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我替古人忧(散文)

精品 【东篱】我替古人忧(散文)


作者:怀才抱器 榜眼,37056.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0发表时间:2023-11-26 08:00:36
摘要:草原,盛着满满的诗句,可每一次前往,都要准备一些句子。开始只带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句子去,后来反觉,我根本读不懂草原。我懂草原的今天,却看不透草原的昨天,搜罗了很多古人的诗句,我又为古人担忧起来,这种情绪,不吐不快。


   再三千里行蒙地,试解鸿原风与情。
   旷野曾经何面目,借来诗句仄平鸣。
   无题。完全是真实纪行。已三次奔赴内蒙古草原,凭一腔热爱来解读草原风情。问草原风情几许,显然是井蛙之问。我不能见曾经古原风貌,只能借助那些遗存至今的诗句,感慨古今之“平仄”。
   观后有感。
   我突然替古人担忧。这样的情绪,应该不能伤害我们的先人吧。我不信地下有知,即使有知,我也要把今天的蒙原展示给他们。
   看三国掉泪,替古人担忧。再看“三国”,我亦不掉泪了,即使看到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一节,我也没有掉泪。不是心肠硬了,而是泪已经掉不起了。更不敢再细读《红楼梦》,作者曹雪芹说“一把辛酸泪”,泪水恣肆汪洋,用什么器皿都装不下,我怎么能再添堵,再添一滴令心窒息的眼泪呢?
   但走进科尔沁草原,不落泪,反而替古人忧了。不是春夏秋的季节不能落泪,而是愿把感动的泪水和着草叶上的露珠,一起随风,纵情。
  
   二
   唯一不变的可能只有蒙古包了,但在古人那里却称“毡房”“毡幕”。“毡幕有人留宿处”?我不能不把末代皇帝溥仪的句子拿来说道一下了。的确无“宿处”,一个朝代的没落,其命运都只能如“丧家”,何处留宿?如果老老实实地接受时代变迁,不跑到边远之地再做残梦,我相信,每一处蒙人的毡房都会留下一个平民的一晚,甚至会把牛羊也给他,驱马牧羊,何尝就不符合他的身份了呢?历史终不会改写,只能给他留下匆匆惶惶的一眼,留下一个投宿不能的身影。
   我就不同了。和内蒙的朋友谢银庄谈起蒙古包,他说,下次来,一定在蒙古包里宿几个晚上。我所感慨的是,总是匆匆,怎能停顿。不是客套的理由。我的心已经被蒙地的朋友唤进了毡房,夜晚在巴仁哲里木的旅店住下,掖了掖被子,有了将“毡幕”弄严实躺下入眠的感觉。
   我也替末代皇帝“忧”过,素衣简装,放下身份,如果靠近蒙古包,谁都会吆喝一声“其赛白努”(蒙语,你好),继而也会问“留宿”吗?清室曾经结亲内蒙的“花吐古拉”,(孝庄文皇后是此地人氏)此时,却是不相识了啊。
   我不留宿,我把蒙古包视为民族风情。鲜亮的阳光,就像被天神过滤了一般,不带一点尘杂,爽爽的,鲜鲜的,反复擦拭着穹窿形的毡房屋顶。我挑剔,想用手机光圈,只摄下那抹光,让跳跃起舞的光留在我的相册里。
   有个遗憾,只是未在蒙古包里与蒙民同喝一杯奶茶。
   我知道,那种味道,那般温暖,我不能使之成为空白。
  
   三
   “草木知春不久归”。也来投奔草原,草原当然喜欢给春“留宿”。我给大诗人韩愈这句诗做了“别解”。“归”是回来,而不是走逝。春到草原,木着暗绿,待春归枝叶;原野春草萌动,静待春归来,拂亮一野的鲜绿。韩愈哪里只是为草木担忧,他应该是为仕途之春的走逝而借草木感叹吧。草木有知,诗人岂是草木,自然懂得官场物候。
   还记得,初春如草原,朋友志骏感慨。如果我们的年龄也像这时的草木,该是怎样?这是一个假设。我向来不喜欢假设。但却让我“担忧”起来。
   能像草木有心为春色的到来,做青春的准备,可能人生的每一步都不会那么粗糙。自叹我不如草木知春,1977年恢复高考,春来了,我1978年参加高考,迟疑了一步,我不懂得春天。曾恨自己天生迟钝,为自己的前途而忧过,但未忧春风不临近。
   暮云空碛时驱马。(王维)
   这个景象出现在居延海一带。暮云沉沉,空旷的沙漠,一派死寂,只是时不时有马驰骋。但记得挥鞭驰马人是匈奴。边塞的声音,历来不能让人安定。居延海,蒙语意思是“苦湖”,我不知为何称“苦”,边塞之苦,总有一个记忆?
