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柳岸】问道楼观台(随笔)

编辑推荐 【柳岸】问道楼观台(随笔)


作者:精卫 秀才,1653.4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27发表时间:2023-12-11 16:16:37

外地朋友来逛楼观台,请我做向导。友人的热诚和信任,不容我推脱。可这个意外之邀,却让我的灵魂打了个冷颤。楼观台!这熟稔且举目可见的文化符号,素有“仙都”“道林张本”之称的胜地,却因我的习焉不察和穷忙活,每每从它身边奔驰而过,只向它投去淡漠的一瞥。仙都广场前老子骑青牛铜铸像和横卧的巨大青石上镌刻的“天下第一福地”,那十二座高耸的石碑上记录的历代帝王至楼观祭拜老子的浮雕故事,难道从未引起过我的自豪、好奇和深思吗?
  
   一
   童年时,正月初一或春二月去距家十几里之外的楼观台祈福、踏青、逛庙会,凭的全是孩子勃勃的生气。开着“11号”自行车,踩着田峪河的列石,在纵横的铺着绿毯似的田陌间,踩出一条条通向楼观台的小径。山野间一丛丛粉白的野山桃和鹅黄的树树柳色,新鲜得令人想高歌一曲,那时我就是天地间出笼的叽喳雀鸟。少年时,常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为道教祖庭楼观台骄傲,只知一位名叫李耳的骑着青牛的白胡子老头,在楼观台讲经,留下一部玄奥的哲学著作五千言《道德经》。可那岚气缭绕中矗立的道观、碑石及镌刻其上的经文却因看不懂而忽略,只喜欢在楼观台的竹林、沟壑、山野、庙会中奔走,以见闻各种杂耍、传说故事而兴高采烈,以登顶炼丹炉高地一览四野风光而欢畅自得。这些梦境一样的画面,定格在记忆深处,温馨而美好,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1991年正月初一,来楼观迎春祈福的民众如鸟群一样遍布山野,闻仙沟上空的索桥因不堪乘载颠簸而侧翻,欢腾的人群跌下深谷,人间悲剧一瞬间上演。一时间呼号哭叫奔走相告,警笛嘶鸣营救伤亡者的场景,令在场的人魂飞天外,现在想起依旧心有余悸。当时颇有声名的周至音乐人郭奂,和张居仁先生共同为楼观台谱写了旅游风光歌曲专集《春到楼观台》,并录制了音乐盒带,正筹备请名星大腕来楼观台开一场音乐发布演唱会。”天桥侧翻”事件一出,他为楼观放歌的音乐梦也随之搁浅,成为终身撼事。
   倏忽几十载一晃而过,知天命之年的我,受友人之托当向导,我不禁因无底气而羞報心虚。以己之昏昏,焉得使人昭昭?面向楼观台,面向显灵山上的老子像,我默默地躬身一礼,虔心自问:楼观台缘何得名?这里为何能让六十多位皇帝来此祭祀?为何会尊崇老子天下第一?道文化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古楼观中藏有几多问“道”者的故事?《史记》中,老子传缘何排在列传之首?
   据说1938年侵华日军轰炸老子故里河南古城鹿邑时,轰炸鹿邑城最高建筑的十三发炮弹却一颗也没爆炸。进城后敌军直奔轰炸的建筑高地,查看在猛烈的炮火轰炸下,这座建筑为何会巍然不动。当日军将领得知这里是老子当年修道之地、名为“老君台”时,立即胆寒而跪拜谢罪。冥冥之中似有神秘力量在护祐此处,威慑倒行逆施的狂徒。这就是老子的厉害之处,圣人不言而威名远扬。“朝闻道,夕死可矣。”也许此时,才是我参悟《道德经》的最佳时机。
  
