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既往】小院情深(散文)
跟很多中国人一样,我的心里也有院子情结,老舍先生就曾说过:“我能想到的最美好的发生,都与院子有关。”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不一定要有假山池塘,但一定要有花有树,无需长亭石桌,但一定有泉有莲。看春花烂漫,听夏虫欢唱,尝秋实酸甜,赏冬雪皑皑。仿佛院墙内外是两个世界,院外纷纷扰扰,院内不染不争。
庭院几方,心自由,掬起美好时光,日子也温良。
一
春天的苏醒是从院子里开始的。
春光流进院子,一切都是欣喜的模样。冰雪融化,院子里的一切都在生长。枯树开始生发出黄绿的嫩芽,“绿柳才黄半未匀”,最喜欢院子里的柳树,我站在旁边,听出清风的味道,心里面也长出了花,一朵黄色的花。黄色应是生命本源的气息。你看,春的使者——迎春花早就舒展腰身,开着满枝桠的小黄花,像一个个快乐的音符。阳光也是暖暖的黄,花草树木泛着黄色的光芒,一切都有了生机。院子里的竹笋,拔节生长。连小动物们也出来晒太阳啦,几只麻雀,停在松树上,撒点稻谷,“啾啾”,主人亲昵地轻唤,它们也“啾啾叽叽”叫唤开,像是久别重逢,是彼此欢喜,是满心愉悦;“咯咯咯、咯咯咯”老母鸡从草垛里出来,左“咯咯咯”,右“咯咯咯”,把十几只小团子护在身旁,淡淡的黄、细细的叫声、蜷缩着的小脑袋们,跟在妈妈后面,一副初见世面的小可怜样。再栽上几株新树,海棠、桃树、杏树,爱花爱绿的人,水不会用自来,需从山脚下担来井水浇灌,再等春风吹来,花骨朵一个个爬满枝桠。
春天的小院满庭芬芳,日子里透着欢乐,生活充满希望。
二
小院是有声音的,尤其夏天的夜晚最动听。
“两个兄弟一样长,白天烘火,晚上乘凉。”每个夏日的傍晚,在门口的大松树下,外婆给我们讲故事、猜谜语、唱黄梅戏,外婆就坐在那张竹椅上,摇着蒲扇,蒲草的清香杂糅着花露水的味道,我凑过去,依偎在她身旁,清凉袭来。只是我们想破脑袋也猜不出,每次都央求外婆:“外婆,是手指不?外婆,你就告诉我们嘛,是筷子吧!”“小波儿,好好想想,慢慢猜。”“上圆下四方,下圆上四方,里圆外四方,外圆里四方。”“哎呀,就像绕口令,你再说一遍,一个个地说。”“好,好,你们好好猜啊!”“不是一样东西,四样东西呢!”我们躺在竹床上,脚抵着竹床转圈圈,一圈又一圈,怎么也猜不全,只能哄着外婆说出谜底。外婆还喜欢讲故事,诙谐幽默,记得她说的最多得是有个女孩子被家里逼着嫁给了不喜欢的人,日子怎么样不好过,最后怎么样逃脱了,讲到这里,外婆把蒲扇敲着摇椅:“逃走就对了!怎么能过那样的日子。”我们跟在后面,骂女人的父母,也为女人遇到的危险而紧张。女人遇到好人家,最后生了胖娃娃。“娃娃白白胖胖,粉嘟嘟的,就像你们,哈哈!”我看着外婆,手里的蒲扇又轻轻摇起来,我们也跟着笑了起来。
听得最多的是外婆唱的黄梅戏,在安庆,黄梅戏家喻户晓,人人都能张口哼唱。她喜欢听黄梅戏,买来很多黄梅戏磁带,白天,拿到院子里放,跟着后面唱,路过的人,也跟着哼唱,不忘说一句“您老唱得可真好!”我也跟着后面哼唱,去田里打猪草,就有了快乐的理由:“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丢下一粒籽,发了一棵芽,么杆子么叶,开的什么花?结的什么籽,磨的什么粉,做的什么粑?此花儿叫做,呀的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的喂尚喂,叫做什么花?”住在宜城,夏日公园,一到傍晚,许多老年人纷纷前来,黄梅戏曲调悠扬,他们爱好乡音,把乡音吟唱。外婆要是还在,一定也会和那些戏迷们一样每日唱黄梅戏吧。
炎热夏日,因为外婆,院子里都是清凉和快乐。
三
秋天的风,院子总是先知道。
一阵桂香袭来,醉了秋光。拾起桂花,巧手的母亲做一道酒酿圆子,咳嗽的小儿吃了最见效。“慢一点,别着急,好好尝尝它的味道。”清新的黄,盈盈的白,入口松软而绵香,一点点的甜,一丝丝的香。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院子里为一家人操心、忙碌的母亲说的这句话,在我离开故乡的院子后,遇到工作上、生活中感到焦虑的时候,总是会想起,不用一味地与别人争先后,比进度,享受自己的生活,慢一点又何妨。慢慢走,慢慢感受生活的滋味。
院子旁边一处小小的池塘,此时虽不是红花灼灼,却也色彩缤纷,荷叶除了绿色,还有黄色、红色,细看有的还带有沉郁厚重的苍黄色。外面的莲池已经很难看到荷花的踪影。院内的秋风因为院墙的缘故,风要柔些,日子也要慢些,一两朵荷花傲立水中,更显得风姿绰约,婀娜多姿。再仔细寻觅,有一朵好像是并蒂莲,芙蓉一色两边开。并非时间有错,该盛开的总会盛开。正在晒黄豆、花生的母亲立马过来,欢喜溢满小院,只知道母亲那日定许下心愿:四个如花的女儿,寻得如意郎君。
一串串高高挂起的柿子,独属于秋天的甜蜜,也寓意“柿”事如意。小院里好运和幸福常在。
四
冬日的小院,忙有所安,忙有所闲,日子都是慢悠悠。
砍完柴火的父亲,坐下歇息泡壶茶,望着墙角处一垛垛的柴火,看着大黑狗懒懒地躺在脚下,小口抿着茶,眼里只剩下安详。
在小院里,你不用眼睛看,只需要闻一闻,炊烟里散发柴火的清香,你只要听一听,雪不急不忙地下,腊肉的香引来鸟儿一声声啄食。我们坐在火桶里,享受红薯糖的甜、炒花生的香,看着母亲一针一线纳鞋底、做鞋子,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母亲的牙也因为做鞋子太多,拉麻线需要用力而松动,才六十岁的年纪,很多硬一点的东西都吃不了。只是她现在还常说起小院里的日子,虽不富裕,过年定要给我们每个孩子做俩双新鞋穿,初一拜年,穿出去又暖和又好看,都夸母亲手巧,还找母亲要鞋样,看到母亲说的时候眼里都是幸福的光。想来,母亲和我一样,也怀念小院时光。儿行千里母担忧,工作后,母亲虽然不再做千层底,却新学了式样,用毛线勾鞋子,用红色的毛线给我做了一双厚厚的红鞋。不知道是不是红色总是给人温暖,在外地上班,穿上母亲做的红鞋,从脚底暖到心里。
想起小院里的温情,寒冷冬日也温暖了许多。
此去经年,回忆既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小院把温暖和美好在心底吟唱。当年不曾在意的,此后却念念不忘,小院情深,平凡的日子里也泛着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