   写实,并非就是古代诗人们最喜欢的特点,他们也应该不乏抽象和朦胧的表达天才,但诗的土壤,都是板结的,掘开一个口子,都是那么吃力。马蹄里听不出欢快,暮云里看不到明天的天气,大漠空空,还能容得下美好的想象吗?
   阅读边塞草原古事,我想努力寻找农耕的影子,怎知这是徒劳。荒野千万里,只适合策马并刀,蹄剪草绿?我大胆推测,那时情境,农耕已荒废,农忙闲边关。谁还有心思用绳子去丈量草原土地呢。土地应该承载什么?我突然这样追问自己。先秦及明清,土地,尤其是内蒙这片千里莽原,不断承载着铁骑的践踏,马蹄的密度,可以踩死每一棵庄稼。
   一路奔驰,两侧是原野,路标指向居延海。轰隆的机耕声,早就替代了马嘶金鸣,被深耕的黑土地,翻卷出黑色的浪花,时有鸥鸟掠飞啄食。如果说,战争是火种,不应该让土地一次次走进炼狱。火种变成粟黍谷稷,这些,才是土地喜欢的。如今,曾被马蹄践踏的泥土,已经被翻弄在地下。那一批,如高适、岑参等诗人,若在世,一定要洗了笔毫的苦墨,重新找回边塞田园的写诗感觉了,是否要与陶渊明、范成大等站在一起呢?不屑,还是羡慕?土地,就应该承载风光无限的田园诗句。
   真的是替古人担忧了。没有了边塞战事,他们一定会自觉寻找属于他们的诗派词踪。
   进入内蒙古,见过马匹。慢悠悠地载着牧者,在草原上散步;也看见,在可汗山下,驮着游人,转了一圈又一圈,野性都藏进了肚子里,它无法懂得哪一片战火应该冲锋。如今只属于牧者或游人,没有为谁而奔的担忧。
   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还是喜欢这个诗句描述的情节。只是诗人并不留下姓名。我觉得,应该是诗人的一种“草原理想”吧。夕阳碎金,不必拾起,遍布草原,踏金而舞。人马俱累,卧毡吟歌,唤出一轮月,相伴马儿独守此夜。我想,这个诗人,应该是把那时的担忧放下了,给今天的人们设计了一个诗意的情境。可以告诉他了,不必担忧,你的远见已经变成现实。有的诗句,只能给当时留下印痕;有的诗句,可以预示草原的脱胎换骨,唤醒真正属于草原的诗意。悲苦,并非都属于古人,但他们一定从悲苦中辗转而来。不是文学唤醒改变了这块土地,但文学一定不能缺席,寻找改变的样子。
  
   四
   曾经,为扼守这片美丽的旷野,一代代枭雄,也留下了壮阔的诗句,那些诗句,除了表达边塞之苦,还有一种御敌守关的豪情。
   晚唐名将,大诗人高骈,不言“破蛮”杀敌多少万,只言“知尽关山第几重”。马不停蹄,连番鏖战,都被关山收藏。回眸关山,可记得?
