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疫情期间做“陪人”的那些日子(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疫情期间做“陪人”的那些日子(散文)


作者:林梢客 秀才,2937.5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47发表时间:2023-12-07 16:10:30


   婆婆依然只是瞪着我,一言不发。
   刚到的11床,来自小城所辖的D县,一家人都带着浓重又可爱的乡音,口头语都是一样的,听来很是有趣。
  
   第九天
   11床住进来的时候,由大女儿和儿媳妇一起送到病房。大女儿三十多岁,圆脸大眼,身材丰腴,说话做事干脆果断,一副当家做主说了算的气派。儿媳妇看上去很年轻,小头小脸,清瘦纤细,言谈举止大方得体,温柔可亲。当天留下陪床的是儿媳妇,但儿媳妇只请了一天假,计划第二天下午回去,换二女儿进来陪护。
   出于好心,我多言提醒了一句:住下来以后,再换陪护是很麻烦的,最好提前问一问,看能行不。儿媳妇不以为然地说:“没事,能出去,到时候会有办法的。”看那大姑姐在时,打过几个电话,一副医院有人的架势,我也就不再闲操心了。
   昨天下午快六点的时候,儿媳妇才去护士站要通行证,准备出去换人,给出的理由是孩子生病了。果然,值班护士答复说,通行证不是随便给的,只有出去做检查的时候才发。换人原则上不允许,即使有特殊情况,也得提交各种证明,再由各相关科室及主管医生签字,所有手续办妥当后,才可以换新的陪护进来。现在医生都下班了,只能等明天。
   儿媳妇这才心焦起来,不停地打电话给大姑姐,找熟人通融。特殊时期,估计没人敢无视防控要求,搭句话就随意放行。最后,11床的儿媳妇只得面对现实,再留一晚,等明天大夫上班再说。
   有熟人还是很给力的,今天大夫上班后,11床的儿媳妇只用了半天时间就办完所有手续,午饭时换人成功,11床的二女儿来了。
   11床是个六十多岁的普通农妇,有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她看上去寡言少语,老实厚道,但孩子们个个都是精明利落的模样。貌似都没有读过多少书,包括儿媳妇。据11床讲(南床打问出来的),儿媳妇娘家孩子多,条件差,只读到小学五年级,便辍学回家了。但儿媳妇看上去聪明能干,言语周全,做事非常利落。对婆婆也是温言软语,照顾得特别细致周到。包括换人的时候,尽管急等着赶回去上班,她却还是提着大包小裹,一直将二姑姐送到病房,将各种药品、物品、换洗衣物等一一交代好,并带着二姑姐去看了热水炉及病房外卫生间所在的方位,一切交接到位后,才匆匆忙忙离开。
   这二女儿矮矮胖胖,面目可亲,说话慢言细语,看上去性格不错。
   为婆婆预约了上午八点的核磁共振扫描。
   11床来的那天下午,推床出去做各种检查的时候,请了义工帮忙。义工特别热情又周到,11床入院检查多,来去用了三四个小时,义工全程陪同,直到将11号送回病房,安顿好后才离去。所以这一次,我也想请义工帮忙。去护士站要来义工组织负责人的号码,电话接通后,人家确实很热情,但告诉我说,他们八点半才能到医院。只好作罢,转而去护士站申请帮助。值班护士答应得很痛快,等我办好通行证再去问她的时候,却因正忙着交班,对我的诉求充耳不闻,不理不睬。眼看时间到了,我只好自己推床出门。在南床先生的热情相助下,将床推进电梯。电梯内正好有一个为120救护车接送业务做宣传的内部人士,非常热情地帮我推着车,将我们一路送到了核磁共振室门口,递给我一张名片后离去。
