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打捞科尔沁的美味(散文)

精品 【东篱】打捞科尔沁的美味(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84.4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420发表时间:2023-11-01 05:55:46
摘要:好几篇文章,忙着推介科尔沁草原的自然风光美,朋友说,为什么不让我们尝尝美食呢?是啊,我独自贪食,却忘记告诉朋友美食的滋味,不地道了,马上弥补。

很多人前往科尔沁草原,一定要吃牛羊肉。肥牛卷、牛百叶、炖牛骨、牛腱子,菲力牛排、涮羊肉、羊肉麦烧、烤羊排、烤羊腿、烤全羊。我只能大略地列举一些,已经掩饰不住涎水欲滴了。
   如果时间不允许,不能坐下来细品,那必须去打捞科尔沁的美味,“扼住咽喉”,否则,就会留下舌尖上的遗憾了。
  
   ◎胡日森巴达——古老的诗可入口
   胡日森巴达,即内蒙炒米。我之所以使用这个蒙语称谓,完全是受了我科尔沁朋友陈龙(汉语名字)的影响,他说,一喊“胡日森巴达”,米香就会漫过科尔沁,寻食的牛羊就会抬起头。这是蒙人对炒米之香的独特理解,我觉得,香有香韵,口舌感觉,毕竟受限。借助他的描摹,先掬一把入口,容我回味吧。蒙语的发音,也可以唤醒味道?
   怎样玩味这种香呢?香,多么像一句诗啊。暗香浮动,太缥缈;暗香盈袖,太小气;朔吹夜香,只一缕;沉香断续,太瘦弱。想那些咏香的诗句,几乎就没有合适的。我不得不佩服杨万里了,“四面八方野香来”。来自科尔沁大草原,几千公里足够野;来自牛羊嘴下的特别遗留,足够香。千里的旷野,其香凝于毫厘微粒,能够吃出这样的滋味,那就要告别充饥果腹的简单欲望,此时用得着“品”字,就像咂摸诗句的蕴意,不可囫囵吞“米”。
   不过,我必须介绍一下这内蒙炒米。炒米的“米”不是稻米,而是糜子。中国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古人称“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菽。黍,即糜子。就是这个“黍”字让我与诗挂了钩。这在南方可能已经不多见了,属稀有谷物。从蒙人的饮食习俗,我们可知,不可一日无茶,更不可一日无米。米就是糜子。喷香的奶茶,炒米是灵魂;掺进奶制品,口味兀自升了一个档次;做一盘奶豆腐,糜子是豆腐的风骨。陈龙告诉我,蒙人身上一件“斜挎”里,不像我们的古人装着钱币,就装着炒米,抓一把入口,牛羊听到嚼米而碎的声音,都要举首而望。
   这不是诗?“分例一杯糜子酒,几时能近凤凰楼”,古时酿酒,原料非糜子不可。科尔沁草原上,一把糜子炒,淡了蒙古包里的奶茶,或者说,这分别是蒙古包内外的美食大观。
   从包罗万象的风景中,提取一句诗,那是诗人的功夫,诗人也感叹,得来不易。一句三年得,拈断数茎须。内蒙一行,我怀着寻诗的想法,打捞出这么精致的美味,过一回嘴瘾,诗味与美味兼得啊。
   如今,蒙人将糜子炒成了商品,我购得两袋,朋友问买的什么,我说买了两袋古诗。我将古老的物种带回家,我将草原最难发现的美食风情带回家,不是诗?
