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篱】抗大短剧二则(戏曲)
一、最后一课
表演场地:
浆水前南峪村的打谷场上,石头碾子、磨盘上坐着一些战士和村民,碾子旁的石头、木头上也坐着一些战士,还有几个就直接盘腿坐在地上,身下垫了几把干草。战士们手里拿着自制的各种各样的简易课本和习字本、笔、石板、滑石和书包。
石头房子的外墙上,竖着几把高粱秆,用酸枣针挂有两个用高粱秆做镜框,里面是用烧火棍在一块白布上画的法国被侵略地图和中国抗日形势地图。
主要人物:
戈果,教师
郭涛,学员1,原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甄申,学员2,原江苏省军区司令员
胡守富,学员3,原上海警备区副司令员
陈守生,学员4,原沈阳装甲兵副司令员
冀宪民、邵英、高双来,学员5、6、7(三个年龄最小学员)
其他学员、游击队员和老乡若干
时间:早饭后
(画外音)
抗大总校是1949年11月转移到邢台浆水镇的,到1943年1月离开,共两年零两个月的时间。这是抗大总校挺进敌后坚持办学,驻留时间最长的一个地区。军民缺吃少穿,但他们坚持毛泽东同志亲自指定的“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虽然不断作战,他们仍然利用行军间隙、休整时等时间克服各种困难进行学习,将一批批大老粗培养成了具有一定文化水平、能征善战的优秀指战员。瞧,刚刚经历了日伪军的“反围剿”“反扫荡”“反蚕食”,他们又开始培训上课了。
一学员拿着一个破铁桶,一边敲打一边喊:“上课啦!上课咯!场院里来上课哦!”喊完又“铛铛铛”敲打。
甄申:老师,有战士去背粮、砍柴还没回来呢。
戈果:好的,他们回来能赶上应该就来了。我们先开始吧。同志们,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尊严,学习、热爱民族语言,就是维护国家的尊严,是爱国的表现,失去民族语言就等于丧失国土。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你再也不能学习汉语,每天你挂在嘴边的中国话不能再用了,从今天开始你只能用日语交流,那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咱们今天要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作品《最后一课》。《最后一课》是都德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说问世后即不胫而走,为亿万个不同国籍的读者所传诵,并唤起他们火热的爱国激情。小说以一八七○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惨败的法国,不得不与普鲁士王朝订立丧权辱国的和约。法国不仅付出了巨额赔款,还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的一都分割让出去。《最后一课》便是描写阿尔萨斯某小学被强制改教德语的情况,从中既能感受到作者对于亡国的忧愤,同时也反映了法国人民对祖国的挚爱。本文贯穿全文的小弗朗士对法语课的态度由“认为无趣”和逃避变为珍惜和认真对待,并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认识到语言文化对民族的重要性。
郭涛:老师,这情况和我们是不是有点相似?日寇侵华以后一直在推行日语教学,还在东北建立伪满政府。
甄申:是啊,听说他们还禁止东北人们吃大米和面条,见面还不让抱拳作揖了,逼着人们弯腰鞠躬说“哈尼”。
戈果:大家理解得很对,这篇小说就是被割让土地一位教师以极其悲愤心情,给学生讲最后一节法文课,希望学生奋起雪耻。牢牢记住祖国,记住自己的语言。
胡守富:是啊,就像1931年九一八事件、1937年的七七事变以来,我们中国人民的遭遇,我们也应该和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同仇敌忾,所以,我们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本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陈守生:(站起来,振臂高呼)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收复失地,还我河山!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戈果:(用双手向下做压下去的手势)同学们,以前还总有这样的说法:我们会打枪能打仗就可以了,咱们都是泥腿子,还学习什么文化呢?大家说这学文化和爱国和抗日有没有联系呢?
冀宪民(小):我听政委说过,有了知识可以了解国内外的形势,提高认识,还能掌握更多的军事技能呢。
郭涛:我记得斯大林一贯主张“干部决定一切”,咱们抗大在延安成立的初衷是建立一所党独自领导的自己的黄埔军校,以便把抗日救国军政领导人有效地培养起来。
邵英(小):(扭头和高双来和冀宪民)嗯,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上战场多杀日本鬼子!
高双来(小)冀宪民:(一起,满怀信心地)对,努力学习,早日把鬼子赶出去!
戈果:好了,同志们,我们打开课本继续学习,看看小弗朗斯在这一节课上的表现如何?他的老师如何把对祖国深沉的爱传递给同学们的呢?
陆续又来了几个背粮、砍柴回来的战士喊着“报告”坐了下来,上课学习。
(背景音乐《抗日军政大学校歌》,同志们热忱认真地听讲着、学习着)
戈果:本来,“少年不识愁滋味”,尽管战火早已燃烧在法兰西的国土上,但天真的小弗朗茨却仍然是无忧无虑的,因为他还没有切身感受到战争带给祖国的灾难。而现在,战争的恶果终于摆在他眼前,成为了可怕的事实:他再也不能学习祖国的语言了。直到这时,他才猛然感觉到与祖国的语言分离是何等的悲哀,而这悲哀又是和亡国之痛揉合在一起的。我国自古就不乏在国家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有志之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利益,他们的一生都在吟唱着祖国,吟唱着身为中华儿女的骄傲!比如屈原、苏武、文天祥、辛弃疾、岳飞、戚继光、林则徐等英雄事迹千古流传为人称颂。
胡守富:是啊,没有国哪有家!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尽快提高理论水平,规范我们的部队管理,提高战斗力!