   医生告诉我,床不能推进去,人自己进去。婆婆不能下地,需得人抬。我刚准备开口求人帮忙,旁边一对年轻的夫妻已经主动走上前来,还有另外一个小伙子,一起帮我将婆婆抬了进去,放在设备上,安顿好。医生说扫描过程声音很大,怕婆婆乱动,要我在一边守着。
   声音确实大。也许正因为声音大,婆婆纹丝不敢动。
   扫描结束,需要将婆婆抬出来的时候,我又去求人帮忙。这次,又有一个年轻的妻子急忙接过丈夫怀里的孩子,催着丈夫来帮我。另外几个人却扭着头,装作未听到。我和小伙子走进去,五十多岁的男医生问:“就你们俩吗?这怎么行?”另一个年轻的女医生也跑到门口喊了一嗓子,那几个人依然安安稳稳地坐着,没有人肯过来。男医生脾气有些暴躁,不耐烦地嘟囔着骂了一句粗话,对女医生说:“来,咱们帮她抬出去吧!”我们四个人一起,用床单又将婆婆抬了出来。我正整理着床上的东西时,最先帮我将婆婆抬进去的那对夫妻回来了,小伙子看到我立刻说:“呀,已经出来了呀!我还想等着再帮你抬出来,刚去了趟卫生间,竟然就出来了。”我忙不迭地谢过他们,又向抱孩子的夫妻致谢毕,然后一个人拖着床,一路曲里拐弯地(一个人不好控制,床总是走偏)回到了病房。
   刚安顿好,正好有护士过来通知,婆婆的手术定在了明天,具体时间尚未确定。
   南床的手术竟然也定在了明天,开放型大手术,上班后第一台。不知道这么短的时间,他们怎么就达成了一致意见,突然决定在这儿做了。明明早晨还在激烈地争论中,其实已经非常和谐地讨论手术前的各种准备及手术后的护理休养了。手术费预计四万元,南床来回踱着步子,拍着自己肥鼓鼓的肚皮说,唉,花吧,反正有的是钱。
   不知是做核磁共振吓到了,还是被明天的手术吓到了,婆婆今天很沉默。扁着嘴躺在床上,一整天都没怎么说话。
  
   第十天
   下楼买饭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同事。一年多以前,他的妻子得了白血病,他便再也没有正常上过班,一直陪着妻子积极治疗。八月份的时候,因为工作上的事情微信联系过他,顺便问了他妻子的治疗情况,当时他说:“下个月就可以做骨髓移植了。”虽然不是视频或语音,但总觉得他的心情是轻松的,神态是舒悦的。毕竟,煎熬了那么久,终于看到希望了。所以,这一次在医院遇到,我想当然地以为他是陪妻子是来做复查的,可是他却告诉我说,明天就可以进仓(骨髓移植)了。我疑惑地问:“先前不是说九月份就可以做了吗?”他长叹一声说:“唉,又肺部感染了,光这就治疗了一个月。一直就这么不间断地治疗,啥也干不了,也不能上班。这次终于没问题了,明天就可以做了。”他静静地说着,脸上浮起了一朵轻淡的微笑。
   委实是一个有着强大内心的人啊。年已半百,遭此磋磨,他从来不曾流露过半分颓伤。记得他的妻子完成第一期治疗,他回公司上班时,每个人见了他,无论真心还是假意,应该都准备好了安慰的话语,但却很少有人用得上,因为他根本不需要。他该说说,该笑笑,该吃吃,该干干,和从前一样劲头十足,热情高涨地到位工作,从容生活,精神状态看上去甚至比我们还要阳光开朗。
   这一次见到的他,眼神宁定,神态淡静,从容依旧。
   简短地聊了几句,就匆匆告别了,因为都有等待照料的病人。
   唉,中年人的心哦,必得这般柔软而又强悍,才足以应对生活的一地鸡毛,命运的诡谲多舛……
