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东篱采菊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东篱·既往】红岩魂(散文)

精品 【东篱·既往】红岩魂(散文)


作者:岚亮 探花,12426.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229发表时间:2024-02-21 06:44:17

【东篱·既往】红岩魂(散文)
   这一段历史,为红岩添上了最为璀璨的光芒。
   于是,红岩就成了红色和革命的象征。
  
   四
   “八载成功大后方,红岩托足少栖惶”。
   这是董必武同志在1946年5月,随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迁移南京离开重庆前夕,为感谢一个人特地所赋的诗句。他所感谢的那个人,就是饶国模。
   饶国模,女,重庆大足人,黄花岩七十二烈士之一饶国梁的胞妹。1895年,她出身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年少时就读于师范学校,毕业后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先在威远、铜梁、大足等地教书育人。原本思想就进步的她,后受其哥的影响,毅然弃教从商,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1930年,饶国模买下红岩嘴200多亩贫瘠的荒坡地,创办了“大有农场”,主要种植经营各种果树及花木。1939年春,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处长钱之光、副处长周怡到红岩考察地情,与饶国模洽谈在红岩建立办事处事宜。饶国模满口应承,并拿出积蓄,以自己建房的名义,为新建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划出土地,购买建材,雇用工匠,并按照由周恩来亲自审定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就这样,“红岩”掀开了新的一页。
   1939年5月3日和4日,日冦以百余架飞机组成联合编队,对战时的陪都重庆实施狂轰滥炸,导致原设在机房街和棉花街的八路军驻渝办事处被炸毁。危难之际,饶国模及时施以援手,腾出一栋瓦房,又搭建了一些临时棚房,把办事处的人员全部安置了下来。同年秋,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大楼在红岩落成。自此以后,饶国模和办事处的同志同安危、共患难,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0年7月1日,饶国模向党献上了一方鲜红的丝绸,上书:“值兹西南解放后第一次公开庆祝伟大纪念日无所奉祝,特将重庆市红岩村内房屋两大栋,果园一幅,连同地皮一千方丈敬献我人民政府……谨献此地略表崇敬,并作永久纪念。”
   1955年,饶国模迁居北京,于1960年6月14日病逝,享年65岁。1985年,邓颖超同志回到她曾战斗生活过的红岩村,在饶国模墓前凭吊时说:“没有饶国模,我们哪来的红岩哟。”
   返回的时候,我特地到“大有农场”转了一圈。
   其实,大有农场即红岩村,现在所谓的大有农场,实际上就是饶国模的故居。跨进大有农场的大门,经过岔路口那棵高大的黄桷树,往前行走几十米,一座红砖碧瓦、中西合璧的小红楼,在视野里卓然伫立,这便是饶国模故居了。此楼占地面积7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共有10个房间。我从外到里转悠了一圈,发现外观形似两层,内部实则三层,就是规模小点,其他的跟办事处的无异。在这里,我看到了那一方丝绸,它装在展框里,挂在一面墙上,任凭岁月流逝,颜色居然丝毫不变,仍是那么鲜红,像冬天里的一把火,亮人眼目,温暖人心。
   离开红岩的时候,我站在大路旁,久久地朝那一片血色的山崖凝望。我看见,红岩之上,夕阳正浓,犹如烈火,在熊熊燃烧。恍惚中,我仿佛看见有许多灿烂的生命,正在冲天的烈焰火光中向我徐徐走来,他们是江姐、成岗、成瑶、许云峰、小萝卜头、饶国模,还有无数的在烈火中永生的革命先烈。他们的身影是那么的鲜活,那样的铁骨铮铮。
   我发现,红岩有魂的,而且是红色的,如鲜血,如红旗,如初升的太阳。红岩之魂,就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个英烈用热血铸就的红岩精神——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政治智慧;“出淤泥不染,同流不合污”的政治品格;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宽广胸怀;善处逆境,宁难不苟的英雄气概。
   当与红岩作别的那一刻,长风乍起,林涛震荡。我的耳畔传来了一首让人热血沸腾的旋律——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豪迈的歌声在红岩上空久久回荡,我听了,惟有热泪盈眶。
  