   我曾飞车往霍林郭勒,关山几百,一闪而过,也吟这句诗,心情却如关山连绵,真的数不清,一心都在琢磨应怎样模拟,才可以留住诗意的美。一山追一山,何时放慢脚步?迎面与背影,交错密织,大绣碧锦,我哪管第几重,数字,怎么可以描绘一幅画。
   烽火息,胡笳起。点燃草原的不是堆堆篝火,而是烽火狼烟。好不容易,稍事喘息,那边,胡笳笛作,一叶芦草,闲作娱乐,此时又惊动了征边将士的神经。
   不要问,那一柄双弦的马头琴哪里去了,怎不弹响《万马奔腾》?马已累倒,双弦已断。我怎么能不替将士担忧,难得一瞬卧倒,为何胡笳声又响。
   寻找那时的影像,只因风景不可重复吧,我还是找到了一些相似。靠近高速路的白色蒙古包外,悬着一只锅,一把枯枝,烧响了酥油茶。无边的野草,将味道送进那堆火里,扑进了那口锅中。绿色喂饱了奶茶,奶茶释放了香。我还是担忧起来,有谁去用美好喂饱我们的古代诗人呢。那片枫林下,有蒙人抱着一把马头琴,听不清弹曲,或许只为在飞红的枫树之下留个影。如果胡笳还在,一定凑过来做一曲合奏,胡笳不再惊惶,会配合得天衣无缝。时代,留给我们太多设想的空间。
   我只能把这些片段拼接起来,构成一幅画蒙情风景画。
   在灿灿的阳光下
   一把枯枝,慢吞吞地问候着
   那锅波澜不惊的酥油茶
   广袤的草原稀释不了茶香
   只为留下一个影子
   抱琴却不为归隐弹,任鹤飞去
   琴声抓住一抹红
   为琴涂抹一道鲜亮的光
   生怕惊醒了古人古事,我又在为之担忧。忧从何生?古人笑着说,大漠沙场,勒马一吼,只为这盛世太平。
   也有看不透时光深处变迁的,总在为曾经的日子唱着挽歌。“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萨都剌的《满江红》,唱衰了六代之后的一段时光,他怎么就忘记了“春去春又回”的时光法则呢。留存下来的古诗,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历史的深处吟哦着忧伤,即使能够写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风光图画,但也是在四野苍茫、穹庐空寂的阴山战火稍事歇息之时,憧憬那唯有牛羊弄风情的场景。现实中的浪漫,成为短暂的梦幻,留给了后人们一幅满含忧伤的乌托邦画面。确切地说,这是阴山下卧草食雪的战士们的理想,是和平生活的样子。也只有如今,才可以真正欣赏到那幅纯净而自然的牛羊浮沉于草野的美景。画面的背景已经变了,画外音也变了。每当目击这样的画面,画面飞声,仿佛就是风和阳光互相碰撞的合奏。我为吟诗的古人忧,忧其等不到欣赏这幅意境纯粹的传世名画。
   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这《胡笳十八拍》,却将愁苦诉于人,向谁?我不必为他无人可诉的彷徨担忧,因为他心中还有一个不灭的希望——焉得羽翼兮将汝归。
  
   五
   听不见草原之声,难免生出如陷深渊的感觉。“古原无语释秋声”,如今登古原,秋声正嘹亮。
   秋声习习使草黄,沉醉枫叶一坨坨。农人收获秋物万千,不为奇,年年如此,不必锣鼓响,更不用马头琴唱秋风,留待秋风一过,农闲日子再弄琴。
   诗人看春色,“黄毯悄然换绿坪”,我看不出诗人惊艳于春色又至,直把春色当轮回。我担忧的是,我们怎样接住这样的诗句,续写出春天的诗意。
   立冬日,传来暴雪舞草原的预报。此时,春天正在雪原深处歇息着,攒足了绿意,更待明年春又来。
   诗人只在草原留下了曾经的影子,影子都遍体鳞伤,他们不是没有矛,总是用人性的影子作盾,面对草原的风,我担忧的是,他们的盾牌和诗都无力面对现实。为难了我们的古人,哪怕有一句诗可以带着他们走出来,都是庆幸。