   中午12:50—14:00,婆婆手术完成。
   南床从11:30被手术室接走,17:00才被送回来。回来后,南床先生又是一通忙乱,疼痛与否,嘘寒问暖。摸着南床脚凉,握在手里暖了半天,又找出厚袜子穿上。南床喊口渴,五大三粗的人,声音却有着几分娇腻。手术后五小时不允许喝水,她便要求拿棉签润润唇。南床先生着急地嘟囔着:“我这么细心的人,竟然忘记准备棉签了!还有纸和笔,让记录尿量。”我恰好都有,找出一包棉签,又从日记本上撕了几页纸,一起拿给他。他开始特别认真、殷勤、细致周到又爱意满满地履行自己的陪护职责。南床和她的先生,虽然已是近七十岁的老年人,但他们和谐相处、温暖陪伴、彼此关护、深深在意的相处模式和情感状态,同甜情蜜意的年轻人并无不同。偶尔起起争执、闹闹脾气,反倒为寡淡的生活平添了几许生动的趣味。
   婆婆换好衣服,被手术车接走的时候,我心中莫名伤感起来,眼睛酸胀,几欲泪落。俯下身一遍遍叮嘱她,不要害怕,不要紧张,只是小手术,很快就会回来了。尽管她也许根本就听不见,我下意识的言行,可能只是因为,更紧张的其实是我自己。
   婆婆回来后,却莫名其妙闹了一顿脾气。主治医生叮嘱,手术后要求平躺三小时后,下午五点以后才可以翻身。婆婆却说躺不了,腰生疼,非要立即翻身。我给她解释说不能翻身是手术后的要求,主治大夫反复叮嘱的。她瞪着眼恶狠狠地看着我,特别强横地说:“我没听见,我躺不了。”仿佛我是在刻意为难,怎么解释都不行,坚持要翻身。我简直气到无语了,咬着嘴唇靠在床对面的墙上,特别郁闷又无奈地看着她翻腾。实在想不明白,在家也算通情达理的婆婆,到了医院里,怎么就变得这般不可理喻了呢?
   可能看我真的生气了,再加上11床和她的女儿也一直规劝,婆婆终于肯乖乖躺平,一直到五点,再也不说难受了。
  
   第十一天
   11床也要做手术了。上午8:00,今天第一台。
   11床的女儿们确实能量巨大,没有护士站发的通行证,大女儿和小女儿竟然都进来了。三个女儿团团围在妈妈的病床边,嘘寒问暖,至孝至爱。大女儿告诉妈妈,放心吧,关系我都处理好了,从主刀到麻醉师,都送了礼,绝对没问题,别紧张,别害怕。妈妈嗯嗯地应着,甜甜地笑着,憨厚淳朴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骄傲和幸福。
   看人家母女们欢聚床前,婆婆特别羡慕,一个劲地问我,人家这不进来了吗?人家咋行呢?我急忙用一个手势,制止住了她的追问。
   主管护士看见她们,特别惊讶,立即质问:“你们从哪里来的?快离开。被发现我们是会被狠狠罚款的!”大女儿强势地说:“放心,看到也不会怪你的。”一身绿衣,推着担架床来接11床的胖护士也说,我也很好奇她们是怎么进来的,咱们带着工作证都没这么自由呢。”
   她们簇拥着躺在担架床上的妈妈离开病房后,我对主管护士说,她们是找人进来的,应该不会再罚你们了吧?主管护士说,才不是呢,他们只是托人进来了,巡查的人都是暗访,根本就不会提前告知,发现病房多了人,直接出罚单。一次1000元,不会有人替我们扛的。
   确实!放开后门的人,从来只知道送人情,是不会考虑因此给别人带来的诸多麻烦和严重后果的。
   上午11点多,11床回来了。看她一切还好,大女儿和小女儿终于离开了。
   麻药劲儿下去,11床伤口疼得紧锁着眉。护士问道,麻醉师没有提醒你用镇痛棒吗?谈手术的时候也没说吗?11床的二女儿说,没有呀,咱也不懂。他没说,咱也不知道呀!
