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风吹来故事(散文)

精品 【东篱】风吹来故事(散文)


作者:韩格拉图 举人,4531.5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74发表时间:2023-08-05 05:51:05

风展红旗如画,风吹草低见牛羊,风带给世界无限美好。风吹风轮悠悠转动,绿色电能,照亮千家万户。但风并非只是一种简单的自然现象。风能复活岁月,风吹来的故事,如风,萦绕在我的心间。
  
   一
   我到南方以后,听当地人将做饭说成“烧饭”,很不习惯。烧饭,那不是将饭烧焦了吗?我问同事,何以如此?他说,饭不是用火烧熟的吗?饭和火之间,还隔着一层锅。我豁然开朗。现在烧饭方便了,旋钮一拧,天然气“砰”的一声,燃起蓝色的烈焰,开始绚丽地燃烧。不一会儿,厨房里香气四溢,火舌,最先尝到了饭菜的美味。
   我相信这是看不见的风,着意于我,才把饭香送至鼻息。把窗户关上,空气里还是有风的影子,我捕捉不到,但我感知了它的存在。
   想起从前,做顿饭不易。那时烧的有麦秆、玉米秆、豆秆,母亲做饭的时候,我经常打下手。她一个人,一会锅上一会儿锅下不方便,尤其是手里还沾着面粉时,就没法腾出空来加柴禾。我就蹲在灶坑边,帮母亲烧火,根据母亲的要求,调整加入柴禾的多寡。尤其炖菜,起初火大些,开锅后就要文火,慢慢咕嘟一会儿。
   土灶坑全靠风的吸力,外面风量适中,按照母亲的话讲叫“锅好烧”,风小了,火不旺,锅不热,如风太大,抽力太强,火苗都向烟道甚至烟囱脖子方向倒伏,锅也不热。有几次,锅不热,没弄清楚原因,我就一个劲儿地往里塞柴禾,结果,出现了倒烟,我赶紧趴下来,用嘴对着灶坑吹风,有时,会“噗”的一声,灶坑里突然喷出一股烟来,火没着,呛得我和母亲眼泪直流。我很羡慕别人家里有风箱,一拉一推把手,风箱好像在拉手风琴,灶坑里就传来火苗呼啦呼啦的声音,一群舞红绸的姑娘暗中跳得欢哩。
   我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随着村里通了电,家里用上了煤,直接用上了鼓风机。造型像蜗牛一样的鼓风机,墙上开关咯噔打开,它就奋力吹起来。噪音小,风力大,最先吹开的是母亲的笑脸,再也不用做饭时,因为火跟不上锅不热犯愁了,做饭从此变得省时省力。
   老家住在一个平缓的山坡上,地势略有点凹,父亲说,这地方背风,其意是说,风不会直接吹到村子,风到村子时,受到山的拦截,风力已经衰减。在我记忆中,春秋季节,正是大风狂躁的时候,经常发生房盖被风掀起的事情。老房子一般不会被掀起,苫房草年代久了,就会变得乌黑,像碳化了似的,草之间板结在了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合力。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团结力量大,都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家房子后期进行了改造,比较新,苫房草比较疏松,抗风能力自然比较弱,屡次被风从檐角掀起。父亲、大哥见状迅速冒着危险爬上屋顶,我和二哥在下面递砖头、木板之类的东西,凡是能压住房草的东西都用上。但有时因为动作慢,还是有成绺的茅草被风卷走。那时,还没学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难怪我对那篇文言文学得很透彻,涉及的考题我会轻松答出,因为我还没上学,就开始一遍一遍地预习了。参加工作后,一次春游,到浙江温岭海边的一个小渔村,那里的房顶上处处摆着一块块大小不一的石头,吹着温润的海风,我以为那是渔民信奉的图腾呢。后来,当地人告诉我们,大风来袭的时候,很难抵御,只有这些石头,能将大风压住。他指的是将房顶的瓦片压住,这样一说,我觉得他没做诗人有点可惜。
  