   二
   楼观台因周王朝的天文学家尹喜在秦岭山闻仙里结草为楼观天象而得名,更因老子的《道德经》而名闻天下。《道德经》是哲学著作,深奥玄妙,因此曲高和寡,常被俗众漠然视之。只有大学问家和潜心研究道文化的人,才识此文化瑰宝。随着世界多元文化的交融贯通和典籍文化解读方式的多样化,儒、道、释及古代的典籍纷纷在世人面前“亮相”。我自知愚钝,但却甘当学子,在潜心理解《道德经》的同时,在楼观台的碑石林木中追问“道”的真谛。那么“道”究竟是什么,是可以说清楚的吗?巜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段话启示我们是老子把这种玄奥幽深的混沌之“自然”阐述为“道”的。
   每每看到太阳西沉月亮东升,看到百川归海霜降叶落,我都会对神秘的自然无比敬畏,它在我心中,就是整个宇宙的主宰。宗圣宫中照壁上写的“大道希夷”几字,以往我不甚明白,但现在我识得“道”的状态是看不到、摸不着、听不到的虚无状态,但它却无处不在。日月星辰遵循道而升沉运转,春夏秋冬遵循道而四季分明,人遵循道而经历生老病死这个过程,社会遵循正道而有序运行,即使吃喝拉撒睡都遵循着一定的道。道存于天下人心,犹如河川流归江海一样。背道而驰,逆道而为,就会遭到失败和惩戒,大抵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来到楼观台,随处可见的是相互环抱的两个阴阳鱼组成的圆形图案—太极图。这个看似分明简洁的太极图,却隐藏着古代哲学的奥秘和智慧。《道德经》第四十二章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它给人的启示是:道就是周行不殆的万物的根源一,一生二,二即阴阳,二生三,三即天、地、人,三生万物,万物由阴阳而化生。万事万物都存在于太极中,并在太极的主宰下运动,变化,发展,消亡;同时,阴阳两者又是相对独立的体系,阴中生阳,阳中生阴,即对立又统一,双方均衡的互抱为一,处在平等的结构地位,气和而为圆融。《易经》是古代经书的源头,《道德经》是对其智慧的独特开掘、阐释。想想太极图,再想想老子的话,忽然明白道从来就在日常中,就在自己的身体内。一个女人,她是阴柔的,是软和娇媚的,可身上的阳气亦不能缺,缺了就是软弱,为母则刚四字,说得再恰切不过;同理一个男子,如果只是阳气十足,而身上少了阴柔之美,那就是强硬冷倔,少了慈爱心,自是要讨人嫌的。鲁迅先生“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诗句,真令人折服。许多人要么阴气足,要么阳气盛,是有性格缺陷的,刚柔相济的人才是最有人缘的。男人和女人虽说都是独立的个体,但“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只有像太极图那样阴阳相济,才能把日子过得和美顺意。
  
   三
   楼观台真正的古迹都藏在古道观里。从西门逶迤向南的坡道前行,穿过石坊,缘石径登上山岗,眼前一座红色山门匾额上写着“玄圃”。门柱上一副对联:“心境有尘春雨洗,玄门无锁彩云封”,顿时给人一种跌入神仙之境的神秘感。进入庭院,四周亭台廊榭掩映在森森古木中,院正中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这棵树和宗圣宫内老子手植银杏树本是一雌一雄两棵树,观内的雌树因毀于战火枯死,元代又补植一株,今虽历经沧桑,而枝干却虬劲盎然。前方东西侧各有碑厅,西侧碑厅内一方石碑镌刻着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写的“上善池”。亭侧有一石砌八角小池,池内有一石龙头,正对一金蟾口吐清泉。“上善池”的传说始于元世祖时期,当年时疫横行,死人无数。当时楼观道士夜梦老子,兆示移开山门前石板,其下泉水有丹药溶于其中,可治民疫。消息传出,远近百姓皆来取水治疫,时疫果然尽除。三年后翰林学士赵孟頫游楼观,闻此异事,取《道德经》“上善若水”之义,欣然题写“上善池”三字,立碑为志。细观这“上善池”三字,“上”字蚕头雁尾一字上的竖为何会拐弯,寓意修行之路曲折难至;“善”字上为羊头,寓“羊有跪乳之恩”,孝亲则为善,下取舌字,寓不说是非为善;“池”字寓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各行其道为善。听导游趣解其字,这三个竟字成了会说话的石头,给人无限的遐想和启示。池上的对联“山青炁(qi)贯经臺路,水曲廊吟道学声”更是耐人寻味。
   “上善若水”四字读之简洁明了,但细一思量,却觉意蕴丰赡。《道德经》第八章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所谓上善,就是道德最高最完美的境界。水为何可称为上善?因为水最大的美德是滋养万物而不居功;水往低处流是一种谦逊;水沉静包容是一种胸怀;水奔流不息入海是一种追求;滴水穿石是一种毅力;水至柔而无坚不摧是一种魄力。而人最高境界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在哪里都可奉献,什么处境都能保持心胸豁达开朗,待任何人都亲善真诚无伪诈,做小事大事都圆融通达顺势而为,从不计较名利得失。这种人格堪称完美,这种人堪称圣人。而老子认为圣人是以百姓心为心的。理解了老子的哲学义理,在这个国与国因资源纷争不断,人与人为名利争夺不休的当下,人类还真得用心体悟“上善若水”所蕴含的智慧,为实现天下太平寻找善政。
  