   手头没有“蒙志”,只能从那些散落的诗句里去遥读古原。也许,我误解了古人的情绪,更不必替古人担忧。担忧的是,我不能读透内蒙古草原的深邃。
   愿分一点愁给古人,不再莫名担忧了。若有知,也会谢我狗尾续貂,哂笑几声,但愿有穿透古今的可能。
  
   注:开篇七绝,用平水韵。
   2023年11月26日原创首发江山文学
  

共 405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再三千里行蒙地,试解鸿原风与情。旷野曾经何面目,借来诗句仄平鸣。”一首七绝,道出了老师与草原的不解之缘和对草原的深情厚爱。老师三次奔赴内蒙古草原,已经为草原写下多篇诗意的文,让我们大饱眼福。因为眼中都是你,于是想了解你的过去。老师没看见古原风貌,迫切想在那些遗存至今的诗句去寻找,怕古人不懂草原,没有看到“我”眼中的草原,那些诗意的美好让“我”感动。"我"不是那种多愁善感之人,却开始为古人担忧,不是没有泪水,而是愿把感动的泪水和着草叶上的露珠,一起随风,纵情,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热烈、爱得深沉。不信地下有知,即使有知,也要把今天的蒙原展示给他们。古今唯一不变的“蒙古包”是草原特有,古人那里却称“毡房”“毡幕”。“毡幕有人留宿处”?末代皇帝溥仪无“宿处”,因心中残梦,何处留宿?老师替末代皇帝“忧”:素衣简装,放下身份,如果靠近蒙古包,热情好客的草原朋友都会吆喝一声“其赛白努”,何处不留宿?老师发出的感慨引人深思。老师所行总是匆匆,虽未留宿,却把蒙古包这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蒙古人的温暖一直留在心中,遗憾肯定是有的,留在下次吧。“草木知春不久归”,春投奔草原,草原当然喜欢给春“留宿”,韩愈这句诗,老师的解读很独特,让我们感受到了草原的热情好客。草原知春,我们人如果和草原一样为青春的到来做准备,可能人生会不一样,联想到自己曾经不如草木知春,这样的解读有深意,视角很独特。1977年恢复高考,春来了,老师1978年参加高考,迟疑了一步,怪自己不懂得春天,曾恨自己天生迟钝,为自己的前途而忧过。韩愈为仕途之春的走逝而借草木感叹,但我却未忧春风不临近,看到了老师超然的心境。诗的土壤,都是板结的,掘开一个口子,都是那么吃力。马蹄里听不出欢快,暮云里看不到明天的天气,大漠空空,还能容得下美好的想象吗?“暮云空碛时驱马”,老师解读诗歌的意境除了有画面感,更贴近草原风情。阅读边塞草原古事,老师想努力寻找农耕的影子,怎知这是徒劳,边塞之苦,战事之乱,农耕已荒废,农忙闲边关。谁还有心思用绳子去丈量草原土地呢。土地应该承载什么?这样的追问,饱含深意。轰隆的机耕声,早就替代了马嘶金鸣,被深耕的黑土地,翻卷出黑色的浪花,时有鸥鸟掠飞啄食。如果说,战争是火种,不应该让土地一次次走进炼狱。火种变成粟黍谷稷,这些,才是土地喜欢的。如今,曾被马蹄践踏的泥土,已经被翻弄在地下。那一批,如高适、岑参等诗人,若在世,一定要洗了笔毫的苦墨,重新找回边塞田园的写诗感觉了,是否要与陶渊明、范成大等站在一起呢?不屑,还是羡慕?土地,就应该承载风光无限的田园诗句。曾经的苦难终于不再有,如今的草原,才是他应有的样子,草原始终属于牧者,”马蹄踏得夕阳碎,卧唱敖包待月明“。老师借助诗句表达出了自己“草原理想”,用文字唤醒了真正属于草原的诗意。古人的诗句,除了表达边塞之苦,还有一种御敌守关的豪情,于是老师替战士担忧,烽火狼烟四起,战马嘶鸣,战士们披荆斩棘,酥油茶、马头琴、胡笳,老师把这些片段拼接起来,构成一幅蒙情风景画。