班报道还有三个多月时间。此间我在县城北门外支了一个煎饼摊,挣些小钱。我摊位旁边就是一个朝鲜面摊位。
   摊主是一对约摸50多岁的地道的朝鲜族夫妇。男的一只左腿膝盖以下空空荡荡,是一位残疾人;女的面庞红润,细眼柳眉,留着一头大波浪。另外还有两位年轻的姑娘,一位微胖,一位细瘦,尤其那个微胖的,脸上总带着笑意,干起活来滴溜溜像个陀螺,干净利落。
   他们平时用朝鲜话咕噜咕噜地交谈,有客人时就说汉语,是很浓重的东北口音。那位胖一点的女孩把东北话说得温婉,细声细气,不像大多数东北人说话“吵吵把火”的样子,似有江南水乡的妩媚。他们朝鲜面的做法和我在唐山见到的有所不同,熬制一锅牛骨汤和配制出酸酸甜甜的琥珀色汤料,那时候没有冰箱,就把汤料桶浸在打来的冰凉井水里,面煮好后,要舀上一勺牛骨汤和红色汤汁调味,再加上一筷子辣白菜,竖着剖开的半个鸡蛋,几片鲜红的西红柿,苹果片,新鲜的黄瓜丝等,色泽非常诱人。
   做生意有句话“货换货,两头乐”,我们偶有交换,让我尝到了真正朝鲜人做的朝鲜面的味道。苹果的脆甜,黄瓜的爽脆,面条的顺滑,汤色的鲜亮,辣白菜的酸爽,简直就是在舌尖开演唱会。主角面条是性格稳重的青衣,竖切开的鸡蛋是调皮的花旦,其他配料如戏台上的丝竹古筝、钟磬角鼓、锣鼓家伙,合力演出的一场大戏,配合得天衣无缝。吃完顿觉神清气爽,暑气顿消。
   远亲不如近邻,彼此摊位相邻,我和摊主都是爱说笑之人,不久就熟悉起来,慢慢地,我们变得无话不谈。残疾男子姓朴,是延边朝鲜族人,祖上来自朝鲜半岛,朝鲜战争爆发时候他只有十几岁,美国人的飞机在他们村子扔下炸弹,炸死炸伤了他的几位亲人,他咬咬牙,就背着家里人参加了志愿军运输队当翻译,在一次行动中不幸被炸断了一条腿。由于当时医疗水平有限,只好截肢。回国后政府给他安排了正式工作,在工厂保卫科当警卫,算是照顾他身有残疾。可他不愿意被当成照顾对象,也受不了那份清闲,就回农村老家种地去。他说的时候很轻松,也很简洁,好像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他说,美国人又在半岛南边搞演习,生生把好好的一个国家、民族撕裂,实在可恶。说完,他狠狠吸了两口烟,接着又说,要是再有战事,就让两个女儿参军,继续揍美国鬼子。说着用手指了指两个女孩。
   90年代正是“街溜子”“古惑仔”流行的时候,朴大叔一家是外地人,自然是他们“照顾”的对象。有时候吃完饭,“古惑仔”会故意抓只苍蝇扔到碗里,不给钱,有时候还对两位姑娘语出不敬,言语轻佻。通常是朴大妈先出头好言相劝,朴大叔在边上冷眼旁观,若是对方不识抬举,不依不饶,朴大叔就会像一头暴怒的狮子,手扶桌案,举起拐杖,劈头砸下,大骂不知好歹的兔崽子。往往欺负小商贩的也是外强中干的小混混,一下子就抱头鼠窜,逃之夭夭了。
   下午是闲暇时光,朴大叔喜欢一个人喝闷酒。半碗散白酒,菜似乎总是一成不变,盘子里永远盛的是胡萝卜条、黄瓜条和葱段,还有一小碟大酱,一小碟泡菜。他说,如果在外地看到有人胡萝卜蘸酱喝酒,一定是朝鲜族人,只有朝鲜族人才有这个传统。喝多了,朴大叔就用朝鲜话哼唱歌曲,还用拐杖敲击着地面打着节拍。词我听不动,但是调子我熟悉,一首是《阿里郎》,另一首是《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他的五音并不完美,声音更是嘶哑,但听起来语调愈发显得苍凉,悠扬。
   我一次向他们小心地请教朝鲜面的做法,生怕他们以保密为由拒绝或者敷衍我。可没想到朴大叔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下来。他说正宗的朝鲜面以前是使用荞麦面做的,现在都是小麦面粉加碱水和面制成,有些繁琐。现在都是由机器压出来的,唐山小山市场就有批发,不用费力去学,倒是这汤汁是他家绝学,让他的漂亮女儿手把手教我熬制汤料方法。当时有一句顺口溜是放各种香辛料的口诀,可惜年代太长,记不清楚了。只剩下那位少女如兰的香气那几年时常飘进我的梦乡。
  
   三
   几个月后,我如愿去县外贸上班,也就再没见过朝鲜族朋友一家人。工作和我设想的完全不一样,县外贸只是省市外贸的采购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当时基本就是秋后全国收一收花生,搞一些初级的筛选,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其它时间基本就是在办公室大眼瞪小眼地闲着。
