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思】也谈写作(随笔)
写这样的标题,是需要勇气的。一般有资格“谈”的人都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准,我充其量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我有些犹豫,想只凭看过几个影片,我都能对从未涉足的影视领域写点自己的看法,为什么不能说说耳鬓厮磨了十五年的文学呢?
写作的前提是积累,当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一部分人会投身于更深广的阅读之中,一部分人则越看越有话说,受内心驱使拿起了笔,加入了写作的行列。
我年少时对课外书情有独钟,每每看到父亲从局里带回家的《收获》《十月》之类的书籍就两眼放光,趁他午休那一两个小时,做贼似的蹑手蹑脚偷出来,一目十行,以最快的速度翻阅完毕归还原处。因时间有限,翻书太快,往往无暇顾及文字的排列与美感,一味地追求故事情节。初中时看电视《射雕英雄传》,一下入了魔,再无心学业,从未写作过的我忽然有了写武侠小说的冲动,不动笔心里就难受,于是提笔写上两三万字,进入自己设定的江湖大杀四方才解脱,尽管小说半途而废,也算是一次写作的小小尝试。可见,看书是一种积累,影视剧也是积累过程的小插曲,因为我从未看过任何武侠书籍,小说里的人物乃至奇之又奇的绝世武功完全是借鉴了剧情。
诗歌也有过短暂的接触,读过几首,也想高雅那么一下,潜心研究晦涩难懂的诗句,结果只看到眼皮发涩脑筋打结也没瞧出个名堂。正要逃去,却看见《女友》上的另一首诗,很有共鸣,想自己也能写上一首,这么一想心里还真涌现出诗句。于是,按投稿地址寄去,没收到录用通知,却接来几封外地文友的飞信,方知《女友》刊登了我诗作的一节并附上了通信地址。这是第一次写诗也是唯一的一次印成铅字。后来再没写过,到了商校,图书室大的超出想象,可贪玩的我却连图书馆的门都顾不上踏进一步。直到四十年后,在江山与文学再度相逢,与其说是儿时对书的迷恋复苏,不如说是曾经迷失的写作冲动又强势回归。写作需要阅读积累,但不取决于阅读,更在于内心强烈的创作欲望。
在网站接触过很多作者,可以概括成三种:一种是读书积累深厚,下笔如有神的学者型。一种是我这样积累少但吸收快的速进型。第三种就是除了这两种目前尚不知自己属于哪种类型的新手,需要多练多磨砺。
学者型的作者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受时空不受自身限制,只要需要随时随地大笔一挥,文采斐然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真正做到入耳即情节,入目皆文章,打个喷嚏都能打出响亮的一首诗来。这一点让我这类速进生佩服得五体投地,像我本身若没有创作欲望,那只能干坐着抓耳挠腮,不是让写就写得了的。佩服的另一面通常就是嫉妒,恨急了也会到处挑刺找安慰,还别说,真有少数作者少数作品,洋洋洒洒的一大篇,细掂量其实也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不是东扯葫芦西扯瓢,就是扩展再扩展,挤去水分,干货就那么一点点。喜欢文采飞扬的读者例外,我更欣赏言之有物,喜欢实实在在的物,就像买花生米,你不能把花生壳,花生秧甚至连根也拖泥带水一并打个包美美地塞给我。
我也喜欢美文,不知道是不是年龄增长还是有了一定的文字水准,现在的我看作品不会快速翻阅,除非被迫阅读跑不掉。点开一篇文,首先在意的就是语言的美感与表现力。它们之间的联系全靠灵性,仅有美而没有灵性的文字是苍白的,与表现力彻底断绝了往来,让人读起来没劲,进而厌倦,以致读不下去。灵性并非难于描述难于琢磨,灵性就是文字对事物捕捉准确的诗意化,就是读者心里有嘴上无,被你恰到好处地用文字表现出来,因此他们内心激荡视若珍宝。这时候的文字始从表象美上升到文学美,自此有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我也喜欢乡土文学,如果只是按部就班的陈述,那就只能是千篇一律,过去大差不差,看多了读者容易犯困。难怪之前有播音团队到咱们这儿选稿,一见咱们网站的气势简直喜从天降手舞足蹈,后来专职选稿工作人员却一再向我诉苦,说她无从下手,太多的乡土文学,太多过去的苦难岁月,看得她欲哭无泪。不可否认有些文写的是好,但很难有市场,主播们做不了,他们的受众群体都是年轻一代,喜欢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作品,不管是不是快餐文化,关键得有人愿意看。
文学不能与消费挂钩,咱们网站大力支持乡土文学,只是这种作品有些泛泛,想要脱颖而出还真要看作者的实力。据我观察大致有两条路:一是营造出乡村的氛围感,首先必须跳出千篇一律,要像画家一样,面对同样的风景画出不同的意境,画出自己的风格。二是语言的独特性,可融入方言,但前提是生动易懂,生动的语言是消除作品与读者距离的利器,可以轻松地将读者带入预设的情景,乐不思蜀。
小说和其它题材的文章一样,语言是首要因素,否则内容再好,有些读者看了开头或许就会弃稿而去。内容是作品取胜的关键,语言不够完善,内容好有耐心的读者多看一眼还是会被吸引。但内容不足,上了当的读者再难回头。