老师开生怕琴声惊醒了古人古事,古人笑着说,大漠沙场,勒马一吼,只为这盛世太平,展现了征战沙场战士们的英雄气概,以及对英雄的敬佩。一曲《满江红》唱衰了六代之后的一段时光,怎么就忘记了“春去春又回”的时光法则呢。老师不为他无人可诉的彷徨担忧,因为他心中还有一个不灭的希望——焉得羽翼兮将汝归,老师就是他的知己。诗人只在草原留下了曾经的影子,影子都遍体鳞伤,他们不是没有矛,总是用人性的影子作盾,面对草原的风,老师担忧他们的盾牌和诗都无力面对现实,为难了我们的古人。”我为草原忧",当老师在诗中试着寻找草原的古风,却开始为捍卫草原的战士担忧,为草原留下了曾经的影子的诗人担忧,于是,老师不再为古人忧,只是担忧自己不能读透内蒙古草原的深邃,这才是老师内心的旁白。全文以“我”第一视角展开叙述。老师来到的古原与古人对话,看到了故事中的草原风貌,不禁为伤痕累累的草原担忧、为浴血奋战的战士担忧、为爱国爱草原的古人担忧,更担忧自己不能读透草原的深邃。怀才老师胸中有沟壑,腹里有乾坤,更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草原的解读有诗意有深度,心中有爱,眼里才会有温柔,思绪才会悠长。拜读学习老师大作,只有佩服!力荐各位文友赏读,遥握问好怀才老师,创作辛苦了,敬茶!【东篱编辑:欣然花开】【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31126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3-11-26 08:07:00
  老师,怎么能写出如此高深的文字,因为老师眼里有沟壑,腹内有乾坤,文字才有温度有诗意,因为老师心中有大爱,有大情,还因为老师有思想,有见地,有大才,每读老师文字,常觉自身浅薄,向您致敬。问好怀才老师,日日安好,冬暖笔丰。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6 09:02:30
  谢谢欣然老师的美评!辛苦了,我在心中反复念叨着,希望用这三个字表达我深深的愧疚。这么长的编按,将文章的骨骼抽取出来,需要多少功夫啊,真的是让欣然老师辛苦了。三次前往科尔沁,是寻医问药,但每一次我都是带着读懂草原的心情和目的,似乎要感谢这一场大病,让我认识了草原。写过几篇草原文章,总觉得不能尽意,还有很多没有表达的东西,如鲠在喉,所以就借这个题目写出来吧。欣然老师的编按,精准和纵意,不亚于一篇美文,可见是才华,令我敬仰。这篇文字,并非高深,只是借古人的诗句,重组一下我对草原的一些零散的认知和思考吧。草原是诗意的,是深邃的,我们的目光不可能看透,所以就多找几个角度,反复啃读,希望将草原的美悉数提取出来。欣然老师的散文,清爽,有宜人之趣,每每一件小事,都可以写出韵味,让人读之痛快。向你学习!遥握,问候冬祺,期待欣然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2 楼        文友:韩格拉图        2023-11-26 08:45:19
  老师的文章构思角度出奇制胜,一般的担忧都为现在和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焦虑,而老师反其道行之,为草原的受伤担忧、为一腔爱国情怀的古人担忧等等,给人一种穿越的感觉,仿佛历史可以重新书写,既有淡淡的伤感,也有浪漫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读了老师的大作,我们也对生活的地球多一份关爱吧。拜读学习美文,祝身体健康,编创愉快!