   入口香四溢,禁不住米香深情诱惑;嚼起来,嘎嘣脆,让我相信自己的牙口很好,可以敲击出平仄的韵律;夹杂几粒内蒙古大豆,创造出一口的混合香,让我相信嘴上功夫,别具一格。牙齿碰撞间,米粒就像一个个被捉住的精灵,米香被磕碎,脆爽如小珠落玉盘,不过跳不出口腔,拿捏于舌尖,玩弄于方寸,是豪放派的口感,是“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把战场放在了方寸口腔,牙齿为刀枪,舌尖为马鞭,来一番厮杀,过过瘾。自我欣赏起来,那就是鼻烟壶里可见百花争艳,蜗牛壳里摆道场。生怕旁边的人听不出铿锵跌宕的声响一样,紧闭双唇也压抑不住,却在嚼食下咽时又是那么婉约,软糯的香气,钻进胃口,舒服了五脏六腑,我是觉得香气在弥漫,只是看不见。糜子与牙齿,舌尖与米香,邂逅在此刻,有着缘分的美。不是千载难逢,而是一生初遇。内蒙的朋友告诉我,炒米还可以撒在奶茶酸奶里,滋润三五分钟,发泡其脆硬的品性,入口则绵软,不过,我不喜欢这种吃法,还是喜欢就像舞台上锣鼓点铿锵开场的兴奋感。不是现代诗那种无序的句式,而是诗经的韵律,哪个句子最合适呢?最好是那句“彼黍离离”,草原上的一抹黍香,飘至很远,这“离离”(繁盛)之貌,可观可食呀。古人的感觉是“行迈靡靡,心中如醉”,就像喝醉了一样,原来香可醉人,就是这么来的啊。
   走进“蒙品商店”,我必须喊“胡日森巴达”,朋友陈龙就伸出大拇指,满脸堆笑,那笑也像诗句一样,很灿烂。
   蒙人陈龙早就沉浸在他的诗意生活里,只是我突然翻到“北国风光”一页,才惊讶发现。
   我是闻香而来?确切地说是踏香而来。千里不远,糜香近我。这是我给“糜子炒”的古诗。
  
   ◎科尔沁蒙古馅饼——一张金色的名片
   我对饼,情有独钟。甚爱泰山煎饼,山东阳谷武大郎炊饼,新疆的馕(胡饼),家乡的“盛家火烧”。遇到了科尔沁的内蒙馅饼,丰富了我的“吃饼史”。
   回家,妻子问吃了什么内蒙特色美食,我说,吃了一张金色的名片。怎么不把“名片”带回来?我引用“东篱”社团一位文友的文章题目“趁热吃”来回答,而且还添枝加叶,夸张地说,最好绕着那滋滋冒气的平底铁锅吃,才够味。
   是在巴仁哲里木小镇的一家叫“粗粮小镇”的饭店吃的,店主告诉我,这是唯一的细粮,可能与店名不符。
   科尔沁的馅饼,大约和一般的夹馅饼做工没有多少区别吧,但我喜欢的是饼的用料和馅儿。
   我打听过,在科尔沁,小麦属于稀缺物种,主要是冬季太冷,春季解冻期延长,相对温暖的区域,才可播种,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决定了是否出产小麦。小店的面粉来自两个地方,一是孝庄文皇后的故里花吐古拉(蒙语意思是“淡黄色的牛犊子”),出产孝庄皇粮黑小麦;一是来自临镇的吐列毛杜(蒙语意思是“伸展枝叶的树”)小麦粉。是不是这张名片的底色就非同一般啊!我对“美食文化”这个说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了,“皇粮”,原来是有所指。有些东西,即使是能够尝尝鲜,也当属幸运啊。一定要吃上一口,给舌尖留下一份无憾的记忆和满足。这是我喜欢内蒙馅饼的一个理由。
   我流着涎水,先听了一个故事。
   店主说,吃饼必须吃“科尔沁内蒙馅饼”,我以为这是她的家乡情结,跟她开玩笑说,谁的孩子谁爱吧?她憋不住笑,我引出了她关于馅饼的历史故事。
   清朝国母孝庄文皇后和康熙、乾隆皇帝非常喜欢科尔沁馅饼,有人戏说康熙、乾隆喜欢“姥姥馅饼”,这个名字一下子叫醒了乡愁滋味。孝庄文皇后思乡心切,曾至故乡花吐古拉,大学士李光第随从,席间作诗(七绝),我觉得首尾两句最有意思。
   那首诗,她背诵得很熟,平仄读得有味,尽管还带着“蒙味”。这是她的招牌了,怪不得。
