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红薯的故事(散文)
袋中的红薯个头差不多,一看就是经过精挑细选,拿出一个放入蒸锅中,加水,慢慢蒸煮,耐心等待。蒸熟后的红薯,香甜十足,糯糯的甜、纯纯的香。不喜欢用油炸也不爱加水煮,油炸高温吃着上火,水煮红薯滋味变淡,只等着水蒸气慢慢把它从生硬变成软糯,才能享受浓郁而纯粹的香甜。亦如教书育人,文火取暖,缓缓育人,慢慢欢喜。
入行做教师,好像一切东西都与自己的职业有关系了。有时候暗自发笑,不过也觉得美妙,让我的思考有了温床。
一
收到一袋红薯。
放学送路队出校门,跟孩子们说再见,看着他们被家长一个个接走,结束了一天工作的我,准备返身回宿舍。“黄老师!”我回过头,是我曾经教的一个孩子的母亲。“你怎么来了?”“老师,今天我回老家,就想来看看你,你对孩子的恩情我永远记得。你给孩子送的书,他现在还留着,我们常常说到您,毕业了,您还关心孩子。”“孩子一切还好吧?”我送上问候。她放下手中拎着的一个红袋子:“还好,懂事多了,多亏了您,老师,家里种的一点红薯,你收下。”我们聊了一会,她就回去了:“有时间再到我家去戏(戏,这边的方言,就是玩的意思)啊!”“好哦!谢谢你的红薯!”喜欢这样说话,没有寒暄,不用客气,有什么就说什么。憨厚的笑容,质朴的语言,简单,真诚,亲切。“红薯。”我莞尔一笑,我把我跟“红薯”的故事说说吧。
送人礼物送红薯,在我们当地,那可是可以表示一份最亲近的感情。可一袋红薯,不仅仅是感情的表达,孩子们回家说起我把他喻为红薯的事了?掂了掂红薯,突然觉得有意思起来。
二
打架了!
听到这三个字,脑子都大,大到像一个气球,身子不听使唤,脚跟都不知在哪里。
“老师,班上有人打架!”开学没几天,班上就发生这样的事,我又急又气,跑到班上,看到两个孩子还抱在一起,一个都不松手。“你们在干嘛?还不松开,怎么回事!”我走过去,把他们拉开了。再看这两人:一个把另一个人的胳膊咬破了,血直流;另一个的指甲把对方的身上抓破了皮,露出了红肉。心惊的我赶忙进行简单的消毒处理。平复心情后,便开始了解情况,多大的事呢?无外乎是一个小小的矛盾引发口角之争,最后上升到肢体打斗。这两个男孩子,性格都比较强硬,脾气来了,一个不让一个,同学们根本劝不住,看到这样的惨况,我是又好气又心疼。两个人那不服气的样子,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哭笑不得。
一根藤上长两个红薯,你们看见红薯互相打架了吗?我不知为何这样说出这个比喻。两个孩子无语,睁眼看着,不解其意。
你们都是老师这根红薯藤上的瓜,同出师门,同窗共读。我说对不对么?两个孩子似懂非懂。我用了大人们的语言,或许他们疑惑,但我想他们事后或将来一定会琢磨我说的话。
红薯,孩子们认识吗?我又笑自己口不择言了。
后来想起这一段故事,我是受父亲刨红薯的场景的启发。一藤两个红薯,父亲提起来,问我像不像你教的两个同桌的学生。
“你们看,你们俩个都受伤了,受罪吃苦的是你们自己。你们不要气呼呼的,先想一想自己哪里错了?暂时不要说别人的错,思考下自己哪里错了,一人说三个。”果然,本来还一副气鼓鼓的样子,明显在说:我是对的,都是你的错。两个人说着说着气就消了,我让他们握手拥抱,以后还是好朋友。一直认为矛盾的发生,总是认为别人伤害了我,而不去想我是不是也做错了,也伤害了别人。
为了避免矛盾再次发生,当时罚他们绕着操场跑五圈,前面两圈他们两个一起跑,后面三圈,我陪他们跑。跑完后,我说:“任何人都要为自己犯的错负责。所以要你们俩跑两圈,劲不是没处使吗?来操场上跑步。后面我陪你们跑,是因为我是你们的老师,没有教育好你们,是我的职责,我也要承担我的责任。”
班上安静了几天,我沾沾自喜中。没想到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打架事件中的一个男孩又打人了,待我去了解情况还满嘴脏话,我对他一顿批评,让他写检讨,在班上跟被欺负的同学道歉。
领着这个学生出来,我还是拿地瓜做比喻:“好地瓜,烤着吃。糙地瓜,打成干。”他似乎并不明白。