带着影子散步。
回复2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6 09:10:57
  感谢韩老师的精美点评,辛苦了!写过几篇草原文章,总觉得未能尽意,的确也是,几篇小文怎么能写出草原的风情和深邃呢,我替古人油,所忧不能看到草原如今的变化,他们的诗句,即使是写草原美景,其背后一律地带着苦涩的情绪,这种情感,只要通读,就感觉压抑。但古人的诗作里,充满的是爱国的伟大情怀,这种爱国感情是从战火中捧出的,不同于我们,可以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一路观光,收获美景,为古人忧,忧其不能享受今日之草原风情,曾经的足迹,已被风雪尘埃掩盖,今天的草原,不同于既往的任何时候了,良田万顷有人耕,草原广袤见牛羊,一排和乐。我从不认为这样几乎没有情节的草原没有诗,田园诗适合在这里生根。遥握,问候冬祺,期待韩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
3 楼        文友:罗莲香        2023-11-26 10:04:52
  怀才老师替古人忧,这是一种特别的表达,以今日之繁荣昌盛与古代的贫穷落后作对比,以今日之岁月静好与古代的战事频繁作对比,深感古人生活之艰辛,今日生活多幸福!莽莽草原,一碧千里,曾留下多少古人的长诗短句,那些经典名句中,藏着几多泪水,几多感慨,几多壮烈,而作者踏歌而行,情思绵绵,斜阳如金,即便碎落一地,也是绚烂的一幕。作者穿越千年,与古人对话,与曾经的草原风情絮语。酥油茶、马头琴、胡笳……这些蒙古特色的产物自带蒙古风,自带蒙人的狂放不羁,也折射着那方土地的苍凉、苍茫、辽远与诗意。读此文,感觉作者是骑着马穿行于科尔沁草原,忽而烈马如电,驰骋奔突;忽而悠悠缓缓,仰望蓝天白云;忽而陷入沉思,牵马踱步;忽而诗兴大发,驱墨如云。那首现代小诗精致、优雅、空灵,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其意境恬静幽深绮丽,妙不可言。此文文笔精粹,情景交融,意象纷呈,有诗的节奏,有赋的隽永,有画的境界。读之沉醉其间,盛赞才情,问候怀才老师创作辛苦,冬祺大吉!
回复3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6 10:21:00
  谢谢罗老师的美评鼓励!你的点评,饱含激情,给我力量!谢谢!
   替古人忧,是想起了草原上古人留下的诗句,今非昔比了,今日之繁荣昌盛与古代的贫穷落后,无法列在一张纸上。岁月静好,即使不能出现那些壮怀激烈的诗句,我们也不惋惜。的确,那些诗句藏着几多泪水,几多感慨,几多壮烈。如今,那些诗句已经远去,留下的哀伤,缕缕惊心。酥油茶、马头琴、胡笳……依然在,但涌出的诗意却不是苦难的哀鸣了,遇到过骑马的机会,但我总觉得那种游兴已经不属于我了,我的心就像骑着马穿行于科尔沁草原,释放出壮怀的情绪就可以了。那首小诗,是写作的时候,突然冲出脑海,不管是否像诗,我分行了,就算我的诗歌吧,感觉那一节只有诗歌才表达得出那种感觉。这篇小文,是换一个表达方式的尝试,希望能够写出草原的深度来。草原,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个新奇,初入草原,感觉出广袤,自己的渺小,再如草原,很多物象似乎都在说话。三进草原,怀古之思,一路伴随。我不知下次再去,会是怎样的感觉。我爱草原,草原不仅仅给我的写作带来无尽的素材,更是涵养了我的感情。遥握,再谢美评。问候冬祺,谨祝罗老师编创快乐。愿工作顺利,幸福永在。
4 楼        文友:李湘莉        2023-11-26 10:24:24
  文章构思精巧,借助古人、古诗词生发悠远的联想,思接千古,浮想联翩,侃侃而谈,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对民族历史的沉思与赞叹。文章境界宽泛,除了歌颂草原,歌颂祖国等主流意识的思想之外,还描绘了文明的进程,从古写到今天,概括了几千年的文明史,拢万物于笔端,有着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的高度统一。读来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享受。好文、妙文!此处点100个赞!遥握问侯,谨祝冬暖一切都好!