   首句说“皮薄如纸可见馅”,这是白描。透过金黄酥脆的饼皮,看看那些切成筷子头大小的牛肉块,受热之后,不安分了,互相拥挤着,释放出牛肉特有的深沉香,皮儿,说不上薄如蝉翼,倒是喜欢“皮薄如纸”的描述,被热缓缓拉开,生怕不慎被裂开,哪知科尔沁小麦的功夫就在这似断又连的微妙上,肉香在皮儿里冲突往来,将肉香浸在皮儿上,皮儿酥黄,仿佛手靠近,就会裂开。所见是在半透明的状态下,朦胧而生联想。中国文化的审美,无一例外地喜欢半透明的状态,审美者获得了试解密码的审美体验。一张黄纸袋套着,遮住了透明的皮儿,生怕入眼不舍得入口似的。
   尾句是“美馔如饴可伴君”。看看吧,有感于被冷落似的,唯美相伴,哪里用得着“我”这个大学士相伴啊。从这个句子,我看到康熙、乾隆的吃相,再亲近的大臣不可近身,再多的进言都不如饼皮里的馅儿,此时的被冷落,可不能直言委屈,臣子不如一张饼,肉馅当胜万千言。
   摆在盘儿里的一张馅饼,简直就是科尔沁的一张名片啊,不写一字,却胜千言,我对着一份美食做文化审美,此时催动了我的想象力。
   草原的风,怎样才能变成风味?多少原上草的绿气,被纳入一张“皮囊”?那些可爱的小黄牛,(科尔沁馅饼馅儿主要是小黄牛肉,别的被视为不正宗,可能与“花吐古拉”的名字有关)想不到有了最美的归宿,在一张饼里得到了涅槃。秋天,在蒙人那里,绝不是萧瑟与衰败,更多的是温柔,温柔被一张饼皮包裹着。在饮食文化上,汉族和蒙族都有这相同的理念,既然是“鲜美”,一定要包起来吃,不跑味,不败味;打开的一瞬,还可以惊艳眼球,呼出惊叹之语。包着,包容,这种方式,是接纳的最好表达方式。汉族人说“好吃不如饺子”,蒙族人说“好吃不如馅饼”。之所以中华各民族能够长相处,共同生活在华夏大地,我想不仅仅有着共同的血统基因,在很多方面,都有着共同的爱好和习惯,不能小看这些,“民相亲”的纽带从来都是丝丝缕缕,相连相绕。
   一个人最难的修行是“管住自己的嘴”,可这句话在美食面前,就变得那么无力。连吃两张饼,我牢记一句话——唯美食和爱不可辜负。不能讲究饮食有度,不能说压抑欲望。所有的想法,在美食面前不堪一击了。妻子听我说这段,给了一个总结——我带着两张名片回家了。
   穿行于千里草原,耳闻秋风涤荡之声,眼观斑斓秋色,吃惊草原民族风情,情感被摇曳在缤纷的色彩里,总觉得饱了眼福还不够,古人说“秀色可餐”,又是那么骗人。舌尖呢?尽管藏在嘴巴里,不言不语,但不能亏欠它,于是我在小镇打捞出蒙古馅饼。有些亏欠,一旦离开了某地,都会成为遗憾。也不要以为生活总是亏欠了我们的,没有走出封闭的圈子,不会有精彩的生活,别抱怨生活给我们的不多,细思起来,还是脚步走得不够远,努力的程度不够,天上不会掉馅饼,馅饼不会放在我们的嘴边。去科尔沁,一定要打开舌尖的机关,和美食结缘。
   想起最近“一带一路第三届高峰论坛会议”的召开,有一个花边新闻,俄罗斯总统普京居然在北京街头闲逛,只为买一枚“煎饼果子”过过华夏美食的瘾。我早就不止一次吃过,前几天,在天津南服务区,我连吃两张。在美食面前,我改不了炫耀的性子。此时,我比普京走得远,可以说,是为了那张内蒙馅饼,一张金色的名片,我走在巴仁哲里木的街道上。
   名人说,情商高不只是会说话。还有什么?我常常想接续这句话的留白,吃了科尔沁蒙古馅饼,接上了——还应该会品风味美食。
   草原,还仅仅是一个草原吗?草原充满了烟火气,一张名片上,正面写着“塔拉”(蒙语,草原),背面写着“科尔沁蒙古馅饼”。
   草原很大很广,但有一张馅饼,又让我觉得草原很小,温暖就包裹在那张馅饼里。
  
   ◎科尔沁风干牛肉——吃出风味风情
   不能走遍草原,留下遗憾,不打紧,完全可以将风味风情带回来。
   草原是风的故乡,春风催生春草绿,风吹草低见牛羊,秋风弄醉万株枫,朔风洗涤草原尘,风在草原完全是使者的身份,有何为证?那些敖包上的五彩旗子,就是在表达对风的崇拜。
   牛,和草原,似乎永远也分不开。提起任何一个词语,都会让我们眼前浮现一幅画面。喜欢牛,曾和我的内蒙朋友谢银庄说,想牵一头牛回家。他大笑,建议我投资在这里养一群牛,可以了却爱的心愿。