   二
   木心说:“秋天的风,都是从往年吹来的。”秋风的确撩人愁绪。
   读小学时,一般只上半天课,下午可在学校自习,也可以回家。我们大多数孩子去田里了,帮着家里干农活。秋收后,母亲就要为一家人过冬考虑了,生产队分的口粮顶多能吃到明年的三四月份。我经常和母亲去“捡地”,就是去捡收割后田里遗落的粮食。
   捡黄豆的时候居多。有时,忙碌了一个下午,我能捡到两抱,一抱就是用双臂能将黄豆满满地抱在怀里那么多,所以,一抱是多少,和身高、胳膊的长短有直接关系。当我和母亲后背都背起行李一样大捆的黄豆,人就有些重心不稳。回村里实际是要爬坡的,坡缓,但长。因为风向问题,有时,觉得风在后面推自己,刚得意有风推自己一把,轻松些,但直打趔趄,不调整身姿就要倒下。有时,秋风兜头吹来,像一双大手推搡自己,寸步难行。风最大的一段路,我就和母亲,几乎是慢慢地挪着双脚走过,身后,豆粒在豆荚里摇铃,在给我们加油。
   捡回来的黄豆,摊在院子里晾干。由于不多,用木棒捶打后,不需要用木锨扬场,即利用风势将豆荚壳和瘪豆吹出去,只需用簸箕撮起豆子,举过头顶,一点一点撒下,也会起到近似扬场的效果。父亲个子高,所以,这个活儿大多由父亲完成。越高处,风越大。后来,看到“月黑风高”这成语,不需查字典,我就知道这“高”的含义。
   到了冬天,整个村子仿佛被房顶的积雪压得很矮,但依然躲不过凛冽的西北风侵袭。冬天的西北风最为凶悍,一望无际的雪野是它的道路,泥巴墙上的裂缝也是它的去处,所有的道路都是它的道路。似乎多厚的棉衣也阻挡不了它,仿佛它怕冷似的,要钻到人的胸口取暖。多少次,我看见,村道上,人们只好转过身,倒着走,以后背抗风,像举着一块盾牌前行,看不见人脸。那年冬末,父亲病危,我一家匆忙从沪回乡,刚下火车,就遇到满街横行的西北风,它扬起漫天飞雪,吹着“大烟炮”,呛得人睁不开眼。莽撞的西北风,像一个醉醺醺的酒鬼,不管人家高不高兴,见面就把三杯刺骨凉灌进我们喉咙。
   其实,要不了多久,春风就紧接着登场了,虽然它暖意融融,但势头迅猛。我大二那年,阳春三月,一场大风长驱直入校园。我们的校园,遍布林地,因为是林业大学,老师说,很多教学用到的树种,校园里都有栽植,整个校园,其实,就是那个年代省城最好的森林公园,吸引了附近许多市民常来这里散步、小憩。春风特喜欢在树之间悠来荡去,像给每棵树干洗头发一样,揉搓抓挠,时而猛烈,时而柔和,树林经常发出呜呜的唏嘘声,或长或短,或大或小。
   一天中午,七级大风,全校的四个食堂全部停伙,那时,烹饪业尚不发达,大部分食堂锅灶,主要以烧煤为主。按要求,五级风以上不准动火。中午的时候,校园里到处分系分班级排队,去指定的食堂门口领烧饼,每人两个,天空被风刮得昏暗,烧饼成了那天的太阳。领完烧饼已经过了上课时间,全班自习。那天,恍惚觉得,物质决定意识,其实很好理解,吃了烧饼后,下午学习,格外起劲。
  