   四
   绕过一棵七叶树,看见第二道山门上方悬挂着石鲁手书的“说经台”匾额,顿觉拙朴古雅之气扑面而来,门两侧对联“道显终南因文而始肇,德彰楼观缘法能融通”点出了古楼观与《道德经》的历史渊源,也道出了道教“道法自然”的人文内涵。这幅对联中亦藏有道教学派两位继往开来的人物尹喜和任法融道长。据楼观台碑石记载,西周康王时,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在此终南高岗结草为楼,观星望气,潜究《易》和天文星象之学。昭王时,尹喜因见东方天际紫气升腾如龙驾云西来,认定有圣人途经此地,于是便恭迎于函谷关。老子骑青牛过关入秦,尹喜以弟子礼拜迎老子归私第问道,求老子为后人留下著述。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后随尹喜在楼观讲经传道。尹喜潜心修习巜道德经》,为其写了九篇注解,称《关尹子》,后人称颂其文“华章九篇入百子,经文五千诵道德”。他被道家尊为文始真人。因此,函谷关和楼观台便因老子尹喜著书传道而名冠天下。
   任法融道长,改革开放后担任周至楼观台道观监院,曾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会长,是著名的道学者、慈善家、书法家。他原籍甘肃,自幼聪颖好学,通读四书五经,对道教的经典兴趣颇浓。青年时代,他借“赶麦场”游历到陕西陇县道教宫观龙门洞,对元代名道丘处机修炼之处很仰慕。他白天干农活,晚上看道书,拜全真龙门派王嗣林道长为师,后又游历到楼观台研习道经。“文革”浩劫期间,道众被遣散,他被迫还俗,但仍住在楼观附近心系道教,潜心研习《易经》《道德经》《庄子》,坚信国家终有拨乱反正之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落实,在时任楼观台文管所所长张居仁先生的提携下,他又重回楼观台劳作、修行,参与募捐、修复楼观台的各项工作。1984年,他被推选为楼观台道观监院,直至仙逝。
   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任道长,着一袭灰色道袍素袜布履,鹤发童颜的面庞气宇轩逸、朴茂,自有修行人的仙风道骨和清正之气。据说他八十岁时看报还不用戴花镜。谈到养生秘诀,任道长曾言:大道至简。这是轩辕黄帝传下来的原始养生法。具体说就是“起居有常,动静有时,清心寡欲。”他在谈到当代人修行之难时,曾讲过一个故事:成吉思汗问丘处机,炼丹能否长生不死。道长曰否。清心寡欲可延年益寿,但不可长生不死。现代物质丰裕,科技使人安逸,人应该修心养性活得更自在,但人却因贪欲活得迷失本心而烦恼丛生。只有明白《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的真谛,人才会因“知足而长乐”,因“知足而不辱”,因“知止而不殆”,才会找到活着的真正趣味。
   任道长一生研究、参悟《易经》《道德经》《庄子》,参照佛学、儒学义理,认为儒、道、释三教相互影响渗透,在中国已形成三教合一的体系。任何宗教不能脱离社会,人间社会总是以道德治理天下的。用道德治国,则国泰民安,反之,则民叛国倾。现在的国际战乱、纷争,都是与道德背离产生的恶果。老子的《道德经》,在两千多年前就把自然与人类关系参透了,它道通天地,泽普人间,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在西方国家,除《圣经》之外,《道德经》是最受欢迎的哲学著作,是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作为道教信徒,任道长写过《道德经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释义》等著作,对老子的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之玄理奥义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释,作品因而广受推崇。他说,天生万物,万物顺应自然运转,但终归会回归于自然。人只有懂得了“出生入死”的自然规律,明白自己只不过是天地间一匆匆过客,才可以摒弃贪欲,让自己的人生达到《道德经》中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平常心境界。
   任道长写书法,把他对自然、对道的悟性,都体现在行云流水的笔法下,不在字的形体上讲究琢磨,而在字的气韵上展现风骨。难怪有人盛赞他写的“道”字如修行人驾扁舟云游,写的“德”字如修行人盘膝打坐。2016年,他写的“道”字在香港某拍卖公司以30万无成交,可谓一字千金。作为修道之人,他鄙薄借宗教敛财、享乐的假道学,他在各地讲道募捐的善款过亿,全都用于建桥修路、盖学校、建养老、福利院和资助贫困青年上大学。当他得知天水市特殊教育学校灾后重建缺乏资金,一捐就是100万元,而他本人在楼观台住的留云观中,则过着一方几、几卷经、打坐、练功、诵经的清朴生活。坊间传说他修道时绾在头顶的发髻,救了他的命。他在任楼观台监院时,曾因开销过不守道规的道徒而结下私仇。仇家趁他入厕时袭击他的头部,而正是因为他高挽的发髻才免刀伤过深而丧命。事后,友人打趣说你能掐会算,为何不能替自己消灾弥祸?他言《道德经》中说“和大怨,必有余怨。”以德报怨是他做人的准则,仇家两刀消了他的业报,不是他不预知有灾祸,而是“是祸躲不过”让他要历这一劫呢。“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就是说天道无偏爱,却常帮助善人。仇家不是被公安绳之以法了么?而今任道长已仙逝,真正化归了自然。