   带回家的想法,不是不能实现,兜兜转转,走到“蒙品超市”,遇到内蒙朋友陈龙,愿望成真。
   前超市,后作坊。我直接进入风干牛肉作坊。陈龙早就穿好了工作服,在给牛肉“挑刺”。约二尺长的牛肉条上,有几点白肉丝儿,进入风干牛肉就影响品质。之后掺入细盐、大料、花椒、辣椒粉、五香粉、鲜辣粉、香叶、料酒等佐料,轻揉,捋掉水分,然后挂在风干室。
   风干牛肉对牛肉的品质要求相当严格,必须是后腿牛膀肉(蒙语叫“米龙”),每头牛大约取肉40斤,每2.8斤左右可做风干牛肉一斤。
   条状的鲜红牛肉,分布在风干室的挂钩上,仿佛是挂了一串串红色的鞭炮,喜庆简直堪比过年。不过,可不能点火,要耐心等牛肉滤掉水分,也是吃透“滋味”的时候。陈龙说,就像把书本摆在眼前,要琢磨一下,提取书本的精华。他做风干牛肉,就像读书,不过,读的是人间烟火的书,那一根根鲜红的牛肉就是一行行文字,生怕有败笔。他说,每天只能做40斤,已经挤压订单超过700斤,尤其到了中秋,那些老客户就发来订单。他必须保证内蒙风味,在工艺上不能糊弄。尤其是他自制“香草”,几种香草烘干磨成粉,能够让食客吃出非同一般的风味。什么香草?这是陈龙的秘籍,不轻易透露。草原的东西,怎么可以不沾草香呢!这是他的创作理念。这是草原风味,更是草原人的风情。
   直径一米的电风扇叶转动,牛肉在室内进行风干。还要取出放到阳光下,将草原的日光味道收进肉中。
   烘烤室已经点火加温。我赶去已经是午后两三点了。风干的牛肉已经入炉了。陈龙告诉我,法宝在炉内,火山石装满炉膛,出自科尔沁的木炭正灼灼放热,焙烤正在进行。
   到我手里,早就是每袋10克的精致的真空包装。我选了原味、辣味和孜然味的三种,陈龙早就预备我品尝的散装风干牛肉了。
   风味,在我的理解里,只是一个文学词语,是以舌尖感觉一切的一个词。风味独特,才是大家喜欢的,不喜欢的就根本称不上风味,至多给一个“味道”的评价。“风”这个东西,来无踪去无影,却注满了味道。踏进科尔沁草原,风传草香,鲜香味美;牛羊安详于草原,风吹草低,诗味更美;枫树,黄榆,沙棘,风吹春秋,由绿而红,而黄,而斑斓,风带着色彩,亮了我们的眼眸,眼睛尝到了风味。

共 619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在怀才老师的笔下,已有多篇描写草原大美风情的佳作,多与景色、人文相关。在这些文章里,我们看到了“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胜景,也了解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开阔与雄浑,一颗被草原之风撩拨着荡漾不已的心尚未平静,作者又祭出了几道草原的美味佳馔,以飨各位舌尖上的欲望。◎内蒙炒米。藏语:胡日森巴达,这是流行于蒙古草原上的一份普通食物,作者却吃出了不同寻常的美味。此米是糜子,非稻米,一种中国最古老的农作物——五谷之一的黍子。从遥远的历史穿越至今,一直与蒙人的生活息息相连。奶茶、奶豆腐、乃至酿酒都有糜子的加入。就是这份炒米,在作者笔下,被赋予了浓浓的诗意:入口香四溢,“米粒就像一个个被捉住的精灵,是豪放派的口感”。一种对草原的爱融入笔端。◎蒙古馅饼。作者对饼情有独钟。而这道蒙古美味有什么特殊的记忆呢?首先,其中的原料的出处,就给美食就增加了一种厚重的味道:黄粱黑小麦粉的皮,馅是小黄牛的肉。其次,大学士李光第的两句诗,更给这道缠绕于舌尖上的美食,增添了美味,也成了作者在大草原收获一张精美名片。◎风干牛肉。又一道草原特有的美食。作者亲临制作现场,感叹蒙古朋友制作它的那份精细与严格。冠以一种风味食品,是它灌注了草原人对美食的一腔热爱之情,使风味有了醇厚的内涵。