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宁静·凡】李白的诗酒人生(赏析) ——《将进酒》欣赏
说起李白,在中国那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其文笔堪称了得,尤其是诗歌,在唐代乃至今天都是一座顶峰。唐代诗圣杜甫盛赞李白诗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和《乌栖曲》,被李白诗歌那种超凡脱俗的风采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称赞李白为谪仙人。
如果说除了诗歌,李白还有什么爱好和特长,那一定就是饮酒。不是有那句诗吗?李白斗酒诗百篇,你看他的酒量之大,非常人可比,而且重要的是,人家不但能喝,喝多了人家的副产品不是醉话,而是精美大气的诗歌,真正的文曲星下凡,何人能与之相比?一首《将进酒》写得豪迈磅礴,抒发了忧愤深广的人生感慨。我们不妨从《将进酒》谈起,说说李白的诗酒人生。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第一句就是惊人妙语,落笔不凡。表面看起来,这是在写景,诗歌写法大多如此,开始一两句叫起兴,其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这一句描写了黄河奔腾不息的宏大气势,看起来是作者登高远望之景,其实是作者的想象。浩荡黄河,一泻千里,东流大海,无论你站在何处,都不能观其全貌,而只有李白这样的大家才能有如此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而后边的“一去不复回”实际上也暗示了时光易逝,一去不复返。那么他的未尽之意就是:既然时光飞速,人生短暂,那我们就该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这一句就很直白了,是写诗人感叹光阴似箭,人生易老,转眼黑发变白发。既如此,何不及时行乐?何不饮酒呢?于是水到渠成就有了下一句: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两句是说人有了喜事高兴事一定要喝酒尽兴。但这是作者心理矛盾的一种反映,从下文看,作者此时的人生并非多么得意。所以他这里拼命劝酒,其实也表现了他借酒消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上面说他此时人生不得意,这马上应验了,天生我材必有用,我既然有才能,何愁无用武之地呢?只是暂时没被朝廷发现而已。喝吧喝吧,把所有的银子都拿来喝酒吧,钱花出去了还会挣回来的。
其实啊,愚以为,有才之人放到了合适的位置,然后发挥了作用,做出了贡献那才叫才子,否则就和埋在泥土里的金子一样,不被发现,终归就是石头泥土。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要说李白那就是豪横,有钱没钱,酒席一定要丰盛,烹牛宰羊,一切都为了欢乐,并且还要豪饮,十杯八杯算什么?不喝三百杯决不罢休。哇呀呀,这是什么酒量?当然,这一定是夸张,就如那句“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极度彰显了李白先生诗词的浪漫主义风格。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这句写他向两个酒友劝酒:岑老夫子、丹丘先生,快快喝酒,杯子不要停下来。
从这句看,李白不但酒量大,喝酒速度也快,真是一个豪饮之士。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兴之所至,便要展示自己的才华,要为朋友歌唱一曲,请大家侧耳仔细听。这李白有情趣会生活,美酒佳肴高朋满座,酒酣耳热,便将歌之舞之,以助酒兴,以抒豪情,而且还要求大家仔细认真听,彰显了他热情豪放和不拘小节。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钟鸣鼓响美食如玉,这都不值得珍贵,我只希望喝个痛快长睡不醒无烦忧。由此看得出来,诗人的快乐是表象,内心深处还是很矛盾忧愁的。
李白出身高贵,大概其是不会缺衣少食的,也一定是生活优渥,尽享富贵,所以他为了朋友,为了欢乐不惜烹牛宰羊,也不吝啬钱财美食,只希望能换来痛快欢乐,换来长醉无忧。只是,这是在朋友家,美酒佳肴都是花别人的银子换来的,你看这哥们儿多不见外?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从古至今,圣明的贤者都是寂寞的,只有喝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我们说李白是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但这句看出他又是消极的,人生不得志,便以酒买醉,借酒消愁。