   三
   我从不认为,拥有空调就是拥有春天。盛夏,除非极度高温天气,我尽量不用空调,空调一吹,我的颈椎病就闻“风”而动。有一次,因“空调病”发作,颈椎和肩部疼痛多日才好转,从此心里烙下阴影。当然,现在出现的无风空调好些,它采用导风板上微孔出风,风若游丝,给人造成无风的“错觉”。但是,办公室里,公司厉行节能,气温不达27度不允许开空调,不知道这个27度是怎样测算出来的,是综合办管人事的专员测算的,权当那是爱的最佳温度,没人去计较。所以,和同事一样,在我的办公桌上,有一台自备的小电扇,有时用它自行调节室温,用最小档吹,吹出的风很柔和又几乎无噪音。它能吹出一个好天气,如微风细雨,也能吹出一个好心情,似风和日丽。
   我家新居所在位置,是一幢二十多层的高楼,东、西、南面也是高度近似的高层,北面是小区栅栏,栅栏外是一条河,河以外是一块已征用多年的建筑用地,目前,用来生长各种杂草。冬天时,不知什么原因,我所住的楼房和东侧邻楼之间,风特别大,但走在其他楼之间似乎这种现象就不明显。我从记忆里翻出了“峡谷效应”,用一个词就为自己解惑了。但三伏天一到,这“峡谷”也没有风了,每次出来散步到此,想美美地凉快下,等了很久,也没有风赴约。风也蔫了,风热得也打起了瞌睡,那微微晃动的树叶,一定就是它均匀的呼吸。“心静自然凉”,心静了,自然就有风袭过,这显然解释不通。难道风是在和我捉迷藏?我只能这样理解。
   在家里,我的写字台旁,在一摞书上,还放着一把蒲扇,除了灭蚊灵、六神花露水,它才是我的度夏必备用品。
   蒲扇呈心形,看着就贴心。轻轻一扇,清风扑面。这是我驻外在柳州工作生活时,买下的扇子之一。那是一个六月的周末,我去雀山公园,在公园门口的马路旁,一位阿婆蹲在树下,在卖扇子,见我停下脚步,她便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要我买一把。我没犹豫,五块钱,拿了一把,其实房间里已有几把扇子,包括去旅游景点的赠品。但见到老人家卖东西,我能买都买一些。更有甚者,有时到地摊买菜,看天快黑了,我就给老人剩下的一些青菜包圆,回家吃不完,最后只好扔掉。这扇子,我舍不得扔掉,它的成色越灰暗,越能让我想起那位阿婆的脸,那个岁数,不是万不得已,大热天,她何至于出来摆摊。扇柄处时常开裂,我就用红绳系紧。这扇子扇出的是异乡的风,祛除炎热,敷我相思。
   转眼,又到了台风季,新闻每天都在报道台风的消息。
   天气一改闷热,风吹得好爽。走在街头,已经明显觉得风大了,风像搜身一样,忽上忽下,掀起裤脚和衣襟。它查我,我也要好好查查它,一直以为台风论“台”呢,一查才知,台风英文名typhoon,是一种发源于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音译成台风。难为情,这么多年都蒙在鼓里,似懂非懂。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小时候自己的想象,台风,“台”通“抬”,它卷起海面的水汽,就如同把一片大海抬到了天上,然后松开手,泼下一场又一场大暴雨,造成水患。每年这时,想到还有那么多人住在低洼的棚户区里,我总是忧心忡忡。
   台风吹来的是灾难,灾难面前,每个人都被风考验着,每个人都应该写自己的风故事,我把赞美,献给那些在风雨中自救和救人的人,这些故事,感动着我,我每天都在关注。
   有意思的是,现在台风有了很多有趣的名字,比如海马、彩云、凤凰、杜鹃、卡努、杜苏芮等等,等于给它发了身份证,说明它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消暑、除尘,解除旱情,只要做好预防,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今后,在台风袭来之前,我相信,凭着万众一心,凭着现代科技的力量,人们定会喊出“风奈我何?”的强音。
   不管什么风,风一年四季吹着,风吹向我,吹不醒我的梦。我喜欢站在风里,看水,看云,怀念从前,只要远方还远,风就不会停下来。
   每一个日子,我都努力过得轻松,就让往事随风吧。但一想起明天就要到来,还有那么多未来要来,胸中就波澜起伏,心欲静而风不止。
  