蒙人朋友为人诚恳,待客热情,让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浓浓的地域风情。作者在这几道草原美食中,倾注了深深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几次穿行于茫茫草原,完全被这块圣土所征服,所吸引。视觉、感觉、味觉上都是浓浓的爱恋。行文中那些工笔描写,如数家珍,如话家常,便可足见一斑。形象的描绘,绚烂的文采,使我们对美食增加了高度的垂涎。优美佳作,先睹为快!倾情推荐文友赏阅!老师创作辛苦!【东篱编辑:郑德友】【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101001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房顶月亮        2023-11-01 14:10:00
  糜子,是什么样的米?只知道大米可以炒米,不认识糜子。但从老师的文中读出它的香味非同一般。原来草原的麦子还是稀疏之物,那面粉来得高贵又不易,馅饼当是一道草原美味了。风干牛肉,写尽了草原的风情,当是满口流香。老师思路纵横,草原的美,草原的情,草原的味道,真让人羨慕!问候老师!
回复1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01 14:43:21
  儿时,看到老家还有种植,大人说“黍子”,属于古老的物种,产量不高,黍,富含维生素和很多营养成分,估计在临沂也少见了。吃炒米,是草原牧羊人日常的食物,并非有太多的时间钻进蒙古包去喝酥油茶,即使喝茶也是把炒米放进去作为干粮。我知道,在对岸的大连往北一直到沈阳,小麦很少,据说有试播春麦的,但没有多少冬小麦。不知花吐古拉这里的黑小麦是春麦还是冬小麦,物以稀为贵啊,所以小麦的品质可能就很好。风干牛肉,我第一次看人家加工,很费事,做工繁琐。吃着艮,有嚼头,的确口舌留香,草原的略膻味儿,还有一直奶香会溢出。记下舌尖的精彩,留下蒙文化的美。谢谢月亮老师的留墨,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2 楼        文友:夕泠        2023-11-01 14:17:00
  怀才老师是全才,美食也写得如此酣畅淋漓。前几天我在一个徽州菜馆吃饭,服务员端上半小碗炒米,是要放汤里泡的,当时就觉得蛮香的,就是不知是啥米。今天读了老师的文字才恍然大悟,原来就应该是糜子,让老师科普了一下。南方人吃大米的多些,只是近几年来,这里各种饼也多起来了,时不时会去尝尝。体会各种滋味。怀才老师写美食,品人生。美由此而生。怀才老师是个有心人,所以会写出这样的饮食美文。喜欢,欣赏,问好!
回复1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01 14:50:40
  谢谢夕泠老师的美评,文才没有,就只能是记录一下生活的点滴吧,内蒙炒米,我是第一次接触,就被香倒了,嘴边也多了一点香。据我所知,内蒙的炒米一般是放进奶茶酥油茶里品用的。可能在南方也是思考这个吃法吧。天下很近,各种吃法都会互相交流,相信美食的脚步一定会走到每个城市和角落。糜子,做的炒米最正宗,当然也有糯米做的,也香。我第一次吃米线,就觉得很神奇,知道是大米做的,很惊讶。饼,可能是中国人发明的美食吧,从前,出远门都是带着饼,不进饭店。我的老师考学,就是脖颈上挂着几个火烧去的,但没有考上,最后做了民办教师。美食的故事很多,捕捉住,也香我们的时光。遥握,很期待夕泠老师的佳作,问候秋祺,谨祝编创快乐!
13 楼        文友:亭上秋风        2023-11-01 14:56:28
  吃,人生最大的乐事也,吃是享受也是文化,读这篇色香味俱全的美食文章,似乎闻到了从字里行间飘出的美食味道。神来之笔,源于厚积薄发。赞!
