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散文) ——记洞口县老干部党员三四事
老骥伏枥,出自于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这则成语指衰老的骏马即使卧在马槽旁,心也向往着一日千里的飞奔,比喻人虽然年老,但仍然保持着雄心壮志、从不服输的斗志与精神。它的近义词有:老当益壮、壮志凌云、宝刀未老、美人迟暮、老而弥坚、壮心不已、人老心不老。
近年来,洞口县离退休干部党员牢记使命,在乡村振兴、基层社会治理、关心下一代等洞口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面发光发热、贡献力量,展现了离退休干部党员的良好风貌。
2023年6月29日,洞口县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召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暨“七一”表彰大会。会上41名老干优秀共产党员、18名老干优秀党务工作者、12个老干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奖。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作者2019年退休后,被选为单位老干支部宣传委员,经常参加洞口县委离退休干部工委宣传工作培训和采风报道活动。
让老干部党员养有所养,学以所学,学以致用,退休不退党,发挥余热,做力所能及工作。老骥伏枥,志千在里。这里记录了四位老干部党员退休后的事迹。
一、刘奇平: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刘奇平,高级工程师,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洞口县水利水电局、农机局局长。他说:“有一分热要发一分光。”
他退休后,经常戴着一顶草帽,踏着一双布鞋,钻进田间地头,走进农民家里,了解农民的需求。洞口县是农业大县,改革开放后,青壮劳动力纷纷南下务工,村里大部分是老弱妇儒,有些田地荒废、野草丛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农村走访调研一个月,撰写了《洞口县水稻生产调查》、《土地流转亟待解决的问题》等调研报告,上交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引起了领导的高度重视,为县委县政府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当选为县老年科协常务理事、水利分会会长,发挥专业优势,为洞口县小水电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还组织农业退休专家,组建农业技术讲师团,下乡开展技术讲座和培训,引导农民脱贫致富,为农业生产和脱贫攻坚工作增砖添瓦。2010年度被省老科协授予“老年科技精英”称号。
他深入雪峰山腹地,探查地形、充分调研、引入资金,并在工地负责施工,经过他的努力,建成车田、大万桥等小水电站10处,装机容量2000千瓦,年发电量900余万度,年上缴利税20多万元。县双龙桥水电站位于四乡交界处,先期投入资金5000万元,因资金不足原因,工程停工5年。2015年,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方联系筹资3000余万元,并带领施工队夜以继日,建成了一座装机容量9500千瓦、年发电量3000万度的小水电站。他还积极为水电站申请国家小水电扶贫开发项目,获得项目资金1640万元,并从2018年起每年从收益中提取98.4万元上缴县扶贫办,用于扶贫工作。
2016年5月,他当选为洞口县农业局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支部有退休党员有干部41人。他拿出年轻时干工作的韧劲,团结支部一班人,明确职责、科学分工,组织党员活动,奔走落实待遇。在他的努力下,支部有了标准化的办公场地,各项制度严格落实,组织活动常态化开展。
大家都称赞说:“刘奇平同志,是农田水利建设的老黄牛,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模范践行者,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王小刚:土地农耕文化梦圆又圆
在郁郁葱葱的种植园中,个头不高、皮肤黝黑、头戴斗笠的“王老头”,快速地穿梭在果树丛中,带领村民正为果树撒施有机肥和除草。这个“王老头”叫王小刚,现年66岁,199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洞口县自然资源局退休干部。
“我与土地感情深,我上大学时就有‘兴农’的梦想……”王小刚说,他从小就与土地结下深厚的情谊,小时候目睹父辈从土里刨食,养活了一家老小,自己才得已完成学业,工作后进入自然资源局系统,并继续为国家守护耕地底线。
时光荏苒,在外工作了37年的王小刚,于2017年光荣退休。一次王小刚回家乡毓兰镇凤溪村小聚,看到家中老宅破败荒凉,大片田地荒芜。正在这时,全面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还有本村乡贤王小丽,放弃沿海城市优越的发展机会返乡创业,并成立凤溪农业生态科技公司,发展农业促推脱贫。“她做的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啊。”王小刚感觉机会来了,他的农耕文旅园林梦再次被点燃。王小刚把在县城的两套房子卖了,带着妻子一起返乡“当农民”,和凤溪农业生态科技公司签订了协议,既不要报酬,也不占股份,还交了2万元押金,一心为村民致富贡献余热。