共 40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从前,做饭不易,靠烧柴,风大风小直接影响火力大小。本文作者“我”,几次烧火,火没着,被烟呛得直流眼泪。那时,很羡慕别人家有风箱,一拉一推的工夫,火苗像姑娘跳舞,烧得旺。在七十年代后,村里通了电,家里用上了煤,直接用上了鼓风机,再也不用为火跟不上锅犯愁了。春夏季节,是大风狂躁的时侯,我家虽合力用重物压着房盖,但还是有被掀起的时候。读小学时,秋收后,母亲就要为一家人过冬考虑了。“我”经常和母亲去“捡地”,背着豆秸,重心难稳,因为风向问题,时常寸步难行。到了冬天,遍地是雪,西北风凶悍,“我”的父亲,就在那样的冬天病危,“我”感受到了刺骨的凉。“我”就读的林业大学,在那年代其实就是省城就好的森林公园,学校有规定,五级以上的风就不准动火,我们学子每人领了两个烧饼。在办公室,为了厉行节能,气温不达27度不得开空调。“我”自备一台小电风扇,用最小档吹着。“我”的写字台旁,放着一把蒲扇,那是在柳州公园一个摆地摊的阿婆那买的,这扇子扇出的是异乡的风。现到了台风季,只要做好防范,也不可怕了。本文紧扣“风”的主题,娓娓而谈,用无比轻松淡然的笔墨,写尽了生活条件的艰苦和人生的悲欢,显现出难得的旷达。文章浸透了世事沧桑,展现着悲悯之心,流淌着人间极致的温暖,同时也串起时代的变迁,文明的进步!本文真正做到了形散神聚,富有情趣、意趣和理趣,难得的好文,读来回味!力荐品读,感受经典!问候老师祝安!【东篱编辑:李湘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0805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08-05 14:12:33
  风,空气流动而形成。老师笔下的风,从春天起,到四季不同的味道;从孩童时起,一路变化、不断更新,摇摇摆摆,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前进。老师的文写法新颖别致,故事随风而动,生花妙笔的美文佳作,点赞学习,拜读!
回复11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8-05 16:38:37
  谢谢老师的美评!实际上,我特别羡慕你,有鲜活生动的素材,我讲这些小故事,都是太平常的情节,很容易陷入不温不火的境地。风,来去无踪,很难捕捉,遗憾我还没挖掘到位。再谢老师鼓励,问好,夏安!
12 楼        文友:夕泠        2023-08-05 14:31:24
  本文以风为线索,感受着四季人生,文字细腻,处处透着温情。娓娓道来,感受真情与智慧。欣赏问好老师夏祺!
回复1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8-05 16:42:54
  谢谢老师关注拙文!我只写出了风的一小部分,是和它有关的小故事,以资回忆和存念。期待老师佳作,问候老师,夏安!
13 楼        文友:吴孟友        2023-08-05 14:43:03
  题目里,就能读出诗情画意。文章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接地气。读文,仿佛在读自己的过往生活,亲切,神往。语言流畅,如涓涓细流,流入心底引起共鸣。全文扣住“风”字娓娓道来,道出生活的原汁原味。且富有情趣令人感动。祝夏日安康!
回复13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8-05 16:48:35
  这个风,我是边写边想,本想写点新奇的东西,但想来想去还是过去的事情居多,年龄到了,自己都说服不了自己。只好就这样写下去,算是回忆吧,没有太吸引人的情节。谢谢老师的精彩解读,谢谢鼓励和鞭策,问好,夏安!
14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08-05 18:12:46
  好一篇风,写得这么丰满,包罗万象,世间的风都跑到韩老师笔下了。风中有故乡有父母有学校,也有韩老师的悲悯情怀。读感甚好。拜读佳作!问候老师!
回复14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08-05 19:44:28
  这是临时想写的文,凑字数,写得不乍地,我自己不满意,自己没能力驾驭风,这个题材太飘忽。但大家给我鼓励,是照顾我的面子,谢谢了,磨目!
共 14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