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山中邂逅的“冰雪世界”(随笔)
入冬后,成都今年显得有些冷的那几天,又难得的下了点雪。望着阴沉天空飘洒的细小的雪花。已步入七十九岁,迈进人生最后一段旅途的我,又想起自己人生中看到的第一场大雪。
在自己今生难忘的那座高高的山上,少年时期茶场那场大雪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象,至今难忘。
一九六三年六月,一群成都小青年争先恐后地去办事处报名,他们听说宜宾的一个茶场在成都几个办事处招人。我家位于王家塘街的宁夏街办事处管辖,位列其中,也有报名参加去茶场上班的资格。
离开学校后,想快点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是刚踏入社会时我最急切的想法。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三年饥荒时吃不饱的日子,年幼无知的我那时脑壳里曾有过一个幼稚又好笑的念头:如果自己工作上班领到第一次工资,一定要去买二十个糖果店里卖的那种价格不低的“高级点心”饼子。并且一定要买那种饼子面上特意加贴了一片猪肉让人看见的那种。回家,同爸爸妈妈弟弟妹妹,都美美的享受一次随便吃的辛福感觉。今天看来,这个“幸福”多么渺小啊。而确确实实是我在那饥荒年代里,内心最真切的想法。
至今,我也忘不掉,一次放学走在街上,目睹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突然伸手抓起旁边一位青年手中的半个馒头,完全不顾自己的背上青年人落下的拳头和周围行人的惊叫,那中年人将抓在手中的馒头拼命往嘴里塞的场景。
长期的吃不饱,饥饿,多么可怕。
记得,那时候,爸妈为能让家里四个孩子吃得饱点,几乎每顿饭不论干稀,都会买些许多成都人口语说的“厚皮菜”合在一起煮在饭里。尽管米少菜多,但却能使我们兄妹都多吃一碗,让没啥油水的肚子里生出“饱”的感觉。
“忙时吃干,闲时吃稀,代以瓜菜。”那时,传闻是“最高的指示”,也不知是真是假?由此,我不由想到,“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红楼梦》里一句话:假作真时真亦假。
嗟乎。
也许仅仅就是为了吃饱饭,找个工作挣钱,一群出生于一九四五年前后的男女青年二百多名,一九六三年年中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五斗坝茶场。年末,在茶场,我就见到了从未见过至今仍记忆犹新的那场大雪。
茶场位处高山之上,我们用锄头和汗水把一处处荒坡上开垦出新的梯地,种下一棵棵茶树,扩大了原有茶林的面积。
一九六三年,粮油肉仍然稀缺。我们的劳动强度和生活条件都是艰苦的。十二月快过去了,山上的气温越来越低,终于在一天晚上,寒冷的天气凝成雪花从空中飞落下来。
这是一场鹅毛大雪:一片片密密麻麻的雪花漫天飞舞,从夜空中洒落下来。来自成都市的一个个少男少女们,哪里看见过如此大的飞雪,纷纷跑出寝室,在坝子上欢迎来茶场的这第一场雪。歌声、笑声和雪花一起在山上的茶场飘荡。
第二天早上起来,呀,眼前,成了一片银白色的世界。湛蓝的天空下,远远近近,起伏连绵的山峰,大大小小的树上和一层层茶林,全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闪耀着银光。数不清的枝叶上挂着晶莹剔透的冰凌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时此刻,我才对这句诗有了真切地感受,雪景真美!
年后,我调离茶场,去了三线建设的单位。那里一年到头,阳光充足,冬天几乎都是阳光明媚的。冬日气温达到20度左右,暖暖的。金沙江畔的攀枝花市已经成了今天人们选择避寒的好去处。
离开茶场,我再没能见到过大雪。
随着年龄增长,读过伟人毛主席的《沁园春.雪》;后来又听到朋友讲述古人咏雪的两首打油诗,虽谓之“打油”却也颇具名气,读起来很有韵味:
其一,“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其二,“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通篇无一雪字,却形象地描绘出下雪的场景。
雪花飞舞,漫天皆白。到大山上茶场见到的这一场大雪,尽管后来我再也未能再见过,但少年时的自己走进大山不久邂逅那场大雪,是少年时的自己与美丽冰雪世界一次值得回味的初见,留在了心中。
记于癸卯年腊月二十三
春节将至,向大家拜个早年。恭祝菊韵社团各位领导和编辑老师与作者老师们,健康愉快迎新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