王小刚协助村“两委”和公司流转岩落坪及周边几万亩山林地和水田,用于发展集农文旅、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田园体开发。2020年10月,王小刚主动承担起实施岩落坪生态产业园规划设计项目的重任,在产业园规划、生产与管理、育种育苗、雪峰石漠西瓜种植增效、蔬菜瓜类种植等方面,事必躬亲,竭尽心力。从此,王小刚每天清晨出门,带领村民挖水池、清石头,栽树修路,中午在自家吃饭,坚持做义务工,全天候摸爬滚打在园区。从规划施工,到修坝筑池、民宿改造、提质增效等各项工作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2022年,全县遭遇百年未遇的的旱灾,王小刚捐出了1万元用于抗旱保农。
王小刚策划的凤溪村首届乡贤大会于2023年1月2日召开,乡贤欢聚一堂,忆乡愁、叙乡情、话发展,为展示凤溪厚重的文化底蕴,捐款和筹资修建了村道口地名文化石和凤凰岭门楼。
历经多年辛苦付出,“年产‘风溪长寿飞鸡’50000余羽、优质‘巴斯马蒂’香米150吨、460亩雪峰蜜桔园、岩落坪生态产业园130余亩,30亩七彩莲荷园、休闲垂钓湖、凤溪农庄……”凤溪村党支部书记刘勇介绍道。王小刚也圆了他的土地农耕文化梦。
三、蒋子棠:交了特殊党费
蒋子棠,原洞口县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湖南分会会员,是“湖南省从事文艺工作六十年文艺家”荣誉证书获得者。他从1956年开始,先后填过5次入党志愿书、2003年1月18日实现了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夙愿。
他退休后,一次,到洞口县有名的长塘瑶族乡老艾坪贫困村进行实地调查,春节前他拿出3000多元钱,为11户特困农民兄弟家里,每户送去大米100斤,猪肉10斤,食油10斤,食糖5斤以及部分衣服。当听到那些农民兄弟喊着“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的声音时,他心里好激动、好高兴啊!于是决定就把给特困农民兄弟送温暖作为自已报党恩、为党增光添辉的实事来作。在县委扶贫开发办的具体协助下,从2003年至2018年连续15年,每年临近春节前夕,确定一个贫困村里的6位特困农民兄弟,拿出3000多元钱为每户送去现金500元和10多件新旧衣服。他先后去渣坪乡下洞村、杨林乡新亭村、大屋瑶族乡栗树村、月溪乡欧溪村、罗溪瑶族乡铁山村、石柱乡八寨村、桐山乡龙桥村、江口镇杨柳村、黄桥镇潮水村、岩山镇大田村等地,为70多位特困农民兄弟送去温暖。2005年高沙镇桐塘贫困村修建一条与相邻武冈市相连的公路,途中需修建一座“新南桥”资金有困难时,他拿出多年积蓄17888元(其中路面硬化5000元)送到村里。2007年,他从县委宣传部得知桐山乡寺坪村在洞囗四中求学的侯周文同学被武汉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但因这位同学父亲病故,母亲又长期生病,家中十分困难,准备放弃学业,央求班主任给他借2000元钱,去这所学校看一眼--他听了非常激动,便对宣传部领导说:“我资助他3000元吧!”于是县委宣传部亦拿出1000元,并向县移动公司求得2000元的资助,共计6000元,亲自送到这位同学手中,使这位同学顺利地进入了高等学府。2006年他到杨林乡新亭村给贫困农民兄弟送温暖时,村领导告诉我,说村校有7位同学特别困难,连200元的学费都还欠着,于是他就通过学校领导找到这7位同学,每人给了200元现金。2009年9月,得知大屋瑶族乡檀木村青年张先林创业有难时,支援了他5000元。另外还在汶川地震和雅安地震时,每次都捐了1000元。前前后后资助款和捐款有18.8万元之多,他都把这些款项当作了自己上交的特殊党费。
四、廖洪平:为民当三员
“这里发生山体滑坡了......”2023年5月22日傍晚,醪田镇杨广村黄家组坝山地段,突发山体滑坡,造成水渠断裂,公路堵塞。醪田镇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廖洪平恰好从此经过,立即向村委会和镇党委报告,镇村干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疏通道路,抢修水渠。“现在正是中稻插秧的关键时期,水渠放不了水,怎么办......”村民刘某忧心忡忡地望着被损毁的水渠说道。由于损毁的水渠位于山坡上,地势高达20余米,担负着周边上千亩农田灌溉,修复工程大,需要十几万元资金,最快也要花费近1个月时间,若不立刻解决灌水问题,会直接影响水渠下方百户人家,上千亩粮田的种植。正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廖洪平提出,沿着这条水渠到周边去勘察,看能否改道修通水渠,这个办法很快得到大家一致认可。经过实地勘察,该条水渠从村民尹华旗的茶园穿行改道,既可节约大量资金和修复时间,同时也可以缩短水渠距离。但水渠从茶园穿行而过,势必会对茶园生产造成损失,谁来弥补其损失,这又成为了一道难题。“我去做他家的思想工作,保证完成任务......”廖洪平得知修复水渠需要占用的茶园是自己表弟尹华旗家的,便当场表态,由自己去做尹华旗家思想工作,并立下军令状,保证水渠改道工程能够及时开工。当晚他就来到表弟家,经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开导,加上又是村里的公益事业,尹华旗便很爽快地答应了。23日上午,在镇村两级部署下,黄家组水渠改道工程顺利开工建设,很快竣工通水。
廖洪平退休后精神上永不“褪色”,坚持离岗不离党,一直积极支持协助镇、村两级工作,主动当好政策的“宣传员”、矛盾纠纷的“劝导员”和社会正能量传播的“示范员”,积极发挥着自身的“余热”,为打造幸福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读肖老师的大作有感:作为一个老干部的宣传负责人,宣传本区內的那些一心为民生,老而不退的事迹,很感动人。退休后还粗衣草鞋,走山镇下乡村问访亲摸农作物.牲畜.房屋等农家大小事。读后感受颇多!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进步是富国基础!
每个农村干部都如作者笔下那样敬业于本职工作;都如畜牧工作者不怕脏不怕累的日夜为农家院里的畜禽防疫服务。遐想一下,农村是多么令人向往——六畜兴旺,稻谷穗香!家家新楼,人人欢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