回复4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6 10:37:47
  谢谢湘莉老师热情洋溢的美评,谢谢你给小文这么高度的评价。说实在的,这次写草原,我想走进草原的过去,没有材料,只能就那些存留下来的诗句去求解了。的确,我也是想对民族历史,做一次深思,尽管这些都是支离的,但我寻找到了蛛丝马迹,串联其古今,做了自己的解读。歌颂祖国的主流意识,是我们得以满足的根本,谢谢你点评的深度。历史的进程,如果我们仅仅从古籍上寻找线索,可能像我这样的人,会出不来。因为我没有那种驾驭的能力,只能从文学的诗句去挖掘对比,希望可以读出今昔草原的不同来。我还有一点不清楚,内蒙古是否有过土改,那时,蒙民怎样分配他们的土地和草场。所以,我在文章只能用丈量一词,一段历史,总是复杂的,继续求解吧。遥握,问候冬祺,很期待湘莉老师的佳作,谨祝编创快乐!看湘莉老师负责任地组织夜校讲课,很感动,致敬!
5 楼        文友:代启权        2023-11-26 11:54:26
  这是一篇充满浪漫主义风格的佳作,怀才老师用自己独道的眼光抒发了对大草原深沉的爱恋,同时这也是一篇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杰作,怀才老师用尽乎生命的呐喊,借古抒今、人与自然以及民族精神等等诸多方面的阐述和深挖,让读者从宏观到微观接受到一次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的学习和感悟。
   品读分享怀才老师这篇充满正能量的宏篇力作,启权在武汉向怀才老师问好,冬天寒冷,创编辛苦,惟愿怀才老师多多保重,远握!祝冬日如意安顺!
感谢丰富多彩的生活,感谢美好的大自然,感谢在心中珍藏!
回复5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6 12:03:00
  谢谢代老师对这篇小文的精彩点评,和高度赞赏。代老师以文学评论家的眼光,从一个高度给小文以文学关照,谢谢。我觉得,我们的爱,肯定是深沉的,只是无法找到一个切入口,往往显得肤浅,或不能深入其中,这是感到不给力甚至惶惑的体验,我试图寻找一个崭新的抒情角度,写出自己的体验,是尝试吧。民族精神永远是宝藏,蒙族人民有过血泪的过去,如今他们和我们一样,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有了享受草原幸福的今天,我为他们鼓掌叫好。武汉的气温也低迷了吧,代老师注意加衣保暖,怀才遥祝平安,期待代老师的佳作,谨祝创丰!
6 楼        文友:雪胎梅骨        2023-11-26 12:03:00
  曾读过李白的《把酒问月》诗,其“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千古名句一直让我叹为观止。怀才老师千里寻医问药,三行草原蒙地,草原的深邃和诗意,让怀才老师几多感慨,几多惆怅,读懂了草原的今天,却看不透草原的昨天,怎一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可以了得!试问草原,风情几许?旷野曾经何面目,借来诗句仄平鸣:草木知春不久归?韩愈的宦海春天后来果然到来了。怀才老师错过了1977年的教育春天,迟疑了一步,但还是赶上了。“暮云石时驱马”的刀光剑影早已是“马蹄踏得夕阳岁,卧唱敖包待月明”了,田园诗替代了边塞诗。“抱琴却不为归隐谈”、“琴声抓住一抹红”,“一抹亮光”让怀才老师和对话的古人“沧海一声笑”,时空透古今。文中的“忧”,我觉得解读为“遗憾”更为准确。作品深邃,厚重,我还远远没有读懂,怀才老师不会笑话我吧。唉!又到了上班的时间,回来后再继续深入学习吧。点赞、问候、敬茶!
回复6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6 12:10:40
  谢谢梅骨老师的深度赏评。读了梅骨老师的文字,自感文字之肤浅。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们寻这古人的足迹,揣摩古人的情感,是深切的怀古,很有意思,很多不曾想到的东西就跳跃出来,急于表现,所以就写下了这篇小文。的确,忧就是遗憾,这种遗憾,是时代的局限,如今,可以把遗憾变成满足,这才是我们值得注目的地方。以前对“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句子的把握和理解,显得肤浅了,想想这句诗的背景,又有了不一样的读感,这种战火中的理想只有在和平的日子里才显得丰美。有时候不能不把自己代入其中,时代之春,对于不同的人,可能不一样,作为能够赶上高考的一个农人,我始终难忘那个温暖之春。怀才懂得梅骨老师的辛苦,一直在忙碌工作,不像我已经退下岗位,可以安心写个小文,你说,退休的日子不远了,让我等着你,我在等你,等你的佳作。遥握,问候冬祺,谨祝编创快乐!