诗人的伟大是他作品的伟大,文学成就高,不代表他是一个完美的人。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又恨的凡人,当然也会有各种缺点,这才让人信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提到古来圣贤,作者想起陈王曹植,当年他在平乐宴请宾客时,用的是一万钱一斗的名贵酒,即便如此也一定要宾客豪饮尽兴。那言外之意呢?且看下句: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李白此时酒兴渐入佳境,反客为主,竟然质问请客的主人丹丘生,说什么囊中羞涩买不起酒,你就痛快一点买来让我们与你喝个尽兴。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李白的个性,率真豪放无拘无束,当然也是个好酒贪杯之人。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上面提到李白说主人不要提钱少,这里又说,没钱了拿东西去换,五花宝马,价值千金的裘皮大衣都不要舍不得,将你的儿子喊来,让他拿去换美酒喝,我们一醉方休,一醉共解万古愁。你看这酒喝得豪横不?简直就是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管他日瓦上霜。
全诗所表现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典型的无拘无束狂放不羁的形象,这也正契合了当年李白不得志的心境,所以有评说:此怀才不遇,托于酒以自放也。
说一句题外话,和李白作酒友,还真得提前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一般而言,消费不起呀。
“诗以言志”,这是古今文人公认的,李白的诗作当然如此。
现在的人把出生在富贵之家的孩子称之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李白大底也不错。公元701年,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徙到四川绵州长隆,就是现今的江油附近。他的父亲李客先前经商,后任城尉(守城军官)。这个官职虽然不高,但也算得上中产阶级。同时,李白的家族渊源深厚,于李唐王室同宗,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族弟,至于是否出了五服,愚夫也无力考证。优渥的家庭环境为他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他能五岁开蒙读书,十五岁写诗作赋,并开始受到名流关注赏识,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这样的事在那个交通极不便利的年代,兜里没有大把银子,谁能做到?然而,和皇族沾边的血统却没能让他得到实惠,他想要报效国家的志向最终也没能实现,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谋得了“翰林”和“拾遗”这样的虚职,实际就是皇帝的御用娱乐文人,可悲可叹。
关于高力士为之脱靴,杨贵妃为之研磨,唐玄宗为之端汤调羹,这都有过文字记载。这一方面是因为那个年代比较开放,不是那么拘泥于清规戒律,再加上李白杰出的文采确实博得了皇帝的喜爱,所以非正式场合,人少之时,皇帝对他做出点亲密的动作,也是在情理之中。至于脱靴和研磨,这大多都是被李白逼迫的,都是李白醉后所为,当然也和他狂放不羁性格有关。碍于皇帝的面子,高力士、杨玉环不得已而为之,换作他人,这样场面,九五之尊面前,酒早都吓醒了一半,哪还敢做出那样大不敬的事?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2年。此时的诗人已经年过半百,走向暮年。他在朝廷几经折腾,终不得志,苦闷悲愤之下便去职离京,开始远游,在嵩山友人元丹丘处所做。
“学而优则仕”,封建社会许许多多的文人都在这条路上奋斗跋涉,都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但真正实现抱负的凤毛麟角,多数人都郁郁不得志或在此折戟沉沙。无数残酷的事实都在证明,学而优可以仕,但并非所有学而优的人都能当好仕。其实,这个道理古今都一样,只是遗憾,时至今日,依然有众多“志向远大者”看不明白,所以李白空有满腹文采尚不能开悟此道也就不足为怪了。
李白家境优渥,又有沾边的皇族血统,再加上年少有才,且熠熠闪光,自然会恃才傲物,况且他天性放荡不羁,此等人物,怎不遭人嫉妒?遭人诽谤?所以要想在仕途上混得风生水起自是难上加难,于是便有了受人排挤、遭人诬陷和流放夜郎等多重灾难。
晚年的李白遭遇很悲惨,因为不得志便四处出游排解郁闷心情,因不得志便饮酒消愁。可是,这样的生活是很费银两的,如今他没了工作,等于坐吃山空,然后又厚着脸皮吃朋友,几圈下来,已然六十多岁,穷困潦倒之下,在一个月夜,酒醉之后驾一叶小舟水中捞月,不幸溺亡,他的仕途理想、他的宰相梦也就到此结束。但千百年后,这颗文曲星却依然熠熠闪亮。我想,李白若天上有知,一生美酒喝了无数,美景看了无数,死后诗篇又千古留名,这辈子也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