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舟·芬芳】红色家园里的红色记忆(散文)
“省老干部局到了,请从后门下车。”公交车上的广播报着站名,我往车窗外看了一眼,看见喧嚣的市中心路边的一座院子,门面不大,但是闹中取静,我每天坐车经过,一度还曾在院子里进出自如。这个院子还有一个名字——“古田村”,是为纪念著名的“古田会议”而命名的。
两年前,因为工作关系,和这座院子有了交集——为纪念建党一百年,拍摄福建革命专题片。在这座院子里,先后入住了70多位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正厅级以上离休干部和副厅长以上老红军,他们在此颐养天年,我也开始一点点了解这座院子和它背后的红色历史。
有人说,“一部古田村人物志,半部福建革命史”。此话不假,这里的革命先辈们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奋斗足迹镌刻在福建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征程上——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们播撒着革命的火种。1927年12月,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成立,八闽大地开始燃起革命的烽火,苏华、刘永生、吴清传、蓝荣玉、王培臣、马宁、卢叨、兰映林、陈云飞等同志在这个时期,先后投身革命的洪流,发展壮大了闽西、闽北等革命根据地;
长征路上,有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1934年10月,黄欣、孟进城、兰映林参加了中央主力红军战略大转移的漫漫长征路。留在福建革命根据地的刘永生、蓝荣玉、左丰美、陈云飞等同志英勇抗击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和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福建红军游击队5000多人改编为新四军第二、第三支队共4个团,蓝荣玉、王培臣、陈云飞、马宁、吴清传等开赴苏皖前线,转战大江南北。在福建游击根据地,左丰美、苏华、陈贵芳、张翼、饶云山、许集美等同志分别领导抗日反顽斗争,坚持到抗战胜利;
解放战争中,他们为新中国诞生而奋战。1946年,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福建党组织发展壮大了游击队伍。1947年,闽南支队重建,卢叨任政委。1948年12月,中共闽粤赣边区纵队成立,刘永生任司令员。1949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闽浙赣边纵队成立,陈贵芳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左丰美任副政治委员,黄扆禹任政治部主任。1949年2月,许集美任闽浙赣泉州团队指挥员兼政委。随着十兵团进军福建,由太行、太岳解放区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及华东南下服务团等共7000多人,与当地党组织和游击队在建瓯会师。至1950年5月,福建全境基本解放。在各个战役中,古田村离休干部们英勇参加了战斗或配合作战,郭述尧、蔡良承、李敏唐、程少康、申步超、赵毅、魏荫南等率领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江支队干部,奔赴龙溪、闽侯、南平、建阳、福安、晋江等地区,和当地武装干部一道,组织党政军民接管政权、征粮支前、剿灭土匪,揭开了福建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他们为福建建设呕心沥血。古田村70位离休干部,他们是福建解放、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先驱者、开拓者、参与者,在八闽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曲壮丽诗篇。有二十五位离休干部曾先后担任福建省各地市主要负责人,领导人民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道路,为一方百姓造福;
离休后,他们在安享晚年的同时继续发挥作用。老干部们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谱写了人生第二个青春的乐章。过去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信仰。老干部虽然离开了工作岗位,但他们把离休当作革命征途上的一个新起点,始终保持革命本色,有的退居二线积极参与我省各项事业建设,有的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凝聚人心的工作,有的为老区人民幸福呕心沥血,有的以关心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己任,有的著书立说为党修史立传……他们用自己的忠诚和热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将永不褪色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扬起真理的鞭子,跨上时代的骏马,追求人间幸福的花果。革命先辈们奔驶过的道路上所留下斑斑红色的足印,将是后继者前进路上永存的指标。现在,依然健在的老干部仅五人,且都已是百岁老人,但他们讲起曾经的革命岁月,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仿佛就在昨天。我一次次被他们的理想主义和坚定信念所感动,是他们用美好的青春年华,用艰苦卓绝的奋斗,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与太平。他们的故事一篇短文怎么写得完?我只能勾勒出先辈们的一副轮廓,以这吉光片羽致敬他们以及千千万万个先辈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