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一帘秋色,几度秋思(散文)
似乎还没有看过更多秋叶,秋便已深沉。秋的模样被雨藏着精雕细琢,或者它被忽左忽右的一阵风上下翻飞。
看过秋天园博园长堤的粉黛,更觉秋色遥远,而似是而非的季节成为潜语。时光是没有序列的罢,它的早与迟时常不分青红皂白让人恍惚,夏、春、秋,可以在一天更叠替换,晨间是秋凉抱肩,午时则夏燥还返,午后豁然换作春阳款款,夜里又重新落入秋思呢喃。秋思是该有的节奏,所有昆虫与热燥皆已退场,这清场模式预示着心海飘扬。
桂的香迎来送往,这入场高调而潜移默化使人渐入秋色。秋以黄作为底色吗?菊是黄的,蟹是黄的,桂花亦是黄的,那秋叶愈加浓黄。一派金色色调,让人移不开也挪不开眼,说是秋思,乍听有些偏离主题。反而,凡事都有跃跃欲试之态,黄乃贵主之色,它代表无尚容光之泽。在秋里出现,又意味着什么呢?最成熟高贵最不可代替的人生高度。也许是吧,在渐入佳境的时刻,人反而褪却了所有浮躁,褪却了曾经的狂妄与偏执,而剩下来的则是,豁然开朗的大气,是人生与岁月赠予的平静,平淡间坦然承受的从容。
如同成婚的女子,从最初小女儿心态,成为母亲,成为一家之主,成为为家人遮风挡雨的人,为子女牺牲的另一个自己。秋依然是秋,你依然是你,只是在你身上,有了秋的韵味,秋的意境,秋一道美丽的光泽。
桂香不知何时,飘然塞入我的鼻息,塞入我衣袖,塞入我每个毛孔与呼吸。来不及躲闪,它们这些精致的小朵儿便飞入了无穷无尽的空气。不论是在夜间还是清晨,桂香不经与我不期而遇,它们如影随行,霸道的占据了我每条必经之路。其时是舍不得采摘桂花,舍不得它们扑入泥土,但一阵风过,那些细小的身影便受不住的跌入尘埃。
许多亭院都种有桂花树,每个亭院都会有一层桂花铺展的香径,当晨间轻扫它们,仿佛那香已钻入秋的每寸肌肤,钻入秋的血液,以及每一阵风的喘息。金桂知乡情怯,不论是走了多远的人,只要闻见桂香,便似有种魂归故里之感,便在这股悠香间兜兜转转。中国自古便有桂花酿,桂花糕这些惹人牵肠的味儿。一点香思,天涯际游。
不说金菊,只想说说那些路旁的小菊,它们与我比较合拍,都属意自然山水间,属意自由散漫的生活。有着倾向于淡化生活繁琐的意味。小菊促生怜意,它的稚黄让人瞬间从现实中抽离,回归本心的清澈。它的眼便是我的眼,它的对白便是我由来已久的对白,彼此自愈似的眼神对望着,让时光顿感坐拥世上最美好的温柔一瞥。岁月静好,此时我忘却秋的冷雨凄风,忘却了衰退的空荡,忘却高空孤鸣,这忘却只道是一场救赎。
与泥相坐,与秋相谈,我在浅浅诉说当年已然静默的念想,那些可笑的心思和散淡的歌谣,油然在一簇簇花中哼唱。我只是钟爱这些小菊,小眉小眼的小气模样,它们给予我最真实的生命气息,它们原也是想争一方净土,想博得彩蝶欢舞,想用幽然的花香来抵御风雨。它们是人间烟火,是秋色里一道不屈不挠的灿烂阳光。
落叶归于沉默,它们不是鱼,不能够自由的上岸,它只能永久的停泊。它们不能选择最终的港口,它们在秋风中降落。我想把它们捧在手里,与每一条手纹相合,想把叶的脉络都嵌入人生轨迹,那是秋的来与去,也是我的来与去。每年遇秋都会有种索然无味的孤寂感,会有着不可名状的黯然,仿佛人随叶跌入画中,随它们的节奏不断在半空回荡。长笛还是古筝?抑或是小提琴似的绵长。萧瑟如烟,飘飘渺渺之间,仿如古色古色的炉香,温软出时空的幻灭。
记得前年、大前年都会去寻秋,在团城山公园,在沈家营的林间,在那些林立的大树下,清教徒似的树干已褪去大半,树里树外,夹杂着秋日寒光,怎生一个“清”字了得?而这清,在此时倒显出几分美感,孤独是美的宠物,正因它的特殊氛围反衬出纷杂的思绪。正应了那句“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出自吴文英——《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落叶无言却胜万千惆怅。时光被它诠释得似重生了几道轮回,是闺思、相思、还是乡思?或是人生失意的哀思?“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连诗仙李白也深谙秋思况味。但凡从秋风穿过,便自然带出三分寒凉,这是时节演变的因素,由轻到重的过程,亦是由重及轻的过程。
当然也有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佳话。没有绝对的凉,也没有绝对的秋波隐灭,秋不过在过渡下一场铺垫,就如同桂花盈香堂前,如小菊聆听雨露轻点。秋不过在采集一段孤独时光,不过从一片落叶的轮廓,读取繁花一世情长。干净而空旷的秋,与你我静默对望,它洗净夜色,洗净尘沙,渲染出一道金色弧线,以对抗秋雨沧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