   老员工每天上班都是上班点个卯,就找地方打牌下棋去了,我开始很不适应,那时候南方已经流行停薪留职,在我们这个小县城还很少有人敢去尝试。闲聊中说起前景,大家总是相互安慰,国家总不会不管我们。我算着自己的月收入,想着体弱多病的父母,对比着县城动辄三四万的房价(全款,和现在没法比)心中也隐隐不安。看了报刊杂志上介绍南方深圳、海南火热的文章,心里充满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虽偶尔产生过辞职出去闯闯的冲动,却总是受环境的影响,被怯懦打败。慢慢地也开始随波逐流学会了摸鱼混日子。
   哎,怎么过也耽误不了我每月222元的工资吧。
   后来我调到外贸购物中心工作,迎来了一个新转机。
   购物中心位于县城二中的西南拐角,为一栋二层的建筑。楼下开超市,楼上办公,住宿。有一个荒芜的大院,还有一间闲置的传达室。单位一共六七个人,除了我和经理偶尔出去进货,就是每天轮流站柜台。我还是每月开222元工资,只是多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宿舍。
   那时候私人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企的购物中心日子并不好过。购物中心的负责人杨经理也是和我同时期调过来的,他也每天愁眉不展。后来大家看到每天二中的学生下课出来,在西侧很多铁皮房子的小饭店就餐,生意还算不错,就萌生了把传达室改造成小吃部的想法。几个人研究的结果是桌椅板凳、盆盆罐罐由公司置备,要是外人来租,每月要多少房租,如果自己内部人承租,全部免费,只是停发工资。他们万万没想到,我直接就答应了,也没有人跟我争。我当时就想好了做朝鲜面和包子,当时朝鲜面熬制汤汁秘诀还依稀记得,一定火,收入也一定不比那222元差。
   我把妹妹叫来帮忙。妹妹比我小三岁,心灵手巧,干活干净麻利,就是学习不开窍,早早就辍学打工了。就这样我们兄妹的小店就开起来的,我的汤料配方正宗,但省略了辣白菜、苹果片、梨片等费时费力费钱的配菜,以增加出餐速度,降低产品价格,只保留了虾皮、紫菜、香菜、葱花等简单的调味品,这样更适合学生的消费习惯和能力。居然成了当时的爆品,生意红火,有时候一锅要同时煮十来碗面,学生要排队才能吃上。平时的大部分时间还要包包子,还要采买,剁馅,和面,生火,收拾桌椅,洗菜洗碗等,忙得我们兄妹脚打后脑勺。
   多年以后,我在北京4S店挑选车辆,一位销售经理小心翼翼地问我,“先生您是唐山人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她接着问,“那您是滦县的吗?”我说没错。她明显语气显得兴奋,接着问“那您是不是在二中门口卖过朝鲜面?”我瞪大眼睛反问,你怎么知道。她笑笑改用家乡话说,咱们是老乡,我那时候在二中上学,吃过您这个大学生做的朝鲜面和包子。后来上了大学,毕业后在这里上班。没想到您现在也在北京,而且看起来干得不错。

共 68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炎热的夏季与朝鲜面最亲近,酷暑与朝鲜面是绝配。天方老师亲手调制了一碗《朝鲜面》,这碗面冰冰凉凉、酸酸爽爽、顺顺滑滑,就着暑热热吃下,保管让您终生难忘。因为它的经历太曲折,故事太诱人,配料太充足纯正。一碗碗面里有辛酸,有感激,有好奇,有情怀。在唐山上大学时吃朝鲜面,吃出的是东北下岗阿姨从头再来的豪迈和对国家的体谅;在等待上班的空档,自己摆摊卖煎饼时,旁边是一个朝鲜面摊,经常货换货,吃出的是朝鲜族大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退伍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自己在二中门口摆朝鲜面摊,辛苦了自己,方便了学生,以至多年后仍被人提起,不能不说是一种快乐和自豪;在北京工作时,在来自东北的保安海哥夫妇家吃朝鲜面,吃出的是纯真的友情,质朴的人性。一碗朝鲜面,面好筋道,配方正宗,工艺讲究,味道鲜美,欢迎文友们品尝,力荐佳作。感谢天方老师赐给东篱的好文。【东篱编辑:淡墨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711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寂寞看风        2023-07-10 20:51:09
  平凡的朝鲜面,回味无穷的味道,回味无穷的经历。
回复11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3-07-10 21:49:30
  寂寞看风老师好,感谢关注小文,第一个场景咱们都是亲历者,进过同一个窝棚,吃过同一人做的面,自然同感较多。后来的经历没有你顺利,品尝到了各种味道,好在坚持下来,不再为生计发愁!
共 11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