世间万事,皆有利我
回复1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01 15:09:31
  谢谢秋风老师留墨鼓励。厚积薄发,是文学创作的规律,对于美食,我基本上是浅尝辄止,未得精华。尤其是到科尔沁草原,吃了几顿饭,也品了一些草原美味,毕竟感觉还不深入,就急于写出来,就是怕记忆淡了,忘了,到时候拿不出。去往一地,欣赏风景,记住美食对自己的好,这是我每次出行的主题,浅了点,但觉得实在。读秋风老师的文章,感觉精粹渗透,有直抵心底的读感。很喜欢啊!遥握,问候秋祺!期待佳作!
14 楼        文友:枫桦        2023-11-01 15:01:52
  大草原的美食真的好多啊!牛肉干是最好的,烤全羊也数第一!在内蒙古,能让蒙古汉子生气,就一句话:“这里的羊肉不如天山的好”。他们的吃食就跟他们的性格一样直接。手把肉和奶茶,一定要搭配在一起才行!虽然吃不惯,还好,是可以享受的。老师的文字够细腻,描写了许多风土人情和掌故,实在难得!拜读好文!
回复1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01 15:16:14
  谢谢枫桦老师的精彩留墨,谢谢美评。
   的确,草原美食多且有特色,味道和我们这里的迥异,太喜欢了,这次回来,我速递了千元的内蒙古草原产品,感觉很值得。烤全羊,和蒙古汉子坐下来吃,没有遇到机会,每次来去匆匆,也错过了这个氛围。“这里的羊肉不如天山的好”,是激将法啊,其实各地的美食都有特色的。蒙古汉子对草原的爱,那是不允许我们说一个字的否定。热爱草原,亘古的专情。手把肉和奶茶,是一对孪生,我也听说,这是没有那么亲近这个场面,可能我的肚量也盛不下,吃一点还可以,多了装不下呢。枫桦老师经历内蒙古草原很近,且对草原生活有着精细的理解,特别期待枫桦老师的佳作,遥握,问候秋祺。东北的天气冷了吧?下山了吗?朋友传视频我看,已经在通辽、奈曼下雪了。一秋巡山,收获颇丰吧,期待你的秋野文章!
15 楼        文友:红花草        2023-11-01 15:23:10
  我没见到过糜子,更没吃过,不过我还是很幸运今天在怀才老师的文中似乎闻到了蒙古草原的糜子味道,还有科尔沁蒙古馅饼、风干牛肉等。味蕾都被老师的一片热情给带动得不要不要的,口水不停地往肚里咽,代入感太强了。让我也了解了一些蒙古的风土人情和地域特色,很美很美的文,祝老师开心每一天!
回复1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01 15:43:42
  谢谢红花草老师的精彩留墨。勾起了馋虫子?我一直被勾着呢,最近几日连续速递了两批内蒙古特产,尤其喜欢那里的酸奶,纯粹得很。根据我的记忆,我老家过去也有种植糜子的,也就是黍,碎碎的粒儿,炒制出来,香气四溢,入口满满的香。挡不住的诱惑啊。怕忘记这些美食的滋味,所以赶快写出。遥握,继续期待红花草老师的作品,谨祝编创快乐!
16 楼        文友:简柔        2023-11-01 18:32:11
  吃过内蒙古的风干牛肉,滋味不俗,耐嚼,耐品,很香,百吃不腻。怀才老师写的三种草原美食,很具有诱惑力,香香的,美美的,暖暖的,很勾人。马上网购。
回复1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01 19:07:53
  特别喜欢简柔老师“马上邮购”的态度。我回家来以后,已经速递了两次,今天去内蒙古的车晚上11点回来,我还捎了酸奶奶粉等,感觉货真。喜欢的东西就不必犹豫,我就这个态度。遥握,问候简柔老师秋安,谨祝编创快乐,继续期待你的 美文。
17 楼        文友:鲁紫苏        2023-11-13 16:18:13
  草原的美味,通过老师的文字,再次地让味蕾得到感知。能放空身体,沉浸在美食的描摹体会中,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不想说些赞美的话,尽管是发自肺腑,也不想赘言让老师磨目。只有个愿望,盼望老师能哪天想来看草原就来,想吃美味就吃,身心快乐最好。
……
回复1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13 16:23:43
  铭记紫苏老师的叮嘱。有时候遇到美味,情不自禁,要吃,吃了就多一些想法。人生真好,可以遇到美食,一件幸事。是的,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草原了就去,率性而为吧。也希望紫苏老师保重身体,天冷多加衣。遥握,谨祝平安!
共 17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