我没有特地学习过写作技巧,感觉阅读作品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就是边教边舞再生动不过的技巧课,当然系统地学习技巧可以减少走弯路,就像新手愿意深入作品多作分析多写评,进步会更快一些。
想写出好作品多看多练是唯一的途径,吸收的快慢不重要,勤能补拙。
比较而言,短篇小说注重语言的打磨,长篇更注重人物的塑造与情节的进展。长篇篇幅过长,写作过程很是考验作者的毅力与作者在文学上的综合素质,缺一不可。
去年四月份,文友建议我写长篇小说,退休在家的我一听便动了心。之前在网站只看过赵总的长篇小说《院里院外》,除此还是三十多年前看过长篇书籍。不过那时我刚好看了一部仙侠剧,正入迷,还因此写过几篇影评。窃以为影视和小说大同小异,只是表现手法有些区别,便信心满满地打开了电脑。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写了两万字时,发现全部写完也不过六万字,根本算不了长篇。这才慌了,愁了又愁,最后拿起笔在一张大纸上画出众人之间的关系图,想我若要写成二十万字,需要增加多少情节以及人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碰撞与命运改变。我这样写着画着,似乎看到人物在我眼前上演一幕幕,细节的延伸在增加字数的同时也让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另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顺带再挖出一个我想要的故事。胸有成竹胜券在握,我再次坐到电脑前,十指敲击键盘。有了规划,小说进行很顺利。我写着常常会为某个细节而落泪。后来,终是于心不忍,将两个预设的反派人物重新修改,直到反转才心安。二十二万字的小说完成,几个配角比较出彩,完全通过了我的初步审核。小说整体也没有偏离方向,男主表现不够精彩,但也不掉队。女主却让我深感失望,她的形象写出来完全没有设想中的亮点,漂亮是漂亮贤惠也足够,就是没有个性,属于文学作品里的大众脸。我自己都不喜欢,又怎么能够吸引读者的视线。我想过改,可一直未能动笔,视力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我经历太少,实在想不出究竟应该把她改成什么样才会更好,这一改可不是键盘一敲那么简单,我必须像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职场精英给她安排个华丽转身。这三样,我哪一样都做不好,只能让我的人物冬眠于电脑,等我自己什么时候能有个华丽转身再说。
写完这部长篇,让我真正体会到写作的辛劳,姐说比她儿子搞美术创作还辛苦。我苦笑,虽然美术创作同样消耗体力和精力,但至少思考成熟他画笔一抹最多一分钟,而我一分钟才能敲几个字?每天苦思冥想三千字,整整写了两个多月,眼痛骨头疼,累到现在提起长篇就后怕。
如果在座的各位也想写长篇,那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字基础,丰富的社会阅历才是成功的关键。“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在长篇构思中你才会拥有很多备选的人物和故事,有选择有比较才会有更精彩的可能。如果阅历浅,不妨多出去走走或者多看书,对小说的情节的设计会有一些帮助。
看江山征文,发现有不少作者说编辑给建议或直接动手为其大幅修改。我特别羡慕,想当年我进网站,就没有文友给过我写文上的建议,只有一次,军警社团的新编辑说我文中有错别字,改了错别字又发现有不当语句,我让他直接修改,谁知他不会操作,修改一个字就退一次稿重新发表一回,结果白白倒扣了我那么多的v币,但不生气,他是想帮我。遇到一个有责任心的好编辑,可以让你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快速成长。我如果看文有问题也想说出来,不是自我表扬是不说心里不舒服,有时候怕作者不领情也会尽量忍。前些天回拜一位文友,给他一篇小说写评,一下被他的文笔吸引,语言形象生动,看一眼便忍不住要一口气读下去,整篇小说构思也不错。只是结尾虽然真实但有些平,更主要的是不够彰显主题。于是,写评时真实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这还没有说完,一直没看到作者回复,我有些后悔自己的话多,不过真心喜欢他的小说语言,有时间还会再去欣赏。
作品是文学网站的核心,编辑按是网站的点睛之笔,也是文学创作的一部分。
我不清楚文友怎么看待编辑按。我是不会以按的长短分优劣,相反我喜欢短而精的按,一看见如文章般的长按,脑子先就“嗡”的一声,如果切合原文还可,如果话多余就觉得实在是浪费了。浪费了按者本身的时间,也浪费了作者与读者的时间。好的按会以最精炼的文字概括原文内容,对文章的优劣分析才是按者的真实水平,不愿意直接指出不足那就夸到点子上去,说出原文的真正亮点也是按者的高水准。按语不在于篇幅,一语中的就是好按。就像文不在长短,言之有物,读之有情,思之有得,便是好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