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香】婆婆(随笔)
我的婆婆,河南籍人氏。我和丈夫结婚那年她已经六十三岁了。自我嫁进来后她对我一直很好。丈夫是她的岁(小)儿子,在他五岁那年父亲就去逝了。
可怜的婆婆就和大儿子支撑着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婆婆的公婆也都上了年纪,家里七个孩子尚小,这个十口之家,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家人日子过的极为艰难。婆婆在儿女们小的时候盼望他们快快长大。长大后她又发愁了:家里这么穷,儿子们的媳妇又从哪里来,该咋办?
婆婆性情温和,人贤惠,所以人缘很好。村上有许多好心人帮她的儿女找对象。七个儿女在几年内先后结婚。认识婆婆的人都对这位瘦弱而坚强的女人多了几分敬意。
听村上的老人对我讲:当年黄河大决口,婆婆是跟着逃荒队一路讨饭来到陕西扶风的。黄河决口,大水淹没了婆婆的村子,她娘家、婆家及朋友,多人遇难。当大水又一次冲过来时,听到喊声的她拼着命,抱着四岁的儿子逃了出来。不知跑了多久才跑出黄河滩。
随着逃亡的人群离开了生她养她的地方,面对渐渐远去的故乡,她怀抱娇儿,跪下含泪拜别:“列祖列宗,爹、娘、亲人们,对不住了,我娃还小,我要让他活下去,我要带他走了!”说完,向大水淹没的村庄磕了三个头,流着泪抱着儿子恓惶地离开了家乡。不久,逃慌的人群里多了一位抱着小孩的可怜妇女。他们都漫无目的地沿街乞讨。白天讨饭度日,夜晚露宿野外破庙、大街,雨雪天晚上和娃卷着破衣在人家门楼底下过夜。
不知不觉,就从河南来到了陕西扶风的杏林镇。一天讨饭时,遇到一位好心人,他可怜她怀里饿得面黄肌瘦的小孩,就在街上给他娘俩买了些吃的东西。后来把他们领到一户人家,也就是那个人他舅家。这家老爷子和夫人看到眼前这个衣衫破烂的女人和怀里可怜的小孩子,急忙让他们进屋,先把娃接过来放在热炕上,又倒了碗热水让我婆婆喝,老夫人最后说:“你看,天气冷,也快黑了,要不你先歇在我家。”第二天早上,婆婆又要带岁娃继续流浪讨饭,二位老人看娃这么小,于心不忍。老爷子发话:“你个女人家,带个岁娃。一天天有一顿没一顿的。在外面咋让人放心?虽说我家日子也不宽裕,但勉强过得去,总比你带个岁娃雨雪天在外讨吃强。”老夫人也帮忙把娘俩劝下了。家里添了两张嘴,米面不够,老夫人就和婆婆到村外地里剜野菜。勤劳的婆婆闲不住,帮着干些力所能及的杂活。做饭、打扫卫生、纺线、织布、纳鞋底、做鞋和各种针线活,她都干得非常好。
婆婆的真诚、实在、勤快,赢得了老爷子和老夫人及全家人人的爱戴。日子过得真快,相处时间长了,老俩口再看这个女人,人善良本分,做事认真,小娃也听话懂事,就叫婆婆和他们的儿子(也就是我公公)成亲。虽说一家人日子过得清贫,但也充实,和谐。婆婆和她儿子总算有了个家,她对这个家一直怀有感恩之情。他娘俩在饥饿,走头无路时,这家人收留了她,给她娘俩一个温暖的家。从此,让她过着赡养二老、抚育子女的好日子。
多年后,天不随人愿,婆婆四十三岁那年,我公公因病突然去逝,丢下年迈的父母和妻子以及年幼的儿女们,永远的离开了全家老小。苦命的婆婆带着这么多孩子和二位老人不知以后日子怎么过,这位身子瘦弱而坚强的母亲哭的泪也干了,安葬了公公,毕竟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下去。婆婆瘦小的身子依然和大儿子扛起了这个十口之家.婆婆历尽千辛万苦,在她辛勤劳动和精心养育下,七个孩子渐渐长大。她白天下田干农活,晚上和大女儿纺线织布,雨雪天做衣服、做鞋,一日三餐从未间断。儿女们也为有这样一位坚强的母亲而感到踏实,幸福。婆婆在十五年里给五个儿子娶了媳妇,嫁了两个女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转眼间婆婆已经九十多岁了,四世同堂,家里家外都有七十多口人了。
饱受苦难的婆婆如今己是全家人尊敬爱戴的老寿星了,家人以她为榜样,教育好子女以回报婆婆。晚年的她过得很幸福,儿女孝顺。我家哥嫂们都很孝敬老人。婆婆一直和四哥家一起住。四哥、四嫂多年来照顾婆婆起居:做饭、烧炕、端茶倒水,几十年不间断。其他儿子家无论谁家有什么好吃的饭菜都要送去。婆婆一生吃的用的齐全,女儿、女婿也常来探视,常去超市买最好的点心面包之类送到婆婆跟前。孙子们也都想把这个世上最好吃好喝的让她用个够,亲戚们每每看望婆婆,也都大包小包的买东西,婆婆一直活到九十七岁离开我们,在村上算是唯一的大寿星。
虽然婆婆已经离开我们,但她的音容笑貌常常在我们心中。勤劳一生的婆婆永远是我们后辈儿女学习的好榜样!
几人悲哀藏心头。
走出泥沼做树挪,
枯木前头万树春。
十人九人生计艰。
纸上相逢道老好,
报恩寺前修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