共 668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部史诗级的鸿篇巨制,构思奇绝,思维宏阔辽远,内容厚重丰盈,情感澎湃深沉。作者娓娓道来红岩的前世今生,读者在读文,也在读史,感受血雨腥风的战争的残酷,重温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每个字都是泣血凝成,烈士的鲜血化作了漫山红梅,美得热烈又伤感,美得激越又凄切,令人动容!作者先简述了红岩的地理位置,接着生动演绎了这片山崖源远流长的形成史。这片山崖,即现在的红岩村。作者知晓红岩,最早缘自一本书和一首歌,即《红岩》和《红梅赞》。作者在中学时代接触到小说《红岩》,了解到“渣滓洞“和“白公馆”,知晓了江姐、小萝卜头等英雄可歌可泣的事迹。那天作者到歌乐山,直奔白公馆和渣滓洞缅怀革命英烈。抗日爱国将领黄声显、同济大学校长周均时、爱国人士廖承志等皆被囚禁于白公馆。江竹筠、许建业、何雪松等烈士就被关押并牺牲在渣滓洞。在解放前,人称白公馆和渣滓洞为“两口活棺材”,现如今已成为两处缅怀英烈的革命遗址。在那事关民族存亡的危难之秋,一大批热血志士,在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南方局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倒退、分裂,与国民党顽固派展开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锻造焠炼出了壮丽不朽的红岩精神。毛主席亦曾坐镇红岩简陋的斗室,一边与敌谈判,一边指挥上党战役,谱写了一曲曲嘹亮的凯歌。还是在这个斗室,毛主席接见了柳亚子先生,并信笔豪书著名的《沁园春·雪》赠送给他。此词震撼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段佳话,让红岩历史更加光芒璀璨,红岩成了红色和革命的象征。“八载成功大后方,红岩托足少栖惶。”这是董必武为感谢饶国模赋的诗句。饶国模买地建房,创建“大有农场”,即红岩村。饶国模与重庆办事处的同志们同甘共苦,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那方丝绸是她的真情告白,她将凝聚其毕生心血的红岩村奉献给了党,亦将一颗滚烫的赤诚之心奉献给了她深爱的土地,奉献给了她热爱的祖国。作者发现,红岩是有魂的,而且是红色的,如鲜血,如红旗,如初升的太阳。红岩之魂,就是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个英烈用热血铸就的红岩精神!该文,侧重于人文故事、历史事件的解读,那一个个鲜红的数字是控诉,是缅怀,是刻骨铭心的纪念。时代、祖国、人民不会忘记,红岩村的百姓不会忘记,那里的山山水水不会忘记,英烈们千古不朽,永世流芳!红岩村不是一个普通的村子,该村承载着厚重的红色文化,流淌着红色基因,赓续着红色血脉,此村俨然是一座英雄的丰碑,是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英烈们忠魂不灭,红岩精神永存!好文,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多种修辞手法交织,笔力雄浑,纵横捭阖,铺排有序,情景交融,字字铿锵冷峻,情韵深邃悠长,振聋发聩,撼人魂魄!荡气回肠的力作,濡染情怀,感人肺腑。盛赞才情,倾情荐读!【东篱编辑:罗莲香】【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24022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1 楼        文友:欣然花开        2024-02-22 13:18:29
  红色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底色,红岩精神有厚重的历史色彩,跟随岚亮老师回顾那段历史,内心深受触动,老师的描写深情,文风大气,震撼心魄。拜读学习,受益匪浅!
随心而有趣的人
回复11 楼        文友:岚亮        2024-02-22 14:51:21
  欣然花开老师好!元宵节即至,先祝你节日快乐。多谢雅评,远握了。
12 楼        文友:天方夜谭        2024-02-22 21:46:37
  大师作此种历史积淀沉重的文也得几个月,唯有敬佩才华,心智沉稳。最早知道红岩故事是我上中学时候,老师在不时提起,他他大概和亮哥同龄,这一代人受这本奇书影响很深。我看老家冀教版也要求课外看这本书,看来国家红色教育一直没放松,红色血脉在流淌。拜读佳作。家中事最重要,要注意身体!
回复12 楼        文友:岚亮        2024-02-23 13:18:38
  天方兄好!红岩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的精神丰碑,感谢兄弟一如既往的支持和鼓励。明天就是元宵节了,祝节日快乐!
共 12 条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