   过了一会儿,医生开了止痛针,护士给11床滴上,下午就好多了,开始和二女儿说起了悄悄话。
   二女儿说:“我开玩笑,说让老大来守几天,老大直接炸了:‘我是伺候人的人吗?我来怎么行?’”二女儿慢言慢语,脾气很好,但对老大的作派却有几分不满似的。
   想起中午买饭时,在电梯口遇到老大,她以非常不屑的语气,嗔责二女儿,说她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啥事也办不好,但她却没看到,二女儿特别贴心,将她们的妈妈照顾得特别好。但听妈妈言语间,却仿佛更欣赏也更喜爱自己聪明伶俐的小女儿。
   瞬间感觉11床很幸福,有三个完全不同的女儿。大女儿能力强,事事冲在前面,搭桥铺路,是家里的主心骨;二女儿温暖乖巧,体贴入微,是妈妈的小棉袄;三女儿口齿伶俐,聪明可爱,是妈妈的开心果。每个女儿都有各自的好,也都以不同的方式孝爱着妈妈,让这个特别憨实的母亲如此骄傲而又幸福。
   从昨晚到现在,婆婆变得特别乖顺,那安静而又小心的样子,倒让我有些不忍了。
   主治大夫走来,告知一个令我万分欢欣的消息:明天下午就可以出院啦!
   似被最暖的春风吹过,我的脸上瞬即呼啦啦盛放开一片浓烈的欢喜。婆婆一脸懵地看着我,她听不到医生的话。我大声告她:医生说,明天就能出院啦!我们可以回家啦!婆婆反射弧有些长,脸上的欣然一点点缓慢释放着,眼睛里也有了光彩。
   最后一晚,我睡得特别踏实。
   婆婆貌似也是。夜深人静,她还做梦了。睡得正好时,她突然腾地从病床上坐起来,指着门口特别大声地说,那个人走了!我吓了一大跳,懵怔了一会儿才问她:谁走了?婆婆的手依然指着门口:她拿了咱的顶杆儿(音),小花(应该是小姑姑)带她来的。我急忙扶她躺下:没有人哦,你是做梦呢。快睡吧!婆婆倒头睡下,呼呼香酣。
   第二天早晨,南床醒来后第一时间开口说道,老太太昨晚做梦啦,说什么“顶杆儿”,不知道现在的年轻人,还有几个知道这是个啥!
   我貌似是知道的,好像是从前纺线时,纺车上用来绕线的工具。但不是很确定。婆婆在梦里,不知穿越到了哪年哪月哪段时光里。
   10日上午,打完最后一瓶点滴,找主治大夫出具相关签字文件,办完所有手续后,告别所有病友及陪护,我用轮椅推着婆婆,走向了戒备森严的唯一通道。
   H站在通道的另一端,静静地迎接着我们。哈,他竟然还准备了一束鲜花呀。
   自由啦!我深深呼吸着,哈哈,外面的空气好清鲜呀!

共 16512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陪床手记,是诸多陪护者共同的心声。医院,是患者心中的灯塔,是生命再次起航的寄托之地,但同时医院也是一个彰显人性的地方。作者陪护的对象是自己的婆婆,作为儿媳,做到如此实属难得,就像文中所言,那是遵从内心的旨意,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的境界令人敬佩。文笔坦然真诚,可见作者一颗清灵智慧的心。特殊时期,疫情肆虐,医院只准一人陪护,为替丈夫,作者主动请缨,前往医院陪护11天,是一个好儿媳,更是一个好妻子。医院是一个特殊的窗口,同一病房的是病友,也是陌生人,陪护之间也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最真实的一面。作者笔下,是陪护期间的所见所闻,也是社会一角的呈现,尤其人性被描写真实可信。关于亲情,关于人性这篇文都给予了深度思考,慨叹人生,感悟生活,一切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存在。深度好文,流年力荐阅读!【编辑:清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鸟        2023-12-07 16:17:47
  与作者有缘,感同身受作者的经历。我也是一个儿媳,最近一年里,一直在伺候公婆,我几乎是一气读完此文,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但我相信这也是我们修行的内容,对待公婆的态度不能取决于他们待我们的态度,我们时时要做自己,很认同老师文中的观点,读此文我就像遇到了一个知己,在无解的苦闷中忽然发现了头顶的一束光,眼前豁然一亮。感谢老师分享,期待更多,祝愉快!
愿与你在茫茫人海中保留一份纯真与美好
回复1 楼        文友:林梢客        2023-12-08 14:04:44
  感谢清鸟老师深刻用心的解读,感谢您的理解和认同。善待他人,也是一种修行。心态温暖阳光,才能看到更美好的人生风景。祝福清鸟老师愿愿得偿,事事如意,笔健文丰,冬安吉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