陈守生:我赞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早日赶走东洋人,坚决不能让我们流传了五千多年的汉语出现“最后一课”!
甄申:对,我们还要练好战斗科目,时刻准备着杀敌上战场。
郭涛:对,爱我中华,驱逐鞑虏!
大家齐呼:爱我中华,驱逐鞑虏!爱我中华,驱逐鞑虏!
【背景音乐】歌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画外音)抗大是大时代的伟大历史产物,1943年1月23日,在浆水镇驻防了2年3个月后,抗大总校奉党中央的命令,开赴陕北绥德。浆水抗大就像一座革命熔炉,共培养了20余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兼优的优秀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乃至以后的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随着岁月的流逝,抗大已经成为历史。然而,抗大所培育和锻造的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始终铭刻在人们的心中,成为我们奋进的不竭动力。
二、二月里来
场地:山沟里的荒草地
时间:上午
主要人物:何长工
战士若干
场景一:蜿蜒的山路上
【背景音乐】歌声“红日照遍了东方……
歌声中何长工全身武装肩扛镐头,带领战士们迈着整齐的步伐,肩挎书包、枪支和镐头、绳子等工具,顺着蜿蜒山路行进……
战士:何校长,我看村边有几块地好像还没人开荒,咱们干嘛不用,非得跑这么远来开荒呢?还不知道这地行不行呢?
何校长:村边的地留着老百姓们方便种,现在没人用,可能开春就有人要种植了,咱们打天下是为了老百姓,又怎么能从他们手里抢地种呢?咱们多走几步路,老百姓就能少走几步路了。
战士:(对着战士1):还要记住更重的三大法宝哦。
前后几个战士一起:平时早耕早种,战时抢耕抢种。
战士:(得意地扭头提问众人)敌人据点附近呢?
全体答:(开心地)偷耕偷种。
何校长:对啊!就像咱们《游击队之歌》(打着拍子,领唱)“没有吃没有穿,自有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大家一起哈哈笑起来。
雄赳赳地,排着队伍走向舞台一侧,离场。
场景二:一块荒坡地,周围有杨树和荆棘、杂草、碎石。
何校长:同志们,这里就是我们的一个阵地,今天我们就要战胜它、占领它,让它给我们提供粮食,蔬菜,大家说好不好!
战士:何校长,这地能种出庄稼来吗?
何校长:能,绝对能。咱们的祖先就是根据水草长势判断哪里能耕种、能居住。大家看这里的草长得多高、多好啊!这就说明这地有劲、有地力。再看那边沟里还有小溪流,那么这块地就不会很干旱。咱们还可以引水浇灌,肯定能大丰收。
战士:那您说咱们怎么做,开始吧。一切行动听指挥嘛!
其他战士符合着:对啊,开始动手吧。
何校长:下面把步枪先放在这里,一班负责拔草,二班负责把草运到小溪旁,咱们掺和土做成粪肥用。荆棘、树枝收集起来打捆,带回去当柴烧;把石头、石块捡拾出来,放成小堆,一会儿用来垒地边,分出地块。同时,大家都注意看看有没有野菜和药材。行动!
战士们高兴地开始行动,相互说着:“这才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欢快地劳动场面,大家做着拔草、干活的相应的动作向舞台一侧运行着,慢慢离场。
场景三:【背景音乐】抗大校歌
清理出来的场地上,战士们在休息、喝水,有几个战士拿出了课本在学习;几个战士在相互帮助练习刺杀和射击、用石块当手榴弹做远投;四五个战士围着何校长让他讲革命战斗故事;还有几个战士在开心地整理野菜和药材。三四个战士在割柴、打捆。
何校长:同志们,你们看这块地有多少啊?
战士们七嘴八舌说着、猜着。
战士:这也没尺子,否则量一下,就能计算出来了。正好学过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面积计算方法了。
何校长:哈哈,这是好办法。不过,我们应该知道,咱们自己本身就带有尺子啊!根据身高,每个人迈出的一步都是有一定长度的,基本就是个人身高。这也是老百姓丈量土地的一种便捷方法。
(迈一大步)你们看,我这一步大概一米七,那么咱们沿着地边走一走,记住步数,是不是就能计算出这块的面积了?大家试试。
战士们立刻行动,沿着地边走了起来,并讨论、合作着计算出了面积。
战士:这下好了,明天咱们再多开垦点地,就可以多种一些红薯、土豆、玉米和高粱和豆子了。
战士:是啊,粮食多了,就不用整天吃酸枣面柿子皮,炒谷糠、炒高粱,嚼黑枣了。
战士:(拿出快板)哎,哎,说得好,说得妙!这才是——
黑高酸柿谷糠炒
骑马各县布袋跑
口粮定量只好减
开荒种粮有妙招
有——妙……招
大家一起开心的哈哈大笑起来,同时重复着小快板。
【背景音乐】《二月里来》……今年要开荒二三百晌,比往年要多产三十八担粮。加紧生产哟加紧生产,努力苦干哟努力苦干!我们能熬过这最苦的现阶段,反攻的胜利就在眼前。
【画外音】
抗大是在艰苦奋斗中诞生的,也是在艰苦奋斗中成长起来的。我们党、我们军、我们的共和国,都是一部艰苦创业史,艰苦奋斗就是我们的传家宝!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还要走很长的路,我们必须在党的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兴勤俭节约、反对奢靡,以辛勤的劳动和节俭的作风,逐步实现民族复兴大业!
岁月易逝,精神永存!抗大精神,永放光芒!
幕布、灯光逐渐变化,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