共 994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散文用细腻的笔墨,叙述了笔者逛楼观台的感悟。笔者应外地朋友之约,前往当地的旅游景点——楼观台做向导。这个举目可见的胜地,和笔者有着不解的情缘。因为笔者小时候经常骑着车子到此地游玩,也听过道士在楼观台讲道德经;经历过游客在此遇险的悲惨场景,对那里的一景一物记忆犹新,深知那里经历过战争的硝烟,深受历代皇帝的尊崇,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也因此而闻名天下。而笔者在楼观台的碑石林木中寻道,汲取到了道德经的真谛。楼观台的太极图;山门匾额上的对联;石鲁手书的“说经台”匾额;“老子祠”矗立着楼观台碑刻艺术珍品;启玄殿“配极元都”四个雄浑大字匾额;殿外左边“其犹龙乎”碑文;显灵山老子铜像,老子的说经台……碑文、匾额、对联、古迹、松林……一景一物,无不渗透着历史的轨迹,笔者也从这些景物中穿越历史,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教人为善的思想理念,悟彻到道德经的精髓所在。笔者从眼前的景物中感怀历史,缅怀名人功勋,感悟其思想真谛,读之使人心明眼亮,增长见识,心有感悟,受益匪浅!欣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12-11 16:18:18
  问候作者,写作快乐,冬天快乐!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23-12-11 16:18:52
  恭祝创作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你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3 楼        文友:老百        2023-12-11 16:58:41
  佳作欣赏推荐,已向江山精品审核组申报!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