喜欢吃烤红薯吗?孩子点点头。我告诉他,你最好当一个烤红薯,人人都会把你捧在手心里呢。他可能吃过红薯,若有所思。
三
发现一个“红薯”。
新一期的校刊出版了,发给学生们看,大家都在翻阅,有学生看到了我的文章和照片,马上指给我看,被学生崇拜的感觉让我有点小小窃喜。“老师,他把你的照片涂花了。”“我看看,还真是!”照片脸的部分被红笔涂满,已经看不清。再看向他,一副软硬不吃的样子,就像一个大红薯,硬邦邦的!红薯!我最喜欢看我怎么把你这个生硬的红薯变软。
我的照片的脸上涂的是红薯的颜色?真好笑。看来孩子们是把我当作一个生红薯了,我也需要便成熟,便软糯了。啊,原来,他们是在报复我啊,当初说出一个红薯的比喻,他们这是反唇相讥。
不用说,他的表现是对我的教育不服气,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这样下去肯定不行。我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生命体,他们虽年龄相仿,看着差不多,但是因为生长环境、性格、爱好不一样,一把尺子、一个标准来衡量是行不通的,只有了解他们,真正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才会让他们认可你。
我到那个孩子跟前,撂了一句给他——我至多是个红薯藤。没想到他顽皮地笑了。
我要跟他家长联系。心里想着怎么接近他?家庭的原因是主要的,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叛逆、暴躁,我对孩子只有心疼。再加上我是这学期才接手这个班级,我们互相还不了解,自然对我的教育不服气。怎么办?我知道,要让这个生硬的红薯服软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要拿出耐心、爱心、包容心和同理心,不是讲几句道理、发一通脾气或者谈一两次心,孩子马上就能改变的,一定是个漫长的过程,我需要慢慢等待。
四
被表扬!
平时的教育渗透很重要,课下我总是找机会和他去聊天,因为是留守儿童,家庭情况也有些特殊,所以我去他家家访的次数也是最多的。在平时生活和学习上能关心帮助他的地方,我都会尽力去做。
而最好的改变一定是内心的醒悟,读书自然是最好的熏陶,书是生命体内在成长之源,影响人的一生。送给孩子什么书呢?不用多么贵重,说实话,太贵了我也送不起,名人传记、真情故事、感恩故事,寓言故事……大部分时候,我建议家长给孩子们买一些书,平时还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我的想法很简单,书中有感恩孝道,有礼仪文明,有自省励志,有传统文化。我想,我们的孩子们,急切需要从书中汲取榜样的力量,找到缺失的自我,慢慢成长,最终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后来,他或多或少,还会和同学有过矛盾,偶尔骂几句脏话,但是肢体冲突没有再发生了。再后来他的心变得柔软多了,特别有礼貌,尊敬老师,和同学友好相处,学习也进步了很多,在班级的活动中经常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再后来,我在他的作文里经常看到感恩老师,感恩家长,感谢同学的话,在班上他有了好朋友。有一次在作文中,他描述了我对他的帮助,表达了对我的尊敬和爱戴。后来他小学毕业后,教师节还给我发祝福,我回复他:“小伙子长大了,老师真为你感到开心!”
话说被表扬的感觉可真好,心里甜甜的,就像此时我手中拿着的这个经过慢慢蒸煮由硬变软的红薯,我吃到了,又甜又香。在这以后我又收获了一些“红薯”。
常常琢磨红薯。人家都吃出了甜蜜软糯,我把那些孩子看成了红薯,怎样让他们的性格温和起来,变成人人喜欢的好吃的红薯,就是我的努力方向。教育的功夫,就像慢煮红薯,教育者不能心急性急,要有点文火煮红薯的功夫,这个过程也是有滋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