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园】人生第一次写小说(散文)
我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在2023年4月我和北京文友王小路合著的《海涛书韵》在完治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新加坡正式出版发行。这也是我多年的努力,王小路和我一样怀着同样的心情,激动了好长一段时间。
曾经轻狂的少年只是写点诗歌、散文、杂文,就自以为是觉得自己快成大家了,作品虽然到处发的都是,在网络上也有很多网站转载,自己也洋洋自得一时。深感作为我辈文化人中的一员,怎样才能做到用我们的作品回应这个社会,文学在这个世代也走向没落。我也有些彷徨,我们这个群体的价值在哪里?这个问题一直在我的大脑旋转。膨胀过,在国内的赛事上获过奖,觉得自己就是比别人强,经历了很多事以后,就觉得自己就是个笑话!为什么总是太看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作为文化传播者,只是坐立你应该做的事。取得点成绩就忘乎所以了,这样就是不对,人到中年,想想如何能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为社会做点什么?想了很久,才明白,写作不是为了出名而逼着自己做的事,那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名利场上劳心劳肺折磨折腾自己,就是忘了自己当初,为啥喜欢文学!不就是把我们这个时代的巨变用文学的形式告诉后来者吗?探索历史把我们的对事物的见解向外界传达,帮助世人解惑传播自己的思想,证明自己在在这个时间来过一趟。
把问题提搞明白了,事情就简单了。自己也不曾涉猎长篇小说这类题材,自己的书也出了,在和亲友们的谈论中,父亲的一个同事给我说:“娃呀!你有能力,文字功底也可以,我和你爸在煤矿上干了一辈子,因为家庭的原因,我们从家乡农村招工到煤矿,为国家建设我们这代人也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而我们煤矿工人依然不被世俗之人看得起,年轻时从矿上出来坐火车,当知道我们是煤矿工人,挖煤掏碳,没素质,把社会上的小偷二流子看齐,真是让恼火。”我听了叔叔的诉说,一直没有创作方向,现在有了,自己身边不是有很好的素材吗!就写我的父辈和我的哥哥姐姐们,用他们的人生讲述煤矿在这座城市中的发展重要性,父亲这代人把自己最好的岁月献给了矿山发展中去,自己的青春也留在了矿山。如何不被时代淘汰,作为一名草根作家,出书还要自己自费的时代,我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
没事就喜欢到矿区走走,追寻我曾经来过这里的痕迹,看看曾经的故人,他们是否还在这里生活,他们过得好吗?那时大家生活也很清苦,我所在的年代,也是缺衣少吃的一段岁月,每个家庭生活模式都是大同小异。每个家庭的收入都是一样靠工资过日子,单职工很多经济基础都很差,就是这样特殊的群体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融入性很强,老师傅带徒弟,传承性很强,不排外不管哪家有事,只要是这个集体里的成员,大家都会自觉的去帮忙,人情味很浓,像是个大家庭。和故人一起回忆我们的往事,我很怀念那时的日子,所以才有了创作的冲动,想写一部关于我们矿山的小说,反映我们矿工的精神面貌的作品。从基层作协进入陕西省作协如何把握好如何写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作品,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看到这个时代巨变,如何完成我见善的使命。
这也是我开始写长篇小说《矿山上那些年的事》的的动力,在今后的生活,我会认真题时我们过去的日子,利用空闲时间多和老矿工两他们的曾经的岁月,为他们证明,在那个岁月逝去的青春和为我国煤炭事业做的贡献做个见证,他们用自己的脊梁在设备落后,采煤工艺落后的时代,用血换煤炭形势下支援了四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