7 楼        文友:琳达如菊        2023-11-26 13:21:41
  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大美之作。怀才老师思接千古,神游八极,通过古今草原风情的对比,歌颂了当下的太平盛世和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遥想当年,古人面对匈奴的入侵,只能扬鞭策马,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愁绪满怀,而如今,怀才老师驱车前往大草原,满目锦绣,风景如画,沃野千里,秋季的草原,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让心怀大爱的怀才老师,不禁感慨万千,替古人忧,可见怀才老师有悲天悯人的情怀。这篇文章立意高远,构思绝妙,文采飞扬,表达了怀才老师对草原的热爱和深挚的爱国情怀。拜读学习,大赞特赞!问好怀才老师,遥祝冬暖吉祥!幸福安康!
回复7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6 14:11:54
  谢谢如菊老师的美评。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大美之作。这才多少年,草原曾经就是战火纷飞,是苦难的草原。如今的草原,蒙民安居,一派丰收景象。今非昔比,令人感慨。总想写出对比的效果,所以就想到这个构思。散文的叙事方式,也应该不断变化,寻求突破。这是创作本文的一点感受吧。遥握,期待佳作,问候冬祺,谨祝编创快乐!
8 楼        文友:鲁紫苏        2023-11-27 09:55:56
  老师的这个文说不动情不流泪,但我怎么却发现字里行间有老师对边塞诗人的回想而老泪纵横呢?祖国无论哪方的土地,都承载着哺育万物的要务,没有哪寸土地是任由战马奔腾,铁蹄践踏的。因为“马蹄的密度,可以踩死每棵庄稼”,战争进行中,遭罪的都是老百姓,颗粒无收的贫瘠的大地委托那些边塞诗人写下那么多苍劲的古诗词向苍天发问,因此,每个有爱国情怀的诗人心里是悲苦的,距离几百年上千年之后,老师踏上这片变得富饶的土地,看到历史遗迹,瞬间,电流一般地,心灵与古人感应了,忍不住地怆然泪下;所幸今天的祖国国泰民安,幸福安康,羊群,牧马,庄稼,蒙古包,安乐祥和的画面,若是边塞诗人穿越而来到蒙古草原,文风也会变成范成大陶渊明的闲适自在。生活在现在,何其有幸,问好老师,祝您好心情常在,每天都快乐无忧。
……
回复8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7 10:07:19
  谢谢紫苏老师的美评。“马蹄的密度,可以踩死每棵庄稼”,这个句子,是我行进在科尔沁草原,看着肥沃的黑土地突然想到的,于是就想,这一带,曾经是边塞诗人吟哦铿锵诗句的地方,如今,繁华盛世,土地有了新的承载,不再是写满边塞诗了,所以就想到应该写什么,于是田园诗出来了,应该是田园。在漫长的时光里,在冷兵器时代,马匹的功能摘要是为了征战,每一寸土地都有马蹄的印记,爱好和平,不能没有马匹,马的蹄印踏在不同的时代是不一样的。遥握,问候冬祺,谨祝创丰!
9 楼        文友:鲲鹏一飞        2023-11-27 22:33:05
  作者思潮澎湃,联想纵横,从历史到现实收放自如,加之深厚的文字功底,读来只觉味鲜口爽。问好老师
回复9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8 07:27:25
  谢谢鲲鹏老师的美评鼓励。看到你的作品,身份高兴,已经编辑出追问灵魂一文,写得很深刻。期待你的更多佳作。遥握,问候冬祺。
10 楼        文友:浩瀚522        2023-11-28 11:15:31
  欣赏唯美散文,构思新颖,联想丰富,语言清新明快,描写条理清晰,主旨鲜明,颇为动人!
游戏人生,快乐人生,美丽人生!
回复10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23-11-28 11:30:28
  谢谢浩瀚老师的美评鼓励。非常感谢你投稿东篱,古韵写得多,且好,很是佩服。愿你在东篱创作收获更多的快乐。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